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籍的本质是存在于空间中记录信息的纸质六面体。六面体的形态应该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然而书籍的形态却似乎早已被固化成一种“标准”的形态——不仅书籍的结构被固化,书籍的阅读方式也被固化。这种被固定下来的书籍形态有其合理性,但是这是不是唯一合理的形态?纵观近年的书籍设计,可以发现一些大胆的设计正在试图挑战书籍的“标准”形态……甚至已经不能将这些颇具实验性质的作品称之为“书”。那么,它们与传统书籍的区别在哪、交集又在哪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启示着当代书籍设计的新走向。
关键词:书籍设计 书籍结构 阅读方式
谈到书籍,人们脑海中闪现出的第一印象大约都是一叠四四方方的纸,由单侧(通常是左侧)装订成册,纸上印着文字和插图——第一张纸上印着书名,第二张纸开始记录文章(文字码放的规则是从左向右依次码放成行,而后根据纸张空间的限定转入下一行或下一页)。这种大一统的形态,既和印刷、制作书籍的技术相关,亦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只是,若回归到书籍最单纯的概念——信息载体这一概念之中,那么,阅读书籍或其实等同于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可是,信息只能以“标准”的方式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解读吗?
新世纪之初,荷兰设计师Irma Boom设计了一本《牛肉汤》,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在这本书中被重复印了七百多遍一一第一页的版心正中规规矩矩地印着这首诗;翻开第二页,是和第一页一模一样的诗、版式,唯一不同的是代表页码的数字;翻开第三页,一如之前…--诗歌中的诗性思维是“凭借人的感官与自然万物打交道所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和经验,借助想象来展开思维,从而认识和把握对他们来说异常陌生的原始世界,”当读者打开一本仅仅将一首诗印了上百遍的诗集时,他会是什么反映?惟有抛却脑海中固化的书籍形象,以更加感性的诗性思维取代日常的逻辑思维去解读其间的信息,即使我们没有仔细阅读诗歌本身,但也可以大胆揣测,如此带有强烈的试验性质的重复形式是否隐喻了诗歌本身的主题?另外,诗歌的语言特征是韵律的,对仗工整,又富有节奏感,那么,这样一页一页“同而不同”的形式,是不是恰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现了诗歌的音乐性?
自上个世纪中期之后,书籍设计的概念便不断在从封面设计到bookbinding(书籍装订或封面装帧)、typog raphy(排版设计)、editoriaIdesign(编辑创意设计)这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概念的方向趋近。目前,书店中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经由对纸张、字体、装订等全方位把握之上的整体设计的产物。这本《牛肉汤》亦如此。然而,《牛肉汤》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一它更新了阅读的方式,对于整体设计这个概念,它不仅注意到书籍的物质形态结构,更关注鲜有人论及的书籍中的阅读的结构,书籍的设计自最原始的结绳书开始,便一直囿于一维性的线性时间结构。即“文字和图片按线性方式经过一系列有序的排版,将所选择的图文随着书籍内容变化而变化,形成书籍本身的特色,它具有一气呵成的特点。”《牛肉汤》大量“有序”的重复却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秩序一段内容之后的下一段并非“应该是”的下一段。当针对某些特定的内容,比如诗歌这种本身便具备开放性文本特征的内容时,这种看似弱化了可读性的形式实际上却更加强化了阅读的功能。
Irma Boom的另一代表作之一是一本名为《脊柱》的书,虽名为“脊柱”却找不到物理空间中书脊的位置一叠纸用几根线连接起来,无论从何方向都可翻阅,因此书脊消失了,封面与封底也消失了。但每页之间都围绕着将他们缝在一起的那几根线形成了轴对称的效果,所以即便看不到现实中的书脊,却能够感觉到“隐形的书脊”。传统的书籍设计,固守于书籍的“正规”结构……书籍一定是一个有书脊,有封面,有封底,装订完善的六面体,《脊柱》隐匿了书脊,是对书籍结构的重塑,也可视为是对阅读的颠覆。
朱赢椿老师设计的《不裁》是当代书籍设计中的优秀作品之一。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阅读时需要用随书附的小刀边裁边看。传统的书籍设计不会“忘记”裁开书页就将书籍发行,而“不裁”等于邀请读者进入到书籍制作的过程之中一一读者便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迫于信息量而疏忽了思考?对于信息的接受也变得麻木、失去了曾经的期待与兴奋。在阅读过程中有意放慢脚步也许可以帮助我们重拾阅读的乐趣。此处制造的信息障碍,其实使读者获得更加从容地接收信息的机会。
Irma Boom和朱赢椿都是当前书籍设计领域的名家,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代表了书籍设计的趋向。若关注近些年的書籍设计评选,便可发现书“非书”的现象正在显现。就本文所举的几个例子,或可一窥此类书籍的特征:
1.强化了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以往,书籍设计者虽有整体设计的意识,但在设计结果上多表现为对版面中的构成、纸张与内容的意象是否匹配等问题的关注。也许是因为书籍设计长期隶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所以人们经常忽略了其实书籍是三维的。现在出现了一些书籍,可以同时拥有几个书脊或干脆没有书脊…可是它们作为信息载体的身份未变,传达信息的功能未变,变化的只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书籍设计从“平面设计”跃入“建筑设计”。
2.对阅读方式再设计。传统的阅读方式一直是线性的,也就是结绳记事的方式。一件事打一个结,在这个节之后再顺次打。一个结,表示上次事件之后的下一件事。当代书籍设计中出现了试图突破这种一维性而走向多维的案例。
当代书籍设计颠覆了书籍的固化形象从而“非书”,本质上是对书籍概念的进一步探讨。信息全球化了,信息的受众多了,信息间的交互作用也更强了,那么对信息的表达就应该打破一个“必”字。“非书”更“书”。
关键词:书籍设计 书籍结构 阅读方式
谈到书籍,人们脑海中闪现出的第一印象大约都是一叠四四方方的纸,由单侧(通常是左侧)装订成册,纸上印着文字和插图——第一张纸上印着书名,第二张纸开始记录文章(文字码放的规则是从左向右依次码放成行,而后根据纸张空间的限定转入下一行或下一页)。这种大一统的形态,既和印刷、制作书籍的技术相关,亦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只是,若回归到书籍最单纯的概念——信息载体这一概念之中,那么,阅读书籍或其实等同于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可是,信息只能以“标准”的方式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解读吗?
新世纪之初,荷兰设计师Irma Boom设计了一本《牛肉汤》,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在这本书中被重复印了七百多遍一一第一页的版心正中规规矩矩地印着这首诗;翻开第二页,是和第一页一模一样的诗、版式,唯一不同的是代表页码的数字;翻开第三页,一如之前…--诗歌中的诗性思维是“凭借人的感官与自然万物打交道所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和经验,借助想象来展开思维,从而认识和把握对他们来说异常陌生的原始世界,”当读者打开一本仅仅将一首诗印了上百遍的诗集时,他会是什么反映?惟有抛却脑海中固化的书籍形象,以更加感性的诗性思维取代日常的逻辑思维去解读其间的信息,即使我们没有仔细阅读诗歌本身,但也可以大胆揣测,如此带有强烈的试验性质的重复形式是否隐喻了诗歌本身的主题?另外,诗歌的语言特征是韵律的,对仗工整,又富有节奏感,那么,这样一页一页“同而不同”的形式,是不是恰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现了诗歌的音乐性?
自上个世纪中期之后,书籍设计的概念便不断在从封面设计到bookbinding(书籍装订或封面装帧)、typog raphy(排版设计)、editoriaIdesign(编辑创意设计)这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概念的方向趋近。目前,书店中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经由对纸张、字体、装订等全方位把握之上的整体设计的产物。这本《牛肉汤》亦如此。然而,《牛肉汤》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一它更新了阅读的方式,对于整体设计这个概念,它不仅注意到书籍的物质形态结构,更关注鲜有人论及的书籍中的阅读的结构,书籍的设计自最原始的结绳书开始,便一直囿于一维性的线性时间结构。即“文字和图片按线性方式经过一系列有序的排版,将所选择的图文随着书籍内容变化而变化,形成书籍本身的特色,它具有一气呵成的特点。”《牛肉汤》大量“有序”的重复却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秩序一段内容之后的下一段并非“应该是”的下一段。当针对某些特定的内容,比如诗歌这种本身便具备开放性文本特征的内容时,这种看似弱化了可读性的形式实际上却更加强化了阅读的功能。
Irma Boom的另一代表作之一是一本名为《脊柱》的书,虽名为“脊柱”却找不到物理空间中书脊的位置一叠纸用几根线连接起来,无论从何方向都可翻阅,因此书脊消失了,封面与封底也消失了。但每页之间都围绕着将他们缝在一起的那几根线形成了轴对称的效果,所以即便看不到现实中的书脊,却能够感觉到“隐形的书脊”。传统的书籍设计,固守于书籍的“正规”结构……书籍一定是一个有书脊,有封面,有封底,装订完善的六面体,《脊柱》隐匿了书脊,是对书籍结构的重塑,也可视为是对阅读的颠覆。
朱赢椿老师设计的《不裁》是当代书籍设计中的优秀作品之一。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阅读时需要用随书附的小刀边裁边看。传统的书籍设计不会“忘记”裁开书页就将书籍发行,而“不裁”等于邀请读者进入到书籍制作的过程之中一一读者便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迫于信息量而疏忽了思考?对于信息的接受也变得麻木、失去了曾经的期待与兴奋。在阅读过程中有意放慢脚步也许可以帮助我们重拾阅读的乐趣。此处制造的信息障碍,其实使读者获得更加从容地接收信息的机会。
Irma Boom和朱赢椿都是当前书籍设计领域的名家,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代表了书籍设计的趋向。若关注近些年的書籍设计评选,便可发现书“非书”的现象正在显现。就本文所举的几个例子,或可一窥此类书籍的特征:
1.强化了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以往,书籍设计者虽有整体设计的意识,但在设计结果上多表现为对版面中的构成、纸张与内容的意象是否匹配等问题的关注。也许是因为书籍设计长期隶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所以人们经常忽略了其实书籍是三维的。现在出现了一些书籍,可以同时拥有几个书脊或干脆没有书脊…可是它们作为信息载体的身份未变,传达信息的功能未变,变化的只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书籍设计从“平面设计”跃入“建筑设计”。
2.对阅读方式再设计。传统的阅读方式一直是线性的,也就是结绳记事的方式。一件事打一个结,在这个节之后再顺次打。一个结,表示上次事件之后的下一件事。当代书籍设计中出现了试图突破这种一维性而走向多维的案例。
当代书籍设计颠覆了书籍的固化形象从而“非书”,本质上是对书籍概念的进一步探讨。信息全球化了,信息的受众多了,信息间的交互作用也更强了,那么对信息的表达就应该打破一个“必”字。“非书”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