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往往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目标缺失。本文针对大一新生的这些特点,提出教育、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见解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特点 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后,在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与好奇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困惑。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新生入学一般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环境不适应,从而让他们对人际关系产生了一种恐惧与不安,对现实产生了一种矛盾与不适应,对未来产生了一种盲目与不确信。
一、新生的特点
1.现实与理想中的大学不相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
许多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和激烈的竞争,步入大学殿堂,他们怀着对大学的憧憬,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十分完美,自我期望值过高。然而,进入大学后才发现:为什么大学校园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呢?为什么大学教室没有想象得那么宽敞明亮呢?为什么图书馆的藏书没有想象得那么丰富呢?为什么课余生活没有想象得那么精彩呢?难以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因而部分新生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
2.对大学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
新生中相当一部分在进入大学前,都在为圆上大学梦而埋头苦读。生活上,无需自己操心,全由父母代劳。学习上,有各科老师指导,不懂就问,老师围着学生转。正由于这样,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而且逐渐养成较强的依赖心理。如今,他们独自一人生活在大学里,失去了往日家庭的呵护,生活开始变得杂乱无章。手里捧着父母临别前留给自己为数不少钱,不知如何花,也没有开支计划,随意性大,不到一个月,就把数月的伙食花得精光,经济出现“危机”。此外,中学阶段,为了高考金榜提名,放弃了一次次参加学校文体活动的机会,整天都待在教室里看书做习题。如今,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自己感慨万千,后悔自己在中学阶段没抽出时间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想到这,他们中的一些人就郁郁寡欢,出现了紧张、烦燥、痛苦等焦虑情绪和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严重地影响了大学学习生活。
3.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当天南海北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由于初次相遇,加上存在语言、风俗及生活习惯的差异,相互交流、沟通有一定的困难。虽然彼此陌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但是刚开始,大家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而随着相处日子增多,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对方显露优点的同时,缺点和不足也暴露无遗。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也因为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封闭性”心理特征,再加上长期受家长“不要轻信他人”的教育,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往逐渐谨慎起来,人际关系由此变得紧张。为了能释放自己心中的情感,不少大学新生会再回到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交际圈之中,他们通过现代化通讯手段与中学的挚友取得联系,从而渐渐地放弃了与大学同学的相互交流。
4.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存在明显的差异,突出表现在:(1)中学阶段,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为了高考目标,老师几乎天天深入班级,了解研究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随问随答,讲解时总是不厌其烦,直到学生弄懂为止。进入大学后,他们对大学老师上课就到,下课就走,平时连影子都不见,有问题也不知怎样找老师的现象很不适应。他们希望大学老师能够像中学老师那样指导他们。由于缺乏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一些大学新生学习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出现了得过且过,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随意旷课的现象。(2)大学的学习是开放性、主动性的。大学开放性的图书馆,开放性的教师资源,开放性的学术讲座,都为大学新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在老师、家长与高考的双重压力下被迫进行的。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再加上中学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致使他们渐渐养成了学习盲从性。进入大学后,他们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学习方式的差别没有足够的认识。偏面地认为,大学的学习很轻松,上课真舒服,老师不检查作业,完全放弃了中学时代那种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
5.理想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据调查,中学时代,对80%—90%的学生来说,“报答父母厚望”、“对大学美好生活的向往”、“谋求地位、职业、自尊心”是他们升入大学的理想。当这个理想实现了之后,许多一年级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了生活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倍感茫然。在中学时期,为了通过高考能跨入大学校门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可以说,考大学是他们在该阶段奋斗的目标和生活的支撑点。而目前我国中学教育缺乏或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目标的认识和培养,一旦进入大学,大多数学生被动地被卷进了某个职业圈子,由于对该职业缺乏兴趣,一些学生钟情于休整休息的快乐时光,理想和目标的暂时失去,减弱了学习的进取心和动力,感到茫然。有些人形象地说:“在中学,考入大学是黑暗中的一盏灯,一进大学天就亮了,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中学时的学习动机都因理想的实现而失去,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动机又不会立即自动地上升到主导地位,加上现实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美好憧憬又不太一致,因此,入学后大学生中普遍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下降和转移的现象。
二、教育对策
1.帮助新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找准定位。
新生的大部分情绪问题起源于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因此,调适自己的心理,首先要从这方面入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社会角色会不时转换。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这便是一种角色转换。角色意识如果滞后,人的情绪便会被扭曲。演员有句共同的箴言:进入角色才能演好。实现角色转换的好办法就是积极参加入学教育,一定要记住自己扮演的角色。
2.帮助新生学会生活。
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追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因此,在新生入学后,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成为文明生活习惯的倡导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行者。我们在教育引导新生过程中要注意到:(1)要帮助新生树立科学的现代健康观。这不仅包含肌体健康,而且包含能化解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能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使自己的理智和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2)要引导新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课余活动。让新生在娱乐中放松身心,调适情绪,在从事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文艺创作、科技创新、各种竞赛等发展性活动中拓展素质、陶冶情操。(3)要引导新生学会驾驭生活,引导新生了解生活的真谛,认识生活的价值和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4)要引导新生养成文明、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5)要引导新生学会对钱财的管理,学会一种“理财”的观念,提高自理能力,逐渐适应自理的生活。
3.帮助新生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
大一新生从各自的家庭、学校来到他们完全陌生的大学,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由于性格、经历、习惯的差异,往往很难一下子就组成一个融洽的新集体。为此,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后就应该及时帮助新生既认识自己又认识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新的集体。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试,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测试。同时,教育新生自己了解自己,并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人格,引导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团结、互助、宽容、友爱,要讲求合作,要有团队精神,要培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要与人和睦相处,用真心换真情,还要组织新生开展各种有益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宿舍集体。
4.帮助新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一新生从过去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学阶段过渡到自由度很大的大学校园深造,一方面没有父母的督促和班主任的唠叨,他们很容易产生时间的富余感,另一方面,他们对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焦虑感。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2个方面来引导他们:(1)要引导他们尽快地收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如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实验室等设施的配备及使用情况;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参考书和指导老师的基本情况;学期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等等。(2)要引导他们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国内学者提出“三五”进取型学习方法,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学习策略。其基本要素是“五要、五先、五会”。“五要”即一要围绕教师讲述展开思维联想;二要清理教材文字叙述思路;三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四要跨越听课学习障碍,不受干扰;五要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笔记。“五先”即一先预习后听课;二先尝试回忆后看书;三先看书后做作业;四先理解后记忆;五先知识整理后入眠。五会即一会制订学习计划;二会利用时间充分学习;三会进行学习小结;四会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五会阅读参考资料扩展学习。(3)要努力调适学习心理问题,尽量做到用“五心”来督促自己的学习,即开始学习要有决心;碰到困难要有信心;研究问题要专心;反复学习要耐心;向别人学习要虚心。(4)要用“六到”来端正学习态度,即心到,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眼到,要勤看,在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口到,要勤问勤背诵,熟记一些必需知识;耳到,要勤听,发挥听觉器官的最大潜力;手到,要勤写,抄写记录是读书关键;足到,要勤跑,实地考察或请教别人,验证理论,丰富实践知识。
5.职业规划教育。
著名生涯理论专家舒伯(Super,1976)认为,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种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首先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真正的需要,真正希望的是什么,这是人生目标;然后挖掘自己真正的长处、短处和缺点,从而认识自己;接下来让他们学会系统地发展自己的长处,努力克服缺点,运用计策寻找和创造机会。据调查,缺乏快乐与幸福的原因在于:由于你想要一种你自己向往的生活,然而,你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因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环境、机遇、资金的关系,但也有教育的不足。因此,我们需要教育学生拥有这种智慧,影响他们的人生。事实上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人影响人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还继续留在他们身上的那些东西。
参考文献:
[1]宋晓梦.帮新生适应大学生活[N].光明日报,2002-08-29.
[2]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特点 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后,在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与好奇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困惑。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新生入学一般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环境不适应,从而让他们对人际关系产生了一种恐惧与不安,对现实产生了一种矛盾与不适应,对未来产生了一种盲目与不确信。
一、新生的特点
1.现实与理想中的大学不相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
许多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和激烈的竞争,步入大学殿堂,他们怀着对大学的憧憬,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十分完美,自我期望值过高。然而,进入大学后才发现:为什么大学校园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呢?为什么大学教室没有想象得那么宽敞明亮呢?为什么图书馆的藏书没有想象得那么丰富呢?为什么课余生活没有想象得那么精彩呢?难以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因而部分新生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
2.对大学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
新生中相当一部分在进入大学前,都在为圆上大学梦而埋头苦读。生活上,无需自己操心,全由父母代劳。学习上,有各科老师指导,不懂就问,老师围着学生转。正由于这样,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而且逐渐养成较强的依赖心理。如今,他们独自一人生活在大学里,失去了往日家庭的呵护,生活开始变得杂乱无章。手里捧着父母临别前留给自己为数不少钱,不知如何花,也没有开支计划,随意性大,不到一个月,就把数月的伙食花得精光,经济出现“危机”。此外,中学阶段,为了高考金榜提名,放弃了一次次参加学校文体活动的机会,整天都待在教室里看书做习题。如今,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自己感慨万千,后悔自己在中学阶段没抽出时间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想到这,他们中的一些人就郁郁寡欢,出现了紧张、烦燥、痛苦等焦虑情绪和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严重地影响了大学学习生活。
3.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当天南海北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由于初次相遇,加上存在语言、风俗及生活习惯的差异,相互交流、沟通有一定的困难。虽然彼此陌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但是刚开始,大家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而随着相处日子增多,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对方显露优点的同时,缺点和不足也暴露无遗。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也因为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封闭性”心理特征,再加上长期受家长“不要轻信他人”的教育,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往逐渐谨慎起来,人际关系由此变得紧张。为了能释放自己心中的情感,不少大学新生会再回到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交际圈之中,他们通过现代化通讯手段与中学的挚友取得联系,从而渐渐地放弃了与大学同学的相互交流。
4.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存在明显的差异,突出表现在:(1)中学阶段,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为了高考目标,老师几乎天天深入班级,了解研究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随问随答,讲解时总是不厌其烦,直到学生弄懂为止。进入大学后,他们对大学老师上课就到,下课就走,平时连影子都不见,有问题也不知怎样找老师的现象很不适应。他们希望大学老师能够像中学老师那样指导他们。由于缺乏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一些大学新生学习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出现了得过且过,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随意旷课的现象。(2)大学的学习是开放性、主动性的。大学开放性的图书馆,开放性的教师资源,开放性的学术讲座,都为大学新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在老师、家长与高考的双重压力下被迫进行的。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再加上中学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致使他们渐渐养成了学习盲从性。进入大学后,他们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学习方式的差别没有足够的认识。偏面地认为,大学的学习很轻松,上课真舒服,老师不检查作业,完全放弃了中学时代那种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
5.理想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据调查,中学时代,对80%—90%的学生来说,“报答父母厚望”、“对大学美好生活的向往”、“谋求地位、职业、自尊心”是他们升入大学的理想。当这个理想实现了之后,许多一年级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了生活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倍感茫然。在中学时期,为了通过高考能跨入大学校门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可以说,考大学是他们在该阶段奋斗的目标和生活的支撑点。而目前我国中学教育缺乏或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目标的认识和培养,一旦进入大学,大多数学生被动地被卷进了某个职业圈子,由于对该职业缺乏兴趣,一些学生钟情于休整休息的快乐时光,理想和目标的暂时失去,减弱了学习的进取心和动力,感到茫然。有些人形象地说:“在中学,考入大学是黑暗中的一盏灯,一进大学天就亮了,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中学时的学习动机都因理想的实现而失去,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动机又不会立即自动地上升到主导地位,加上现实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美好憧憬又不太一致,因此,入学后大学生中普遍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下降和转移的现象。
二、教育对策
1.帮助新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找准定位。
新生的大部分情绪问题起源于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因此,调适自己的心理,首先要从这方面入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社会角色会不时转换。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这便是一种角色转换。角色意识如果滞后,人的情绪便会被扭曲。演员有句共同的箴言:进入角色才能演好。实现角色转换的好办法就是积极参加入学教育,一定要记住自己扮演的角色。
2.帮助新生学会生活。
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追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因此,在新生入学后,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成为文明生活习惯的倡导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行者。我们在教育引导新生过程中要注意到:(1)要帮助新生树立科学的现代健康观。这不仅包含肌体健康,而且包含能化解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能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使自己的理智和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2)要引导新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课余活动。让新生在娱乐中放松身心,调适情绪,在从事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文艺创作、科技创新、各种竞赛等发展性活动中拓展素质、陶冶情操。(3)要引导新生学会驾驭生活,引导新生了解生活的真谛,认识生活的价值和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4)要引导新生养成文明、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5)要引导新生学会对钱财的管理,学会一种“理财”的观念,提高自理能力,逐渐适应自理的生活。
3.帮助新生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
大一新生从各自的家庭、学校来到他们完全陌生的大学,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由于性格、经历、习惯的差异,往往很难一下子就组成一个融洽的新集体。为此,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后就应该及时帮助新生既认识自己又认识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新的集体。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试,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测试。同时,教育新生自己了解自己,并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人格,引导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团结、互助、宽容、友爱,要讲求合作,要有团队精神,要培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要与人和睦相处,用真心换真情,还要组织新生开展各种有益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宿舍集体。
4.帮助新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一新生从过去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学阶段过渡到自由度很大的大学校园深造,一方面没有父母的督促和班主任的唠叨,他们很容易产生时间的富余感,另一方面,他们对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焦虑感。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2个方面来引导他们:(1)要引导他们尽快地收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如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实验室等设施的配备及使用情况;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参考书和指导老师的基本情况;学期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等等。(2)要引导他们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国内学者提出“三五”进取型学习方法,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学习策略。其基本要素是“五要、五先、五会”。“五要”即一要围绕教师讲述展开思维联想;二要清理教材文字叙述思路;三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四要跨越听课学习障碍,不受干扰;五要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笔记。“五先”即一先预习后听课;二先尝试回忆后看书;三先看书后做作业;四先理解后记忆;五先知识整理后入眠。五会即一会制订学习计划;二会利用时间充分学习;三会进行学习小结;四会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五会阅读参考资料扩展学习。(3)要努力调适学习心理问题,尽量做到用“五心”来督促自己的学习,即开始学习要有决心;碰到困难要有信心;研究问题要专心;反复学习要耐心;向别人学习要虚心。(4)要用“六到”来端正学习态度,即心到,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眼到,要勤看,在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口到,要勤问勤背诵,熟记一些必需知识;耳到,要勤听,发挥听觉器官的最大潜力;手到,要勤写,抄写记录是读书关键;足到,要勤跑,实地考察或请教别人,验证理论,丰富实践知识。
5.职业规划教育。
著名生涯理论专家舒伯(Super,1976)认为,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种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首先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真正的需要,真正希望的是什么,这是人生目标;然后挖掘自己真正的长处、短处和缺点,从而认识自己;接下来让他们学会系统地发展自己的长处,努力克服缺点,运用计策寻找和创造机会。据调查,缺乏快乐与幸福的原因在于:由于你想要一种你自己向往的生活,然而,你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因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环境、机遇、资金的关系,但也有教育的不足。因此,我们需要教育学生拥有这种智慧,影响他们的人生。事实上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人影响人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还继续留在他们身上的那些东西。
参考文献:
[1]宋晓梦.帮新生适应大学生活[N].光明日报,2002-08-29.
[2]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