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改革也逐渐加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其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本文将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142-02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积极加强与新型信息技术的结合,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大学身的必修课程,能够实现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从而培养学生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到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技能上的综合应用。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足够分层教学深度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缺乏足够分层教学深度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受招生政策的影响,使招生规模随之变大。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接受过不同程度的信息教育,使学生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大学之前就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中常用的操作,甚至对计算机中的深层次知识都有所涉及,而还有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接触甚少[1]。在这种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果教师的教学起点过低,则势必会影响基础好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学起点过高,则会打击基础差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整体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建立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延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在具体的课堂讲解过程中,只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听讲以及观看教师的操作,没有自己亲身实践的机会,使学习兴趣降低。同时,计算机教学内容不能充分的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就算学生学到了计算机知识也不能够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对其日后参加工作毫无裨益。在此种教学状态下,学生很容易降低学习积极性,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出现玩手机或者睡觉等现象。
(三)上机时间过少
部分高校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机实践无法顺利的开展。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通常是采用课上练习的方式,虽然教师也会尽可能的留出实践供学生记忆和练习,但是教学效率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况且多数大学新生未拥有自已购置的计算机,而学校的机房在课外时间又不免费开放,学生的上机时间过少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四)考核方式科学性差
部分高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上机机试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在试题当中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计算机操作的熟练度[2]。这种单纯的以最终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具有较差的科学性,不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思路
(一)强化分层分级教学改革
分层分级教学实施的前提为尊重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按照相关标准,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科学的划分为不同层级,实施因材施教,以提升教学效果。据调查,对于分层分级教学法,90%以上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希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此种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的分层分级标准,强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通常,在一个授课班级中,可设置提高小组和普通小组。分层分级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组织时采取模块化的方式,同时,在每个层级中,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与层次相适应。对于普通小组的学生,比较适合实施“提升加速”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应用等教学时间应适当减少,将数据库应用、计算机安全等内容的教学深度及广度提升;对于提高小组的学生,专题教学为重点教学内容,如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offcie综合应用等,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际上,对于计算机课程,多数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希望通过学习,实现某些既定的目标,不过,学生尚未深入的认识计算机课程,而且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培养。以往,教师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时,过多的依赖PPT课件及教材,照本宣科,机械的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出现课程期初“座无虚席”、期末严重缺勤的现象。对此,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换位思考,对教学内容作出充分的研究,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互动,并以典型案例为依托,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还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学生逐渐的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例如Excel软件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通过演示典型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求证的好奇心,从而顺利的开展教学。
(三)实施任务驱动式上机实践
高职计算机基础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上机实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效果。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有所了解Word文档编辑、PPT制作等,因此,上机实践中这些内容的操作应适当减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内容要相应的增加,尤其是提高小组,更是要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显著提高[4]。对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建设工作,高校应不斷的增加投入力度,便于上机操作的顺利实施。进行上机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所在的层次,设置与主要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
以往考评多注重学生期末的成绩,导致考评结果无法真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还应改革考评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更为注重。具体说来,期末考核时,采取综合成绩的方式,而在综合成绩中,理论知识成绩占据的比重适当下调,网络教学单元测试、专题实验考核成绩占据的比重相应上调,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四、结束语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教学方法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学生积极性较低、上机时间少以及考核评价不合理等多种问题,这将要求教师日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建立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及开放式的考核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计算機应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伍七,李翔,袁薇.远程开放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以安徽分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例[N].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2):38-43.
[2]吴谋硕.基于CDIO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2):242.
[3]赵生艳,吴长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改革策略——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11-13.
[4]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2-15.
作者简介:
王林玉(1975-),女,云南曲靖人,高校讲师,研究生,从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142-02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积极加强与新型信息技术的结合,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大学身的必修课程,能够实现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从而培养学生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到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技能上的综合应用。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足够分层教学深度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缺乏足够分层教学深度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受招生政策的影响,使招生规模随之变大。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接受过不同程度的信息教育,使学生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大学之前就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中常用的操作,甚至对计算机中的深层次知识都有所涉及,而还有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接触甚少[1]。在这种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果教师的教学起点过低,则势必会影响基础好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学起点过高,则会打击基础差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整体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建立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延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在具体的课堂讲解过程中,只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听讲以及观看教师的操作,没有自己亲身实践的机会,使学习兴趣降低。同时,计算机教学内容不能充分的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就算学生学到了计算机知识也不能够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对其日后参加工作毫无裨益。在此种教学状态下,学生很容易降低学习积极性,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出现玩手机或者睡觉等现象。
(三)上机时间过少
部分高校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机实践无法顺利的开展。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通常是采用课上练习的方式,虽然教师也会尽可能的留出实践供学生记忆和练习,但是教学效率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况且多数大学新生未拥有自已购置的计算机,而学校的机房在课外时间又不免费开放,学生的上机时间过少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四)考核方式科学性差
部分高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上机机试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在试题当中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计算机操作的熟练度[2]。这种单纯的以最终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具有较差的科学性,不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思路
(一)强化分层分级教学改革
分层分级教学实施的前提为尊重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按照相关标准,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科学的划分为不同层级,实施因材施教,以提升教学效果。据调查,对于分层分级教学法,90%以上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希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此种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的分层分级标准,强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通常,在一个授课班级中,可设置提高小组和普通小组。分层分级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组织时采取模块化的方式,同时,在每个层级中,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与层次相适应。对于普通小组的学生,比较适合实施“提升加速”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应用等教学时间应适当减少,将数据库应用、计算机安全等内容的教学深度及广度提升;对于提高小组的学生,专题教学为重点教学内容,如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offcie综合应用等,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际上,对于计算机课程,多数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希望通过学习,实现某些既定的目标,不过,学生尚未深入的认识计算机课程,而且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培养。以往,教师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时,过多的依赖PPT课件及教材,照本宣科,机械的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出现课程期初“座无虚席”、期末严重缺勤的现象。对此,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换位思考,对教学内容作出充分的研究,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互动,并以典型案例为依托,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还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学生逐渐的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例如Excel软件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通过演示典型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求证的好奇心,从而顺利的开展教学。
(三)实施任务驱动式上机实践
高职计算机基础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上机实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效果。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有所了解Word文档编辑、PPT制作等,因此,上机实践中这些内容的操作应适当减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内容要相应的增加,尤其是提高小组,更是要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显著提高[4]。对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建设工作,高校应不斷的增加投入力度,便于上机操作的顺利实施。进行上机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所在的层次,设置与主要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
以往考评多注重学生期末的成绩,导致考评结果无法真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还应改革考评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更为注重。具体说来,期末考核时,采取综合成绩的方式,而在综合成绩中,理论知识成绩占据的比重适当下调,网络教学单元测试、专题实验考核成绩占据的比重相应上调,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四、结束语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教学方法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学生积极性较低、上机时间少以及考核评价不合理等多种问题,这将要求教师日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建立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及开放式的考核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计算機应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伍七,李翔,袁薇.远程开放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以安徽分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例[N].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2):38-43.
[2]吴谋硕.基于CDIO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2):242.
[3]赵生艳,吴长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改革策略——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11-13.
[4]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2-15.
作者简介:
王林玉(1975-),女,云南曲靖人,高校讲师,研究生,从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