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在洪:向《创业家》借点勇气创业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七八月份,我在深圳的一个报刊亭里买了第一本《创业家》杂志。当时我蠢蠢欲动想创业,已经买了几本书在看,但感觉书的信息没有杂志快。
  《创业家》杂志上有很多创业的故事挺吸引我,包括一些人成功的经验,一些人失败的心得体会。本来创业是需要一股勇气,毕竟辞掉工作去创业面临很大的风险。看《创业家》上的一些故事,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跟杂志报道的那些创业者比,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我还是有能力去创业的。我就真的鼓起勇气创业了,那时我34岁。
  30岁的时候,我听过余世维的课。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创业,在35岁的时候最合适。那时候你的经验、人脉、人生观都具备了,成功的概率比较大。我当时觉得挺有道理,就一直等。
  实际上,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想开一家公司。我记得《计算机世界》曾以很大的版面讲柳传志的故事,我就把它贴在宿舍的墙上,以他为蓝本,向他看齐。
  我学的是计算机,大学毕业以后先做软件开发,然后做管理、做市场,最后做到公司的高管。后来我又去读了一个MBA。基于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和人脉积累,我觉得创业的条件成熟了。
  2011年,正好有一个房地产可视对讲项目。可视对讲系统是房地产商很头疼的问题,房子盖好以后,要装可视对讲,但往往房子可能装完这套系统后过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才能卖出去,那时可视对讲系统都不能用了。传统的可视对讲是硬件升级,整套系统更换很麻烦。我想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系统的升级。当时我想,我有客户资源,先拿一个项目做做看,如果抓到了一个大客户,可以长久做下去,再慢慢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
  我先是兼职做,后来找了三个股东,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我犯了一个大错。我找的这几个人,看似很强,但除了我辞职创业,其他人基本上是兼职。他们并不是全心投入到公司的运作中。当时,其他股东都在看我能不能做好,做得好就辞职出来干,做不好还是干他们原来的工作。我觉得人在生存有压力的时候,会去拼命,如果衣食无忧,觉得后面有东西垫底,肯定是不用心的。



  结果谈好的项目开发完成了70%左右,没有执行下去。加上他们几个人也没钱,公司持续了不到一年。2012年,我就把公司关了。当时如果能找一笔钱进来,这家公司应该是能正常运作的。接着,我开始研究移动互联网,花了很长时间看书。后来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我到一家上市公司当副总。
  在那边待了几个月,我感觉不太适应。上市公司条条框框管得很严,如果想去挣更多的钱,肯定没有机会;如果想稳稳当当拿工资,肯定没问题,但我又不愿意那样。1999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刚刚开始,但我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我不想错过。
  我还是想创业,但我的资金比较有限,我就想找一个好的平台,能够让我有创业的激情。创业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首先是财富,第二是成就感,第三是比较自由的生活方式。我还是想有自己的一个企业,能养活一批员工。
  我现在的公司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老板原来做房地产,对这块不熟,他找到我,聊得挺好,也答应给我股份,这是一个机会。现在我们在做一个社交类的App—夜讯,主要针对夜店社交。
  每一期《创业家》杂志,我大概花一两个小时看,过一两个月还会重读一遍。每期杂志牛社长的卷首文章我肯定会看;一些投资人对创业团队的点评,我也会看。投资人见的创业团队非常多,通过看他们的点评,了解他们看企业的角度。未来如果我找投资,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记得有一期杂志讲李开复生病后的一些事情,有一个女董事长也得了癌症,他们能挺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这些故事,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别人都那么艰苦地做事,别人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能做到?
  我觉得你们线下的活动搞得还是少。黑马大赛规模太大,可以做一些小的、草根的创业交流。我第一次创业找的团队在我看来是比较差的,如果能有那么一个小圈子,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
  原来你们杂志在官网上能预订,现在都搞到淘宝网上了,感觉不是很正规。要不是我以前订过的话,还真不敢在那里下单。订的时候,我在淘宝上找了半天,界面一点都不友好,还是原来官网订阅好。你们这么大一家杂志,连一个官网订阅都没有,给人的感觉,这个杂志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创业家》编辑部回复:你批评得很对,我们一定让老读者有更好的体验,即日起重新在我们的官方网站www.iheima.com开通订阅通道。)
其他文献
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当年创业的时候,身边没有巨头,无势可借,自己摸索着做,而且都要做老大。姚劲波、李学凌、王小川、俞永福、庄辰超等第二代创业的时候,巨头已经形成,他们在巨头的中间孵化,或者跟巨头打仗。有些人甚至一边跟某个巨头打仗,一边可能还得到别的巨头战略性的支持。  这是翻篇儿的一代。  这一代人,在2010年前后,要么开始创业,要么开始崭露头角。不管股权上怎么动,但作为创建公司的人,要去思考它
期刊
我和雷军认识好多年。金山还在当代商城边上的时候,我经常去那儿玩。那时候不止雷总,差不多金山的人我都认识。我从人大毕业,对那边比较熟。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是很有名的人了,名气跟今天也差不了太多。我感觉他应该比我大了20岁,结果他只比我大5岁,这让我很郁闷。  从1990年代WPS开始,金山就不停寻找方向,做的产品估计100个可能都有,金山画王、打字通、游侠……游戏都做了有10款。很多死掉的你
期刊
汤和松其人  现年48岁的他,是典型的清华人。他曾供职应用材料公司、思科、微软等外企近十年,做过财务分析、业务拓展和战略投资等业务。2009年9月,他辞去微软大中华区战略投资总监职位,出任百度企业发展部总经理,2013年9月汤和松升任百度副总裁。  任何公司开始都是以自生长为主,到了一定阶段,就要以战略投资并购作为重要补充。百度投资并购有一揽子规划,但是,关键在于加强核心业务以及生态系统建设,要跟
期刊
为什么腾讯能抓住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变迁的趋势,而且它还是一个老牌互联网巨头?  这原因可以追溯到基因上。中国人历来缺少与他人沟通信息的工具和场所,互联网提供了场地后,腾讯推出了QQ。移动互联网崛起后,人们需要优化自己的沟通工具,从概率上讲,腾讯推出“微信”的可能性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腾讯注定推出“微信”。  孕育出微信需要更细微的种子和支撑环境。腾讯联合创始人、CTO张志东认为,“微信团队的信念非
期刊
如果不是雷军,可能我还是个二流程序员,不会走到市场营销、管理的岗位,更不会有我的今天。  1999年,我加入金山,目标做一名程序员。雷军跟我讲,女生做研发持续下去太辛苦,要想办法转型做市场。换了别人也许不会这么讲,我以前一直是程序员,根本没有做营销的背景,可他就这样劝说我转行。  雷总给我们做了干训班,也就是金山的中层经理训练营。第一节课,内容是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他亲自给我们讲算账怎么算,现金流怎
期刊
关于“年度创业家”奖  2012年起,《创业家》每年都评出十位年度最具颠覆性、最具创新性、最具市场影响力和最具个人魅力的创始人,并为其颁发“年度创业家”奖。2012年的十大“年度创业家”是高德软件创始人成从武、YY语音创始人李学凌、蓝色光标创始人赵文权、探路者创始人盛发强、泰格医药创始人曹晓春、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聚成创始人刘松琳、贝达药业创始人丁列明、桔子水晶酒店创始人吴海。他
期刊
6月18日的黑马华为特训营上,一位学员向华为前党委书记陈珠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预测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将迎来‘冬天’,但中层团队普遍觉得我是杞人忧天,他们出现了惰性。受他们的影响,员工执行力和效率明显下降了。华为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事实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惰怠现象几乎难以避免。《华为基本法》起草者之一、黑马华为特训营导师包政说,管理学留下了这样一个疑难问题,当公司越来越大,工作热
期刊
无心插柳柳成荫,陈绍鹏的过去就是这样的。  报考大学专业时,梦想成为科学家的他接受大哥的提议学了计算机,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联想时,本想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他阴差阳错地成了销售员。从此,他先入西南、再战西北、后征华南,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把联想电脑的旗帜插满了那些“蛮荒之地”。而后,他又以大中国区总经理的身份带队做先锋,负责并购IBMPC第二阶段的整合业务。随后,这支队伍再次转战美国市场,第一次参与
期刊
过去14年,陈昊芝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一样。  1998年,20岁的陈昊芝以个人网站作价入股雷军的卓越网,远未等到它成为“亚马逊中国”即撤出,在联众公司短暂打工后创办了网络游戏点卡销售公司,并于2004年卖掉。接着,他相继创建爱卡汽车网、SNS社区、译言网及盛世收藏网,直至2009年年底与CocoaChina(一个苹果开发者社区)建立者刘冠群相识成立触控科技。  2011年1月,当来自波兰的一款名叫
期刊
五年前,我40多岁了,开始反思。  那时我在湖南广电做了20多年的广播新闻,那种累不是身体的累,主要是心里累,压力非常大,当时有一种站着进去抬着出来的感觉。我的身体基本被摧残,得了很重的病,我觉得要远离这个环境。  当时,我有两个大姐,她们55岁退休之后一年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状况,一位大姐得口腔癌,还有一个大姐因为腰椎间盘的问题一条腿不能走路,这让我很恐惧。我想我要找一个人生的软着陆,退休之后让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