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区,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辖3镇7乡、8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5.7万,这里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34.4%,共有5个瑶族支系,是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这里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新时期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和广西特困县。
1952年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成立,9月创办了“六拉完全小学”,1954年9月创办初级中学,从此,瑶族人民有了自己的学校。五十多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教育风雨兼程,发展极其艰难。金秀瑶族自治县根据山区贫困县的特殊情况,立足于少数民族的实际,艰苦奋斗、辛勤耕耘,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山区民族教育发展的路子,使少数民族教育迅速发展、成就斐然。
一、因地制宜,开办民族寄宿制学校。民族教育蓬勃发展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广人稀,山区乡村崇山峻岭,村屯分散,山区学生上学要爬山涉水,有的学生住地离学校有十多里山路。上学时每天要带午饭,每年遇到夏季的落雨季节,山洪暴发,学生无法到学校上课,只好待在家里。有的学校一年至少要因洪水困扰被迫停课半个月之多,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为改变这一现状,1988年,金秀瑶族自治县首先在交通最为不便、办学条件较差的六巷乡小学创办民族寄宿班试点,让偏远村屯的学生在学校食宿,安心学习。这一办学特点效果突出,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学生就读的实际困难,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试点取得成功后,教育局将其经验在山区8个乡镇推广,共建立民族寄宿班20个。2000年以后,不断加大整合优化教学资源的力度,实行学校布局调整,通过调整,该县由1998年的382个校点撤并到现在的134个,同时加大了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规模。目前,全县有初中寄宿制学校6所,小学寄宿制学校20所(其中村级寄宿学校12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校生5200多人,占全县在校生的40%。
二、抓住机遇,让“义教工程”耸立于壮乡瑶寨
1998年,金秀瑶族自治县被定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精心做好“义教工程”项目的规划,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启动和实施。进入新世纪以后,金秀瑶族自治县又相继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世行贷款工程”、“对口扶贫教育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项目工程。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1个村(居)委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教学楼,大大改善了金秀基础教育的条件。群众自豪地说:“在我们农村,环境最好,最高最漂亮的楼房就是学校。”
三、走适合山区的民族教育之路。全面渗透职业教育
金秀瑶族自治县属“老、少、边”的贫困县,根据这一特殊情况,教育也必须结合本县的实际,走一条适合山区民族教育之路,全面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如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中心校1991年被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学校后,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振兴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教育这一中心,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改革中改变教学观念、实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结合山区的实际,开设职业技术课的教学。学校开设的技术课有灵香草、甜茶、绞股蓝、八角及药材的栽培技术;传授饲养猪、牛、鸡、鸭、山羊技术等;开设民族刺绣技术的培训。这些课题的开设都是根据山区的资源优势,迎合群众经济生产需要的,因而极受欢迎。
金秀瑶族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来以高质量、讲信誉而名声在外。学校在政府的“保驾护航”下,通过校企合作,走与企业联合办学之路,在招生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就业工作、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市场营销、国防保安、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运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班。其中电子技术运用、数控技术应用成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区内、外不少企业、厂矿到金秀瑶族自治县职校联系要求供给毕业生。目前,该校在校生达2300多人,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有教职工91名,其中广西“百名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27人。学校资产达1500万元,拥有自治区示范性专业电子技术运用专业的电子考证室,中央空调、汽车空调实训室。金秀瑶族自治县职校在做好商业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同时,面向“三农”。学校还根据本地多适宜种植水果这一有利条件,开辟了将近200亩的优质水果培育基地,以名优产品畅销区内外,深受群众的欢迎。有不少职校的毕业生已成为种植水果的致富带头人。国家教育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及自治区、地区领导多次到职校检查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学校于2001年荣获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3年荣获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称号;2004年荣获自治区“十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2005年荣获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至2008年每年都荣获地市级招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
四、实施民族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加快金秀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
金秀瑶族自治县立足本县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少数民族教育为重点。在2002年出台了《金秀瑶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一是制定符合县情的民族招生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招生政策规定,除在大瑶山8个乡镇开办小学五、六年级民族寄宿班外,还面向山区8个少数民族乡镇择优招收小学、初中、高中民族班学生,集中在县城学校进行系统化重点培养。其中县民族小学每年招收100名五年级民族班学生;县民族初中每年招收100名民族班学生;县民族高中每年除面向全县招收50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外,另向8个乡镇线下招收40名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
二是实施民族教育惠民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留得住”。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给每个乡(镇)民族教育班下拨20000元的民族班经费,用于民族班学生生活补助。县城学校民族班,县财政给予每生每月生活补贴费小学30元,中学60元。每名民族班新生入学时还享受财政补贴一整套生活用品。除此之外,民族班学生同时享受国家规定“两免一补”等各种教育惠民政策,确保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三是整合民族教育资源,让少数民 族学生“学得好”。在采取集中办学、积极开办民族寄宿制学校和民族寄宿班的同时,一方面,建立城镇教师轮岗支教山区薄弱学校制度。采取全职支教和在岗兼职支教两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利用支教教师和后援学校教学、管理的优势,提高教师的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山区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效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断拓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渠道。全县80所校点安装了“农远”项目,项目乡(镇)覆盖率为100%,少数民族学生得到了优质的教育,使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也能够收看卫星电视,上网浏览查阅,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分享现代文明的阳光雨露。
四是实行校长聘任制。为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管理,从2002年秋季学期起,全县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聘期三年,通过竞聘选拔一批年富力强、有魄力、懂经营和管理的校长,学校管理、改革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2006年全区开展“校长建设年活动”,我县荣获全区“十佳规范管理学校”一所,“十佳规范管理校长”一名。
五是打造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金秀瑶族自治县教育行政主管局通过整合师范教育和骨干教师资源,成立教师培训中心,建立自己的“名师讲师团”,采取“培训与送教相辅相承”的办法,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业务培训、校本教研等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有2名寄宿制学校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现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有区级人才10人,市级人才16人,县级人才32人。
代课教师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基础教育的一支重要师资力量。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改善待遇,加强管理的原则,金秀瑶族自治县采取多项措施,为代课教师排忧解难。一是2002年开始实行“进二退八制”,通过公开招考、分两批选招聘用合同制代课教师,全部清退临时代课人员。二是2004年以来先后分两次选招266名聘用合同代课教师为公办教师。三是做好被辞退代课人员的思想工作,规范代课人员的用教和管理。对被辞退的代课人员,由财政统一支付一定补偿金,并做好其思想工作。对仍需顶岗代课的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每年与县人才交流中心签订聘用合同,在同等条件下与刚参加工作的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工资和社会医疗保险等待遇。通过以上举措,既稳定了这支教师队伍,又调动了他们为当地教育服务的积极性。
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承担区级以上课题7个、市级课题22个、县级课题126个。全县中小学形成了校校有科研课题,人人参与研究的良好科研氛围。由于办学方向正确,教改教研活动正常,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沿着健康方向发展。1998年以前,金秀瑶族自治县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仅为39人,比全区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79人还少40人。如今,金秀瑶族民族高中在校学生1500多人。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00多人。2008年,高中生的升学率为68.28%,其中考上三本以上的学生人数为231人,高中升本科生的比例为41.67%,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其特长生录取率尤显优势;2008年中考,6个科目的“四率一分”(及格率、优秀率、达标率、低分率、平均分)24项指标,金秀瑶族自治县有18项指标排在来宾市第一名,4项指标排在第二名。2008年,全县小学毕业年级双达标测试,达标率为89.6%。
回顾过去,成绩令人振奋。但要实现大瑶山区教育均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发展民族教育特色之路,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继续谱写金秀民族教育的新篇章。
(责 编 马超勤)
1952年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成立,9月创办了“六拉完全小学”,1954年9月创办初级中学,从此,瑶族人民有了自己的学校。五十多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教育风雨兼程,发展极其艰难。金秀瑶族自治县根据山区贫困县的特殊情况,立足于少数民族的实际,艰苦奋斗、辛勤耕耘,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山区民族教育发展的路子,使少数民族教育迅速发展、成就斐然。
一、因地制宜,开办民族寄宿制学校。民族教育蓬勃发展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广人稀,山区乡村崇山峻岭,村屯分散,山区学生上学要爬山涉水,有的学生住地离学校有十多里山路。上学时每天要带午饭,每年遇到夏季的落雨季节,山洪暴发,学生无法到学校上课,只好待在家里。有的学校一年至少要因洪水困扰被迫停课半个月之多,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为改变这一现状,1988年,金秀瑶族自治县首先在交通最为不便、办学条件较差的六巷乡小学创办民族寄宿班试点,让偏远村屯的学生在学校食宿,安心学习。这一办学特点效果突出,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学生就读的实际困难,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试点取得成功后,教育局将其经验在山区8个乡镇推广,共建立民族寄宿班20个。2000年以后,不断加大整合优化教学资源的力度,实行学校布局调整,通过调整,该县由1998年的382个校点撤并到现在的134个,同时加大了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规模。目前,全县有初中寄宿制学校6所,小学寄宿制学校20所(其中村级寄宿学校12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校生5200多人,占全县在校生的40%。
二、抓住机遇,让“义教工程”耸立于壮乡瑶寨
1998年,金秀瑶族自治县被定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精心做好“义教工程”项目的规划,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启动和实施。进入新世纪以后,金秀瑶族自治县又相继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世行贷款工程”、“对口扶贫教育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项目工程。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1个村(居)委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教学楼,大大改善了金秀基础教育的条件。群众自豪地说:“在我们农村,环境最好,最高最漂亮的楼房就是学校。”
三、走适合山区的民族教育之路。全面渗透职业教育
金秀瑶族自治县属“老、少、边”的贫困县,根据这一特殊情况,教育也必须结合本县的实际,走一条适合山区民族教育之路,全面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如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中心校1991年被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学校后,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振兴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教育这一中心,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改革中改变教学观念、实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结合山区的实际,开设职业技术课的教学。学校开设的技术课有灵香草、甜茶、绞股蓝、八角及药材的栽培技术;传授饲养猪、牛、鸡、鸭、山羊技术等;开设民族刺绣技术的培训。这些课题的开设都是根据山区的资源优势,迎合群众经济生产需要的,因而极受欢迎。
金秀瑶族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来以高质量、讲信誉而名声在外。学校在政府的“保驾护航”下,通过校企合作,走与企业联合办学之路,在招生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就业工作、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市场营销、国防保安、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运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班。其中电子技术运用、数控技术应用成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区内、外不少企业、厂矿到金秀瑶族自治县职校联系要求供给毕业生。目前,该校在校生达2300多人,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有教职工91名,其中广西“百名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27人。学校资产达1500万元,拥有自治区示范性专业电子技术运用专业的电子考证室,中央空调、汽车空调实训室。金秀瑶族自治县职校在做好商业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同时,面向“三农”。学校还根据本地多适宜种植水果这一有利条件,开辟了将近200亩的优质水果培育基地,以名优产品畅销区内外,深受群众的欢迎。有不少职校的毕业生已成为种植水果的致富带头人。国家教育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及自治区、地区领导多次到职校检查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学校于2001年荣获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3年荣获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称号;2004年荣获自治区“十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2005年荣获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至2008年每年都荣获地市级招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
四、实施民族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加快金秀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
金秀瑶族自治县立足本县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少数民族教育为重点。在2002年出台了《金秀瑶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一是制定符合县情的民族招生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招生政策规定,除在大瑶山8个乡镇开办小学五、六年级民族寄宿班外,还面向山区8个少数民族乡镇择优招收小学、初中、高中民族班学生,集中在县城学校进行系统化重点培养。其中县民族小学每年招收100名五年级民族班学生;县民族初中每年招收100名民族班学生;县民族高中每年除面向全县招收50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外,另向8个乡镇线下招收40名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
二是实施民族教育惠民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留得住”。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给每个乡(镇)民族教育班下拨20000元的民族班经费,用于民族班学生生活补助。县城学校民族班,县财政给予每生每月生活补贴费小学30元,中学60元。每名民族班新生入学时还享受财政补贴一整套生活用品。除此之外,民族班学生同时享受国家规定“两免一补”等各种教育惠民政策,确保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三是整合民族教育资源,让少数民 族学生“学得好”。在采取集中办学、积极开办民族寄宿制学校和民族寄宿班的同时,一方面,建立城镇教师轮岗支教山区薄弱学校制度。采取全职支教和在岗兼职支教两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利用支教教师和后援学校教学、管理的优势,提高教师的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山区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效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断拓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渠道。全县80所校点安装了“农远”项目,项目乡(镇)覆盖率为100%,少数民族学生得到了优质的教育,使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也能够收看卫星电视,上网浏览查阅,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分享现代文明的阳光雨露。
四是实行校长聘任制。为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管理,从2002年秋季学期起,全县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聘期三年,通过竞聘选拔一批年富力强、有魄力、懂经营和管理的校长,学校管理、改革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2006年全区开展“校长建设年活动”,我县荣获全区“十佳规范管理学校”一所,“十佳规范管理校长”一名。
五是打造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金秀瑶族自治县教育行政主管局通过整合师范教育和骨干教师资源,成立教师培训中心,建立自己的“名师讲师团”,采取“培训与送教相辅相承”的办法,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业务培训、校本教研等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有2名寄宿制学校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现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有区级人才10人,市级人才16人,县级人才32人。
代课教师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基础教育的一支重要师资力量。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改善待遇,加强管理的原则,金秀瑶族自治县采取多项措施,为代课教师排忧解难。一是2002年开始实行“进二退八制”,通过公开招考、分两批选招聘用合同制代课教师,全部清退临时代课人员。二是2004年以来先后分两次选招266名聘用合同代课教师为公办教师。三是做好被辞退代课人员的思想工作,规范代课人员的用教和管理。对被辞退的代课人员,由财政统一支付一定补偿金,并做好其思想工作。对仍需顶岗代课的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每年与县人才交流中心签订聘用合同,在同等条件下与刚参加工作的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工资和社会医疗保险等待遇。通过以上举措,既稳定了这支教师队伍,又调动了他们为当地教育服务的积极性。
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承担区级以上课题7个、市级课题22个、县级课题126个。全县中小学形成了校校有科研课题,人人参与研究的良好科研氛围。由于办学方向正确,教改教研活动正常,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沿着健康方向发展。1998年以前,金秀瑶族自治县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仅为39人,比全区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79人还少40人。如今,金秀瑶族民族高中在校学生1500多人。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00多人。2008年,高中生的升学率为68.28%,其中考上三本以上的学生人数为231人,高中升本科生的比例为41.67%,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其特长生录取率尤显优势;2008年中考,6个科目的“四率一分”(及格率、优秀率、达标率、低分率、平均分)24项指标,金秀瑶族自治县有18项指标排在来宾市第一名,4项指标排在第二名。2008年,全县小学毕业年级双达标测试,达标率为89.6%。
回顾过去,成绩令人振奋。但要实现大瑶山区教育均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发展民族教育特色之路,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继续谱写金秀民族教育的新篇章。
(责 编 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