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美丽中国建设发生“全局性”变化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c235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海南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前进方向。各地各部门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双引擎”动力更加澎湃。我刊从本期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紧扣资源环境基本国情、发展阶段性特征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出系列部署、加强顶层设计。1983年起,我国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我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将节约资源确立为基本国策,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从“十一五”时期起将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以节能减排为重要工作抓手,遏制了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增长过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势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2018年,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当前和今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全面系统的部署,对美丽中国建设持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
  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持续完善
  一是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环境保护等领域制度框架加快建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系统思维,基本构建起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在内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
  二是法治体系不断强化。1978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修订《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30余部法律、60余部行政法規。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法律立、改、废、释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大幅提升,司法保障持续增强,截至2018年4月,全国共设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1040个。
  三是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一批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电价政策有力促进空气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加大对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支持力度,资源税改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税法出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政策加快落实,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
  三、经济绿色转型迈出重要步伐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落后产能、重污染企业退出,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行清洁生产,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达5.2万余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3—2017年,累计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水泥产能2.3亿吨。服务业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二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我国已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清洁能源利用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8%。
  三是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在新旧动能转化中突出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态农林等绿色产业,环境服务托管、能源大数据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在除尘、烟气脱硫脱硝、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关键技术、设备和材料国产化比重超过90%。
  四、污染防治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成立和加强环境监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标准、监测、执法、应急等监管体系,加快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九五”期间,推动实施污染治理“33211”工程,重点解决“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一市”(北京市)和“一海”(渤海)的污染控制问题,拉开我国大规模治理环境污染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保护优先、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质量改善进程明显加快。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2017年与2013年相比,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不断提升,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13.8万个村庄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排污许可、禁止洋垃圾进口等制度加快推进。中央环保督查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8万多个。
  五、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加大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共减少72万平方公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8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7亿亩,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人进沙退”;推进青海三江源、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有序推进耕地、河湖、草原等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加快城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区2750处、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9%,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15省(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
  六、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一是大力实施节能优先战略。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国家就确定了“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节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一个时期以来,通过采取强化目标责任、实施重点工程、完善政策机制、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综合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又建立并强化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取得明显成效。据测算,1978—2017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77.2%,累计节能量达到28.6亿吨标准煤。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引领,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又强化了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建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资源产出率由1978年的1533元/吨增长到2017年的6714元/吨。
  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深入人心,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定型,经济发展的绿色化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加快,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形成宝贵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
  始终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方略和战略取向,作为执政为民的要务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世界可持续发展潮流中充分借鉴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实际、发展阶段特征,不断明确美丽中国建设的方针战略和工作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推改革,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理念引领实践
  坚定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与保护理念,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美丽中国建设伟大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三)把握主要矛盾
  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绿色化水平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并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重大举措,树立绿色发展导向,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任务落实、制度改革的重点突破。
  (四)强化长效机制
  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形成激励约束机制。黨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法治保障,规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为,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国家发改委表示,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打好污染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的发展开来,目前已经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资产的证券化已经成为现
读书是人类知识传承最重要的方式。不能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欢乐的生命,是没有色彩、没有味道的生命,是将要凋萎的生命。人和动物不同,你在动物园里看见一只猴子在看书,会觉得
2018年9月份,36个大中城市粮油价格基本稳定,肉蛋菜价格不同程度上涨,全国猪粮、猪料比价继续上升.全国钢材、有色金属、成品油价格均呈上涨态势.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涨跌互现
期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若想在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稳操胜券,那就必须对自身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进行全面且细致的管理.固定资
中国经济“硬着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它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众多的。长远来看,最主要的挑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和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在发展经济学里,有一个很常
人节狗殇  夏至吃狗肉是广西玉林地区的一种民俗。在该不该吃狗肉的争议中,动物保护人士与吃狗肉的民众在对峙中都陷入了窘境——动物保护人士拒吃狗肉的宣传遭人抵制,而狗肉节照常进行;广西玉林则陷入严重的形象危机,当地居民遭遇严厉的舆论谴责。  吃狗肉不道德是基于价值观的道德判断,而不是逻辑推理。衡量吃狗肉对错的依据更多来自于情感判断和意识形态。狗肉事件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节点,是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检验。 
随着银行业务创新步伐的加快,ATM等自助设备的布放数量也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共有联网ATM设备60多万台,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ATM市场。面对数量庞大且涨势稳健
浙江提出特色小镇这一理念和战略,既源起于发达国家的经验,更是对自身发展难题的破解,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种新探索.近两年浙江省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 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基础得以建立,在人们享受现处的生活状态时,对生活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装修设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注重起居生活环境人性化、优雅、明亮、舒服、安静并具有保护隐私性,让房屋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为人们提供享受的温馨港湾,因此室内装修设计水平要
目前,压力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人比喻说,压力使每个人体内都隐藏着一颗定时炸弹。当压力无法纾解时,就可能给身体带来疾病。这里,我们就来聊一聊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