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讲解,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尝试将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融合。文章简单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针对当前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小學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策略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推动审美教育与语文知识讲解之间的紧密融合,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审美教育本身与语文教学工作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语文教学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进行有效锻炼,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相应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语文学科中独特的意象美、文字美,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培养起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基于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能够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审美教育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审美教育本身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本身是强调对文本内容分析帮助学生强化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运用能力等各项基础技能,审美教育极大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驱动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审美教育活动通常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需要以立体化的教育素材感染学生,以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这样一来原本略显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本身关联紧密,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事物,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且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在生活中创造美,以增添生活情趣。在不断落实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语文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理念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审美教育手段单一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机制下,部分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师通常只是对课文中的审美素材进行分析和讲解,以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分享语文知识,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过于被动,学生虽然愿意主动记笔记,听取教师所讲的审美教育观点,却无法真正投入于课堂。在教师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下,课堂教学气氛极度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十分有限,许多情况下,教师只是提出封闭式的问题,学生只能判断教师说法的正确性,却无法对审美方面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只是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既定的流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最终导致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审美教育素材缺乏拓展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依赖于丰富的教学素材,充满美感的文学知识能够成为审美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部分教师并没有合理选择审美教育材料,导致审美教育缺乏拓展性。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存在较强的功利性,通常只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很少对教学素材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审美教育素材相对有限,学生的知识体系无法得到有效构建。实际上,审美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在对文学素材进行分析和探索时产生的体悟,在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本十分有限,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需求。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大多为单纯的文本,仅仅通过文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语文学科中蕴含的美感。并且小学语文教材中并非所有教育内容都能够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深度的联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根据现实生活经验理解审美观念,无法发现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
(三)学生对审美教育重视不足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许多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分数过于重视,忽略了自身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常存在较强的偏向性,学生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仔细认真地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对审美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在讲解关于审美方面的内容时,学生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而无法真正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观点,导致审美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此外,家长和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通常习惯以成绩高低判断学生的好坏,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应试思想,在接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将提高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并没有对自身审美能力的发展提出严格要求。长此以往,教师开展的审美教育活动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学生自身缺乏审美方面的觉悟,影响到了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质量。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开放性原则
审美教育本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且始终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对美产生独特的见解。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无论是选择教育素材还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审美教育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适当地增加课堂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大胆地表露对美的看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在不违背基本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理解美、感悟美和创造美。 (二)遵循递进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基于学生的认知行为合理地调整审美教育策略,做到循序渐进。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对于审美教育的观念认知,将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感态度的角度着手对学生实施教育。审美教育的递进性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在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首先需要从欣赏美的角度着手,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科独特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做到层层递进,深入到创造美的角度,引导学生基于审美认知进行美的创作,比如写作美文,以及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事物。
此外,审美教育的递进性还体现在对不同年段学生实施教育方面的差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审美教育的特点,适应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在对中高年级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则应格外关注学生思维层面的进步,通过专门的审美教育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审美的技巧。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情境创设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情境创设是丰富教学素材、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有效营造,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下,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审美教育观点。教师应当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基于审美教育的基本需求,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在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呈现图片和视频等材料,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知识中的美感。举个例子,在讲解小学语文《四季之美》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文中描绘的四季之美进行情境创设,将教材中所写到的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以及冬日的早晨呈现在学生面前,课文中本身采用了大量的颜色描写,以及细致的细节刻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课文中体现的内容,比如春天的黎明,太阳刚刚升起鱼肚白染上了细微的红,彩色的云霞悬挂于天边,这样的场景和画面能够引发学生的遐想。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笔下所写的四季之美,并且学会观察现实生活。
(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审美教育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围绕特定的审美观点进行思考与讨论,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流程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高效率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围绕审美体验大胆表达看法,并且对自身的审美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以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以及主要绘画场景进行分析和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围绕眼中的《清明上河图》这一主题进行互动与讨论。由于清明上河图本身绘画内容充满了人文气息,画卷规模宏大,涉及的內容十分丰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表达审美体验,并且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启示。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并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作出系统性的点评,确保学生能够在高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进行审美训练,不断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
(三)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模块,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读写结合的教育理念,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审美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对教学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将所学的阅读知识与创作紧密融合。以小学语文《爬天都峰》一课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和概括,作者在课文中描写了一次爬天都峰的经历,作者与一名老爷爷相互鼓励,共同爬上了顶峰。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十分朴素,但是在精神品质方面的突显却格外深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写作手法,在记录一件事情过后,讲述事件经历的感受,并进行相关的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相关的写作,比如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在现实生活中为父母分担家务,这些小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写作中学生能够大胆地表露情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基于课外阅读拓展审美教育学习素材
阅读是积累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的指导,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确保课外读物本身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地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接触到审美方面的知识观念,并且积累文学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守株待兔》等优秀的寓言作品,这些寓言故事内容简单,但是充满了哲理。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推荐《伊索寓言》等作品以及中国民间的传统寓言故事,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小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讲故事的趣味活动,让学生针对最近的阅读内容进行分享,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将阅读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获得美的体验与感悟。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在组织和实施审美教育的相关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认知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基于现阶段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读写结合以及课外拓展阅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审美教育素材,以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凭借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晓云.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4):88.
[2]吴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2):24-25.
[3]任燕.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29.
[4]褚娜,何善亮.何以“诗美”塑“人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33-135.
[5]杜丹.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5):136-137.
[6]仲启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突破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9):87.
[7]王青山.让美与语文教学相依相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2):175.
作者简介:王建军,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策略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推动审美教育与语文知识讲解之间的紧密融合,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审美教育本身与语文教学工作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语文教学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进行有效锻炼,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相应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语文学科中独特的意象美、文字美,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培养起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基于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能够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审美教育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审美教育本身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本身是强调对文本内容分析帮助学生强化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运用能力等各项基础技能,审美教育极大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驱动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审美教育活动通常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需要以立体化的教育素材感染学生,以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这样一来原本略显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本身关联紧密,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事物,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且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在生活中创造美,以增添生活情趣。在不断落实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语文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理念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审美教育手段单一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机制下,部分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师通常只是对课文中的审美素材进行分析和讲解,以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分享语文知识,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过于被动,学生虽然愿意主动记笔记,听取教师所讲的审美教育观点,却无法真正投入于课堂。在教师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下,课堂教学气氛极度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十分有限,许多情况下,教师只是提出封闭式的问题,学生只能判断教师说法的正确性,却无法对审美方面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只是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既定的流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最终导致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审美教育素材缺乏拓展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依赖于丰富的教学素材,充满美感的文学知识能够成为审美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部分教师并没有合理选择审美教育材料,导致审美教育缺乏拓展性。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存在较强的功利性,通常只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很少对教学素材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审美教育素材相对有限,学生的知识体系无法得到有效构建。实际上,审美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在对文学素材进行分析和探索时产生的体悟,在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本十分有限,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需求。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大多为单纯的文本,仅仅通过文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语文学科中蕴含的美感。并且小学语文教材中并非所有教育内容都能够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深度的联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根据现实生活经验理解审美观念,无法发现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
(三)学生对审美教育重视不足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许多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分数过于重视,忽略了自身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常存在较强的偏向性,学生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仔细认真地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对审美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在讲解关于审美方面的内容时,学生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而无法真正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观点,导致审美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此外,家长和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通常习惯以成绩高低判断学生的好坏,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应试思想,在接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将提高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并没有对自身审美能力的发展提出严格要求。长此以往,教师开展的审美教育活动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学生自身缺乏审美方面的觉悟,影响到了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质量。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开放性原则
审美教育本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且始终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对美产生独特的见解。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无论是选择教育素材还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审美教育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适当地增加课堂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大胆地表露对美的看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在不违背基本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理解美、感悟美和创造美。 (二)遵循递进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基于学生的认知行为合理地调整审美教育策略,做到循序渐进。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对于审美教育的观念认知,将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感态度的角度着手对学生实施教育。审美教育的递进性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在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首先需要从欣赏美的角度着手,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科独特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做到层层递进,深入到创造美的角度,引导学生基于审美认知进行美的创作,比如写作美文,以及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事物。
此外,审美教育的递进性还体现在对不同年段学生实施教育方面的差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审美教育的特点,适应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在对中高年级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则应格外关注学生思维层面的进步,通过专门的审美教育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审美的技巧。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情境创设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情境创设是丰富教学素材、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有效营造,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下,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审美教育观点。教师应当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基于审美教育的基本需求,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在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呈现图片和视频等材料,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知识中的美感。举个例子,在讲解小学语文《四季之美》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文中描绘的四季之美进行情境创设,将教材中所写到的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以及冬日的早晨呈现在学生面前,课文中本身采用了大量的颜色描写,以及细致的细节刻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课文中体现的内容,比如春天的黎明,太阳刚刚升起鱼肚白染上了细微的红,彩色的云霞悬挂于天边,这样的场景和画面能够引发学生的遐想。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笔下所写的四季之美,并且学会观察现实生活。
(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审美教育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围绕特定的审美观点进行思考与讨论,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流程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高效率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围绕审美体验大胆表达看法,并且对自身的审美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以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以及主要绘画场景进行分析和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围绕眼中的《清明上河图》这一主题进行互动与讨论。由于清明上河图本身绘画内容充满了人文气息,画卷规模宏大,涉及的內容十分丰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表达审美体验,并且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启示。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并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作出系统性的点评,确保学生能够在高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进行审美训练,不断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
(三)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模块,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读写结合的教育理念,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审美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对教学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将所学的阅读知识与创作紧密融合。以小学语文《爬天都峰》一课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和概括,作者在课文中描写了一次爬天都峰的经历,作者与一名老爷爷相互鼓励,共同爬上了顶峰。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十分朴素,但是在精神品质方面的突显却格外深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写作手法,在记录一件事情过后,讲述事件经历的感受,并进行相关的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相关的写作,比如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在现实生活中为父母分担家务,这些小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写作中学生能够大胆地表露情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基于课外阅读拓展审美教育学习素材
阅读是积累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的指导,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确保课外读物本身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地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接触到审美方面的知识观念,并且积累文学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守株待兔》等优秀的寓言作品,这些寓言故事内容简单,但是充满了哲理。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推荐《伊索寓言》等作品以及中国民间的传统寓言故事,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小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讲故事的趣味活动,让学生针对最近的阅读内容进行分享,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将阅读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获得美的体验与感悟。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在组织和实施审美教育的相关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认知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基于现阶段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读写结合以及课外拓展阅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审美教育素材,以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凭借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晓云.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4):88.
[2]吴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2):24-25.
[3]任燕.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29.
[4]褚娜,何善亮.何以“诗美”塑“人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33-135.
[5]杜丹.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5):136-137.
[6]仲启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突破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9):87.
[7]王青山.让美与语文教学相依相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2):175.
作者简介:王建军,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