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初,深圳隆重举行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庆典。
事实上,深圳的经历,某种意义上,即是珠三角发展的缩影。自改革开放以降,珠三角即逐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引领中国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之先声。
历30年的发展,时至今日,珠三角经济区,早已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区域,形成了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七小虎亦群星璀璨。珠三角由此成为中国产业结构最齐备,最富有竞争力的区域。
但是,在新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珠三角四顾之下,却颇为尴尬。珠三角边缘的三大边角之地,东角的河源,北角的韶关,西角的湛江,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却已早被珠三角抛在千里之外,在珠三角这块热土的周围,出现了一片洼地。不得不说,这是广东乃至全国发展战略的一大遗憾。
在后三十年,随着中国的国家发展大战略从非均衡战略过渡到均衡战略,战略中心将不可避免地从沿海转移到更广阔的内陆。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的未来发展,必然出现大的变局。目前,作为广东经济龙头的珠三角,由于传统的制造业因成本上升等压力,产业转移已经迫在眉睫,珠三角的战略纵深,已经不足以承载其快速发展,在此情况下,珠三角边缘地带的发展,就成为珠三角维系未来竞争的潜力所在。在未来,珠三角东西两翼以北角的腾飞,已成必然之势。
珠三角边缘“三角地”的腾飞,不仅是大珠三角持续领先中国的必然选择,亦是将来实现泛珠三角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在未来,河源、湛江、韶关在珠三角的“三角竞争”中,谁可抢得先机,更胜一筹?
定位之争:在差异化中“较劲”
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发展,与其天然的地理区位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而在珠三角边缘的三角地中,其各自的未来定位,亦受制于各自在珠三角乃至广东内部的地理形胜。
韶关:承担的使命将更多元
地处珠三角边地北角的,赫然是粤北门户韶关。
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地方往往是中央棋局中的一个子,其命运并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韶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初期和未来,其命运跌宕起伏,可谓典型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计划经济时代,韶关之于广东,正如内地的“三线城市”,主要集中重工业,以为备战之用。而在改革初期,由于广东的外向型经济,韶关的“岭南咽喉”的作用,亦不明显。作为内陆交通要冲韶关被遗忘在粤北丛山峻林之中,正如武汉一样,在海洋经济时代被无情抛弃。
而龆关未来要面对的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新的交通时代,以及以大陆市场而非海外市场为重点的内需时代,而这种特点,将使韶关的定位,产生根本的颠覆。
粤北地处珠三角咽喉地位,古有“控扼五岭,韶为要冲,唇齿江湘,咽喉交广”之说,从汉朝时候起,韶关就成为军事、交通重镇和区域政治经济中心,是五岭以南地区与中国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主要陆路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门户。
韶关作为广东第二大交通枢纽,以及广东“人关”的最重要通道,是连接大珠三角与广阔的中原内陆最为重要的门户。韶关有着除了珠三角外最发达的交通,而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韶关的区位优势,发生了质的变化。武广高铁使韶关至广州的时间距离,缩短至40分钟,而至内陆重镇武汉,只要三个小时,彻底将广东与内陆连成一体。在未来,韶关可迅速融入广州一小时经济圈和粤湘楚3小时经济圈。
时势的变化,使韶关的未来定位,发生根本的改变。韶关将从广东的重工业基地,转型为一个集交通、商贸、工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内陆中心城市。
而其承担的使命,亦将更为多元。
此前,广东作为典型的外贸型经济区域,其对外贸易主要针对海外,而随着中国改变经济结构,确立以内需为主的国策,未来广东与内地的联系,将成为主流,此时,韶关陆上交通咽喉的地血将会重现,韶关将成为广东向内陆辐射的枢纽。
此外,作为广东北大门,韶关亦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亦是广东产业向湖北、湖南、江西转移的路上通路。其“陆上产业走廊”的地位无可取代。
河源:杀出一条血路
珠三角的边地东角,是被称为粤东门户的河源。
河源的过去与未来,可谓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的古语。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是珠三角诸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地。
在改革开放初期,河源由于是广东水源地,其工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而这种制约,在使河源过往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的同时,亦逼迫河源“杀出一条血路”。
歪打正着之中,河源成为广东实现产业“双转移”的承接者,而更重要的是,河源反正长期在广东地区经济中排名最后一名,可以“一张白纸上描绘美好蓝图”,工业基础薄弱的河源,竟然直接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工业基础,其敢于下此赌注,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历史负担。
同时,客观地说,珠三角内部各个区域,亦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珠三角是“东强西弱”,直接受到香港辐射的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等地,比西部的珠海、茂名、阳江等地更为发达。
而河源,则正好临近珠三角的“东线”。河源东接梅州和汕尾两市,南邻惠州,西连韶关,北与江西省交界。处于珠三角边缘的东角,是京九人粤第一市,河源至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作为内陆与沿海的连接地带,河源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得地利之便,河源更多承接来自深圳、东莞的产业,而深圳高科技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也间接使河源成为珠三角高新产业的承接地。
就区位优势上讲,河源稍逊于韶关。河源虽是粤东门户,但是,广东与内陆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南北联系,至东边除非走海路,陆路均是弯路,故广东与内陆的联系,更多是往北而非往东。
没有历史负担,基础薄弱,临近珠三角的东线,近国内市场遥远,这些特点,使河源兵行险着,欲以高新技术为突破口,成为广东产业双转移的最大基地。
最近几年来,河源的发展迅猛,5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东莞与中山,排名全省第三,其竞争力的提升,即得益于有效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河源的成败关键,在于中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在诸侯经济的体制下,各地均欲以高新产业破局,甚至是传统制造业基地的顺德,也宣称未来要转型新兴产业,河源未来能否竞争得过这些传统产业基地,以及内地广大的同类定位城市,将决定其继续沉沦,还是一鸣惊人。
湛江:被遗忘了的城市
珠三角的边地西角,是海港城市湛江。
某种意义上说,湛江的出现,是广东的怪胎。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背靠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交会处,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 湛江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具有成为北部湾经济围龙头的巨大优势,有条件成为中国大陆桥与环太平洋桥的又一个枢纽,成为亚太经济圈中新的经济生长点和增长极,与新加坡、中国香港成鼎足之势。
湛江港处于亚太经济圈的重要地缘位置,是我国沿海与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大洋洲海上运距最短的港口,在运输成本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中东石油和澳州、巴西、印度等铁矿石,取道湛江最近。
湛江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中心,更是大西南的出海主要通道,背靠大西南,是少数拥有广阔大陆腹地的港口城市。
而湛江的这些优点,又恰恰造成了其现实中的尴尬。作为广东西部中心,湛江从来似乎游离于广东之外,湛江港虽然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海上交易主要通过深圳——香港线完成。其次才是粤东汕头和粤西湛江。而广东与内陆广大腹地的经济交往,则主要通过广州——韶关线完成,湛江在广东,已经长期被边缘化。
而作为北部湾的中心城市。无论是广东的湛江,还是广西的北海,均无独立建制,一度传扬的湛江直辖,到现在仍然难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北部湾战略对于中国来说,更似是一个未来战略,在中国没有与东南亚国家形成重要的产业发展程度的落差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增长,而包括湛江等北部湾诸城市,只能是处于等待中的未来之城。
而湛江唯一能够自豪的,是其成为大西南的出海口。湛江通过黎湛铁路与湘桂线衔接同广阔的大西南紧密相连,湛江的战略腹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亿多,目前,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每年经湛江港进出口物资占全省市进出口货物总额的近50%,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主要门户。但是,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在国内尚处于落后状态,其经济总量亦在全国占比很小。
“三不像”的尴尬,使湛江的定位经常发生摇摆,而且至今,亦难以定论。湛江的工业体系,难以与广东协调合拍,而作为大港口,它又是重化工业优先选择的基地。这种错位,造成湛江工业体系的混乱,即缺少核心本土工业。但是,来自中央的大企业,却很多落户湛江,造成了“客卿经济”现象。
湛江的未来战略定位为“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而要实现这种定位,中国整体崛起带来的与北部湾区各国的落差,大西南的崛起,湛江本土工业体系的建立等,均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某种意义上说,湛江很像是一个游离于广东体系之外的一个城市,孤悬西侧,远离广东的中心。故在广东的产业转移中,除重化工业,钢铁外,湛江并非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点。而作为北部湾的中心城市,以及大西南的出海口,湛江的未来,更多与大西南和北部湾的兴衰连为一体。可以预见,在未来北部湾经济兴起,越南等东盟国家兴起之际,才是湛江崛起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开端。
核心产业之争:“三反”,坚守与空心化
韶关、河源和湛江作为广东的后发城市,农业比重比较高。同时,也都是广东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湛江的总产值比较大,占比也比较高,主要得益于其甘蔗产业,以及渔业。而韶关与河源,均有比较良好的陆地生态资源,特色农业旗鼓相当,同时比湛江多了电力资源。此外,河源扼东江上游,控制着东莞、深圳、香港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的水源,未来可能获得比较大的补偿性收益。而在旅游方面,湛江的海岛风情,与韶关的丹霞地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河源的生态旅游,均各有特色,很难分出高下。
虽然三地都称要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新兴制造业、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和谐发展,但是,真正决定三地未来竞争力差异的,是各自的核心工业产业。
韶关重工业阵地的坚守
2009年,韶关第二产业增加值233.77亿元,增长8.1%;占比40.9%,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二一三”格局转变为2009年的“三二一”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占主体向城市经济占主体的质的转变。
韶关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8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26.65亿元,增长3.1%,轻工业产值55.18亿元,增长14.9%。轻重工业比重30.3:69.7。
在韶关,本土莺工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与数十年来,国家对于韶关的战略定位有关。上世纪50-70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客观上造就了韶关重工业城市的地位。
韶关的重工业不仅在三地,更是在整个广东处于绝对优势。韶钢年产能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韶冶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效益企业。韶关发电厂经过六期的工程建设,现安装机组9台,总容量为924MW,年发电约70亿千瓦时。韶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韶关卷烟厂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广东省工业企业200强之一”。
除石油、煤炭等资源型工业,以及汽车落户广州之外,几乎广东所有的重工业产业,都集中于韶关。在未来,韶关绝不可自剪羽翼,因为调整产业结构而放弃重工业,而是在保持重工业的绝对优势的同时,拓展产业链,补充新兴制造业,实现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相对均衡。
在保持重工业优势的基础上,韶关拓展产业链,已形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产业。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140.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2%,同时,韶关重点打造新兴制造业基地,重点推进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玩具等比较优势行业与珠三角配套协作,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初步实现了产业聚焦。此外,韶关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在不可再生资源逐年减少的未来,韶关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潜力巨大。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韶关作为广东通往中原门户的特殊优势,将使其未来成为广东北部大都市。发达的交通,必然造就韶关在现代物流和商贸方面的中心地位。这是河源所无法比拟的。韶关准备将城市中心转移到芙蓉新城区,打造常住人口100万的大城市,其决心不小。
河源的“三反”模式
河源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23.89亿元,增长12.2%;三大产业结构为12.6:53.7: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46亿元,增长14.0%。轻工业增加值50.92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38.85亿元,占比70%以上。
河源目前拥有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陶瓷和医药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0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0%。
相对而言,河源工业产值小,而且重工业也占比过大,表明其大众工业相当滞后。而作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 地,河源被广东省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其工业发展历来受到制约。
河源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走非常之路。
而在过去的几年中,曾长期任广东著名改革者谢非的秘书,曾见证过邓小平南巡的陈建华,一直主政河源,陈建华所倡导的发展模式,被称为“三反”模式,即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
不过,对于河源来说,“三反”模式充满巨大的变数,成败难料。
任何后发区,要实现飞跃式发展,都需要在一轮周期中实现两轮甚至多轮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亦是三十年走完有些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
在发展方式上,河源选择反传统的发展路径,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产业布局上,河源进行反梯度产业承接。利用国际国内产业升级的机遇,选择战略制高点,力争在产业结构和水平上,与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优于珠三角。
为此,河源决定直接发展新兴产业。河源当地将其称为“四新产业”(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其目标是在2016年形成2000亿左右的“四新产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打造3~5家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母”。
在产业选择上,河源以太阳能作为突破口,2009年1月,投资280亿元的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河源奠基动工,这也是河源引进的最大投资。河源是中国最大的硅产地,有丰富的超白石英砂资源,储量和产量占全国的2/3,是生产硅锭、硅棒、电池片、光伏组件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在汉能的带动下,广东国华、南玻集团、旗滨集团等一批相关企业纷纷进驻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河源将实现由“硅产地”向“光谷”的华丽转身,致力于打造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而这种反梯度产业转移,存在着两重风险,其一是,中国区域经济目前是一种诸侯经济,河源欲实现新兴产业的直接跨越式飞跃,其他地方也有此意,最后,新兴产业的竞争,难免与传统产业一样,沦落到刺刀见红的地步,比如太阳能行业,除了河源外,目前江苏、河北、河南、浙江、江西等已经引领先声,湖北、湖南、福建和海南等也蓄势待发,河源恐难独美。
其二是,在广东内部,发展程度更高的地方,在新兴产业领域更有优势,无论是人才汇聚能力,还是创业环境,吸引资金的能力,广州和深圳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选择。虽然广东省蚕书记汪洋宣称不会让河源“白牺牲”,但是,河源在新兴产业方面,将面临着广州和深圳的直接竞争,这是汪洋也无法遏制的事实。能否度过成长期,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中,是对河源的严峻考验。
成则一飞冲天,败则再迟一步。在产业布局方面,河源站立山谷之口,四顾茫然。
湛江工业的空心化危机
湛江2009年GDP为1156.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8.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18.5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7:43.1:36.2。工业成为湛江第一大产业,其工业立市的战略初见成效。
湛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7.90亿元,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108.3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39.58亿元,其比例为31.1:68.9。
而在湛江的重工业中,主要是石化和钢铁工业。在湛江的产业规划中,是以发展临海工业为主。其核心是石化和钢铁,以及新兴制造业和农海资源深加工,然后拓展能源、纺织、家电、造纸、医药、电子、机械等未来支柱产业。
就现实而言,湛江的重化工业,其核心力量几乎都是“外来大和尚”,在石化领域,投资于湛江的国内外巨头,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大石化(中石化与科威特合作战立),俄罗斯塔氏集团液化氨等,产值均超过100亿,在钢铁行业,上海宝钢投入巨资建设湛江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其他还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太平洋、圣戈班、喜利得、冠豪高新、国联水产、大中纺织等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坐落于东海岛的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一体化两个特大型项目,投资总额超1300亿元、年产值超2000亿元。
湛江对于石化和钢铁行业寄予了厚望,特别是钢铁产业,湛江钢铁基地2011年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时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投资1000亿元,产值超过1500亿元。湛江期望将两大产业的基地东海岛建为现代化新钢城,成为湛江制造业的基地。
湛江能够拥有相对发达的石化和钢铁工业,主要是拜国内外重]==业转移所赐。近年来,中国的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工业,也呈现出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大趋势。湛江作为西南出诲主通道和连接北部湾中心城市,拥有承接重化工业转移的先天条件。
虽然涌入众多会念经的“外来和尚”,但是湛江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本土企业的弱小,湛江本地比较知名的企业,也就湛江港务集团、东兴炼油厂、恒兴饲料、国联水产、鸿智家电等五大企业,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比珠三角的著名企业小得多。
湛江虽然临海工业发达,已达超过工业增加值的6成,但是,主要集中于外地投资的重工业。在石化行业,湛江面临与广州南沙、粤东惠州,甚至粤西茂名的竞争,时刻有可能发生产业撤离。缺少本土工业的支持,湛江工业有空心化的危险。长久下去,难以形成均衡的产业结构,发展后劲不足,更将延缓其成为北部湾中心城市的进程。
湛江不同于河源和韶关之处,还在于其拥有优良港口,湛江的抱负,不仅是发展现代制造业,更希望成为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和旅游中心。
2009全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11838万吨,增长13.8%。作为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唯一亿吨大港,湛江港被交通部定位为西南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随着大西南开发步伐加快,以及中国与东盟经贸联系的口益紧密,湛江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有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在湛江,一批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加工、中转、储运工业企业也渐成规模,如年产值40亿元的华农集团,年产值30亿元的广东富虹集团等。湛江的计划是,到2012年,将港口吞吐量提升到1.6亿吨、临港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以上,使临港工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不过,湛江港的未来,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湛江港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本土以及外来工业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去年,湛江出口下降16.3%。对东盟的出口,更是下降了33.2%,湛江港的崛起,有赖于中国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落差,而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产业趋同的情况下,湛江的另一大战略支点,并未起到期望中的作用。
民企发展之争:痛或着快乐着
随着珠三角发展步伐的放缓,珠三角之外的广东城市,反逆势增长,作为珠三角的边地,韶关、河源、湛江最近几年均风潮千里,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三大城市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其中增长最快的非河源莫属。 湛江的速度稍次之,而韶关则位列三城之末。
河源:民营经济成发展引擎
就世界范围而言,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经济的活力,而珠三角的崛起,亦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大,珠三角几大经济强市,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拥有的知名民营企业,超过全省的60%。
河源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够体现后发优势,其秘密就在民营经济的崛起。至2009年,河源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2.13亿元,增长13.3%,高于总体经济增长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而正是在河源经济增长最快的2006年,其生产总值增长达27.3%,为广东省第一,当年,河源的民营经济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2.2%,同时,工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2.5%提高到40.3%,工业比重上升到历史最高,实现了工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历史性突破。也正是在这一年,河源在广东的排位是实现了跨越,GDP总量超越云浮、汕尾二市,甩掉了城市排位的末位。
至2009年,河源的民营经济比重继续上升,达到53.3%。
无论是内生性的本地经济,还是未来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源未来的希望所在,仍然是民营经济。近5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东莞与中山,排名全省第三,前途不可限量。
祸兮福之所倚。
由于多年以来担负保护珠三角水源的重负,河源对于环境保护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制约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河源工业基础的相对薄弱,在未来反成而为优势,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往往是与国营企业密切相关,而河源未来所要发展的四新产业,其主流企业正好多是民营企业。
河源是广东省指定的产业转移重地。而河源对于产业转移的反梯度转移的思路,决定了其不会走重工业补课的路,而是优先发展四新产业,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在这个行业内,无论是无锡尚德,还是江西赛维,都是民营企业。而本次河源所引进的汉能,亦是民营巨头。而在新电子领域,河源的手机在2009年增长达到98%,其龙头企业,赫然是来自深圳的中兴通讯,亦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可以预见,未来河源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多为民营企业。这是河源与湛江临港工业主要引进石化和钢铁等国有企业根本不同的地方。
2009年河源皮革鞋靴、化学原料药、中成药、软饮料等产品产量增速超50%。而从事这些行业的,多为河源本土的民营企业。
事实上,河源民营经济发展的转折,早在2002年即已发生,当年,河源在考察浙江特别是温州之后,决定走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作为经济之本。为此,河源出台了诸多鼓励性政策,此后,河源民营经济开始突飞猛进。2005年,河源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三友集团等企业筹资1400多万元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出资600万元,成立了广东友力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进一步扫除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
目前,河源民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6.23万个,从业人员30.92万人,分别增长17.3%和4.5%。税收贡献率达44%,而很多以前的河源国有企业,也已经完成了改制。
韶关:国企挤占民企生存空间
韶关则与河源的情况正好相反。作为三地增长相对最慢的城市,韶关正是被其以前的优势所累。
福兮祸之所依。
2009年,韶关全市生产总值571.7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33.7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高达60.2%,而这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多为国有重工业企业。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增加值261.05亿元,占全市GDP比为45.7%,不足50%。
韶关经济的活力不足,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过于依赖韶钢、韶冶等大型国有企业,国有重工业的比重过大,一直以来,挤占了韶关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缺少足够的支持,致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偏低,降低了韶关经济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亦导致韶关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而韶关来来,要增强经济活力,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内生性经济方面,适当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此前已经改制成功的韶关液压,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其改制模式值得韶关国有企业借鉴。
而在未来韶关所要发展的本土高科技产业领域,应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目前,这种趋势也已出现。2009年,韶关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为58.8%。
此外,得益于韶关的国家二级交通枢纽的地位,韶关的商贸必然成为未来一大经济增长点,而在大众消费领域,韶关需要培养更多的民营企业。事实上,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8.45%。
二是在外向型经济领域,韶关无论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还是引进外资,都需优先引进富有竞争力、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目前,韶关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经营汽车铝箔,凡口铅锌矿收购澳大利亚PEM公司50.1%股权。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更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完成,目前,比亚迪与韶关合作兴建国内最大的试车市场,并开设汽车零部件业务,宏大齿轮、正星车轮与广汽日野的配套业务也即将开展。未来,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如莞韶、东莞石龙(始兴)、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在引进项目上,除引进“广东现代产业500强”之外,恐怕还需要广开门路,容许一般性的企业进驻,彻底改变韶关由重工企业、特大型企业控制命脉的局面。
在不久前公布的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优秀地级以上市中,韶关名列第二,仅次于佛山,韶关未来作为交通中心和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的定位,将逐步中和目前国有重工业的占比,一个产业多元化的大都市韶关,更需要的是大众消费产业,而非传统制造业。
湛江:工业主导下的民企尴尬
湛江的处境与韶关类似,都是重工业居主导地位。
至2009年为止,湛江全市生产总值1156.1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64.7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26%,民营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37.8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
而湛江与韶关不同的是,湛江的重化工业,其主导力量部是外来大型央企和地方国企。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等,在湛江的投资动辄数百亿。湛江的内生性经济极度匮乏。
同为沿海经济,湛江与温州不同的是,温州的民营经济,几乎全部集中在几大主导性的制造业领域,特别是制鞋业、服装业和低压电器业三个行业,温州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而湛江的民营企业,在工业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其生存空间被众多的外来大和尚挤占。
本土企业的弱势,使湛江未来的经济结构将长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调整。目前,湛江的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家电、饲料、农海产品加工等领域,这些行业的民营企业产 值,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44.9%,几近一半。虽然湛江口号上称,要发展现代制造业,但是,恐怕只能停留在希望之上,难以落实。而在产业转移,湛江临海工业区,承接得更多还是石化、钢铁等外来国有重工业企业,湛江第二产业,将长期游离在主流行业之外。
湛江民营经济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在第三产业,2009年,湛江民营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2.04亿元,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创造了全市就业机会的80%,也许,这是湛江作为西南出海口,以及港口城市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湛江能够成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鼎立的环太平洋、北部湾、印度洋等港口城市,则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彻底改变湛江的经济结构。目前,香港的服务业,就已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并且几乎都是民营企业的天下。
但是,湛江的港口城市地位,最主要还是受到大西南内陆区域以及北部湾诸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命运在别处。
但是,湛江不可能坐等大西南和北部湾的崛起。所以,湛江目前要增强经济活力,其一是发展本土支柱型工业,主要集中在大众消费、现代制造业领域,在这些领域,彻底放手,效仿浙江的做法,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培育民营企业的成长。事实上,在湛江的183个市级名牌中,就有137个是民营企业品牌,占全市名牌总数的75%。只是,湛江的名牌,在整个珠三角乃至全国,并无特别名望,有来自众多央企的泰山压顶,湛江的民营品牌,还没有龙头性的巨头,在广东100强民营企业之中,仅占一席,离整体的强势崛起仍有一大段距离。
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湛江进行功能分区,除临海区域承接石化和钢铁工业外,其他区域,主要承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大众产业。
另外,就是借港口经济,海岛旅游之便利,放手发展第三产业,虽然湛江成为北部湾中心尚需时日,但是,起码作为港口城市,雏形已成。湛江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近三年增长迅猛,自2007年至2009年,从382.16亿元增长到571.71亿元,其增长率分别为19.5%、22.4%、22.2%,创下1995年以来的最高峰值,作为未来大西南、北部湾中心乃至亚太中心港口城市,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的崛起,或许才是其未来希望之所在。
承接产业转移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近年来,珠三角侧翼的腾飞,正是肇始于广东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正式拉开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各地产业转移园蜂起争雄。
目前,广东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山区和东西两翼。
2009年,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产值907.18亿元;工业增加值290亿元,税收53.1亿元,增长33.99%;而正是产业转移,使广东经济发展的结构发展逆转,珠三角的边缘地区的发展速度,已经全面超越珠三角。
作为珠三角的三角之地的韶关、河源、湛江三地,其产业转移园的竞争,对于改变各自的经济总值、产业比重,完成总量的飞跃和产业转型升级,都至关重要。
而目前,广东的产业转移中,有两项引起了各自的争夺,其一是广东每年将投15亿,择优扶持3个产业转移园,这引起了对于扶持资金的争夺:此外,跟着哪个“带头大哥”,直接决定着后发的“小弟”的未来发展前途。
虽然目前广东实行的是指定式的一对一对口转移,但是,至后期之后,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产业转移越来越按照产业补充的方式进行,突破了指定地域限制。
韶关:背离初衷
作为广东北大门,韶关本来是与东莞一对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亦比较符合产业互补性。韶关多重工业,而少大众制造业,而东莞的传统制造业,亦需要大规模转移。
东莞(韶关)是韶关最主要的产业转移园,目前,园区已有生产性企业140家,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玩具、印刷为主的产业,生产总量约占全市的10%。此外,韶关还有东莞东坑(乐昌)产业园、东莞石龙(始兴)产业园等省级产业转移园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1亿元。
2009年,韶关产业园工业总产值完成58.12亿元,占全市10%左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21.4%。外贸出口2.3亿美元,占全市38.76%,韶关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过创业和技能培训后,“变身”为产业工人,21.74万人和15.8万人经由市外和市内两条渠道,在珠三角和韶关实现就业。
而在2009年8月举行的韶关招商引资推荐会上,韶关共签项目27个。签约投资总额972.84亿元,仅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就达560亿元。产业转移园区成为韶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韶关的产业转移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变,不仅在于“进补”,更在于其重工业具有“吸星大法”。
韶关的产业转移的主体,其实就是东莞和广州,其中,在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来自东莞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玩具方面,特别是玩具,目前,旭日、美昌、镇泰、建溢、孩之宝等中外大型玩具企业,均云集韶关。去年韶关玩具工业增加值5.27亿元,增长59%。
虽然韶关与东莞结对,但是因为交通缘故,与广州亦来往密切。来自广州的产业,主要分布在韶关的县区,比如,广东的精细化工产值占到全国的1/3强,仅广州化工城的年交易额就达5000亿元,在全国影响力非常大,然而它们大部分聚集在珠三角,北上时一旦过了南雄“广东制造”就会变成“江西制造”,于是,众多来自广州等珠三角的化工企业,纷纷集中在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园。目前,有86家精细化工及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南雄园区,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甚至世界化工巨头德国拜尔也选择在南雄产业转移园新设生产线。
其他如仁化、乳源、始兴、乐昌等地的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氯碱化工、制笔业、钟表等亦初具规模。
这样,通过主要来自东莞、广州的制造业的转移,韶关等于是补齐了相当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且逐步形成聚焦效应。
韶关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自然资源,以及其重工业,形成反向的“产业吸附”。韶关因为其矿产资源,吸引了一些有色金属企业,而韶钢,更是吸引了宏德热轧带钢、光达钢铁、正星汽车钢圈等十多家钢铁下游企业,形成了钢铁产业集群。
韶关的产业转移,事实上与其建设生态城市的初衷,多有背离,大规模的工业化,将使韶关不得不降低门槛。而与珠三角的腹地之间,交通最方便的其实是广州和佛山,这也导致韶关的选择比较少,很多希望引进的企业,不见得转移方愿意过来。
同时,资金上缺乏,亦制约韶关产业转移园的发展,韶关与湛江不同,湛江引进的是大个子,本身就可以带建设资金,而韶关本土企业重,引起的是轻工业,难以获得投资企业的资金,而在竞争广东省的5亿扶持资金中的落空,使韶 关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除东莞承诺的5亿,韶关自身的2亿外,无别的启动资金。虽然韶关7月成立了顺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并且有建设银行广东分行的20亿贷款承诺书,但是资金何时落袋为安,是个未知数。
河源:不流血的产业革命
河源是广东产业转移的重地。全省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河源占了4个,成为全省省级产业转移园最多的地级市。在《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河源的“增长竞争力”已跻身全国第二。产业转移,无疑助推了河源的飞跃。
目前,河源共有中山(河源)、深圳(河源)、深圳福田(和平)和深圳南山(龙川)4个产业转移园,规划总面积217.3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33.99平方公里。
产业园对于河源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2009年,全市产业转移园工业总产值123.26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省工业园的42.5%,亦超过河源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税收5.03亿元,同比增长12.3%,是河源2002年全部税收的5倍,全市产业园区用工人数达到了18.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员增至近7成,农村居民进厂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5%,产业园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产业转移,对于河源产业结构的改变,是颠覆性的。
目前,河源的产业转移,虽然与中山结对,但是由于地缘关系,主要承接深圳、东莞等珠三角东线城市的产业在河源的四个产业转移园中,有三个是与深圳对接,而事实上,最主要的中山(河源)转移园,也有不少深圳企业落户。目前,河源产业转移中,来自深圳的企业高达75%以上。
河源作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河源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虽然拒绝了350多家总投资400多亿的污染企业入园,并且还整顿了本土的很多小钢铁厂、小水泥厂等高耗能产业,但是,河源最近几年的经济总量,却能够保持连续高速增长,其核心原因,就是借助深圳等珠三角最发达地区最发达高科技的产业的力量,进行反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转移,形成了四新产业基地。通过“不流血”的产业革命,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
在新能源领域,投资达280亿的汉能,将使河源成为全国最大的二代太阳能电池生产研发基地,更引来了广东国华、南玻集团、中国长城电子集团等。在手机领域,随着西可通讯和中兴通讯的先后进入,河源已经成为广东的手机生产基地,中兴在河源的投资,更达100亿以上,首期投产之后,将使河源工业产值达1000亿。而在过去的2009年,河源手机产量突破1300万部,与上年同比增长117%。在新医药领域,河源立国制药崛起为“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河源已有新医药企业13家,去年产值超10亿元。而在新家电领域,投资22亿元的日本东芝(TMD)TFT-LCD液晶面板等项目已动工。
通过产业转移,河源形成了四新产业基地,实现了产业聚焦。同时,在外围形成了汽车、模具、陶瓷、纺织等产业。
而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合作模式,更是开了广东两市合作之先河,从开始就协议约定:双方共同投资,5:5分成,期限10年。分成的“内容”均为企业缴纳的统转税的所得税。有了税收保证,中山政府就有动力投入。
此外,中山(河源)转移园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两次竞得5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共获得省产业转移扶持资金共10亿元,这几乎相当于当年河源财政收入的一半。
截至2009年,全市转移园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39.46亿元,其中中山(河源)转移园累计投入23.53亿元,占一半以上。
两次获得省政府5亿元扶持资金后,河源争取到银行贷款16亿元和19亿元,拉动社会投资730亿元,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承接、吸纳能力更强。同时,2009年,河源争取了中央投资安排项目140个,新增中央投资2亿元,省重点项目9个大项,年度计划投资54亿元;市重点项目100个,计划总投资461.3亿元。此外,河源争取到98亿元授信贷款,并且成立了2家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为2009年河源的高速公路、惠河城际轻轨、河源电厂、城南客运交通枢纽等重大规划筹集到足够资金。
河源多年来的环境保护,亦将获得实际收入,河源的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将把“绿水青山”可直接换成“金山银山”。直饮水项目运作成功后,每年将给河源带来不少于数十亿元的收入,仅此一项,河源财政收入立马翻一番。
而河源能够获得高科技企业青睐,亦多有巧合,河源地处粤东北,离深圳和东莞很近,而这两地刚好是珠三角最发达地区,亦急需战略腹地,而河源由于保护环境而导致的客观上传统工业的缺乏,正好被高科技性企业所看重。
湛江:“好大喜功”的隐患
产业转移,对于湛江来说,形同再造。
目前,湛江共有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龙岗(昊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同时,正在申请珠海金湾(官渡)和广州黄埔(遂溪)产业转移工业园。
而湛江的产业转穆前沿,即在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广州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产业优势最突出、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国际化大都市。湛江是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国家南方亿吨大港,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两市本着“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联手共建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
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由原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旧区和东海岛新区合成。规划面积38.18平方公里,横跨湛江海湾,属于国家级开发区,拥有深水良港的东海岛。主要是承接广州的石化和钢铁产业,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是广东省将广州南沙港的部分石化产业,均分到西部海港湛江。
广州(湛江)产业转移示范园目前已累计承接项目220个,总投资1436亿元。据统计,2009年,广州(湛江)产业转移示范园实现工业增加值63.8亿元,占所在地工业增加值的18.3%。
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7亿元,增长62%:增加值61.3亿元,增长59%。由此,广州已成为湛江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而湛江的目标是,到2012年,产业转移将拉动GDP增长2130亿元,相当于再造两个工业湛江。
但湛江产业转移的“好大喜功”,将使湛江作为北部湾乃至东南亚中心工业城市的殿堂长久坍塌。
在国务院最近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湛江被列为未来的钢铁产业基地。而在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的东海岛上,由宝钢投资的湛江钢铁项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其总体规模将达2000万吨,足以使湛江迈入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2011年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时将带动17大类200多个产业链项目建设,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投资1000亿元,产值超过1500亿元。建成钢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届时,钢铁及其配套产业的产值将占产业转移工业园产值的70%以上,成为产业园的主导产业。
同样落户于东海岛上的中科炼化项目,其年产值亦达1000亿以上。而钢铁和石化产业相加,东海岛未来的产值,将超过2000亿,几乎等于再造两个2009年的湛江。同时,可以转移劳动力就业40多万人。东海岛新区,将崛起为湛江的钢铁和石化之城市。而湛江,亦将成为市区200多万人的特大型区域城市。
如此,湛江本已弱小的本土工业,亦将彻底被边缘化。虽然在湛江的计划中,以钢铁和石化产业为主,带动特种纸业、机电通信、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包装印刷、农海产品加工等产业,一起构筑现代工业体系,但是,考究世界上发达的港口城市,无不是现代工业发达之城市。无论新加坡,还是中国香港,初期都是以工业起家,新加坡虽然是世界第三个炼油基地,临海工业发达,但新加坡当年的崛起,却是靠承接当时日本和欧美的电子,以制造业起家。香港也是如此,虽然香港的临港工业发达,但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承接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香港的精工制造、手表等,一度称雄于全球。反是近十年,由于产业空心化,地产成为主业,反而导致衰落。
以制造业起家,等制造业发达之后,再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这是一切现代发达城市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亦不可逃避。除非是澳门、拉斯维加斯、巴拿马等自由港,或者是有特殊的政策和战略地位的城市。
仅以钢铁和石化等重工业,是无法拉动湛江的经济的,如果湛江不能发展现代制造业,并且以本土现代制造业为主体,未来就不可能成为北部湾的中心城市。
事实上,深圳的经历,某种意义上,即是珠三角发展的缩影。自改革开放以降,珠三角即逐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引领中国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之先声。
历30年的发展,时至今日,珠三角经济区,早已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区域,形成了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七小虎亦群星璀璨。珠三角由此成为中国产业结构最齐备,最富有竞争力的区域。
但是,在新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珠三角四顾之下,却颇为尴尬。珠三角边缘的三大边角之地,东角的河源,北角的韶关,西角的湛江,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却已早被珠三角抛在千里之外,在珠三角这块热土的周围,出现了一片洼地。不得不说,这是广东乃至全国发展战略的一大遗憾。
在后三十年,随着中国的国家发展大战略从非均衡战略过渡到均衡战略,战略中心将不可避免地从沿海转移到更广阔的内陆。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的未来发展,必然出现大的变局。目前,作为广东经济龙头的珠三角,由于传统的制造业因成本上升等压力,产业转移已经迫在眉睫,珠三角的战略纵深,已经不足以承载其快速发展,在此情况下,珠三角边缘地带的发展,就成为珠三角维系未来竞争的潜力所在。在未来,珠三角东西两翼以北角的腾飞,已成必然之势。
珠三角边缘“三角地”的腾飞,不仅是大珠三角持续领先中国的必然选择,亦是将来实现泛珠三角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在未来,河源、湛江、韶关在珠三角的“三角竞争”中,谁可抢得先机,更胜一筹?
定位之争:在差异化中“较劲”
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发展,与其天然的地理区位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而在珠三角边缘的三角地中,其各自的未来定位,亦受制于各自在珠三角乃至广东内部的地理形胜。
韶关:承担的使命将更多元
地处珠三角边地北角的,赫然是粤北门户韶关。
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地方往往是中央棋局中的一个子,其命运并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韶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初期和未来,其命运跌宕起伏,可谓典型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计划经济时代,韶关之于广东,正如内地的“三线城市”,主要集中重工业,以为备战之用。而在改革初期,由于广东的外向型经济,韶关的“岭南咽喉”的作用,亦不明显。作为内陆交通要冲韶关被遗忘在粤北丛山峻林之中,正如武汉一样,在海洋经济时代被无情抛弃。
而龆关未来要面对的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新的交通时代,以及以大陆市场而非海外市场为重点的内需时代,而这种特点,将使韶关的定位,产生根本的颠覆。
粤北地处珠三角咽喉地位,古有“控扼五岭,韶为要冲,唇齿江湘,咽喉交广”之说,从汉朝时候起,韶关就成为军事、交通重镇和区域政治经济中心,是五岭以南地区与中国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主要陆路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门户。
韶关作为广东第二大交通枢纽,以及广东“人关”的最重要通道,是连接大珠三角与广阔的中原内陆最为重要的门户。韶关有着除了珠三角外最发达的交通,而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韶关的区位优势,发生了质的变化。武广高铁使韶关至广州的时间距离,缩短至40分钟,而至内陆重镇武汉,只要三个小时,彻底将广东与内陆连成一体。在未来,韶关可迅速融入广州一小时经济圈和粤湘楚3小时经济圈。
时势的变化,使韶关的未来定位,发生根本的改变。韶关将从广东的重工业基地,转型为一个集交通、商贸、工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内陆中心城市。
而其承担的使命,亦将更为多元。
此前,广东作为典型的外贸型经济区域,其对外贸易主要针对海外,而随着中国改变经济结构,确立以内需为主的国策,未来广东与内地的联系,将成为主流,此时,韶关陆上交通咽喉的地血将会重现,韶关将成为广东向内陆辐射的枢纽。
此外,作为广东北大门,韶关亦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亦是广东产业向湖北、湖南、江西转移的路上通路。其“陆上产业走廊”的地位无可取代。
河源:杀出一条血路
珠三角的边地东角,是被称为粤东门户的河源。
河源的过去与未来,可谓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的古语。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是珠三角诸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地。
在改革开放初期,河源由于是广东水源地,其工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而这种制约,在使河源过往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的同时,亦逼迫河源“杀出一条血路”。
歪打正着之中,河源成为广东实现产业“双转移”的承接者,而更重要的是,河源反正长期在广东地区经济中排名最后一名,可以“一张白纸上描绘美好蓝图”,工业基础薄弱的河源,竟然直接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工业基础,其敢于下此赌注,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历史负担。
同时,客观地说,珠三角内部各个区域,亦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珠三角是“东强西弱”,直接受到香港辐射的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等地,比西部的珠海、茂名、阳江等地更为发达。
而河源,则正好临近珠三角的“东线”。河源东接梅州和汕尾两市,南邻惠州,西连韶关,北与江西省交界。处于珠三角边缘的东角,是京九人粤第一市,河源至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作为内陆与沿海的连接地带,河源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得地利之便,河源更多承接来自深圳、东莞的产业,而深圳高科技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也间接使河源成为珠三角高新产业的承接地。
就区位优势上讲,河源稍逊于韶关。河源虽是粤东门户,但是,广东与内陆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南北联系,至东边除非走海路,陆路均是弯路,故广东与内陆的联系,更多是往北而非往东。
没有历史负担,基础薄弱,临近珠三角的东线,近国内市场遥远,这些特点,使河源兵行险着,欲以高新技术为突破口,成为广东产业双转移的最大基地。
最近几年来,河源的发展迅猛,5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东莞与中山,排名全省第三,其竞争力的提升,即得益于有效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河源的成败关键,在于中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在诸侯经济的体制下,各地均欲以高新产业破局,甚至是传统制造业基地的顺德,也宣称未来要转型新兴产业,河源未来能否竞争得过这些传统产业基地,以及内地广大的同类定位城市,将决定其继续沉沦,还是一鸣惊人。
湛江:被遗忘了的城市
珠三角的边地西角,是海港城市湛江。
某种意义上说,湛江的出现,是广东的怪胎。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背靠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交会处,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 湛江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具有成为北部湾经济围龙头的巨大优势,有条件成为中国大陆桥与环太平洋桥的又一个枢纽,成为亚太经济圈中新的经济生长点和增长极,与新加坡、中国香港成鼎足之势。
湛江港处于亚太经济圈的重要地缘位置,是我国沿海与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大洋洲海上运距最短的港口,在运输成本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中东石油和澳州、巴西、印度等铁矿石,取道湛江最近。
湛江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中心,更是大西南的出海主要通道,背靠大西南,是少数拥有广阔大陆腹地的港口城市。
而湛江的这些优点,又恰恰造成了其现实中的尴尬。作为广东西部中心,湛江从来似乎游离于广东之外,湛江港虽然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海上交易主要通过深圳——香港线完成。其次才是粤东汕头和粤西湛江。而广东与内陆广大腹地的经济交往,则主要通过广州——韶关线完成,湛江在广东,已经长期被边缘化。
而作为北部湾的中心城市。无论是广东的湛江,还是广西的北海,均无独立建制,一度传扬的湛江直辖,到现在仍然难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北部湾战略对于中国来说,更似是一个未来战略,在中国没有与东南亚国家形成重要的产业发展程度的落差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增长,而包括湛江等北部湾诸城市,只能是处于等待中的未来之城。
而湛江唯一能够自豪的,是其成为大西南的出海口。湛江通过黎湛铁路与湘桂线衔接同广阔的大西南紧密相连,湛江的战略腹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亿多,目前,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每年经湛江港进出口物资占全省市进出口货物总额的近50%,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主要门户。但是,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在国内尚处于落后状态,其经济总量亦在全国占比很小。
“三不像”的尴尬,使湛江的定位经常发生摇摆,而且至今,亦难以定论。湛江的工业体系,难以与广东协调合拍,而作为大港口,它又是重化工业优先选择的基地。这种错位,造成湛江工业体系的混乱,即缺少核心本土工业。但是,来自中央的大企业,却很多落户湛江,造成了“客卿经济”现象。
湛江的未来战略定位为“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而要实现这种定位,中国整体崛起带来的与北部湾区各国的落差,大西南的崛起,湛江本土工业体系的建立等,均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某种意义上说,湛江很像是一个游离于广东体系之外的一个城市,孤悬西侧,远离广东的中心。故在广东的产业转移中,除重化工业,钢铁外,湛江并非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点。而作为北部湾的中心城市,以及大西南的出海口,湛江的未来,更多与大西南和北部湾的兴衰连为一体。可以预见,在未来北部湾经济兴起,越南等东盟国家兴起之际,才是湛江崛起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开端。
核心产业之争:“三反”,坚守与空心化
韶关、河源和湛江作为广东的后发城市,农业比重比较高。同时,也都是广东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湛江的总产值比较大,占比也比较高,主要得益于其甘蔗产业,以及渔业。而韶关与河源,均有比较良好的陆地生态资源,特色农业旗鼓相当,同时比湛江多了电力资源。此外,河源扼东江上游,控制着东莞、深圳、香港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的水源,未来可能获得比较大的补偿性收益。而在旅游方面,湛江的海岛风情,与韶关的丹霞地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河源的生态旅游,均各有特色,很难分出高下。
虽然三地都称要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新兴制造业、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和谐发展,但是,真正决定三地未来竞争力差异的,是各自的核心工业产业。
韶关重工业阵地的坚守
2009年,韶关第二产业增加值233.77亿元,增长8.1%;占比40.9%,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二一三”格局转变为2009年的“三二一”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占主体向城市经济占主体的质的转变。
韶关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8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26.65亿元,增长3.1%,轻工业产值55.18亿元,增长14.9%。轻重工业比重30.3:69.7。
在韶关,本土莺工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与数十年来,国家对于韶关的战略定位有关。上世纪50-70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客观上造就了韶关重工业城市的地位。
韶关的重工业不仅在三地,更是在整个广东处于绝对优势。韶钢年产能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韶冶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效益企业。韶关发电厂经过六期的工程建设,现安装机组9台,总容量为924MW,年发电约70亿千瓦时。韶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韶关卷烟厂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广东省工业企业200强之一”。
除石油、煤炭等资源型工业,以及汽车落户广州之外,几乎广东所有的重工业产业,都集中于韶关。在未来,韶关绝不可自剪羽翼,因为调整产业结构而放弃重工业,而是在保持重工业的绝对优势的同时,拓展产业链,补充新兴制造业,实现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相对均衡。
在保持重工业优势的基础上,韶关拓展产业链,已形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产业。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140.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2%,同时,韶关重点打造新兴制造业基地,重点推进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玩具等比较优势行业与珠三角配套协作,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初步实现了产业聚焦。此外,韶关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在不可再生资源逐年减少的未来,韶关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潜力巨大。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韶关作为广东通往中原门户的特殊优势,将使其未来成为广东北部大都市。发达的交通,必然造就韶关在现代物流和商贸方面的中心地位。这是河源所无法比拟的。韶关准备将城市中心转移到芙蓉新城区,打造常住人口100万的大城市,其决心不小。
河源的“三反”模式
河源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23.89亿元,增长12.2%;三大产业结构为12.6:53.7: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46亿元,增长14.0%。轻工业增加值50.92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38.85亿元,占比70%以上。
河源目前拥有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陶瓷和医药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0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0%。
相对而言,河源工业产值小,而且重工业也占比过大,表明其大众工业相当滞后。而作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 地,河源被广东省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其工业发展历来受到制约。
河源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走非常之路。
而在过去的几年中,曾长期任广东著名改革者谢非的秘书,曾见证过邓小平南巡的陈建华,一直主政河源,陈建华所倡导的发展模式,被称为“三反”模式,即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
不过,对于河源来说,“三反”模式充满巨大的变数,成败难料。
任何后发区,要实现飞跃式发展,都需要在一轮周期中实现两轮甚至多轮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亦是三十年走完有些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
在发展方式上,河源选择反传统的发展路径,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产业布局上,河源进行反梯度产业承接。利用国际国内产业升级的机遇,选择战略制高点,力争在产业结构和水平上,与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优于珠三角。
为此,河源决定直接发展新兴产业。河源当地将其称为“四新产业”(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其目标是在2016年形成2000亿左右的“四新产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打造3~5家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母”。
在产业选择上,河源以太阳能作为突破口,2009年1月,投资280亿元的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河源奠基动工,这也是河源引进的最大投资。河源是中国最大的硅产地,有丰富的超白石英砂资源,储量和产量占全国的2/3,是生产硅锭、硅棒、电池片、光伏组件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在汉能的带动下,广东国华、南玻集团、旗滨集团等一批相关企业纷纷进驻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河源将实现由“硅产地”向“光谷”的华丽转身,致力于打造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而这种反梯度产业转移,存在着两重风险,其一是,中国区域经济目前是一种诸侯经济,河源欲实现新兴产业的直接跨越式飞跃,其他地方也有此意,最后,新兴产业的竞争,难免与传统产业一样,沦落到刺刀见红的地步,比如太阳能行业,除了河源外,目前江苏、河北、河南、浙江、江西等已经引领先声,湖北、湖南、福建和海南等也蓄势待发,河源恐难独美。
其二是,在广东内部,发展程度更高的地方,在新兴产业领域更有优势,无论是人才汇聚能力,还是创业环境,吸引资金的能力,广州和深圳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选择。虽然广东省蚕书记汪洋宣称不会让河源“白牺牲”,但是,河源在新兴产业方面,将面临着广州和深圳的直接竞争,这是汪洋也无法遏制的事实。能否度过成长期,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中,是对河源的严峻考验。
成则一飞冲天,败则再迟一步。在产业布局方面,河源站立山谷之口,四顾茫然。
湛江工业的空心化危机
湛江2009年GDP为1156.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8.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18.5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7:43.1:36.2。工业成为湛江第一大产业,其工业立市的战略初见成效。
湛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7.90亿元,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108.3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39.58亿元,其比例为31.1:68.9。
而在湛江的重工业中,主要是石化和钢铁工业。在湛江的产业规划中,是以发展临海工业为主。其核心是石化和钢铁,以及新兴制造业和农海资源深加工,然后拓展能源、纺织、家电、造纸、医药、电子、机械等未来支柱产业。
就现实而言,湛江的重化工业,其核心力量几乎都是“外来大和尚”,在石化领域,投资于湛江的国内外巨头,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大石化(中石化与科威特合作战立),俄罗斯塔氏集团液化氨等,产值均超过100亿,在钢铁行业,上海宝钢投入巨资建设湛江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其他还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太平洋、圣戈班、喜利得、冠豪高新、国联水产、大中纺织等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坐落于东海岛的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一体化两个特大型项目,投资总额超1300亿元、年产值超2000亿元。
湛江对于石化和钢铁行业寄予了厚望,特别是钢铁产业,湛江钢铁基地2011年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时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投资1000亿元,产值超过1500亿元。湛江期望将两大产业的基地东海岛建为现代化新钢城,成为湛江制造业的基地。
湛江能够拥有相对发达的石化和钢铁工业,主要是拜国内外重]==业转移所赐。近年来,中国的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工业,也呈现出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大趋势。湛江作为西南出诲主通道和连接北部湾中心城市,拥有承接重化工业转移的先天条件。
虽然涌入众多会念经的“外来和尚”,但是湛江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本土企业的弱小,湛江本地比较知名的企业,也就湛江港务集团、东兴炼油厂、恒兴饲料、国联水产、鸿智家电等五大企业,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比珠三角的著名企业小得多。
湛江虽然临海工业发达,已达超过工业增加值的6成,但是,主要集中于外地投资的重工业。在石化行业,湛江面临与广州南沙、粤东惠州,甚至粤西茂名的竞争,时刻有可能发生产业撤离。缺少本土工业的支持,湛江工业有空心化的危险。长久下去,难以形成均衡的产业结构,发展后劲不足,更将延缓其成为北部湾中心城市的进程。
湛江不同于河源和韶关之处,还在于其拥有优良港口,湛江的抱负,不仅是发展现代制造业,更希望成为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和旅游中心。
2009全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11838万吨,增长13.8%。作为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唯一亿吨大港,湛江港被交通部定位为西南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随着大西南开发步伐加快,以及中国与东盟经贸联系的口益紧密,湛江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有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在湛江,一批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加工、中转、储运工业企业也渐成规模,如年产值40亿元的华农集团,年产值30亿元的广东富虹集团等。湛江的计划是,到2012年,将港口吞吐量提升到1.6亿吨、临港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以上,使临港工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不过,湛江港的未来,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湛江港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本土以及外来工业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去年,湛江出口下降16.3%。对东盟的出口,更是下降了33.2%,湛江港的崛起,有赖于中国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落差,而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产业趋同的情况下,湛江的另一大战略支点,并未起到期望中的作用。
民企发展之争:痛或着快乐着
随着珠三角发展步伐的放缓,珠三角之外的广东城市,反逆势增长,作为珠三角的边地,韶关、河源、湛江最近几年均风潮千里,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三大城市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其中增长最快的非河源莫属。 湛江的速度稍次之,而韶关则位列三城之末。
河源:民营经济成发展引擎
就世界范围而言,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经济的活力,而珠三角的崛起,亦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大,珠三角几大经济强市,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拥有的知名民营企业,超过全省的60%。
河源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够体现后发优势,其秘密就在民营经济的崛起。至2009年,河源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2.13亿元,增长13.3%,高于总体经济增长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而正是在河源经济增长最快的2006年,其生产总值增长达27.3%,为广东省第一,当年,河源的民营经济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2.2%,同时,工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2.5%提高到40.3%,工业比重上升到历史最高,实现了工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历史性突破。也正是在这一年,河源在广东的排位是实现了跨越,GDP总量超越云浮、汕尾二市,甩掉了城市排位的末位。
至2009年,河源的民营经济比重继续上升,达到53.3%。
无论是内生性的本地经济,还是未来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源未来的希望所在,仍然是民营经济。近5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东莞与中山,排名全省第三,前途不可限量。
祸兮福之所倚。
由于多年以来担负保护珠三角水源的重负,河源对于环境保护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制约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河源工业基础的相对薄弱,在未来反成而为优势,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往往是与国营企业密切相关,而河源未来所要发展的四新产业,其主流企业正好多是民营企业。
河源是广东省指定的产业转移重地。而河源对于产业转移的反梯度转移的思路,决定了其不会走重工业补课的路,而是优先发展四新产业,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在这个行业内,无论是无锡尚德,还是江西赛维,都是民营企业。而本次河源所引进的汉能,亦是民营巨头。而在新电子领域,河源的手机在2009年增长达到98%,其龙头企业,赫然是来自深圳的中兴通讯,亦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可以预见,未来河源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多为民营企业。这是河源与湛江临港工业主要引进石化和钢铁等国有企业根本不同的地方。
2009年河源皮革鞋靴、化学原料药、中成药、软饮料等产品产量增速超50%。而从事这些行业的,多为河源本土的民营企业。
事实上,河源民营经济发展的转折,早在2002年即已发生,当年,河源在考察浙江特别是温州之后,决定走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作为经济之本。为此,河源出台了诸多鼓励性政策,此后,河源民营经济开始突飞猛进。2005年,河源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三友集团等企业筹资1400多万元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出资600万元,成立了广东友力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进一步扫除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
目前,河源民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6.23万个,从业人员30.92万人,分别增长17.3%和4.5%。税收贡献率达44%,而很多以前的河源国有企业,也已经完成了改制。
韶关:国企挤占民企生存空间
韶关则与河源的情况正好相反。作为三地增长相对最慢的城市,韶关正是被其以前的优势所累。
福兮祸之所依。
2009年,韶关全市生产总值571.7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33.7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高达60.2%,而这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多为国有重工业企业。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增加值261.05亿元,占全市GDP比为45.7%,不足50%。
韶关经济的活力不足,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过于依赖韶钢、韶冶等大型国有企业,国有重工业的比重过大,一直以来,挤占了韶关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缺少足够的支持,致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偏低,降低了韶关经济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亦导致韶关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而韶关来来,要增强经济活力,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内生性经济方面,适当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此前已经改制成功的韶关液压,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其改制模式值得韶关国有企业借鉴。
而在未来韶关所要发展的本土高科技产业领域,应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目前,这种趋势也已出现。2009年,韶关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为58.8%。
此外,得益于韶关的国家二级交通枢纽的地位,韶关的商贸必然成为未来一大经济增长点,而在大众消费领域,韶关需要培养更多的民营企业。事实上,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8.45%。
二是在外向型经济领域,韶关无论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还是引进外资,都需优先引进富有竞争力、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目前,韶关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经营汽车铝箔,凡口铅锌矿收购澳大利亚PEM公司50.1%股权。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更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完成,目前,比亚迪与韶关合作兴建国内最大的试车市场,并开设汽车零部件业务,宏大齿轮、正星车轮与广汽日野的配套业务也即将开展。未来,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如莞韶、东莞石龙(始兴)、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在引进项目上,除引进“广东现代产业500强”之外,恐怕还需要广开门路,容许一般性的企业进驻,彻底改变韶关由重工企业、特大型企业控制命脉的局面。
在不久前公布的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优秀地级以上市中,韶关名列第二,仅次于佛山,韶关未来作为交通中心和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的定位,将逐步中和目前国有重工业的占比,一个产业多元化的大都市韶关,更需要的是大众消费产业,而非传统制造业。
湛江:工业主导下的民企尴尬
湛江的处境与韶关类似,都是重工业居主导地位。
至2009年为止,湛江全市生产总值1156.1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64.7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26%,民营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37.8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
而湛江与韶关不同的是,湛江的重化工业,其主导力量部是外来大型央企和地方国企。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等,在湛江的投资动辄数百亿。湛江的内生性经济极度匮乏。
同为沿海经济,湛江与温州不同的是,温州的民营经济,几乎全部集中在几大主导性的制造业领域,特别是制鞋业、服装业和低压电器业三个行业,温州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而湛江的民营企业,在工业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其生存空间被众多的外来大和尚挤占。
本土企业的弱势,使湛江未来的经济结构将长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调整。目前,湛江的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家电、饲料、农海产品加工等领域,这些行业的民营企业产 值,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44.9%,几近一半。虽然湛江口号上称,要发展现代制造业,但是,恐怕只能停留在希望之上,难以落实。而在产业转移,湛江临海工业区,承接得更多还是石化、钢铁等外来国有重工业企业,湛江第二产业,将长期游离在主流行业之外。
湛江民营经济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在第三产业,2009年,湛江民营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2.04亿元,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创造了全市就业机会的80%,也许,这是湛江作为西南出海口,以及港口城市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湛江能够成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鼎立的环太平洋、北部湾、印度洋等港口城市,则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彻底改变湛江的经济结构。目前,香港的服务业,就已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并且几乎都是民营企业的天下。
但是,湛江的港口城市地位,最主要还是受到大西南内陆区域以及北部湾诸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命运在别处。
但是,湛江不可能坐等大西南和北部湾的崛起。所以,湛江目前要增强经济活力,其一是发展本土支柱型工业,主要集中在大众消费、现代制造业领域,在这些领域,彻底放手,效仿浙江的做法,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培育民营企业的成长。事实上,在湛江的183个市级名牌中,就有137个是民营企业品牌,占全市名牌总数的75%。只是,湛江的名牌,在整个珠三角乃至全国,并无特别名望,有来自众多央企的泰山压顶,湛江的民营品牌,还没有龙头性的巨头,在广东100强民营企业之中,仅占一席,离整体的强势崛起仍有一大段距离。
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湛江进行功能分区,除临海区域承接石化和钢铁工业外,其他区域,主要承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大众产业。
另外,就是借港口经济,海岛旅游之便利,放手发展第三产业,虽然湛江成为北部湾中心尚需时日,但是,起码作为港口城市,雏形已成。湛江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近三年增长迅猛,自2007年至2009年,从382.16亿元增长到571.71亿元,其增长率分别为19.5%、22.4%、22.2%,创下1995年以来的最高峰值,作为未来大西南、北部湾中心乃至亚太中心港口城市,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的崛起,或许才是其未来希望之所在。
承接产业转移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近年来,珠三角侧翼的腾飞,正是肇始于广东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正式拉开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各地产业转移园蜂起争雄。
目前,广东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山区和东西两翼。
2009年,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产值907.18亿元;工业增加值290亿元,税收53.1亿元,增长33.99%;而正是产业转移,使广东经济发展的结构发展逆转,珠三角的边缘地区的发展速度,已经全面超越珠三角。
作为珠三角的三角之地的韶关、河源、湛江三地,其产业转移园的竞争,对于改变各自的经济总值、产业比重,完成总量的飞跃和产业转型升级,都至关重要。
而目前,广东的产业转移中,有两项引起了各自的争夺,其一是广东每年将投15亿,择优扶持3个产业转移园,这引起了对于扶持资金的争夺:此外,跟着哪个“带头大哥”,直接决定着后发的“小弟”的未来发展前途。
虽然目前广东实行的是指定式的一对一对口转移,但是,至后期之后,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产业转移越来越按照产业补充的方式进行,突破了指定地域限制。
韶关:背离初衷
作为广东北大门,韶关本来是与东莞一对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亦比较符合产业互补性。韶关多重工业,而少大众制造业,而东莞的传统制造业,亦需要大规模转移。
东莞(韶关)是韶关最主要的产业转移园,目前,园区已有生产性企业140家,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玩具、印刷为主的产业,生产总量约占全市的10%。此外,韶关还有东莞东坑(乐昌)产业园、东莞石龙(始兴)产业园等省级产业转移园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1亿元。
2009年,韶关产业园工业总产值完成58.12亿元,占全市10%左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21.4%。外贸出口2.3亿美元,占全市38.76%,韶关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过创业和技能培训后,“变身”为产业工人,21.74万人和15.8万人经由市外和市内两条渠道,在珠三角和韶关实现就业。
而在2009年8月举行的韶关招商引资推荐会上,韶关共签项目27个。签约投资总额972.84亿元,仅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就达560亿元。产业转移园区成为韶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韶关的产业转移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变,不仅在于“进补”,更在于其重工业具有“吸星大法”。
韶关的产业转移的主体,其实就是东莞和广州,其中,在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来自东莞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玩具方面,特别是玩具,目前,旭日、美昌、镇泰、建溢、孩之宝等中外大型玩具企业,均云集韶关。去年韶关玩具工业增加值5.27亿元,增长59%。
虽然韶关与东莞结对,但是因为交通缘故,与广州亦来往密切。来自广州的产业,主要分布在韶关的县区,比如,广东的精细化工产值占到全国的1/3强,仅广州化工城的年交易额就达5000亿元,在全国影响力非常大,然而它们大部分聚集在珠三角,北上时一旦过了南雄“广东制造”就会变成“江西制造”,于是,众多来自广州等珠三角的化工企业,纷纷集中在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园。目前,有86家精细化工及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南雄园区,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甚至世界化工巨头德国拜尔也选择在南雄产业转移园新设生产线。
其他如仁化、乳源、始兴、乐昌等地的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氯碱化工、制笔业、钟表等亦初具规模。
这样,通过主要来自东莞、广州的制造业的转移,韶关等于是补齐了相当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且逐步形成聚焦效应。
韶关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自然资源,以及其重工业,形成反向的“产业吸附”。韶关因为其矿产资源,吸引了一些有色金属企业,而韶钢,更是吸引了宏德热轧带钢、光达钢铁、正星汽车钢圈等十多家钢铁下游企业,形成了钢铁产业集群。
韶关的产业转移,事实上与其建设生态城市的初衷,多有背离,大规模的工业化,将使韶关不得不降低门槛。而与珠三角的腹地之间,交通最方便的其实是广州和佛山,这也导致韶关的选择比较少,很多希望引进的企业,不见得转移方愿意过来。
同时,资金上缺乏,亦制约韶关产业转移园的发展,韶关与湛江不同,湛江引进的是大个子,本身就可以带建设资金,而韶关本土企业重,引起的是轻工业,难以获得投资企业的资金,而在竞争广东省的5亿扶持资金中的落空,使韶 关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除东莞承诺的5亿,韶关自身的2亿外,无别的启动资金。虽然韶关7月成立了顺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并且有建设银行广东分行的20亿贷款承诺书,但是资金何时落袋为安,是个未知数。
河源:不流血的产业革命
河源是广东产业转移的重地。全省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河源占了4个,成为全省省级产业转移园最多的地级市。在《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河源的“增长竞争力”已跻身全国第二。产业转移,无疑助推了河源的飞跃。
目前,河源共有中山(河源)、深圳(河源)、深圳福田(和平)和深圳南山(龙川)4个产业转移园,规划总面积217.3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33.99平方公里。
产业园对于河源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2009年,全市产业转移园工业总产值123.26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省工业园的42.5%,亦超过河源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税收5.03亿元,同比增长12.3%,是河源2002年全部税收的5倍,全市产业园区用工人数达到了18.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员增至近7成,农村居民进厂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5%,产业园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产业转移,对于河源产业结构的改变,是颠覆性的。
目前,河源的产业转移,虽然与中山结对,但是由于地缘关系,主要承接深圳、东莞等珠三角东线城市的产业在河源的四个产业转移园中,有三个是与深圳对接,而事实上,最主要的中山(河源)转移园,也有不少深圳企业落户。目前,河源产业转移中,来自深圳的企业高达75%以上。
河源作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河源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虽然拒绝了350多家总投资400多亿的污染企业入园,并且还整顿了本土的很多小钢铁厂、小水泥厂等高耗能产业,但是,河源最近几年的经济总量,却能够保持连续高速增长,其核心原因,就是借助深圳等珠三角最发达地区最发达高科技的产业的力量,进行反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转移,形成了四新产业基地。通过“不流血”的产业革命,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
在新能源领域,投资达280亿的汉能,将使河源成为全国最大的二代太阳能电池生产研发基地,更引来了广东国华、南玻集团、中国长城电子集团等。在手机领域,随着西可通讯和中兴通讯的先后进入,河源已经成为广东的手机生产基地,中兴在河源的投资,更达100亿以上,首期投产之后,将使河源工业产值达1000亿。而在过去的2009年,河源手机产量突破1300万部,与上年同比增长117%。在新医药领域,河源立国制药崛起为“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河源已有新医药企业13家,去年产值超10亿元。而在新家电领域,投资22亿元的日本东芝(TMD)TFT-LCD液晶面板等项目已动工。
通过产业转移,河源形成了四新产业基地,实现了产业聚焦。同时,在外围形成了汽车、模具、陶瓷、纺织等产业。
而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合作模式,更是开了广东两市合作之先河,从开始就协议约定:双方共同投资,5:5分成,期限10年。分成的“内容”均为企业缴纳的统转税的所得税。有了税收保证,中山政府就有动力投入。
此外,中山(河源)转移园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两次竞得5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共获得省产业转移扶持资金共10亿元,这几乎相当于当年河源财政收入的一半。
截至2009年,全市转移园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39.46亿元,其中中山(河源)转移园累计投入23.53亿元,占一半以上。
两次获得省政府5亿元扶持资金后,河源争取到银行贷款16亿元和19亿元,拉动社会投资730亿元,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承接、吸纳能力更强。同时,2009年,河源争取了中央投资安排项目140个,新增中央投资2亿元,省重点项目9个大项,年度计划投资54亿元;市重点项目100个,计划总投资461.3亿元。此外,河源争取到98亿元授信贷款,并且成立了2家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为2009年河源的高速公路、惠河城际轻轨、河源电厂、城南客运交通枢纽等重大规划筹集到足够资金。
河源多年来的环境保护,亦将获得实际收入,河源的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将把“绿水青山”可直接换成“金山银山”。直饮水项目运作成功后,每年将给河源带来不少于数十亿元的收入,仅此一项,河源财政收入立马翻一番。
而河源能够获得高科技企业青睐,亦多有巧合,河源地处粤东北,离深圳和东莞很近,而这两地刚好是珠三角最发达地区,亦急需战略腹地,而河源由于保护环境而导致的客观上传统工业的缺乏,正好被高科技性企业所看重。
湛江:“好大喜功”的隐患
产业转移,对于湛江来说,形同再造。
目前,湛江共有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龙岗(昊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同时,正在申请珠海金湾(官渡)和广州黄埔(遂溪)产业转移工业园。
而湛江的产业转穆前沿,即在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广州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产业优势最突出、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国际化大都市。湛江是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国家南方亿吨大港,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两市本着“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联手共建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
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由原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旧区和东海岛新区合成。规划面积38.18平方公里,横跨湛江海湾,属于国家级开发区,拥有深水良港的东海岛。主要是承接广州的石化和钢铁产业,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是广东省将广州南沙港的部分石化产业,均分到西部海港湛江。
广州(湛江)产业转移示范园目前已累计承接项目220个,总投资1436亿元。据统计,2009年,广州(湛江)产业转移示范园实现工业增加值63.8亿元,占所在地工业增加值的18.3%。
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7亿元,增长62%:增加值61.3亿元,增长59%。由此,广州已成为湛江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而湛江的目标是,到2012年,产业转移将拉动GDP增长2130亿元,相当于再造两个工业湛江。
但湛江产业转移的“好大喜功”,将使湛江作为北部湾乃至东南亚中心工业城市的殿堂长久坍塌。
在国务院最近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湛江被列为未来的钢铁产业基地。而在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园的东海岛上,由宝钢投资的湛江钢铁项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其总体规模将达2000万吨,足以使湛江迈入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2011年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时将带动17大类200多个产业链项目建设,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投资1000亿元,产值超过1500亿元。建成钢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届时,钢铁及其配套产业的产值将占产业转移工业园产值的70%以上,成为产业园的主导产业。
同样落户于东海岛上的中科炼化项目,其年产值亦达1000亿以上。而钢铁和石化产业相加,东海岛未来的产值,将超过2000亿,几乎等于再造两个2009年的湛江。同时,可以转移劳动力就业40多万人。东海岛新区,将崛起为湛江的钢铁和石化之城市。而湛江,亦将成为市区200多万人的特大型区域城市。
如此,湛江本已弱小的本土工业,亦将彻底被边缘化。虽然在湛江的计划中,以钢铁和石化产业为主,带动特种纸业、机电通信、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包装印刷、农海产品加工等产业,一起构筑现代工业体系,但是,考究世界上发达的港口城市,无不是现代工业发达之城市。无论新加坡,还是中国香港,初期都是以工业起家,新加坡虽然是世界第三个炼油基地,临海工业发达,但新加坡当年的崛起,却是靠承接当时日本和欧美的电子,以制造业起家。香港也是如此,虽然香港的临港工业发达,但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承接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香港的精工制造、手表等,一度称雄于全球。反是近十年,由于产业空心化,地产成为主业,反而导致衰落。
以制造业起家,等制造业发达之后,再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这是一切现代发达城市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亦不可逃避。除非是澳门、拉斯维加斯、巴拿马等自由港,或者是有特殊的政策和战略地位的城市。
仅以钢铁和石化等重工业,是无法拉动湛江的经济的,如果湛江不能发展现代制造业,并且以本土现代制造业为主体,未来就不可能成为北部湾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