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吟唱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magar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心中充满阳光,脸上挂着笑容,行囊中早已准备好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
  他,执着追求,不倦前行,在语文教育这条大道上用心寻求沿途的风景,留下了一串串清晰而又坚实的足迹。
  他,就是我的师傅潘文彬,一位语文教育的行者!
  行者需“诚”。30多年来,师傅始终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他热爱母语教育,对母语教育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把探寻母语教育的最佳路径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视为己任。在这30多年里,他用滴水穿石、不分昼夜的韧劲,以无数艰辛的付出,一次次扣响母语教育这扇大门,一次次忘我地追寻着。在这30多年里,他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又不囿于经验;他认真学习理论,但又不停留在书本上;他虚心汲取他人长处,但又不照搬硬套,在实践与认识的不断交替中,在经验与理论的融汇点上,形成了“灵动而实在”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母语爱得深沉”是他常常引用的话语。我想,这或许就是他行走的动力来源吧。
  行者需“静”。古人云: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栝,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的确,人一旦被浮躁所左右,就会变得六神无主,盲目地追随潮流而丧失明确的选择。师傅就是一个喜欢“静”的人,他竭力守护心灵的净土,躬耕精神的园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总是以一颗“静心”去静观语文教育改革的种种思潮,去静思语文教育改革的可行之路。课改初期,语文教育因为过于强调新锐,追求前卫,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他指出“莫让语文迷失了自我”,对语文教学的实施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后来,他又陆陆续续地适时提出“阅读教学的应有担当”“从‘教课文’向‘学语文’的转变”“莫要窄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等主张,读来有如当头棒喝,顿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为什么师傅对语文教育总能保持着一份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呢?这或许就是原因所在。
  行者需“恒”。生活中,我们总会被外界的一些因素所干扰,对学习或工作产生懈怠心理。但师傅不是如此,他从来都是激情满怀地投身于语文教育,乐此不疲,欲罢不能。3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阅读,因为他知道教师的生命要靠阅读滋养,只有阅读才能够积淀教学底蕴;3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他知道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思想才能够砥砺教学智慧;3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实践,因为他知道教师唯有躬行践履,才能觅得真经,才能熔铸教学风格;3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写作,因为他知道如果教师把写作视为一种生命自觉,才能酿造思想,才能加快前行步伐。近几年来,师傅先后出版《走在语文路上》《潘文彬讲语文》《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灵动而朴素地教语文》等个人专著。与师傅相比,我感到汗颜,但我深知:走得慢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滞不前。
  行者需“伴”。一个人默默地跋涉是珍贵的,与众人一起前行则是美好的。在南湖一小,他成功打造了“M4”“F6”团队,从这两个团队中走出了特级教师2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以及众多区级骨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我们又有了成功组建并运行多年的“攀·灯”团队。近几年里,我们这个团队围绕小学语文教改的种种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讨活动。虽说是民间教研活动,但因为谋划精心,组织周密,教研成效显著,活动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材编写部门以及各类教学媒体的关注与青睐,同时也促进了工作室中每个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师傅常说“一人行快,众人行远”,他就是这样引领着他的团队从容而优雅地走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用行动诠释了“最优秀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做一个行者,把理想化作行动;做一个行者,用行动实现理想”,这就是师傅一直以来的行走姿态,也是“行者的吟唱”的题中之意吧!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是人的文化生命的言说与传承的载体。“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成生命的呼吸。”阅读语言,就是要读出语言背后的生命力,感受语言中言说者的生命活力与激情,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生命的场景,发现文本的精神气象,从而唤醒阅读者的生命意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传统的意识形态中走出来,从主知课堂的形态转向生命意识的生态课堂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理应承担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以《桃花源记》为个案谈古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含情导入 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所教的学生很多都是农村学生。上《桃花源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在乡间是怎么玩的。有哪些刻骨铭心的往事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44-01     所谓自主性习性,是指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有习作的自主权,自主地选择习作内容,自由地表达,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
刘奶奶搬到城里以后,老惦念着乡下的事。  孙女儿小杏给乡下的舅舅打电话,请他买两只陶瓷缸,装上泥土,运到自己家。  陶瓷缸放在阳台上。奶奶买来丝瓜苗,种在缸里。不久,藤儿往上蹿,金色花朵吹起了喇叭,丝瓜像娃娃胖胖的小手臂。  每天,刘奶奶都要在阳台上呆好久。丝瓜像久别的邻里乡亲,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趣事。小杏说:“这里散发着奶奶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