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产生强烈的冲击,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要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精神 大学生 民族精神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从而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经济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使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1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强烈冲击
1.1 民族国家意识不断消解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紧密。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信息在全球共享,资金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可以在另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作和生活,并对之产生感情。加之一些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以达到推销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主权的目的。这对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一些人的民族国家意识不断消解。越来越多的人移居海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原有国籍。这种种现象对于正在成长当中的青年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击和影响。
1.2 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抛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西方国家不失时机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大肆推销西方文化,从而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更加快捷,影响更加深入而广泛。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对外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在中华文化不断向外传播的同时,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断涌入国内。多元文化并存成为当下的显著特点。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缺乏一定的必要的鉴别能力。一些人面对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不加区别地追捧,而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
1.3 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丧失
一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这个曾经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现在科技、综合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尖阶段,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客观上加大了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的难度。加上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手段故意歪曲事实,无限放大国内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国内外的差距,使一些人包括一些大学生受到蒙蔽,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感到悲观,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正在不断丧失。
1.4 民族责任心不断减弱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西方一些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冲击。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涌入,使一部分人的人生价值观受到扭曲。他们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民族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他们放弃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变得世俗、现实、功利。民族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减弱。
2 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内容陈旧,空洞,缺乏吸引力。这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重复枯燥。很多内容从小学到大学都一个样,其次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时代特征相脱节,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2 方法单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下转第83页)(上接第76页)高校思想政治课。主要方法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灌输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有一些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如在“五四”、“一二·九”等一些重大纪念日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但多是流于形式,实效性较差。
2.3 组织混乱,缺乏系统性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联系,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及学生社团组织各不相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失去联系。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以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
3.1 与时俱进,更新内容,提高吸引力
这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这要求民族精神教育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的特征,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丰富多彩的、真实可信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纯理论的空洞的说教只能使学生敬而远之。这就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也要求深入实践,到社会中去亲身体验,用我们的鲜活的真实的亲身感受代替枯燥空洞的说教。
3.2 开辟途径,创新方法,提高实效性
这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关键。要开辟新途径,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坚守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思政课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到社会中去接受锻炼,让大学生深入到工矿企业、深入到农村、到社区,去进行实地的调研和考察。让他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亲身感知民族精神的现实践行,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会明辨是非,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个有效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民族精神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后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使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同时又因其极度的开放性、复杂化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知和培育带来新的考验。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主动利用网络优势,加强网络监管,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把互联网打造成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地。
3.3 加强组织,整合资源,形成长效机制
这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保障。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是大学校园内部资源的整合和机制的形成。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个部门要有统一的领导,要制定统一的规划,要有协调一致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与校外资源的整合。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受到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精神 大学生 民族精神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从而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经济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使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1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强烈冲击
1.1 民族国家意识不断消解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紧密。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信息在全球共享,资金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可以在另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作和生活,并对之产生感情。加之一些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以达到推销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主权的目的。这对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一些人的民族国家意识不断消解。越来越多的人移居海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原有国籍。这种种现象对于正在成长当中的青年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击和影响。
1.2 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抛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西方国家不失时机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大肆推销西方文化,从而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更加快捷,影响更加深入而广泛。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对外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在中华文化不断向外传播的同时,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断涌入国内。多元文化并存成为当下的显著特点。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缺乏一定的必要的鉴别能力。一些人面对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不加区别地追捧,而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
1.3 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丧失
一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这个曾经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现在科技、综合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尖阶段,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客观上加大了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的难度。加上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手段故意歪曲事实,无限放大国内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国内外的差距,使一些人包括一些大学生受到蒙蔽,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感到悲观,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正在不断丧失。
1.4 民族责任心不断减弱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西方一些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冲击。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涌入,使一部分人的人生价值观受到扭曲。他们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民族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他们放弃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变得世俗、现实、功利。民族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减弱。
2 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内容陈旧,空洞,缺乏吸引力。这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重复枯燥。很多内容从小学到大学都一个样,其次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时代特征相脱节,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2 方法单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下转第83页)(上接第76页)高校思想政治课。主要方法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灌输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有一些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如在“五四”、“一二·九”等一些重大纪念日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但多是流于形式,实效性较差。
2.3 组织混乱,缺乏系统性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联系,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及学生社团组织各不相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失去联系。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以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
3.1 与时俱进,更新内容,提高吸引力
这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这要求民族精神教育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的特征,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丰富多彩的、真实可信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纯理论的空洞的说教只能使学生敬而远之。这就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也要求深入实践,到社会中去亲身体验,用我们的鲜活的真实的亲身感受代替枯燥空洞的说教。
3.2 开辟途径,创新方法,提高实效性
这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关键。要开辟新途径,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坚守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思政课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到社会中去接受锻炼,让大学生深入到工矿企业、深入到农村、到社区,去进行实地的调研和考察。让他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亲身感知民族精神的现实践行,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会明辨是非,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个有效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民族精神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后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使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同时又因其极度的开放性、复杂化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知和培育带来新的考验。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主动利用网络优势,加强网络监管,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把互联网打造成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地。
3.3 加强组织,整合资源,形成长效机制
这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保障。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是大学校园内部资源的整合和机制的形成。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个部门要有统一的领导,要制定统一的规划,要有协调一致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与校外资源的整合。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受到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