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去了,放风筝的姑娘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41805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代表作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祖母绿》等。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第六届)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
  在那乡野的游戏里,最使我神往的莫过于春天放风筝。
  那时,太阳照在黄土岗子上,照在刚刚泛青的树枝上,照在长着麦田的田野上,也照在孩子们黑黝黝的脸蛋上……翠兰的、几乎透明的天空中悠悠地飘着孩子们的风筝。那些风筝,牵系着孩子们的欢乐、苦恼和幻想。有时,偶尔断了线的风筝,会使那小小的、本是充满欢乐的心立时变得无限惆怅,仿佛自己的魂魄也随着那断了线的风筝飘走了,留在地上的,不过是自己的一个躯壳。
  想到风筝,自然会想到兰英姐姐。
  小时候,我是一个十分笨拙的孩子(现在又何尝不是一个笨拙的老太太),一切对我要显得比别的孩子困难得多,所以我常常成为其他孩子的笑柄。好比说,我扎的风筝要么飞不起来,要么刚飞起来就像中了枪弹的鸟儿,一个倒栽忽地跌落下来,立刻引起孩子们的哄堂大笑。那些笑声往往伴着我的眼泪,我好生气、好伤心、好害羞啊!
  兰英姐姐不但会责备那些讪笑我的孩子,还会为我扎个我喜爱的、任何一个样式的风筝。我坐在她身旁的小凳子上,一边看她扎风筝,一边听她轻轻地唱着歌,那轻曼的歌声,像母亲温柔的手,抚爱着我受了委屈的心。我是多么依恋她哟!
  她扎的风筝,不但比每个孩子的风筝都好看,也比每个孩子的风筝都飞得更好、更平稳。且不说放风筝的游戏有多么大的乐趣,单只看兰英姐姐挺着苗条的身子,一根长长的辫子在柔韧的后腰上甩来甩去,在旷野里随着不大的风势抖动着风筝上的绳索,就足够让我心醉的了。
  后来,兰英姐姐出嫁了。
  在乡下,出嫁姑娘讲究卖了几石麦子。姑娘越好,卖的麦子越多。我记得没有一个姑娘超过兰英姐姐的麦价。
  等到迎亲那一天,做父亲的、做母亲的、大伯子、二婶子等亲戚朋友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就像到了年根,人们脱手了一头牲口,到手了一笔好价钱那么知足。
  人们吃着、喝着,一直吃喝到连他们自己也忘记了他们自己是为什么聚到这里来吃喝的了。他们谁也不会去想一想,兰英姐姐嫁的那个男人好不好,会不会疼她,她会不会满意……
  那男人长了一脸的胡子,一双眼睛那么野,也像那些参加婚礼的人一样放肆地吃着、喝着、笑着。他的笑声又大又刺耳,逢到他笑的时候,就像放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排炮,总是吓得我心惊肉跳。
  兰英姐姐就要走了。她骑在那匹小毛驴上,小毛驴儿的脖子上挂着的小铜铃擦得真亮,铜铃上还挂着红缨子,鞍子上还铺着红毯子。兰英姐姐的发辫梳成了髻子,插着满头的红绒花儿,耳朵上摇曳着长长的银耳环,穿着红袄、绿裤子。脸蛋是那么丰腴,嘴唇是那么鲜红。一个多么漂亮、多么新鲜的新媳妇啊!
  我伤心地想到,她再也不是我的兰英姐姐了,她已经变成那个男人的新媳妇喽。我好嫉妒、好悲哀哟!我巴不得那个男人一个失脚跌到地狱里才好。
  迎亲的唢呐吹起来了。好火热的唢呐哟!兰英姐姐却哀哀地哭起来了。我明明知道村子里姑娘出嫁的时候都要哭的,但兰英姐姐的啼哭却使我分外气闷。她哭的是什么?是惋惜一去不复返的少女时代,是舍不得爹娘兄弟,还是害怕以后就要陪着一个陌生男人过着漫长岁月?那日子真长啊,长得让人看不见头。
  这以后,我就很少看见兰英姐姐了。偶尔她回娘家住上几天,也总是躲在屋子里不肯出来。人们渐渐忘记了曾经有那么一个愉快而美丽的姑娘在这里出生、长大、出嫁……更忘了那姑娘的婚礼上,吃过、喝过她换来的美酒,享用过她换来的欢乐。
  过了几年,听说男人得了一场暴病,死了。我暗暗为兰英姐姐松了口气。以后,兰英姐姐也能常常回娘家了。
  可是那曾经丰满的脸蛋像是用刀一边削下去了一块,又总是蜡黄、蜡黄。闪亮、闪亮的眼睛变得又黑又暗又深,让人想到村后那孔塌陷的、挂满了蜘蛛网、久已无人居住的废窑。她又老是紧紧抿着变得薄薄的嘴唇——那嘴唇曾是那样鲜红。
  她锄地,她割麦,她碾场,她推磨……逢到冬天农闲有太阳的时候,她就靠着场边的麦秸垛纳鞋底,一双,又一双,没完没了。那鞋有西家铁蛋的,鞋面上做个老虎头;有东家黑妞的,鞋面上绣朵红牡丹。可是,她再也不给我扎风筝了。我呢,也长大了,在镇上的中学里念书,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容,放风筝的游戏也不像从前那样吸引我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害怕见到她,她的眼神让我看了之后总是觉得心口堵得慌,喘不上起来,而在那个年龄,我本能地逃避着阴暗。为了这个,我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倒好像是我把她一个人扔在那阴暗里了。
  生活像一条湍急的河流,它把我带到这里又带到那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十多年的岁月已在转眼之间过去,我常常想起她,想起那个曾经快乐而美丽的姑娘。
其他文献
女王巧释尴尬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宴请百名杰出创业者时,有位妇人被安排在女王身边坐下,她没穿晚礼服,只穿了一件暗色的夹袄,显得很局促,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  宴会正式开始了。女王站起身,缓缓举起酒杯……只听“咣当”一声,女王身旁的一只酒杯顺声倒下,一股鲜红的液体汩汩流出,刹那间就“亲”到了女王洁白的晚礼服上。  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捂住了嘴巴——那个倒霉的妇人竟然不小心撞倒了杯子!妇人的脸瞬间涨
期刊
尼龙搭扣的发明  1948年的一天,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喜欢带着狗外出散步,有一次散步回家,发现自己的毛呢裤上和狗身上都粘满了一种草籽。草籽粘在狗毛上很牢,要花一定功夫才能把草籽拉下来。乔治感到很奇怪,他运用了敏锐的观察力,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这种草籽,只见草籽的纤维像几百个小钩子钩住了毛呢裤的绒面和狗毛。他想,如果采用这两种形状的结构发明一个搭扣,那一定举世无双。  8年后,世界上第一个尼
期刊
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即是议论文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总分式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论证时,先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论点,然后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且分述的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论证时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
期刊
过期的面包  美国某州发生了水灾,面包紧缺。凯瑟琳面包公司的外勤人员由于没有接到特别的指示,照常按循环表出外到各经销店送刚烘制出来的新鲜面包和回收超过期限的面包。  一天,运货员乘车从几家偏僻商店回收了一批过期面包。返程途中,停在人口稠密区的一家经销店前,便立刻被一群抢购面包者包围住了,提出要购买车上的面包。人越围越多,几个记者也加入其中。运货员被逼得无奈,只得解释道:“请原谅,不是我不卖,而是公
期刊
一块铜牌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不仅在商业上有着巨大成就,而且以诚信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年轻时期,陈嘉庚在雇人干活时,总会给每个工人发放一块铜牌,并且向他们保证,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拿着这块铜牌来,他将倾尽全力给予帮助。  多年之后,一个瘦弱单薄的青年,颤巍巍地敲开了陈嘉庚办公室的门,拿着铜牌向陈嘉庚求助。原来,这个青年叫郭金荣,曾在陈嘉庚的公司打过工,离开时也得到了一块铜牌。后来,郭金荣
期刊
摔不碎的烧瓶  别涅迪克博士是法国一家化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一次,在实验室里,他准备将一种溶液倒入烧瓶,一不小心烧瓶“咣当”落在了地上。糟糕!还得费时间打扫玻璃碎片,别涅迪克博士有些懊恼。然而,烧瓶并没有破碎,于是他弯下腰捡起烧瓶仔细观察,这只烧瓶和其他烧瓶一样普通,以前也曾有烧瓶掉在地上,但无一例外全都破成了碎片,为什么这只烧瓶仅有几道裂痕而没有破碎呢?别涅迪克博士一时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就把这
期刊
鸽子触动的灵机  英国亿万富翁查理·菲勒布斯是得利昂房产公司董事长。1937年,他建造了一座高达57层的国际贸易大厦,他在报上连篇累牍地做广告,但购买者寥寥无几。有一天,一个职工报告说楼内来了一群鸽子。他灵机一动,将鸽子都哄到房间内,还通知动物园工作人员来捉鸽子。在这一切准备好后,他通知全市新闻媒介,说公司将有重大事情发生。这次捕鸽活动共进行了3天,3天中电视台和电台,在介绍捕鸽的同时也对大厦的地
期刊
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叫做“景明大楼”,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这座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至今竟然还有人为它
期刊
“皮鞋”胶囊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随即,媒体曝出浙江、江西、河北等地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制成药用胶囊,
期刊
曾以人工合成尿素的实验结果震惊化学界的德国化学家维勒,1830年在研究墨西哥出产的一种褐色铅矿石时,意外地发现其中含有一些呈现出多种颜色而以红色为主的金属化合物。大自然向维勒透露了珍贵的信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遗憾的是,这位化学家没有及时地抓住它——当维勒看到这种化合物的一些特征同早已发现的“铬”颇为相似时,就主观地断定它就是铬。  大约一年以后,瑞典化学家肖夫斯唐姆在瑞典的矿石中也见到了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