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创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企业家个人及其创新行为在采取更可持续和更环保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解决环境问题更为有效的手段。然而,目前该领域仍处于低范式阶段。对生态创业已有文献资料进行述评,促进学者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回顾相关生态创业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创业的定义与测度,并阐述了生态创业的障碍和诱因,最后指出生态创业的效果和促进生态创业的政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探索方向。
【关键词】 生态创业 影响因素 展望 政策
随着人们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担忧日益增加,在绿色管理的政策中已经强调,企业家个人及其创新行为可能在采取更可持续和更环保的商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认识到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不足以发展可持续的经济系统,因为政府通常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同时又有研究表明,生态创业这一举措将有可能从小规模的小眾企业扩展到能够改变环境政治方向的大规模集体运动。
大约20年前,许多学者,例如Anderson,Pastakia and Isaak开始探讨商业研究中的新兴领域“生态创业”或“环境创业”,指出了生态创业的本质。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早期生态企业家那种原始的、以商业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早已不复存在,因为有关生态企业家将面临的环境挑战的证据已经成倍增加,应该更加深入地加以理解。
虽然对生态创业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国已有学者对生态创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但这些综述不够深入、全面,对生态创业领域最新现状的概述依然很少。因此,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相关生态创业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创业的定义与测度,并阐述了生态创业的障碍和诱因,最后指出生态创业的效果和促进生态创业的政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探索方向。
一、生态创业的定义和测度
(一)生态创业的定义
早在1971年,Quin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先提出“生态创业”,他指出在生态建设要求下,不应单纯把生态活动看作企业的负担,它更有可能成为盈利的商机,因此创业活动可以将环境与技术及创业目标结合起来。Schaltegger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把生态创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生态创业指创建一个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企业;广义的生态创业指建立在环境创新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性的、市场导向的和个体推动的价值创造形式。
本文按照机会识别、创新等两个分类标准将生态创业的定义进行归类。虽然对生态创业的定义和理解各不相同,但众学者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了共识:(1)从生态创业对机会的识别角度来看,生态创业是组织为了抓住环境市场机会,开发符合未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组织竞争力的过程;(2)从生态创业的手段来看,生态创业是创业者通过生态创新,生产能够转换和替代消费者传统期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开拓新市场的行为。基于此,生态创新只是进行生态创业的某一种方式和手段;(3)从生态创业的目的来看,生态创业是可持续与商业创业的融合,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总之,生态创业就是组织在抓住生态市场机会的过程中,秉持循环发展的终身承诺,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作为核心能力,创造对环境和社会有益的新产品、服务和市场,进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的创业过程。
(二)生态创业的测度
目前,只有少量文献对生态创业企业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分析,且仅是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研究。广为业界认可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标准仍有待深入探讨,只有明确了具体方法和标准,生态创业的导向作用才能凸现,其可操作性才能得到提高,后续动因、效果以及实证等研究才能深入开展。以Schaltegger “环保目标优先等级”和“市场影响力”两个维度,来测度企业是否为生态创业企业,认为只有当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均是环保优先的,且具有高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才是生态创业企业。其中,“环保目标优先等级”是从活动计划、产品和服务的范围、组织和交流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评价的;而“市场影响力”是从市场份额和销售增长率、竞争对手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来评估,包括了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
二、生态创业的障碍和诱因
(一) 生态创业的阻碍因素
生态技术的阻碍,生态技术可以帮助组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然而生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困难。土地资源的限制,目前一些国家正处于“去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造成生态创业的选址多数是在内城空闲土地区域,也就是那些空置性的、非生产性的城市土地。制度的阻碍,有学者认为生态创业的一个总要的阻碍就是对绿色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乏,这种现象特别容易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发现高一致性社会规范,即人们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高,会降低促进生态创业政策的有效性,抑制生态创业的可能性。
(二)生态创业的推动因素
尽管进行生态创业存在着以上障碍,我们仍然认为生态创业的机会正在不断地增加。因为还存在诱导和激励人们进行生态创业的力量。创业生成,或者说新企业的建成都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因此,它要求有创业机会的存在,而一系列的推动因素就会加快一个企业的建成。而这些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社会支持、绿色社区组织和创业者的个性特征。
政府政策,政府可以作用于市场机制,它通过消除造成市场不完善和管理刚性的条件可以使市场更有效率地运作;而且它还有能力创造一种使企业承担风险、探寻获利机会的“创业文化”。社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扩散不仅有利于创造环境市场,而且有利于使更多人具备环境关怀意识,从中有更多的生态创业者出现,并且能够使生态创业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同。绿色社区组织,绿色社区的发展也对生态创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成员间生态知识、观念和创新思想的循环使得组织内的创业者可以帮助其他团队通过与地方性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包括其绿色价值观和道德理性。生态创业者个人的绿色价值观,是他们进行生态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生态创业的现状
学者们针对生态创业效果的观点,主要分为企业层面、环境层面以及高校层面。一方面,Schaltegger(2011)研究发现,鉴于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环境状况的变化,企业家及其创新可能在采取更可持续和对环境负责的商业做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李华晶研究发现,采用环保技术的生态创业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高校大学生应当把握当下生态创业机会,同时借助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及自身优势积极发动生态创业。
虽然很多文献认为生态创业对环境和企业绩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对实际的效果大小进行测度,因其很难量化。因此,生态创业实际效果的实证研究很少。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把生态创业作为因变量,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生态创业。
然而,对生态创业产生效果大小的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生态创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如果缺乏生态创业效果测度,就无法衡量生态创业對于环境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生态创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结果变量。此外,对于生态创业效果量化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政府对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证支持。
四、生态创业的政策
生态创业有相当大的潜力,能通过引进新的环保产品,促进公司战略向更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和工艺进行整体转移,来解决当代紧迫的环境问题。如何制定政策来提高生态创业率和生态创业成功率,进而解决环境问题,学者们在研究生态创业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根据生态创业过程,相关政策建议可以分为生态创业法律和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引导支持、人力和产品市场需求这五个方面:
(一)生态创业法律和资金支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强硬的法律制度,包括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污染排放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等。
(二)生态技术创新支持。为创新技术设立经济和财政奖励,重新调整政府资助政策,增加生态技术研发的公共资助。例如将改善环境绩效作为目前研发计划的标准之一,或将与环境相关的研发作为当前研发项目的子项目。
(三)生态创业引导支持。政府对生态创业进行了有效的规划和管理。这些规划和管理不仅为生态创业者们指明了方向,也为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及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四)生态创业人力资源支持。制定打破劳动力市场刚性的政策,以及为劳动力提供生态企业相应的技能发展培训,帮助绿色企业成长。
(五)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生态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是生态创业兴起的内在动因。消费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创业者对市场的选择,并带动整个市场的变革。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顺利过渡;对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的行为给予奖励和津贴,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补贴和补助手段来影响消费者行为,增加环保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五、结论和展望
研究发现,对于制度环境如何影响生态创业,以及生态创业如何改变制度环境,学者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因此,未来研究至少可从以下方面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证探讨:
(一)生态创业的量化问题。现有的关于生态创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探索性质的定性方法占主导地位,更倾向于案例研究(多重、跨境和比较)目前关于生态创业的定量实证研究仅有8项,这些研究主要将生态创业作为因变量,这种实证上的不足与缺乏公开的数据和不发达的生态创业属性测量技术有关。虽然与生态创业研究的初期阶段是吻合的,但是从创业学的角度来看,推进研究的发展需要进行更多大规模的定量研究。
(二)生态创业的案例研究。从环境研究的理论观点来看,有必要将与概念发展有关的更深入的案例研究连结一起。目前在生态企业内进行的实证研究数量非常有限,需要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鼓励来自各个学科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内进行研究,作为使该领域使用的方法战略多样化的一种方式。我们认为,生态创业应该保持对创业研究(例如,可持续和社会)以及环境研究、政治生态、经济地理等其他有关领域贡献的开放性。当生态创业的主要理论基础建立起来后,学者们就可以制定措施,进行更多的定量研究,这标志着生态创业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关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生态创业。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对生态创业而言有效利用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关注互联网对组织进行生态创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未来的研究可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来降低生态创业的成本,进而提高成功的机率;二是部分偏远地区存在交通不变、信息传播落后等问题,其多数生态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充分、可持续的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态创业。
总之,我们对生态创业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现状进行的评估表明,生态创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因为它不仅具有提供理论贡献的潜力,也因为它具有在社会中导致破坏性和迫切需要的变革的潜力。然而,在这个阶段,生态创业不应该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它的潜力和局限性。为了实现协同效应,绿色企业应该与产业、当地社区和政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联系。生态创业需要与社会、个人和机构层面的其他重大变化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Schaltegger, S., & Wagner, M. (2011).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Categories and Interactions. [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4), 222–237.
[2] 李华晶.制度 环境对绿色创业的驱动机理研究——以深圳市电动汽车发展为例[J].软科学,2013,27(9):127-130.
[3] 李先江.绿色创业导向背景下动态营销能力,顾客价值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3,27(9):60-63.
[4] 彭雪蓉.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组织合法性视角[D].浙江大学,2014
作者简介:童舒倩(1996—),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 生态创业 影响因素 展望 政策
随着人们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担忧日益增加,在绿色管理的政策中已经强调,企业家个人及其创新行为可能在采取更可持续和更环保的商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认识到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不足以发展可持续的经济系统,因为政府通常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同时又有研究表明,生态创业这一举措将有可能从小规模的小眾企业扩展到能够改变环境政治方向的大规模集体运动。
大约20年前,许多学者,例如Anderson,Pastakia and Isaak开始探讨商业研究中的新兴领域“生态创业”或“环境创业”,指出了生态创业的本质。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早期生态企业家那种原始的、以商业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早已不复存在,因为有关生态企业家将面临的环境挑战的证据已经成倍增加,应该更加深入地加以理解。
虽然对生态创业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国已有学者对生态创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但这些综述不够深入、全面,对生态创业领域最新现状的概述依然很少。因此,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相关生态创业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创业的定义与测度,并阐述了生态创业的障碍和诱因,最后指出生态创业的效果和促进生态创业的政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探索方向。
一、生态创业的定义和测度
(一)生态创业的定义
早在1971年,Quin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先提出“生态创业”,他指出在生态建设要求下,不应单纯把生态活动看作企业的负担,它更有可能成为盈利的商机,因此创业活动可以将环境与技术及创业目标结合起来。Schaltegger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把生态创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生态创业指创建一个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企业;广义的生态创业指建立在环境创新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性的、市场导向的和个体推动的价值创造形式。
本文按照机会识别、创新等两个分类标准将生态创业的定义进行归类。虽然对生态创业的定义和理解各不相同,但众学者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了共识:(1)从生态创业对机会的识别角度来看,生态创业是组织为了抓住环境市场机会,开发符合未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组织竞争力的过程;(2)从生态创业的手段来看,生态创业是创业者通过生态创新,生产能够转换和替代消费者传统期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开拓新市场的行为。基于此,生态创新只是进行生态创业的某一种方式和手段;(3)从生态创业的目的来看,生态创业是可持续与商业创业的融合,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总之,生态创业就是组织在抓住生态市场机会的过程中,秉持循环发展的终身承诺,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作为核心能力,创造对环境和社会有益的新产品、服务和市场,进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的创业过程。
(二)生态创业的测度
目前,只有少量文献对生态创业企业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分析,且仅是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研究。广为业界认可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标准仍有待深入探讨,只有明确了具体方法和标准,生态创业的导向作用才能凸现,其可操作性才能得到提高,后续动因、效果以及实证等研究才能深入开展。以Schaltegger “环保目标优先等级”和“市场影响力”两个维度,来测度企业是否为生态创业企业,认为只有当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均是环保优先的,且具有高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才是生态创业企业。其中,“环保目标优先等级”是从活动计划、产品和服务的范围、组织和交流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评价的;而“市场影响力”是从市场份额和销售增长率、竞争对手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来评估,包括了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
二、生态创业的障碍和诱因
(一) 生态创业的阻碍因素
生态技术的阻碍,生态技术可以帮助组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然而生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困难。土地资源的限制,目前一些国家正处于“去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造成生态创业的选址多数是在内城空闲土地区域,也就是那些空置性的、非生产性的城市土地。制度的阻碍,有学者认为生态创业的一个总要的阻碍就是对绿色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乏,这种现象特别容易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发现高一致性社会规范,即人们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高,会降低促进生态创业政策的有效性,抑制生态创业的可能性。
(二)生态创业的推动因素
尽管进行生态创业存在着以上障碍,我们仍然认为生态创业的机会正在不断地增加。因为还存在诱导和激励人们进行生态创业的力量。创业生成,或者说新企业的建成都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因此,它要求有创业机会的存在,而一系列的推动因素就会加快一个企业的建成。而这些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社会支持、绿色社区组织和创业者的个性特征。
政府政策,政府可以作用于市场机制,它通过消除造成市场不完善和管理刚性的条件可以使市场更有效率地运作;而且它还有能力创造一种使企业承担风险、探寻获利机会的“创业文化”。社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扩散不仅有利于创造环境市场,而且有利于使更多人具备环境关怀意识,从中有更多的生态创业者出现,并且能够使生态创业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同。绿色社区组织,绿色社区的发展也对生态创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成员间生态知识、观念和创新思想的循环使得组织内的创业者可以帮助其他团队通过与地方性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包括其绿色价值观和道德理性。生态创业者个人的绿色价值观,是他们进行生态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生态创业的现状
学者们针对生态创业效果的观点,主要分为企业层面、环境层面以及高校层面。一方面,Schaltegger(2011)研究发现,鉴于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环境状况的变化,企业家及其创新可能在采取更可持续和对环境负责的商业做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李华晶研究发现,采用环保技术的生态创业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高校大学生应当把握当下生态创业机会,同时借助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及自身优势积极发动生态创业。
虽然很多文献认为生态创业对环境和企业绩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对实际的效果大小进行测度,因其很难量化。因此,生态创业实际效果的实证研究很少。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把生态创业作为因变量,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生态创业。
然而,对生态创业产生效果大小的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生态创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如果缺乏生态创业效果测度,就无法衡量生态创业對于环境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生态创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结果变量。此外,对于生态创业效果量化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政府对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证支持。
四、生态创业的政策
生态创业有相当大的潜力,能通过引进新的环保产品,促进公司战略向更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和工艺进行整体转移,来解决当代紧迫的环境问题。如何制定政策来提高生态创业率和生态创业成功率,进而解决环境问题,学者们在研究生态创业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根据生态创业过程,相关政策建议可以分为生态创业法律和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引导支持、人力和产品市场需求这五个方面:
(一)生态创业法律和资金支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强硬的法律制度,包括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污染排放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等。
(二)生态技术创新支持。为创新技术设立经济和财政奖励,重新调整政府资助政策,增加生态技术研发的公共资助。例如将改善环境绩效作为目前研发计划的标准之一,或将与环境相关的研发作为当前研发项目的子项目。
(三)生态创业引导支持。政府对生态创业进行了有效的规划和管理。这些规划和管理不仅为生态创业者们指明了方向,也为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及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四)生态创业人力资源支持。制定打破劳动力市场刚性的政策,以及为劳动力提供生态企业相应的技能发展培训,帮助绿色企业成长。
(五)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生态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是生态创业兴起的内在动因。消费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创业者对市场的选择,并带动整个市场的变革。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顺利过渡;对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的行为给予奖励和津贴,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补贴和补助手段来影响消费者行为,增加环保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五、结论和展望
研究发现,对于制度环境如何影响生态创业,以及生态创业如何改变制度环境,学者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因此,未来研究至少可从以下方面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证探讨:
(一)生态创业的量化问题。现有的关于生态创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探索性质的定性方法占主导地位,更倾向于案例研究(多重、跨境和比较)目前关于生态创业的定量实证研究仅有8项,这些研究主要将生态创业作为因变量,这种实证上的不足与缺乏公开的数据和不发达的生态创业属性测量技术有关。虽然与生态创业研究的初期阶段是吻合的,但是从创业学的角度来看,推进研究的发展需要进行更多大规模的定量研究。
(二)生态创业的案例研究。从环境研究的理论观点来看,有必要将与概念发展有关的更深入的案例研究连结一起。目前在生态企业内进行的实证研究数量非常有限,需要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鼓励来自各个学科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内进行研究,作为使该领域使用的方法战略多样化的一种方式。我们认为,生态创业应该保持对创业研究(例如,可持续和社会)以及环境研究、政治生态、经济地理等其他有关领域贡献的开放性。当生态创业的主要理论基础建立起来后,学者们就可以制定措施,进行更多的定量研究,这标志着生态创业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关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生态创业。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对生态创业而言有效利用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关注互联网对组织进行生态创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未来的研究可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来降低生态创业的成本,进而提高成功的机率;二是部分偏远地区存在交通不变、信息传播落后等问题,其多数生态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充分、可持续的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态创业。
总之,我们对生态创业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现状进行的评估表明,生态创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因为它不仅具有提供理论贡献的潜力,也因为它具有在社会中导致破坏性和迫切需要的变革的潜力。然而,在这个阶段,生态创业不应该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它的潜力和局限性。为了实现协同效应,绿色企业应该与产业、当地社区和政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联系。生态创业需要与社会、个人和机构层面的其他重大变化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Schaltegger, S., & Wagner, M. (2011).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Categories and Interactions. [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4), 222–237.
[2] 李华晶.制度 环境对绿色创业的驱动机理研究——以深圳市电动汽车发展为例[J].软科学,2013,27(9):127-130.
[3] 李先江.绿色创业导向背景下动态营销能力,顾客价值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3,27(9):60-63.
[4] 彭雪蓉.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组织合法性视角[D].浙江大学,2014
作者简介:童舒倩(1996—),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