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小姐姐”的方舱日记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zs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婧。武汉人,“80后”兼职插画师,新冠肺炎轻症康复者。她用画笔记录了自己从治疗到康复的所见所闻,被网友称为“方舱手绘小姐姐”。

  黎婧曾经是一名专职插画师,目前在武汉一家企业做策划兼设计工作,但在网络上,她有一个更出名的称号——“方舱手绘小姐姐”。
  新冠肺炎疫情最凶猛的时候,黎婧是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里的一名患者。治疗期间,她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那些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的日常。她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了他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量体温、送药、消毒、带领大家做广播操……一张张黑白漫画,却让无数方舱之外的人像看到了彩虹一样,在网上被大量转发。
  4月下旬,这些画作结集出版,取名为《2020武汉日记:方舱“手绘小姐姐”的抗疫画集》。
  《环球人物》记者采访黎婧那天是她恢复上班的第一天,恰好是“五一”劳动节期间。因为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她的公司采取的是弹性工作制。提到过去3个月的经历,她觉得“想要画下来的人和事太多了”。

“我觉得他们特别可爱”


  2020年1月21日,黎婧上完了春节前的最后一天班。22日,她还跟好朋友相约,春节长假期间要一起去吃火锅。23日,武汉封城。
  这让沉浸在过年气氛中的黎婧有些措手不及。首先是家里囤的菜不够了。由于抗疫期间限制外出,武汉市民开始在网上超市下单,超市负责外送。黎婧也加入了搶单大军。
  “有家超市的抢单时间是22点—24点,我连续几天熬夜抢单,抢完后因为精神兴奋,又睡不着,有时第二天中午才起床,夜里又接着去抢单。平时我很少生病,但那几天可能抵抗力下降了。”黎婧对记者说。1月28日,她去了一趟药店,买了一些备用药。她后来推测,自己可能就是在药店里被感染的。
  从2月1日起,黎婧连续几天低烧,胃口不好。她到医院拍了X光片,做了核酸检测,2月9日确诊感染,当天就被安排到一家酒店隔离。
  黎婧确诊的那天,武汉体育中心的方舱医院还在建设中。后来护理她的安徽医疗队,也是在这一天到达武汉的。黎婧只在酒店待了一天就被转入社区医院,又隔离了两天,2月12日的晚上就住进了方舱医院。
  “那天我们同一批十来个人,一起被车接过去。在车上,工作人员核对了每一个人的姓名,告知大家各自的床号。到了方舱,我们报上床号,护士告诉你位置在哪儿,直接过去就行了。整个过程非常顺利,也很快。”
  最初几天,黎婧心情很郁闷。一方面是担心家人被感染,尤其是父母。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她听说有的患者病情变化很快,两三天之内病情恶化,她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天气也不好,雨夹雪,又阴又冷。”黎婧回忆道。直到2月17日,她得知家人都没事,一下安心了。
  “那天太阳也出来了。我在小广场上晒太阳,心情特别好,就想画画。”她用从网上购买的一个笔记本和一根中性笔,画了一张在太阳下双手比“V”的自画像。
  从此开始,黎婧把目光对准了照顾自己的医护人员。“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像个小胖子一样,特别可爱。”
  方舱医院里的病友各个年龄段都有,虽然都是轻症,心情却有好有坏。为了给大家鼓劲儿,医护人员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带动气氛,唱歌、跳舞、做操、聊天,这些都成了黎婧的创作素材。她用手机把医护人员的工作片段拍下来,剪辑成一个个小视频,再把一些有趣的画面截图,画成一张张定格漫画。
黎婧的《2020武汉日记:方舱“手绘小姐姐”的抗疫画集》。
黎婧在方舱医院里绘画(左)。回家前,康复驿站的工作人员送别黎婧(右)。

  黎婧画的第一位医护人员是护士胡慧文,当时她正带着病友跳舞,动作像在飞一样,黎婧觉得很可爱,就把这一刻画了下来。第二天,她一口气画了5张。第三天,一位名叫赵宏伟的男护士走过来,递给她一沓白纸。
  “他说我看到你在画画,觉得你应该需要。”黎婧对记者回忆道,“因为不能出去买,这些纸是他从方舱各处搜集来的。平时他们记东西的白纸都会反复用,我想他找这些纸也不容易。”
  黎婧旁边床位住着一位阿姨,有糖尿病。阿姨起初觉得自己症状太重了,不断地跟护士说想转到重症医院去。为了安抚她的情绪,一位医生专门过来教了她一套呼吸操。黎婧看着阿姨跟随医生做呼吸操的情景,也拍了个小视频,“方舱医院里并没有生离死别,都是这种点点滴滴的小事”。
  画作一张张积累起来。在黎婧的笔下,穿戴厚重的医护人员胖嘟嘟的,外形很萌,传到网上后让很多网友联想到动画片《超能陆战队》里的智能医疗机器人“大白”,很快获得了大量关注。
  “一开始我只是想打发时间,就把自己剪辑的小视频发到了抖音上,没想到很多网友给我留言,说原来方舱里的生活是这样的,跟外界想象的不一样啊。”在网友的鼓励下,黎婧开始不断上传方舱里的真实生活,还配上自己的介绍。
  “两位‘大白’推着特别难推的小车在发饭;一位保洁员背着药箱飞速地喷消毒剂,为了画他,我跟着跑了好几条通道;一位女护士在教我们‘七步洗手法’,她说‘为了保证你们每一个人的安全,我每次都洗这么久’,我听了特别感动……”

“我长胖了5斤”


  黎婧所在的方舱医院里有300多名轻症患者和300多名医护人员。每天早上7点钟,护士会来测体温、量血压,早餐也会送过来。治疗主要靠中药,再就是运动。
  上午10点和下午三四点,医护人员会带着大家做两次健身操,其他时间也会搞一些文艺活动,“病友们都蛮喜欢参与的”。
  晚上10点左右是准备就寝时间,大灯熄灭后还有一些小灯光,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夜间情况。
  黎婧在方舱医院里长胖了5斤。“因为吃得太好了。每餐三荤一素,胡萝卜烧羊肉、土豆烧牛腩、扇贝炒青豆、基围虾,还有各种蛋糕、牛奶、面包、小火锅、水果、酸奶……医生一開始就跟我们说,不要想减肥的事了,现在需要脂肪护体,好好吃,吃了就睡,然后运动。”
  住了一周左右,黎婧已经感觉不到任何症状。她估计自己快要出院了,想多拍一些医护人员的照片,出院后继续画下去。方舱里的医护人员除了大部分来自安徽外,还有几位来自贵州,黎婧就去找她们。
  “到了那边,我看到4位贵州来的医护人员围着一个年轻的女病友,听她不停地诉说着,应该是在讲一些不开心的事。医护人员一边听一边帮她开解。”女病友讲了很长时间,黎婧在旁边也等了好久,最后决定过一会儿再来。
  结果黎婧跑了三趟。“每次我觉得应该说完了,过去一看病友还在讲,医护人员还在听。你能想象吗?我就觉得,这些医护人员怎么会有这么强大的耐心啊!”
  2月21日,黎婧做了新的核酸检测。“心情太紧张了,如果检测呈阴性,我就可以出舱了。”她画下了得知结果时的场景,两位“大白”告诉大家:“E区核酸全阴哦!”那一刻她高兴极了。
黎婧2017年的绘画作品,风格可爱温馨。

  2月25日,黎婧正式出舱。几名相熟的医护人员送她到门口,黎婧加了他们的微信。接下来她要去隔离点观察两周,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回家,再居家观察14天。
  “那天有位小护士一直在门外,等着送我,结果接我的车到晚上才来,她从下午两三点一直等到晚上8点,我真的好感动。”
  黎婧还告诉记者,她直到最近才知道,安徽医疗队的医护人员虽然来自同一个地区,却来自不同的医院。“他们都是通过单位主动报名,很多人是单枪匹马上来,然后组成一个地区医疗队支援武汉。其中女性占到一半多,我们这个区还有几位男护士,都特别细心。”
  在武汉体育中心的方舱医院清零后,这些医护人员原地待命休息了几天,随后转战到另一处重症病区,继续抗疫。“那边相对来说要危险得多,这些医护人员几乎是连续作战,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黎婧感叹道。

“我想一直画下去”


  从出舱到现在,黎婧的画笔一直没有停,“因为想记住的东西太多了”。
  有网友建议,除了“大白”的形象外,希望黎婧能画下医护人员真实的样子,让大家看到、记住。“我现在还在画,也是在实现对网友的承诺,能画多少画多少。”
  其实在方舱时,黎婧从来没有见到过医护人员真实的模样。“他们始终穿着整套防护服,特别厚重,我只能看到他们的眼睛。”医护人员之间也只能通过防护服上的名字辨认彼此。
  后来黎婧亲身体验了一次穿防护服的感受。那次她去医院复查,自己买了一套简易防护服,比医护人员穿的薄很多。即使这样,穿上后都热得不行。
  “好闷,特别闷。我只戴了一层手套,觉得跟手一直粘在一起,很不舒服。听说医护人员至少戴两层。”黎婧感到头昏、心烦,想到医护人员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每天要做那么多事,还要去照顾和安慰每一名病友,“真是太不容易了”。
  前前后后加起来,黎婧已经画了300多张。为了搜集资料,她发动了很多朋友,网友们也不断提供素材。大家给她发来医护人员的照片、视频,还包括部分医护人员家属的资料,黎婧会了解清楚照片背后的故事,然后照着这些场景画下来,也是对这段历史的一种记录。
  “虽然4万多人不能画全,但我想把31支援鄂医疗队都画到,哪怕有的省份只画一张,也是一个代表。希望能实现自己的这个小心愿。”
  今年3月初,黎婧还在隔离点的时候,一家出版社找到了她,希望出版她的方舱手绘作品。在此之前,黎婧完全没想过这些漫画有一天能结集出版。
  “最开始真的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画这些很有意思,后来大家喜欢,我就继续画。倒是有网友留言说,希望我能出一本画册。但我觉得出书太难了,就把这当成网友对我的鼓励。直到出版社的老师联系我,希望把这些凡人英雄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出去,这太符合我的心愿了,所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疫情暴发初期,很多人被沉重的数字和负面信息所包围,心情压抑,那是一段煎熬的过程,直到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抗击疫情,逐渐走出阴霾,再见曙光。作为方舱医院的见证者,黎婧欣慰于自己的漫画能为他人带来温暖和正能量。
  “很多人告诉我,在最灰暗、最难熬的那段时间,他们因为我的漫画获得了一些力量。这些话让我很感动。”黎婧觉得做人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多记住一些美好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生活。
  “我知道有外媒抹黑说‘方舱是集中营’‘隔离没有人权’什么的,我就希望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情况。”黎婧说,“还有,我以前没感觉到中国人这么团结,平时也会有人抱怨这抱怨那,但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大家真是团结一心,这种力量真的很强大。”
其他文献
陈振藩同志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临汝”在哪里》,指出《历代文选》、《古代散文选》、《文言文译注》、《中国历代文选》、《宋文选》等书中关于“临汝”的注释是不对的。我相信陈振藩提出的意见是善意的,假如以上五部选本的编著者和出版者也能坦率地写点文章,或赞同,或反驳,或答疑,交流思想,开展争鸣,未尝不是有益的事。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竟有个署名“冬子”的,將陈文首句砍去,更动几处,其余照抄原文,投稿给
兼评科瓦廖夫《文学创作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应该有怎样一个结构体系,文艺心理学与哪些相邻学科发生密切联系,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目前还都没有定论。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曾指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取决于该学科是否提供了被广泛接受的范型(paradigm,或译范式,规范),换言之,也就是有没有提供构成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以及特有的研究方法。而一门学科范型的推陈出新,则标志着
商务印书馆版《中国地理学史》(上),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今举其四:  (一)本书第36页讲《史记·河渠书》有“汝南九江引淮”一句,说“引淮提到九江,显然有错误”,但并没指出究竟错在哪儿。汝南、九江,悉指西汉淮河流域两个郡,两郡隔淮相望,汝南郡在淮河北,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九江郡在淮河之南,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淮河边上的两个地方引淮河水,就不成问题了。或许本书是把上述“九江”当成今天的九江
冯天瑜的《明清文化史散论》虽然自称“散论”,但脉络十分清楚,这是对起自明初,迄于辛亥革命这五百四十四年历史的描述。这一中世纪文化走向衰落、近代文化陷于难产的岁月,给作者“既带来了研究之繁,也增添了引人入胜的情趣。”读完全书,人们便会发现,作者在绵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所作出的论断,切中这一“早期启蒙文化与回光返照的封建帝国文化相交织”的时代的要害。  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文化与文化史涵义的阐释,可以看到
一    现代的会计,是借助于科学的原理,对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经济活动,按照各类经济单位各自的需要,进行系统地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的一种方法和工具。现代社会,较之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主义经济,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不知要频繁、复杂多少倍,如果没有一套按照科学原理设计的方法来系统地加以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那末,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各种经常在变动的经济关系,就会成为一片混
写中国音乐史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如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用功的耐力是写不好的;如果仅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而没有音乐本身的丰富实践去检验它的真伪、优劣,也是写不好的。杨荫浏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可说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实例。  他本是学经济专业的,音乐好象是业余爱好,由业余爱好而迷上了它,而且终生系之。但是音乐这一行,在旧社会是没有出路的一门艺术,为了生活,他在中学时代是读的师范,在大学是学的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特地把反映陆游视力、牙齿健康状况的诗句摘引出来,说明这位大诗人到了高龄之年,眼齿仍佳。诗中说陆游“五十灯前见细书”,“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六十岁时,“细书时读眼犹明”。直到七十九岁,只是“一齿已摇犹决肉,双眸虽涩尚耽书”。直到七十九岁,始言“目昏颇废书”。这些,是完全可信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可思议之处,如八十二岁时“神光自两眦出,若初日,室中皆明”之类。这大概是
以写作《未来冲击》与《第三次浪潮》而闻名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对于日本问题也极为关注。他在去年出版的新著《预测与前提》中,设立了《关于日本和其他的神话》的专章来讨论日本问题。这一章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关于日本的生产率     托夫勒谈到在东京银座街上的观感,商店里售货员多,夫妻老婆店多,农业方面小农户多,在在都难以令人相信日本生产率高。要而言之,日本除出口方面生产率高,国内公共事业
国外发展战略研究著作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平息后,昔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相继获得了独立。自那时起,探讨涉及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得到长足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发展经济学,便应运而兴。时至今日,它已成为学术界瞩目的一个重要领域。三十余年来,国外有关著作汗牛充栋,一股股发展思潮层出不穷,正是它们,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驾驭和影响了第三世界各国的发展。在世界
叶圣陶同志的一封信    舒芜同志赐鉴:  昨天接到《读书》第十二期,封面上标出您的《谈》,立即叫孙媳念给我听。我深爱黄裳同志的文章,他那本《榆下说书》差不多篇篇都听了。我佩服他知道得多,体会得深,思索得周密,因而说出来的话决不随声附和,自有独到之处。但是我抓不住总的精神,说不出一句最扼要的话。您可指出来了,说黄裳同志善于知人心。我决非钞通常说烂了的话,您真的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好象得到了一把金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