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语文是一种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老师只看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并明确单元重点: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及怎样训练。我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是:教师引导、揭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能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2)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读懂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收到的效果较好。
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应有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黄继光》《小珊迪》时重点培养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有详有略记叙事情经过的能力;学习《颐和园》就重点培养学生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能力;学习《三味书屋》就重点培养学生按不同空间方位描述事情的能力;学习诗歌、古诗就培养学生的朗读及欣赏诗句的能力……这样抓住不放,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逐渐得到提高。
教学的实践使我尝到了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甜头,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一堂课中增长了才干:识字能力、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慢慢“入门”、“上了路”才有了自己独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语文是一种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老师只看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并明确单元重点: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及怎样训练。我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是:教师引导、揭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能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2)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读懂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收到的效果较好。
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应有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黄继光》《小珊迪》时重点培养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有详有略记叙事情经过的能力;学习《颐和园》就重点培养学生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能力;学习《三味书屋》就重点培养学生按不同空间方位描述事情的能力;学习诗歌、古诗就培养学生的朗读及欣赏诗句的能力……这样抓住不放,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逐渐得到提高。
教学的实践使我尝到了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甜头,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一堂课中增长了才干:识字能力、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慢慢“入门”、“上了路”才有了自己独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