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爱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时代的培养和潜移默化。
“妈妈,你能看下这段视频吗?可不可以照着给我盘头?”上小学的大女儿问。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臭美妞”,垂涎高跟鞋,能穿裙子绝不穿裤子,儿童房永远像化妆间,不是洒漏了香水,就是偷偷抹了指甲油,满屋子都是香蕉水味。她常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有时也会苦口婆心地劝我说,妈妈,你就快不年轻了,试试糖果色怎么样?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特别惭愧,因为关于打扮,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她。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中国刚刚废除布票,开始敞开供应棉织品。我在西北长大,母亲常忆苦思甜,叨念以前一个人一年只能扯五尺布,家家户户穿补丁衣服。孩子长得快,衣服短了,大人干脆直接在裤管上再接一截。会过日子的主妇还把发的劳保线手套攒起来,拆出线来织成线衣、线袜。新线、旧线掺和在一起,一块块叠拼在胸后襟前。那时,大人们几乎都是穿着分不出性别的衣服,无论男女都是一水的短发。
小时候还没有任何化妆品,我用红印泥抹过红脸蛋,用指甲花染过指甲。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好好学习,却从来没人教我们要好好打扮,特别是呵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比如,盛夏的阳光毒辣,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应该防晒。我常常骑着自行车,在零上40摄氏度、毫无遮蔽的烈阳下飞奔,一张脸晒得黑了又红,晒脱了皮。
年少时没有条件美,没有意愿美,连爱美都是虚荣的代名词。
长大后,我常常为自己缺乏品味而自卑,但总以为这是先天匮乏。直到有一天,我看见林青霞写龙应台的一篇文章,才晓得原来曾以“胡美丽”为笔名的龙应台并不美丽,甚至完全不懂打扮。比如龙应台出席大场合穿露趾凉鞋,一条裤子穿了25年,裤管起了毛边,让朋友看得干着急,我顿时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龙应台曾特地与儿子通信,分析为什么自己会对“美”和“品味”缺乏心得。她出生在台湾地区经济匮乏的1952年,且来自一个难民家庭,母亲卖西瓜、卖五金,编过渔网、养过猪,苦苦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哪有余力打扮子女?学校里又只能穿白衣黑裙,规定头发不能长过耳根。龙应台总结说,所谓的品味,那些“细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独立个体的呈现”,每一件都正好是贫穷所吝啬给你的。
那一刻我如醍醐灌顶。这不是某个个体的缺憾,而是一个时代的缺憾。爱美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为美打过任何地基,长大后再怎么努力都有东施效颦之嫌。容易为LOGO沦陷,喜欢当名牌奴的恰恰是没有独立审美观的这代人。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终于有心思、有条件“臭美”了。我们也尽自己的能力,陪伴孩子们去学习审美。有空时就会带女儿去美术馆看莫奈的莲花,好的品味就像好的艺术作品,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去创造和拥有,但是真正的美一定会让人内心平静;我们也尽可能地带女儿们去旅行,希望她们知晓,美是一种爱的能力,希望她们能爱山川、爱河流、爱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然,美还是一种权利。大女儿最近主动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给妹妹买了个婴儿发带做生日礼物,理由是小孩也有权利打扮得漂亮,因为她们都是小天使,是给人间来送美丽的。
美,原来是不断的社会进步。所幸的是,我们年少时候曾经熄灭了的火把,曾经枯萎了的花,如今,又通过孩子们复苏,而且更加肆意蓬勃。美,从来都无所畏惧。
“妈妈,你能看下这段视频吗?可不可以照着给我盘头?”上小学的大女儿问。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臭美妞”,垂涎高跟鞋,能穿裙子绝不穿裤子,儿童房永远像化妆间,不是洒漏了香水,就是偷偷抹了指甲油,满屋子都是香蕉水味。她常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有时也会苦口婆心地劝我说,妈妈,你就快不年轻了,试试糖果色怎么样?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特别惭愧,因为关于打扮,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她。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中国刚刚废除布票,开始敞开供应棉织品。我在西北长大,母亲常忆苦思甜,叨念以前一个人一年只能扯五尺布,家家户户穿补丁衣服。孩子长得快,衣服短了,大人干脆直接在裤管上再接一截。会过日子的主妇还把发的劳保线手套攒起来,拆出线来织成线衣、线袜。新线、旧线掺和在一起,一块块叠拼在胸后襟前。那时,大人们几乎都是穿着分不出性别的衣服,无论男女都是一水的短发。
小时候还没有任何化妆品,我用红印泥抹过红脸蛋,用指甲花染过指甲。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好好学习,却从来没人教我们要好好打扮,特别是呵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比如,盛夏的阳光毒辣,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应该防晒。我常常骑着自行车,在零上40摄氏度、毫无遮蔽的烈阳下飞奔,一张脸晒得黑了又红,晒脱了皮。
年少时没有条件美,没有意愿美,连爱美都是虚荣的代名词。
长大后,我常常为自己缺乏品味而自卑,但总以为这是先天匮乏。直到有一天,我看见林青霞写龙应台的一篇文章,才晓得原来曾以“胡美丽”为笔名的龙应台并不美丽,甚至完全不懂打扮。比如龙应台出席大场合穿露趾凉鞋,一条裤子穿了25年,裤管起了毛边,让朋友看得干着急,我顿时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龙应台曾特地与儿子通信,分析为什么自己会对“美”和“品味”缺乏心得。她出生在台湾地区经济匮乏的1952年,且来自一个难民家庭,母亲卖西瓜、卖五金,编过渔网、养过猪,苦苦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哪有余力打扮子女?学校里又只能穿白衣黑裙,规定头发不能长过耳根。龙应台总结说,所谓的品味,那些“细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独立个体的呈现”,每一件都正好是贫穷所吝啬给你的。
那一刻我如醍醐灌顶。这不是某个个体的缺憾,而是一个时代的缺憾。爱美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为美打过任何地基,长大后再怎么努力都有东施效颦之嫌。容易为LOGO沦陷,喜欢当名牌奴的恰恰是没有独立审美观的这代人。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终于有心思、有条件“臭美”了。我们也尽自己的能力,陪伴孩子们去学习审美。有空时就会带女儿去美术馆看莫奈的莲花,好的品味就像好的艺术作品,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去创造和拥有,但是真正的美一定会让人内心平静;我们也尽可能地带女儿们去旅行,希望她们知晓,美是一种爱的能力,希望她们能爱山川、爱河流、爱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然,美还是一种权利。大女儿最近主动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给妹妹买了个婴儿发带做生日礼物,理由是小孩也有权利打扮得漂亮,因为她们都是小天使,是给人间来送美丽的。
美,原来是不断的社会进步。所幸的是,我们年少时候曾经熄灭了的火把,曾经枯萎了的花,如今,又通过孩子们复苏,而且更加肆意蓬勃。美,从来都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