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是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主力军。本文从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出发,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了高职院校现有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寻找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效模式
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这是一项有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校企合作,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才能真正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1、政府推进力不足
国家和省级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导致学校和企业没有规范良好的合作模式。
2、校企缺乏深层合作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在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不愿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很難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4、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
二、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模式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应与企业需求密切相关,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产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设备由校企共同投入,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做到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解决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4、学院承担职工培训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融合
在内涵上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相互融合。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应在下面几个环节做好融合工作。
1、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入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融合后的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相联系。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相融合
真正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机制,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有效融合,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
4、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相融合
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又是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实训场所。学校的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也可以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流程中,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合理融合,使毕业生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力争在产学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
总之,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校企合作的成效依然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以企业为主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才能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企业和学校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并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
[2]李若云.浅谈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3期.
[3]单国峰.浅析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J].《网络财富》2009年第16期.
[4]席东梅.政府力推合作 行业企业起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7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效模式
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这是一项有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校企合作,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才能真正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1、政府推进力不足
国家和省级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导致学校和企业没有规范良好的合作模式。
2、校企缺乏深层合作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在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不愿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很難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4、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
二、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模式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应与企业需求密切相关,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产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设备由校企共同投入,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做到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解决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4、学院承担职工培训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融合
在内涵上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相互融合。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应在下面几个环节做好融合工作。
1、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入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融合后的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相联系。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相融合
真正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机制,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有效融合,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
4、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相融合
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又是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实训场所。学校的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也可以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流程中,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合理融合,使毕业生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力争在产学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
总之,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校企合作的成效依然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以企业为主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才能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企业和学校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并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
[2]李若云.浅谈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3期.
[3]单国峰.浅析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J].《网络财富》2009年第16期.
[4]席东梅.政府力推合作 行业企业起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