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教师讲授,而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中,有学生问“老师有没有去过西域,去过丝绸之路”,我发现学生对此有浓厚兴趣,准备以活动:西域、丝路旅游考察团的形式,学习感知这节课,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这需要你们参与、配合,你们有兴趣吗?”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说:“有。老师,您快说,什么计划?”我又用激将法:“这有一定的难度,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呢?”学生的表现是“争做导游,积极参与”。水到渠成,教师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分工。
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以旅游考察团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导游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向旅游团成员讲解西域、丝绸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旅游团成员积极向导游发问。整节课气氛和谐、融洽,学生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这样,教师不拘泥于课本,从学生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把原本僵化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充分鼓励,自主参与
教学中,我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课时,当介绍完本节课的基本历史事实后,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与本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相关的成语?提出问题以后,我发现一位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了他一会儿,并示意他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一连说出了“三顾茅庐”、“鼎足之势”、“三足鼎立”三个成语。我当即对其进行了表扬鼓励,从此,这位同学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可以通过明确而富有激情的语言、亲切而细腻的动作,多给学生一些“你能行”的心里暗示,使他们生活在自信和希望当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积极主动地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2.讲述故事,吸引参与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之分和喜怒哀乐的,而初中学生喜欢听历史故事。针对这一特点,在历史课堂中,首先深钻教材,从中挖掘出感人至深、富有哲理与启发的历史小故事,然后以满腔的热情、优美的语言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其受到爱国主义等情感教育,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例如在讲《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禧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也纷纷讲述从书上或电视上看到的有关情节,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3.置疑激思,促其参与
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恰当的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使课堂成为竞相问答的海洋。提问的形式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或组织全班进行讨论,或学生互为问答,或教师发问、学生解答,同时用一些奖惩措施与之配合。如在讲“北方的民族融合”时,在提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现在56个民族中却没有鲜卑族,这能不能说他是千古罪人?通过设计一组针对性很强的问题,充分调动全班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把课堂引向深入。
4.引入竞争,激发参与
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催化剂”。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记忆才是最深刻的。历史教学中对那些内容多、难度大的课,采用竞赛形式,将重、难点编成竞赛题,在新课讲完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抢答。采用这种竞赛活动,学生情绪高昂,能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思维和竞技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听课效率,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中,有学生问“老师有没有去过西域,去过丝绸之路”,我发现学生对此有浓厚兴趣,准备以活动:西域、丝路旅游考察团的形式,学习感知这节课,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这需要你们参与、配合,你们有兴趣吗?”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说:“有。老师,您快说,什么计划?”我又用激将法:“这有一定的难度,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呢?”学生的表现是“争做导游,积极参与”。水到渠成,教师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分工。
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以旅游考察团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导游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向旅游团成员讲解西域、丝绸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旅游团成员积极向导游发问。整节课气氛和谐、融洽,学生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这样,教师不拘泥于课本,从学生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把原本僵化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充分鼓励,自主参与
教学中,我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课时,当介绍完本节课的基本历史事实后,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与本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相关的成语?提出问题以后,我发现一位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了他一会儿,并示意他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一连说出了“三顾茅庐”、“鼎足之势”、“三足鼎立”三个成语。我当即对其进行了表扬鼓励,从此,这位同学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可以通过明确而富有激情的语言、亲切而细腻的动作,多给学生一些“你能行”的心里暗示,使他们生活在自信和希望当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积极主动地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2.讲述故事,吸引参与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之分和喜怒哀乐的,而初中学生喜欢听历史故事。针对这一特点,在历史课堂中,首先深钻教材,从中挖掘出感人至深、富有哲理与启发的历史小故事,然后以满腔的热情、优美的语言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其受到爱国主义等情感教育,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例如在讲《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禧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也纷纷讲述从书上或电视上看到的有关情节,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3.置疑激思,促其参与
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恰当的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使课堂成为竞相问答的海洋。提问的形式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或组织全班进行讨论,或学生互为问答,或教师发问、学生解答,同时用一些奖惩措施与之配合。如在讲“北方的民族融合”时,在提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现在56个民族中却没有鲜卑族,这能不能说他是千古罪人?通过设计一组针对性很强的问题,充分调动全班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把课堂引向深入。
4.引入竞争,激发参与
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催化剂”。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记忆才是最深刻的。历史教学中对那些内容多、难度大的课,采用竞赛形式,将重、难点编成竞赛题,在新课讲完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抢答。采用这种竞赛活动,学生情绪高昂,能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思维和竞技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听课效率,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