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对于产妇疼痛及生产方式的影响效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选择自然生产的200例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产妇则增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分级情况、转剖宫产发生率和产后大出血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过程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级别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转为剖宫产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观察组,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理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降低产妇的疼痛感,从而促进产程顺利进展,提高顺产率,因此心理护理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疼痛;转剖宫产;产后大出血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96-02
分娩是女性正常、自然的生理过程,产妇在临床产前、中、后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较为复杂的反应。特别是初产妇由于没有分娩经验,对分娩过程缺乏认识,对分娩的期待及对疼痛的恐惧等常常引起紧张、焦虑情绪,导致疼痛加剧、产力降低,影响产程的顺利进行及分娩的结果[1]。我们对200例初产妇分娩过程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皆自愿采用自然生产方式分娩,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妊娠合并症及其他并发症。将200例产妇随机双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100例产妇年龄段位21岁-37岁,平均年龄为26.2岁,孕39.1±2.1周。观察组产妇20岁-38岁,平均年龄为26.8岁,孕38.9±1.1周。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整个分娩过程予以心理护理,具体由一名有生育经验的助产士在分娩过程中加用心理干预方法。统计两组产妇的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级别、转剖宫产率和产后大出血率。
1.2.1 分娩前的心理护理:初产妇在产前都有或多或少的紧张、恐惧和焦虑,护理人员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全面地将医院信息、产房环境和设备、医护人员的资历和技术水平、已经成功分娩的产妇数量等积极信息传达给产妇,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以及医护人员将采取的护理措施,分娩过程中需配合医护人员的注意事项等等,使其对分娩过程有明确的了解,以轻松、积极的心态配合分娩过程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
1.2.2 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总体来讲,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将每一步骤都采用温和的语言讲出来,吸引产妇的注意力,使产妇的关注度都集中在如何配合分娩上来,而忽略疼痛、焦虑等不良生理心理反应。第一产程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时期。由于第一产程时间较长、宫缩痛,容易使产妇疲劳,个别心理素质较差的初产妇甚至会顺应自身心理弱势而吵闹不休。此时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鼓励安慰或温和批评方法,及时指导其放松,用拉玛泽呼吸法辅以呼吸镇痛,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肢体语言如触摸方式安抚,从而达到减少体力消耗、缩短第一产程的目的[2]。第二产程中医护人员一方面要从容镇定、熟练果断,增加产妇的安全感,在与身边其他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交谈中注意语音语调、规避敏感用语,避免对产妇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产妇心理状态的观察,每次宫缩时指导其保持均匀的腹式深呼吸,从而增加其腹压,促使胎儿尽快下降至娩出。在进行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导致更多的疼痛刺激。第三产程的心理护理仍以稳定情绪为主,产妇在经历分娩疲劳之后应避免情绪波动导致宫缩乏力,甚至产后大出血。一方面医护人员应及时告知其婴儿性别及健康状况,使其感到做母亲的欣慰,保持愉悦心情。注意个别初产妇由于胎儿性别、健康程度与原有预期差异导致的心理变化,及时予以疏导。另一方面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配合共同安抚产妇解除顾虑。
1.2.3 分娩结束后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可将婴儿和产妇稍作接触,使其情绪舒畅,利于恢复。顺产妇通常需留院2-3天,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是母婴联结的建立。医护人员应主动为产妇讲解产后生理变化,指导母乳喂养技术,宣传新生儿护理知识。同时要指导家属协助产妇做好产褥期健康保健,适应母亲角色,注意观察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做好预防和护理。
1.3 统计学标准与处理方法:疼痛分级标准[3]:0级-无痛或轻微不适感;1级-可忍受的酸痛;2级-酸痛明显、呼吸急促;3级-腰酸腹痛不能忍受、产妇喊叫。2级疼痛率+3级疼痛率=疼痛率。对文章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产妇的疼痛情况、转剖宫产比率和产后大出血比率进行比较,由附表可见,观察组产妇的分娩过程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且疼痛严重程度也较对照组轻,观察组的转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大出血率也略高,总体分析发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产妇疼痛情况、转剖宫产率比较
3 讨论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分娩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比例仍然较低。分娩属产妇的一种应激状态,该过程会使产妇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速和80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轨道,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过度呵护使得年轻母亲面对分娩表现出更加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由此造成的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怀疑使得子宫收缩乏力,极大地降低了产力。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在产程的各个阶段有侧重点的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安抚产妇情绪,建立对分娩的自信心,有利于产妇在产护人员的指导下从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降低对疼痛的敏感度和产后出血量。产前的心理护理应侧重于信息的全方位输入,以了解促信任,消除产妇对医院环境的恐惧和紧张情绪;进入产程后,心理护理的侧重点应放在引导产妇在产程中正确调整呼吸、配合用力、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注意根据产妇的个性特点加强与产妇的交流,耐心听取她们的询问和想法,采取疏导和压制相结合的办法应对她们的情绪反应,有效实施语言和非语言的鼓励手段,从而帮助其缩短产程顺利度过分娩期[4-5];产后心理护理应侧重于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降低产后并发症及抑郁情绪的出现。综上所述,产护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在临床推广心理护理,通过有效的控制情绪降低产妇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分娩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稳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利于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夏海鸥. 妇产科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51.
[2] 王效道, 徐斌, 蔡雄鑫等. 医护心理学[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56 -157.
[3] 应莉, 张琳. 拉玛泽分娩减痛法对分娩的影响[J]. 护理学报, 2007, 14(11): 5.
[4] 刘海棠. 心理疗法与分娩镇痛[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2): 77.
[5] 黄丰绿, 谢惠莲, 蔡燕燕. 中期妊娠引产孕妇心理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10): 95-96.
关键词:心理护理;疼痛;转剖宫产;产后大出血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96-02
分娩是女性正常、自然的生理过程,产妇在临床产前、中、后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较为复杂的反应。特别是初产妇由于没有分娩经验,对分娩过程缺乏认识,对分娩的期待及对疼痛的恐惧等常常引起紧张、焦虑情绪,导致疼痛加剧、产力降低,影响产程的顺利进行及分娩的结果[1]。我们对200例初产妇分娩过程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皆自愿采用自然生产方式分娩,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妊娠合并症及其他并发症。将200例产妇随机双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100例产妇年龄段位21岁-37岁,平均年龄为26.2岁,孕39.1±2.1周。观察组产妇20岁-38岁,平均年龄为26.8岁,孕38.9±1.1周。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整个分娩过程予以心理护理,具体由一名有生育经验的助产士在分娩过程中加用心理干预方法。统计两组产妇的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级别、转剖宫产率和产后大出血率。
1.2.1 分娩前的心理护理:初产妇在产前都有或多或少的紧张、恐惧和焦虑,护理人员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全面地将医院信息、产房环境和设备、医护人员的资历和技术水平、已经成功分娩的产妇数量等积极信息传达给产妇,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以及医护人员将采取的护理措施,分娩过程中需配合医护人员的注意事项等等,使其对分娩过程有明确的了解,以轻松、积极的心态配合分娩过程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
1.2.2 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总体来讲,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将每一步骤都采用温和的语言讲出来,吸引产妇的注意力,使产妇的关注度都集中在如何配合分娩上来,而忽略疼痛、焦虑等不良生理心理反应。第一产程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时期。由于第一产程时间较长、宫缩痛,容易使产妇疲劳,个别心理素质较差的初产妇甚至会顺应自身心理弱势而吵闹不休。此时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鼓励安慰或温和批评方法,及时指导其放松,用拉玛泽呼吸法辅以呼吸镇痛,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肢体语言如触摸方式安抚,从而达到减少体力消耗、缩短第一产程的目的[2]。第二产程中医护人员一方面要从容镇定、熟练果断,增加产妇的安全感,在与身边其他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交谈中注意语音语调、规避敏感用语,避免对产妇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产妇心理状态的观察,每次宫缩时指导其保持均匀的腹式深呼吸,从而增加其腹压,促使胎儿尽快下降至娩出。在进行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导致更多的疼痛刺激。第三产程的心理护理仍以稳定情绪为主,产妇在经历分娩疲劳之后应避免情绪波动导致宫缩乏力,甚至产后大出血。一方面医护人员应及时告知其婴儿性别及健康状况,使其感到做母亲的欣慰,保持愉悦心情。注意个别初产妇由于胎儿性别、健康程度与原有预期差异导致的心理变化,及时予以疏导。另一方面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配合共同安抚产妇解除顾虑。
1.2.3 分娩结束后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可将婴儿和产妇稍作接触,使其情绪舒畅,利于恢复。顺产妇通常需留院2-3天,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是母婴联结的建立。医护人员应主动为产妇讲解产后生理变化,指导母乳喂养技术,宣传新生儿护理知识。同时要指导家属协助产妇做好产褥期健康保健,适应母亲角色,注意观察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做好预防和护理。
1.3 统计学标准与处理方法:疼痛分级标准[3]:0级-无痛或轻微不适感;1级-可忍受的酸痛;2级-酸痛明显、呼吸急促;3级-腰酸腹痛不能忍受、产妇喊叫。2级疼痛率+3级疼痛率=疼痛率。对文章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产妇的疼痛情况、转剖宫产比率和产后大出血比率进行比较,由附表可见,观察组产妇的分娩过程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且疼痛严重程度也较对照组轻,观察组的转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大出血率也略高,总体分析发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产妇疼痛情况、转剖宫产率比较
3 讨论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分娩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比例仍然较低。分娩属产妇的一种应激状态,该过程会使产妇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速和80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轨道,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过度呵护使得年轻母亲面对分娩表现出更加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由此造成的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怀疑使得子宫收缩乏力,极大地降低了产力。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在产程的各个阶段有侧重点的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安抚产妇情绪,建立对分娩的自信心,有利于产妇在产护人员的指导下从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降低对疼痛的敏感度和产后出血量。产前的心理护理应侧重于信息的全方位输入,以了解促信任,消除产妇对医院环境的恐惧和紧张情绪;进入产程后,心理护理的侧重点应放在引导产妇在产程中正确调整呼吸、配合用力、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注意根据产妇的个性特点加强与产妇的交流,耐心听取她们的询问和想法,采取疏导和压制相结合的办法应对她们的情绪反应,有效实施语言和非语言的鼓励手段,从而帮助其缩短产程顺利度过分娩期[4-5];产后心理护理应侧重于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降低产后并发症及抑郁情绪的出现。综上所述,产护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在临床推广心理护理,通过有效的控制情绪降低产妇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分娩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稳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利于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夏海鸥. 妇产科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51.
[2] 王效道, 徐斌, 蔡雄鑫等. 医护心理学[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56 -157.
[3] 应莉, 张琳. 拉玛泽分娩减痛法对分娩的影响[J]. 护理学报, 2007, 14(11): 5.
[4] 刘海棠. 心理疗法与分娩镇痛[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2): 77.
[5] 黄丰绿, 谢惠莲, 蔡燕燕. 中期妊娠引产孕妇心理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10):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