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永正、窦桂梅、贾志敏、王崧舟……这些名师,让多少教师崇拜、敬仰。名师的课精彩不断,高潮一阵高过一阵,每一堂课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他们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不少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纷纷模仿名师的授课方法,将名师的课搬进自己的课堂。可是结果让大多数教师大失所望,课堂中并没有出现像名师课堂中的那些精彩。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领悟名师课堂成功的真谛,没有深入思考名师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名师名课成功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细读文本,挖掘细节,铸就精彩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就像演员一样,要想自己的课成功、精彩,课下就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细读文本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在谈文本细读时告诉我们:“慢慢走,欣赏啊!”名师在上课之前必定会反复地细读文本,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不少名师对文本有多少个字都能说出来,至于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线索等那更不用说,是了解得非常透彻了。贾志敏老师曾说过:自己每次要上公开课前,首先要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读教材,反复地读,大声地读,然后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课文有多少个标点符号,有多少个字,他都能熟记于心。名师细读文本时,能做到不放过一字一句,就像叶老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正因为名师研读文本细致,他们才能挖掘出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从而铸就课堂的精彩。有一位教师在研读《小珊迪》一文时,特别关注了课题的“小”字,他认为这个“小”字不仅仅指珊迪的年纪小,身子瘦小,更暗示了珊迪的命运“小”,他在强大的剥削制度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作者用这个“小”来衬托出珊迪精神的伟大。因而在执教这课的时候,就以这个“小”为切入口,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珊迪身子的“小”,命运的“小”,作者写珊迪的“小”是为了突出什么?窦桂梅老师在研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特别关注了文中的“有”字,用圆明园辉煌过去的“有”与毁灭后的“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起读者(学生)阅读时的共鸣。王崧舟老师在研读《长相思》一课时,关注了“碎”字,用“战士们的身在哪,心在哪?”这两个问题来串联全词,来领悟全词。以上这些例子足以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的课上的精彩,上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细读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在研读文本后,还要读一读有关文本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其他资料与相关作品。教师对文本有了全面的理解后,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价值取向,确定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二、博读广学,厚实文化底蕴
名师上课,采用新设计,诠释新理念,建构新课堂。他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表现出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然而名师最打动我们的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而在于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语言功底。无论哪个名师,他们必定是个爱好读书的人。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樹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则是大树的树冠,语文教学的内容则是树干。平时我们教师只注重了教学技能技艺的研究,却忽略了“根”的积淀。为什么同一篇文章,我们反复读了好几遍都没有新的收获,而名师只读一两遍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精髓,并且他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呢?这主要在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远远没有名师他们那么厚实,我们平时读的书远远不如他们多。所以我们要学名师,首先从读书开始吧!读经典的书,读专业的书,读一切有益的书!
三、总结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名师的产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因,名师的教学风格则是他们的教学特长与教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在课改这个大背景下,名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所思建构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名师各具特色,有自然亲切型,有睿智创新型,有语感品悟型,有情思激荡型……王崧舟提倡“诗意语文”,他的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贾志敏老师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周益民老师则着眼“母语、儿童、文化”的整体建构,践行“诗化语文”主张。名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因此,我们要学习名师那种锐意进取,不断思考创新的精神与理念,在教学中多思考,多总结。
名师的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密码。名师的成功,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源于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痴迷和对学生的热爱,源于他们对文学的衷爱。因而我们在学习名师时,主要是学习他们的理念、精神、品格和境界,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方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笸(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河背街小学)
一、细读文本,挖掘细节,铸就精彩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就像演员一样,要想自己的课成功、精彩,课下就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细读文本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在谈文本细读时告诉我们:“慢慢走,欣赏啊!”名师在上课之前必定会反复地细读文本,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不少名师对文本有多少个字都能说出来,至于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线索等那更不用说,是了解得非常透彻了。贾志敏老师曾说过:自己每次要上公开课前,首先要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读教材,反复地读,大声地读,然后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课文有多少个标点符号,有多少个字,他都能熟记于心。名师细读文本时,能做到不放过一字一句,就像叶老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正因为名师研读文本细致,他们才能挖掘出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从而铸就课堂的精彩。有一位教师在研读《小珊迪》一文时,特别关注了课题的“小”字,他认为这个“小”字不仅仅指珊迪的年纪小,身子瘦小,更暗示了珊迪的命运“小”,他在强大的剥削制度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作者用这个“小”来衬托出珊迪精神的伟大。因而在执教这课的时候,就以这个“小”为切入口,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珊迪身子的“小”,命运的“小”,作者写珊迪的“小”是为了突出什么?窦桂梅老师在研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特别关注了文中的“有”字,用圆明园辉煌过去的“有”与毁灭后的“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起读者(学生)阅读时的共鸣。王崧舟老师在研读《长相思》一课时,关注了“碎”字,用“战士们的身在哪,心在哪?”这两个问题来串联全词,来领悟全词。以上这些例子足以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的课上的精彩,上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细读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在研读文本后,还要读一读有关文本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其他资料与相关作品。教师对文本有了全面的理解后,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价值取向,确定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二、博读广学,厚实文化底蕴
名师上课,采用新设计,诠释新理念,建构新课堂。他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表现出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然而名师最打动我们的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而在于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语言功底。无论哪个名师,他们必定是个爱好读书的人。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樹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则是大树的树冠,语文教学的内容则是树干。平时我们教师只注重了教学技能技艺的研究,却忽略了“根”的积淀。为什么同一篇文章,我们反复读了好几遍都没有新的收获,而名师只读一两遍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精髓,并且他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呢?这主要在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远远没有名师他们那么厚实,我们平时读的书远远不如他们多。所以我们要学名师,首先从读书开始吧!读经典的书,读专业的书,读一切有益的书!
三、总结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名师的产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因,名师的教学风格则是他们的教学特长与教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在课改这个大背景下,名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所思建构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名师各具特色,有自然亲切型,有睿智创新型,有语感品悟型,有情思激荡型……王崧舟提倡“诗意语文”,他的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贾志敏老师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周益民老师则着眼“母语、儿童、文化”的整体建构,践行“诗化语文”主张。名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因此,我们要学习名师那种锐意进取,不断思考创新的精神与理念,在教学中多思考,多总结。
名师的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密码。名师的成功,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源于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痴迷和对学生的热爱,源于他们对文学的衷爱。因而我们在学习名师时,主要是学习他们的理念、精神、品格和境界,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方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笸(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河背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