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特有的住宅建筑类型,其中蕴舍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现在看来也不失先进。当前城市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方式也在逐渐转型。而作为客家围屋代表作——培田古民居的一些特有建筑模式,对于市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仍然有着参考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培田古民居;小区规划;邻里单位
城市居民居住用地规划是满足居民的居住、工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性建设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规划内容是居住用地的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与活动场所等各个系统[1]。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良好的居住区用地规划可以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生活居住条件。中国南方客家人所特有的围屋建筑——培田古民居所蕴含的理念。也可以为现代中国的居住小区规划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客家围屋与居民小区的现状
1.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中原汉人因躲避战乱等原因迁居到南方之后。结合当地气候与人居环境所创建的一种特殊的住宅建筑形式。现存的客家围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闽西土楼,强调的是聚合性;粤东闽西围拢屋,强调的是可居性;赣南围屋,强调的是防御性。其中位于粤东梅州、福建龙岩西部地区的围拢屋,因为当地社会治安状况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安康,建筑也更为讲求以人为本的精神。闽西培田古民居是典型的围屋建筑,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汉族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2]。
2.居民小区规划的发展与现状
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学者对城市建设中的居民小区规划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并提出了很多理论,其中经典的花园城市与邻里单位理论,至今仍是小区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可以归纳出两条脉络:一是1990年之前主要吸取苏联的居住区规划模式,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二是1990年之后由于市场营销方面的考虑,设计中打入了大量的概念主义,甚至对概念形式的追求超出了住宅作为居住建筑的本意。在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背后,其实中国的居住区规划从理念到手法均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超越。
二、闽西培田古民居的优秀建筑理念
闽西培田古民居有以下几个特点:选址面水背山,屋前有水,屋后有林,居住环境十分优美;布局比较固定。以3个厅堂为纵轴布置横屋的形式易于规划;以加建横屋的形式可以很方便的扩展居住面积;出口众多。围数越多则开口越多,出入非常便利。
1. 贴近自然。注重用地规划
培田地处内陆山区,为山岗丘陵地貌,层峦叠嶂、溪流水塘遍布,自古交通较为闭塞、相对隔绝,历来也少自然灾害和兵燹匪患。地属亚热带气候,炎热湿润多雨,反映在建筑上总体要求开敞通透,中原的“四合院”形式逐渐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天井”。当地的客家人结合地况,营造出了温馨自然舒适的建筑形式。培田选址在靠近丘陵山坡的地方建造,以使宅基地前低后高,以远山为衬,营造依托。自北而南从河源溪引入两条水圳,均随街而流,房屋边点缀着池塘与田丘,平时养鱼种菜,急时救火消灾,同时还起了调节气温的作用,带来了优美的环境和桃园般的意境。
2.成熟合理的建筑布局
其高堂大屋以“九厅十八井”结构为代表[4]。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其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这种建筑模式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接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可以说是集政经居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体系。培田的古村落既秉承明代法式,又兼容中原、徽式、江浙特色,开间、进深更大,做工追求艺术及造形美,布局讲究舒适、安逸,并考虑官、商用途(在这一点的考虑上与徽派建筑更显亲近和密切的关系),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美学上都与闽西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具有有机生长的特点,使它成了客家先祖客旅生涯中的和谐社区和精神家园。
3.易于扩展的开放性设计
培田古民居的扩展相当方便,纵向可以加建以堂屋为中心的一组横屋及附属建筑,横向则可以建多层横屋。新建房屋一般须遵守同样的原则。将屋顶与原来的房屋相连接,形成新的天井院。扩建之后的围拢屋,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井然有序。
4.数量众多、分布合理的出口
培田古民居的立面比较特别,只有正中间下堂门厅以一面房顶为正立面,两侧的横屋则都以山墙为正立面,且两边都开门。这样在一围的围拢屋中就有三个入口,两围则有五个入口,围数越多则入口越多。入口分布在整个建筑体系的周围,居住在围拢屋内的居民,都可以很便利的进出,安全快捷。
三、古典理念结合现代小区规划的思考
现代居住用地规划的任务简而言之。是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能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安全方面,培田古民居在内部通过横屋的相互交错,形成相对独立的小院落结构,比起高墙分隔的赣南围屋,保障安全的同时也注重了居民的私密保护。现代小区规划亦可以通过构建环抱围合的空间形态,合理分配空间的同时,营造一定程度上的私密空间,既可以保护居民在其中休憩,也方便其交流往来。相对独立的院落空间,也有利于消防安全和交通管理。
卫生方面,培田古民居内部功能区域分划合理,外围空间注意绿化。而现代小区规划中,也应合理规划完善给排水、煤气、供暖等系统,使之与住宅区域有一定的隔离保护。注重小区外围与内部公共绿地的种植规划,可以令小区内部空气清新,使有害气体与烟尘污染影响程度降低。合理的交通道路规划。可参考围拢屋的形式,以中轴厅堂一线为主要通行路线,建筑物周边有数量众多的小型居民出入口,也可以有效的减少车流对住宅的噪音影响。
合理性方面,现代的小区中,除了有基本的住宅功能之外,还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及对周边环境的联通和利用。培田古民居在这方面,通过核心中轴线区域的厅堂合理分布,议事会客问等功能服务区域、起居区域围绕中央区,选址充分考量周边环境等规划思路,非常值得借鉴。
舒适性方面,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居民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也是规划居民区时重要的因素之一。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应当包括:富有特色的景观、与建筑物交织相错的绿地、分布合理的休憩场地、灵活的建筑空间变化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培田古民居上得到体现。培田古民居在选址的时候就很注意借景。构造远山映水的格局;白墙青瓦充满了质朴厚重的气息;屋侧屋后郁郁葱葱的绿树,给人桃园般的感受。
四、前景展望与结语
中国古典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在今天仍然适用。现代中国要想建设有中华风格的特色城市,这些历史的遗产不能丢掉。但是在沿用古制的同时,不能盲目,应当清醒看到其中残留的糟粕和不足。例如,客家围屋过分强调的防御性并不利于对外交流;现代小区中高层建筑的存在不能简单沿用围拢屋的建筑模式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并应融会贯通成为中国自己的特色建筑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克强. 城市规划原理[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思言. 闽西客家培田古民居建筑与文化[J]. 科技信息,2010(8):132.
[3]李京生. 对小区规划模式可持续性的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08(1):90-95.
[4]李贞刚. 客家建筑的典范——九厅十八井[J]. 建筑工人,2007(1):33-37.
作者简介:夏建红(1980-),女,湖北黄石人,助教,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工作。
关键词:培田古民居;小区规划;邻里单位
城市居民居住用地规划是满足居民的居住、工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性建设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规划内容是居住用地的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与活动场所等各个系统[1]。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良好的居住区用地规划可以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生活居住条件。中国南方客家人所特有的围屋建筑——培田古民居所蕴含的理念。也可以为现代中国的居住小区规划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客家围屋与居民小区的现状
1.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中原汉人因躲避战乱等原因迁居到南方之后。结合当地气候与人居环境所创建的一种特殊的住宅建筑形式。现存的客家围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闽西土楼,强调的是聚合性;粤东闽西围拢屋,强调的是可居性;赣南围屋,强调的是防御性。其中位于粤东梅州、福建龙岩西部地区的围拢屋,因为当地社会治安状况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安康,建筑也更为讲求以人为本的精神。闽西培田古民居是典型的围屋建筑,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汉族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2]。
2.居民小区规划的发展与现状
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学者对城市建设中的居民小区规划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并提出了很多理论,其中经典的花园城市与邻里单位理论,至今仍是小区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可以归纳出两条脉络:一是1990年之前主要吸取苏联的居住区规划模式,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二是1990年之后由于市场营销方面的考虑,设计中打入了大量的概念主义,甚至对概念形式的追求超出了住宅作为居住建筑的本意。在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背后,其实中国的居住区规划从理念到手法均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超越。
二、闽西培田古民居的优秀建筑理念
闽西培田古民居有以下几个特点:选址面水背山,屋前有水,屋后有林,居住环境十分优美;布局比较固定。以3个厅堂为纵轴布置横屋的形式易于规划;以加建横屋的形式可以很方便的扩展居住面积;出口众多。围数越多则开口越多,出入非常便利。
1. 贴近自然。注重用地规划
培田地处内陆山区,为山岗丘陵地貌,层峦叠嶂、溪流水塘遍布,自古交通较为闭塞、相对隔绝,历来也少自然灾害和兵燹匪患。地属亚热带气候,炎热湿润多雨,反映在建筑上总体要求开敞通透,中原的“四合院”形式逐渐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天井”。当地的客家人结合地况,营造出了温馨自然舒适的建筑形式。培田选址在靠近丘陵山坡的地方建造,以使宅基地前低后高,以远山为衬,营造依托。自北而南从河源溪引入两条水圳,均随街而流,房屋边点缀着池塘与田丘,平时养鱼种菜,急时救火消灾,同时还起了调节气温的作用,带来了优美的环境和桃园般的意境。
2.成熟合理的建筑布局
其高堂大屋以“九厅十八井”结构为代表[4]。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其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这种建筑模式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接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可以说是集政经居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体系。培田的古村落既秉承明代法式,又兼容中原、徽式、江浙特色,开间、进深更大,做工追求艺术及造形美,布局讲究舒适、安逸,并考虑官、商用途(在这一点的考虑上与徽派建筑更显亲近和密切的关系),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美学上都与闽西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具有有机生长的特点,使它成了客家先祖客旅生涯中的和谐社区和精神家园。
3.易于扩展的开放性设计
培田古民居的扩展相当方便,纵向可以加建以堂屋为中心的一组横屋及附属建筑,横向则可以建多层横屋。新建房屋一般须遵守同样的原则。将屋顶与原来的房屋相连接,形成新的天井院。扩建之后的围拢屋,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井然有序。
4.数量众多、分布合理的出口
培田古民居的立面比较特别,只有正中间下堂门厅以一面房顶为正立面,两侧的横屋则都以山墙为正立面,且两边都开门。这样在一围的围拢屋中就有三个入口,两围则有五个入口,围数越多则入口越多。入口分布在整个建筑体系的周围,居住在围拢屋内的居民,都可以很便利的进出,安全快捷。
三、古典理念结合现代小区规划的思考
现代居住用地规划的任务简而言之。是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能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安全方面,培田古民居在内部通过横屋的相互交错,形成相对独立的小院落结构,比起高墙分隔的赣南围屋,保障安全的同时也注重了居民的私密保护。现代小区规划亦可以通过构建环抱围合的空间形态,合理分配空间的同时,营造一定程度上的私密空间,既可以保护居民在其中休憩,也方便其交流往来。相对独立的院落空间,也有利于消防安全和交通管理。
卫生方面,培田古民居内部功能区域分划合理,外围空间注意绿化。而现代小区规划中,也应合理规划完善给排水、煤气、供暖等系统,使之与住宅区域有一定的隔离保护。注重小区外围与内部公共绿地的种植规划,可以令小区内部空气清新,使有害气体与烟尘污染影响程度降低。合理的交通道路规划。可参考围拢屋的形式,以中轴厅堂一线为主要通行路线,建筑物周边有数量众多的小型居民出入口,也可以有效的减少车流对住宅的噪音影响。
合理性方面,现代的小区中,除了有基本的住宅功能之外,还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及对周边环境的联通和利用。培田古民居在这方面,通过核心中轴线区域的厅堂合理分布,议事会客问等功能服务区域、起居区域围绕中央区,选址充分考量周边环境等规划思路,非常值得借鉴。
舒适性方面,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居民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也是规划居民区时重要的因素之一。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应当包括:富有特色的景观、与建筑物交织相错的绿地、分布合理的休憩场地、灵活的建筑空间变化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培田古民居上得到体现。培田古民居在选址的时候就很注意借景。构造远山映水的格局;白墙青瓦充满了质朴厚重的气息;屋侧屋后郁郁葱葱的绿树,给人桃园般的感受。
四、前景展望与结语
中国古典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在今天仍然适用。现代中国要想建设有中华风格的特色城市,这些历史的遗产不能丢掉。但是在沿用古制的同时,不能盲目,应当清醒看到其中残留的糟粕和不足。例如,客家围屋过分强调的防御性并不利于对外交流;现代小区中高层建筑的存在不能简单沿用围拢屋的建筑模式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并应融会贯通成为中国自己的特色建筑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克强. 城市规划原理[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思言. 闽西客家培田古民居建筑与文化[J]. 科技信息,2010(8):132.
[3]李京生. 对小区规划模式可持续性的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08(1):90-95.
[4]李贞刚. 客家建筑的典范——九厅十八井[J]. 建筑工人,2007(1):33-37.
作者简介:夏建红(1980-),女,湖北黄石人,助教,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