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电机械延迟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有无TIA/脑卒中将患者分为TIA/脑卒中组(n=65)和无TIA/脑卒中组(n=157)。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组织多普勒获取二尖瓣环外侧、二尖瓣环间
【机 构】
:
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430060,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430060,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电机械延迟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有无TIA/脑卒中将患者分为TIA/脑卒中组(n=65)和无TIA/脑卒中组(n=157)。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组织多普勒获取二尖瓣环外侧、二尖瓣环间隔侧和三尖瓣环右心室侧三个部位的电机械延迟时间(electromechanical delay time,EMD)。EMD测量方法是从体表心电图P波起至舒张晚期波(A’)开始的时间间隔。二尖瓣环外侧和三尖瓣环右心室侧差值定义为心房间EMD;二尖瓣环间隔侧和三尖瓣环右心室侧差值定义为右心房内EMD;二尖瓣环间隔侧和二尖瓣环外侧差值定义为左心房内EMD。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探讨各指标与TIA/脑卒中关系。
结果与无TIA/脑卒中组相比,TIA/脑卒中组左心房内径[(44.6±3.7) mm对(40.4±4.4)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3±3.6) mm对(45.1±3.5)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4.6±3.0) mm对(31.5±3.6) mm]、二尖瓣环外侧EMD[(130.0±2.7) ms对(115±6.5) ms]、心房间EMD[(89.1±8.4) ms对(70.0±7.9) ms]、左心房内EMD[(68.0±6.3) ms对(48.8±9.5) ms]均明显增高(P<0.05);二尖瓣间隔侧EMD[(62.1±5.1) ms对(66.1±5.8) ms]、三尖瓣右心室侧EMD[(41.0±5.4) ms对(45.0±5.6) ms]降低(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心房内E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心房间EMD预测阵发性房颤患者TIA/脑卒中的最佳切点值为78.5 m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和84.1%;左心房内EMD预测阵发性房颤患者TIA/脑卒中的最佳切点值为60.5 ms,AUC为0.95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8%和87.3%。
结论与CHA2DS2-VASc评分一样,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间EMD和左心房内EMD的延长与脑卒中/TIA有关,评估这些参数可能有助于识别TIA/脑卒中的高风险患者。
其他文献
心脏性猝死(SCD)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约90%的SCD是由恶性心律失常直接引起。心电图是最为简便、无创、价廉的检测心律失常、评价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其多项指标被认为与SCD相关,对SCD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本文对各项心电图指标对SCD的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评价术前超重/肥胖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维普期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关于超重/肥胖对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远期治疗效果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9月30日,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10 282例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超重/肥胖(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心脏逆重构对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到2017年6月因心力衰竭于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植入CRT-D的患者,电学逆重构定义为术后12个月自身QRS时限与术前相比缩小≥10 ms,机械逆重构定义为术后12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根据定义将患者分为单纯电学逆重构组(ERR组),单纯机
钙离子激活的钾通道(KCa)广泛分布于神经组织,近10年研究发现KCa在心脏组织中呈差异性分布,并对心肌动作电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KCa将钙信号转变为膜电位改变,不仅影响心肌复极,对房性心律失常及传导系统自律性和传导性均有影响。KCa阻滞剂可能成为抗心律失常的治疗靶点,为临床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新视角。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使用智能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进行的心房颤动(房颤)筛查的可行性,分析在机会性筛查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抗凝现状。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以智能单导联心电记录仪(AliveCor)在门诊房颤筛查点以及合作社区筛查出的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抗凝现状、抗凝影响因素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应用比例。结果2017年6月至
心电图异常指标是临床易于获得和观察的指标,是心房心肌病的评估指标之一,也是心房颤动(房颤)及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正确测量和应用这些心电图指标可能有助于房颤和脑卒中的防治。本文将分别对心电图左心房异常指标与心房心肌病和房颤的关系、左心房异常指标与脑卒中的关系进行阐述,展望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心电图特征以及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8年5月,阜外医院单病区经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心室基底部间隔侧的VA病例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在X线透视及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通过激动顺序标测结合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10~40 W放电消融。分析后间隔不同部位VA心电图特点,术后3、6个月及1年动态心电
目的初步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治疗后,血栓溶解情况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14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或左心房CT证实存在左心耳血栓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记录患者服用的抗凝药物,并在出院后1、2、3、4个月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或左心房CT随访血栓溶解
毋庸置疑,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术后针对CIED本身的长期个体化随访对患者的疾病管理至关重要。随着国内CIED植入数量的增加,术后管理的需求日趋增多,而现有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患者长期的诊室随访需求,且很多患者难以按照指南要求长期、按时坚持到医院随访。因此,目前国内CIED术后随访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具有远程数据传输功能的CIED使远程随访成为现实。已有的研究证实,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已经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领域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房颤患者脑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的优化;②特殊房颤人群抗凝治疗问题;③房颤负荷、亚临床房颤、心房心肌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抗凝治疗策略。最后,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策略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