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87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实验探究思维,本文通过几道实验题的探究,旨在与同行们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共勉。
  例: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测定过氧化钠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CaCO3固体,6摩尔/升盐酸和蒸馏水).
  这道题考察对象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其重要核心是除杂等相关知识,我们先来想一想如果让我们自己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怎样处理,Na2O2中混有Na2O的杂质,我们可根据二者相同性和差异性来思考问题,他们的相同点是都可以和水、酸、二氧化碳反应,从固体角度来看,质量都有所增加,这种用前后质量差来解决问题就行不通,换种思路,来看看他们的不同点,Na2O2各Na2O与水、酸、二氧化碳反应唯一的区别是Na2O2有气体放出,所以我们想到若用测量气体体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有了大的方向,我们再从头看起,Na2O2和Na2O都与水、酸、二氧化碳反应,但只有Na2O2会产生气体,而且气体的种类相同,那我们就要从最简单出发,这时就不能选择CO2,因为CO2气体没有直接给山,需要制备,这无疑给实验造成了不必要的繁琐,应当舍去,在H2O和HCl之间我们得好好想想,从反应的速率出发,我们应当选扦HCl,但是这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实验目的是要让Na2O2中氧气完全释放出来,这就要牵扯到反应的历程问题,我们知道Na2O2无论与水或酸反应,都会存在一个H2O2产生的过程,因此在酸性环境中不可取,H2O2不能完全释放O2,现在我们目的明确,开始着手去设计实验,最终方案:(G)接(D)(C)接(H)(1)[或(1)(H)]接(J)(K)[或(K)(J)]接(A)(B)接(F)。
  从这道题的思维过程来看,出题人实际是想从除杂方面考察我们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往往会将这道题想难,想繁琐,所以回归最初实验目的,弄清出题人的实验方案至关重要。
  例题:现拟在实验室里利用空气和镁粉为原料制取少量氮化镁(Mg3N2)。实验中可能会发生下列反应:
  ①2Mg+O2■2MgO;
  ②3Mg+N2■Mg3N2;
  ③2Mg+CO2■2MgO+C;
  ④Mg+H2O■MgO+H2↑
  ⑤Mg3N3+6H2O■3Mg(OH)2+2NH3↑
  可供选择的装置和药品如下图所示(镁粉、还原铁粉均已干燥,装置内所发生的反应是完全的,整套装置的末端与干燥管相连)。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除装置A、E外,还应选择的装置(填字母代号)及其目的分别
  (2)连接并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开始时,打开自来水的开关,将空气从5升的储气瓶压入反应装置,则气流流经导管的顺序是(填字母代号) ;
  咱们拿到题先来看看题目中给出的已知信息,很容易得出这是一道以金属镁为主线的实验探究。先来明确出题人意图,最终是想制备Mg3N2,在这种大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从头出发,看看出题人想在哪些地方考察我们哪些知识点,先来想想本实验的主反应3Mg+N2■Mg3N2;但在此时前我们知道空气并非只有氮气,而其他气体会与我们的研究对象镁粉反应,就此我们知道了出题人的意图,实际是想我们进行除杂问题的讨论,现在问题的关键落在了究竟是怎样的除杂顺序,我们来看看到底有哪些杂质会对本实验有干扰作用,最终将重点矛盾落在了水、二氧化碳、氧气三种气体上,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晰的知道了本实验的意图,就是除杂,更具体是除杂顺序的考察,那到底三者先除谁呢?我们必须进行细致的分析,水:一般选择浓硫酸可除去,二氧化碳:一般选氢氧化钠可除去,氧气:一般选用铁粉可除去。关键是顺序问题,我们知道在还原铁粉中的反应必须是千燥的,则在除氧气前,水是必须已经除去了,这于我们:举的“经典”理论就有所不同,我们常说在除水时应最后一步除,对于此题显然行不通。而二氧化碳则应在第一步中除去,否则就会再次引入水,所以除杂顺序应是CO2—H2O—O2,现在我们就会比较从容的连接实验仪器,h→→g→d→c→k→l→a→b。
  通过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化学实验中的核心原理大致相同,但在具体设计方面就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就必须按照出题人的意图来设计实验,或者说按照出题人的流程来体会实验,弄清到底是想考察我们哪方面的知识,重点在什么地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居高临下,总揽全局。
其他文献
一、注意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数学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要深入了解《数学课程标准》在1——3和4——6的要求,要切实研究教学内容。比如:在课标中,小学4——6学段中,学生就了解了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到了中学,关于负数的学习,应该重点放在负数运算了法则上了,可以开门见山地进入,而不能沿用以往的模式,这样反而造成了重复讲解。再如在小学就学习了正反比
期刊
青藏高原,凭借其4000米至5000米的平均海拔高度而得名“世界屋脊”。这个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但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省
期刊
一、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德育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教师已经不会顾及德育的一些基本要求,德育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重成绩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今天的“县重点”、“县状元”,人们的意识中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俊遮百丑。”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
期刊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讲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它以明亮的光辉,照耀着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方向。高效课堂不是以学生“学会”为唯一的目的,它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生成学习的能力。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
期刊
历史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的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但在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历史使命感,形成唯物史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直接关系上述教学目的能否得以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从来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能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方言资源在语文课程资源与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的课程文化受到了局限。实际上,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应当是互补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方言是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方言资源的适当运用,对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领域、写作领域、口语交际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言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入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这种“
期刊
语文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理念,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一、要善于拓展探究空间  1.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语文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语文的“文”可解释为“文化”“文字”,也可解释为“人文”“文学”。一篇课文,可以从文学角度探究它,也可以从文字角度研究它。这些角
期刊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当中,作者在作品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诸如象征、对比、托物寓意等,其中有一种前后看似矛盾,甚至违背常理的描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好地提高语句的表现力,表达情感会更深刻。  一、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遭遇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诗《卖炭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翁形象,他靠烧炭卖炭为生,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这位老翁在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渠道。那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笔者认为,应是充满活力,充满和谐,充满探究,富有创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  一、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可见,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相处、相互信任、民主合作的过程。教学是
期刊
加强研究是科学备考的前提,科学备考是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刚刚走进新课程、面对新高考的我省高三老师来说尤为重要。  一、夯实基础,强化通性通法  二轮复习中,教师应注重基础,在复习中将关联的高考题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强调通性通法的解决办法,使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方法,既达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项训练,又能贯通知识提高应试的能力。  二、突出重点,提高复习实效  高考重点考查函数与导数、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