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间质瘤CT表现及不同危险性征象分析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 回顾性观察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CT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x2检验.结果 肿瘤起源于空肠9例,回肠13例,十二指肠3例.黏膜下型2例,肌壁间型13例,浆膜下型10例.病理分型:高危12例,中危7例,低危5例,极低危1例.典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肠系膜脂肪受侵呈点索状高密度.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变化不大.小肠间质瘤以5 cm为界的大小、形态是否规则、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危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肠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 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3月该院收治的85例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GS主要临床表现为胃液潴留,且无明显腹痛,大多数肛门排气正常.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应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以及中医方法,85例均得以缓解.结论 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术后PGS是由多种因素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含奥沙利铂(L-OHP)方案联合化疗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的疗效.方法 70例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及胃癌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6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化疗的前1天开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2.4 g静脉滴注,连用3 d;对h照组单用化疗.两组化疗方案、给药方法相同.共用药6个周期.结果 试验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8%.结论
期刊
目的 探讨过氧化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小鼠体内人类胃癌MGC803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类胃癌MGC803细胞小鼠肾囊膜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解剖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50 mg/kg的罗格列酮连续灌胃5 d作用于荷瘤小鼠后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50 mg/kg的罗格列酮能明显抑N4,鼠肾囊膜下移植瘤MGC803细胞增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抑制移植瘤的生长,
目的 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标记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DG PET-CT)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以及其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骨转移FDG PET-CT显像资料,并与CT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32例115处骨转移病灶FDGPET-CT显像均见明显放射性摄取增高,标准摄取值(SUV)为7.47±3.48;共累及骨骼42块,并发现12例16处隐匿性骨转移.肺癌骨转移易侵及的骨
不能手术切除的或转移的胰腺癌预后不良,细胞毒药物治疗很少奏效,即使第一线化疗药物吉西他滨也只有中等度生存期益处,联合不同的细胞毒药物并不能明显改善,因此,继续寻找更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和联合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埃洛替尼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靶向药物中第一个被批准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吉西他滨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也被广泛
目的 探讨肝癌手术综合治疗及术后复发预防的合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316例原发性肝癌,将肝切除的患者分为三组,进行术后无瘤生存率的比较.第一组为单一肝切除组(n=218),第二组为术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肝切除组(n=52),第三组为术前TACE+肝切除+术后门静脉化疗组,称为肝切除序贯双管疗法(n=46).结果 第一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2%、30.0%和20.5
期刊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00例卵巢浆液性肿瘤患者手术标本,采用多克隆抗体的GLUT-1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染色,分析其异常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及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组织中GLUT-1表达为阴性,GLUT-1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呈增高趋势(P<0.001),GLUT-1的表达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
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属于与G蛋白相耦联的受体家族,其N-末端被蛋白酶裂解后形成新的N-末端.新N-末端能够结合、激活受体自身.最新资料表明,PAR-2可表达于某些肿瘤组织及培养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增生、侵袭与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