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温特的建构主义概述
温特的建构主义运用了诸如认同、规范、文化、互动等核心概念对国家、利益、冲突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其理论内容大致可分为:纯粹理论、国家利益论、国际体系论、国际体系转换论。
纯粹理论是指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温特对自己理论的定位是:理念主义的本体论,承认物质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但强调客观因素只有通过共有观念才能够产生意义;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强调建立严格的科学研究议程,承认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温特的国家利益论认为,国家利益虽然国家利益与权力联系密切,但其本源上是由认同或身份界定的,根植于规范及其结构之中,受到社会化和国际规范的巨大影响。国家利益从国际互动以及国际规范中而来。
温特的国际体系论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国际体系既是物质结构,又是文化结构。温特根据霍布斯式、洛克式和康德式三种文化结构,对应地假定了三种国际体系模式:在霍布斯式国际体系中,国家把生存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国家的安全,增加国防能力,国家间互为“敌人”。在洛克式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双方是承认主权的,战争既合法也应该限制。在康德式国际体系中,国与国之间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国家期望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争端。
在温特看来,国际体系的转变也应当与角色认同结构的转变有关。他认为,目前的国际体系正处于洛克式向康德式转换的过程,有四个变量对于目前洛克式国际体系向康德式国际体系转换十分关键,即相互依存、共同命运、
同质性以及自我约束。若所有因素同时发挥作用,就最有可能推动体系转换。
二、“理论”的标准与对温特建构主义的分析
肯尼思·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理论”的判断标准。下面,笔者就运用华尔兹判断理论的标准,对温特的建构主义进行分析。
首先,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不能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理论往往在价值上存在预设,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误区。一种科学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确定和可测量。温特的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文化、认同、规范等,温特并没有在这些概念里做出任何预设的价值判断,没有假定某一事物优于另一事物,而是基于对国际社会的客观观察,提出诸如文化、认同等规范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对于界定国家利益、形成国际结构所起的作用。此外,如同约瑟夫·奈认为他的“软权力”是可以量化的一样,温特的文化、认同等概念也不是不可测量的。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衡量和比较经过国际互动而形成的各种国际制度、国际规范之间的异同。
其次,理论具有三大功能,分别是“描述”“解释”“预测”。“描述”,是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而又是相互依赖的事实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组合。温特的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结构的描述集中于其本体论,该本体论强调物质因素是通过观念因素而产生意义的。“解释”,即指出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如何联系在一起,或者研究领域的结构是什么。温特的由认同界定的国家利益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当今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不再一味地追求权力,而是根据本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所形成的国家身份来确定本国的利益。例如,乌克兰放弃了战略核武器,不仅出于经济原因,关键在于乌克兰在冷战结束以来的国家间互动中转变了其战争观念与安全观念。 “预测”,是指这种理论能对该现象在何种条件下更有可能或更少可能发生作出预测。温特的建构主义作出的预测主要集中于对国际体系向什么方向转换,以及如何得以转换的问题上。温特指出当今的国际体系是洛克式国际体系,即国家与国家之间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也处于逐步向康德式国际体系转换的过程之中,即国家与国家之间是朋友关系。
最后,理论具有其边界和限度,理论的力度是由它对特定事实的解释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它要解释什么和不解释什么,能够解释什么和不能够解释什么。建构主义的批评者们认为建构主义过于强调文化与规范的重要性,将共同观念抬到了高于物质存在的水平。事实上,温特的建构主义并不否定客观事实,温特称自己的理论为“弱式物质主义”。温特的建构主义旨在用社会规范性因素来分析国际结构,并研究这些特定因素对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所起的作用。
三、结论
温特的建构主义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国际关系理论,其核心概念和假设不包含预设的价值判断,也并非不可衡量;在描述、解释和预测方面,建构主义也体现出一种科学的理论所应具有的功能;而对社会规范性因素的强调和“弱式物质主义”,正是其理论限度。
总之,温特提出的建构主义试图建立一条介于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之间的道路,使之成为一种既考虑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又坚持科学实在论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
[4]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温特的建构主义运用了诸如认同、规范、文化、互动等核心概念对国家、利益、冲突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其理论内容大致可分为:纯粹理论、国家利益论、国际体系论、国际体系转换论。
纯粹理论是指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温特对自己理论的定位是:理念主义的本体论,承认物质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但强调客观因素只有通过共有观念才能够产生意义;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强调建立严格的科学研究议程,承认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温特的国家利益论认为,国家利益虽然国家利益与权力联系密切,但其本源上是由认同或身份界定的,根植于规范及其结构之中,受到社会化和国际规范的巨大影响。国家利益从国际互动以及国际规范中而来。
温特的国际体系论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国际体系既是物质结构,又是文化结构。温特根据霍布斯式、洛克式和康德式三种文化结构,对应地假定了三种国际体系模式:在霍布斯式国际体系中,国家把生存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国家的安全,增加国防能力,国家间互为“敌人”。在洛克式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双方是承认主权的,战争既合法也应该限制。在康德式国际体系中,国与国之间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国家期望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争端。
在温特看来,国际体系的转变也应当与角色认同结构的转变有关。他认为,目前的国际体系正处于洛克式向康德式转换的过程,有四个变量对于目前洛克式国际体系向康德式国际体系转换十分关键,即相互依存、共同命运、
同质性以及自我约束。若所有因素同时发挥作用,就最有可能推动体系转换。
二、“理论”的标准与对温特建构主义的分析
肯尼思·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理论”的判断标准。下面,笔者就运用华尔兹判断理论的标准,对温特的建构主义进行分析。
首先,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不能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理论往往在价值上存在预设,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误区。一种科学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确定和可测量。温特的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文化、认同、规范等,温特并没有在这些概念里做出任何预设的价值判断,没有假定某一事物优于另一事物,而是基于对国际社会的客观观察,提出诸如文化、认同等规范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对于界定国家利益、形成国际结构所起的作用。此外,如同约瑟夫·奈认为他的“软权力”是可以量化的一样,温特的文化、认同等概念也不是不可测量的。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衡量和比较经过国际互动而形成的各种国际制度、国际规范之间的异同。
其次,理论具有三大功能,分别是“描述”“解释”“预测”。“描述”,是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而又是相互依赖的事实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组合。温特的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结构的描述集中于其本体论,该本体论强调物质因素是通过观念因素而产生意义的。“解释”,即指出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如何联系在一起,或者研究领域的结构是什么。温特的由认同界定的国家利益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当今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不再一味地追求权力,而是根据本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所形成的国家身份来确定本国的利益。例如,乌克兰放弃了战略核武器,不仅出于经济原因,关键在于乌克兰在冷战结束以来的国家间互动中转变了其战争观念与安全观念。 “预测”,是指这种理论能对该现象在何种条件下更有可能或更少可能发生作出预测。温特的建构主义作出的预测主要集中于对国际体系向什么方向转换,以及如何得以转换的问题上。温特指出当今的国际体系是洛克式国际体系,即国家与国家之间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也处于逐步向康德式国际体系转换的过程之中,即国家与国家之间是朋友关系。
最后,理论具有其边界和限度,理论的力度是由它对特定事实的解释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它要解释什么和不解释什么,能够解释什么和不能够解释什么。建构主义的批评者们认为建构主义过于强调文化与规范的重要性,将共同观念抬到了高于物质存在的水平。事实上,温特的建构主义并不否定客观事实,温特称自己的理论为“弱式物质主义”。温特的建构主义旨在用社会规范性因素来分析国际结构,并研究这些特定因素对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所起的作用。
三、结论
温特的建构主义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国际关系理论,其核心概念和假设不包含预设的价值判断,也并非不可衡量;在描述、解释和预测方面,建构主义也体现出一种科学的理论所应具有的功能;而对社会规范性因素的强调和“弱式物质主义”,正是其理论限度。
总之,温特提出的建构主义试图建立一条介于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之间的道路,使之成为一种既考虑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又坚持科学实在论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
[4]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