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之一。经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影响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及毕业生去向的因素主要有研究生生源质量、学位课完成情况及完成毕业论文情况。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的路径分析方法,以我国某“211工程”高校的实际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印证,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提出了新思考。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现状 存在问题
1.引言
从2001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膨胀,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国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50万,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1]客观讲,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与矛盾。
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强校、强国,是整个研究生体系设立的初衷及目的。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多,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出现了生师比过高、学校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尤其是在遇到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研究生的培养及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及能力,如何使导师的培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升,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是我们未来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2.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从招生计划的审批到报考条件、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和录取名单的确定等,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3]这种研究生招生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选拔创新人才、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将以国内某所“211工程”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情报学、金融学、会计学、图书馆六大专业,也是此次研究样本的所学专业。资料为2005—2007级硕士研究生,该校经济管理学院2005-2007年的录取人数分别为85、89、90,共计268个样本,呈历年增长态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生源基本情况、在校期间学位课成绩情况、完成毕业论文情况、毕业去向选择。并且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样本数符合软件要求的最少样本数,结果有效。
3.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3.1研究假设
3.1.1研究生生源情况
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使研究生生源状况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考生来源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教师、中等教育教师、国家公务员、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其他人员。[4]而且,应届本科生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说明由于本科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加上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影响生源质量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多,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变得复杂。
本次研究对于样本的生源情况,主要划为两类:应届本科生与往届本科生。根据资料显示,该校的往届本科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005年为8人,占录取总人数85的9.41%;2006年为11人,占总人数89的12.36%;2007年为15人,占总人数90的16.67%。
依照传统认为,应届本科生由于学习氛围环境较好,在研究生录取人数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现时代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往届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回到校园。所以,往届本科生的大批“回归”不得不引起重视。在这些往届本科生中,他们的来源也不尽相同,既有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又有来源于政府事业单位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生活中表现各异。
根据以上理论,提出以下假设:
H1:研究生生源情况与学位课成绩显著正相关。
H2:研究生生源情况与毕业论文完成显著正相关。
H3:研究生生源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2学位课成绩情况
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课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5]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不仅是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而且是在复杂深入的理论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激发有意义的学习动机,发挥潜在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辩证地、全方位地分析与探索复杂问题,创造性地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种种具体问题,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知识。
研究生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种,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程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课的设立,是为了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使硕士研究生真正达到“在本专业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目的。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每个专业设立的学位课也不同,必须符合本学科方向发展要求。该校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在校学习期间,修读的学位课课程的学分不低于19学分。
本次研究将在校期间学位课成绩情况,根据其最后的得分分为:优(85—100分)、良(80—84分)、及格(75—79分)、不及格(75分以下)。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学位课成绩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3毕业论文完成情况
撰写毕业论文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科研工作的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其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创新性见解,毕业论文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或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质量,既关注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又强调其科研实践能力,着力造就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次研究将完成毕业论文情况分为:通过和不通过。学位论文的质量,除了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教学管理等环节密切相关外,还与研究生生源素质如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否肯付出创造性劳动等有关。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假设:
H5:毕业论文完成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4毕业去向选择
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一般可分为两种:继续深造和就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生在择业理想、动机和标准等方面愈来愈趋向合理和成熟,摆脱了最初的冲动而步入理想的轨道。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个人意识、主体意识不断优化,他们往往都会选择既体现知识价值,又有丰厚经济回报,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岗位,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行业选择与地区选择,毕业生一般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爱好兴趣,对自己今后的毕业去向作出慎重的选择。
本次研究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情况分为五种:(1)深造—读博;(2)机关和事业单位;(3)高校和科研院所;(4)外企或大型国有企业等;(5)其他。
3.2理论框架
本次研究运用的是SPSS13.0的路径分析方法,根据已有的样本数据,建立一个可以检验的概念模型,如图1的模型。
图1 就业情况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4.研究方法
4.1数据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Cronbach α系数来检验一致性信度。一般情况下,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5即可接受。经过SPSS统计软件信度分析,各变量的α值都在0.65以上(见表1),表明整个样本一致性较好,所获得的数据可信度很高。
表1 Cronbach α系数
4.2研究结果
对假设模型进行的路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路径系数可知,5个假设,全部得到了验证。
表2 路径分析结果
注:表中*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没有*的表示统计不显著。
5.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和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情况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位课成绩、毕业论文的完成和毕业之后的去向都有较强的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来源情况,根据其自身特点,导师为其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以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更好地完成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业。有一部分的学生在上研之前是工作过了的,部分用人单位也注重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因此具备更多的工作经历,也是求职的一项法宝。很多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的研究生,除了在年龄方面具备优势外,并不被用人单位看好。
而生源情况、学位课成绩情况和毕业论文情况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也有着较强影响。学生要认识到,认真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术钻研精神对于以后的发展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不同的就业单位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不一样,一些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学校很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那些致力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就要特别发展学术科研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及高科技开发的能力,能独立承担和完成相关研究课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企业一般更注重的是毕业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那些致力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学生应当具有从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研究、管理与决策的能力,能够在未来胜任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拥军.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J].江苏高教,2006,(1):5-7.
[2]钱云光.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109-112.
[3]谭鹤群等.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S1):162-165.
[4]黄文伟.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J].成都:高等教育研究,2006,(1):48.
[5]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现状 存在问题
1.引言
从2001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膨胀,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国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50万,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1]客观讲,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与矛盾。
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强校、强国,是整个研究生体系设立的初衷及目的。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多,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出现了生师比过高、学校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尤其是在遇到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研究生的培养及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及能力,如何使导师的培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升,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是我们未来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2.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从招生计划的审批到报考条件、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和录取名单的确定等,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3]这种研究生招生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选拔创新人才、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将以国内某所“211工程”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情报学、金融学、会计学、图书馆六大专业,也是此次研究样本的所学专业。资料为2005—2007级硕士研究生,该校经济管理学院2005-2007年的录取人数分别为85、89、90,共计268个样本,呈历年增长态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生源基本情况、在校期间学位课成绩情况、完成毕业论文情况、毕业去向选择。并且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样本数符合软件要求的最少样本数,结果有效。
3.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3.1研究假设
3.1.1研究生生源情况
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使研究生生源状况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考生来源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教师、中等教育教师、国家公务员、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其他人员。[4]而且,应届本科生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说明由于本科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加上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影响生源质量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多,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变得复杂。
本次研究对于样本的生源情况,主要划为两类:应届本科生与往届本科生。根据资料显示,该校的往届本科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005年为8人,占录取总人数85的9.41%;2006年为11人,占总人数89的12.36%;2007年为15人,占总人数90的16.67%。
依照传统认为,应届本科生由于学习氛围环境较好,在研究生录取人数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现时代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往届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回到校园。所以,往届本科生的大批“回归”不得不引起重视。在这些往届本科生中,他们的来源也不尽相同,既有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又有来源于政府事业单位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生活中表现各异。
根据以上理论,提出以下假设:
H1:研究生生源情况与学位课成绩显著正相关。
H2:研究生生源情况与毕业论文完成显著正相关。
H3:研究生生源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2学位课成绩情况
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课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5]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不仅是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而且是在复杂深入的理论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激发有意义的学习动机,发挥潜在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辩证地、全方位地分析与探索复杂问题,创造性地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种种具体问题,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知识。
研究生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种,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程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课的设立,是为了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使硕士研究生真正达到“在本专业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目的。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每个专业设立的学位课也不同,必须符合本学科方向发展要求。该校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在校学习期间,修读的学位课课程的学分不低于19学分。
本次研究将在校期间学位课成绩情况,根据其最后的得分分为:优(85—100分)、良(80—84分)、及格(75—79分)、不及格(75分以下)。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学位课成绩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3毕业论文完成情况
撰写毕业论文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科研工作的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其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创新性见解,毕业论文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或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质量,既关注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又强调其科研实践能力,着力造就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次研究将完成毕业论文情况分为:通过和不通过。学位论文的质量,除了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教学管理等环节密切相关外,还与研究生生源素质如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否肯付出创造性劳动等有关。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假设:
H5:毕业论文完成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4毕业去向选择
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一般可分为两种:继续深造和就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生在择业理想、动机和标准等方面愈来愈趋向合理和成熟,摆脱了最初的冲动而步入理想的轨道。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个人意识、主体意识不断优化,他们往往都会选择既体现知识价值,又有丰厚经济回报,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岗位,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行业选择与地区选择,毕业生一般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爱好兴趣,对自己今后的毕业去向作出慎重的选择。
本次研究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情况分为五种:(1)深造—读博;(2)机关和事业单位;(3)高校和科研院所;(4)外企或大型国有企业等;(5)其他。
3.2理论框架
本次研究运用的是SPSS13.0的路径分析方法,根据已有的样本数据,建立一个可以检验的概念模型,如图1的模型。
图1 就业情况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4.研究方法
4.1数据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Cronbach α系数来检验一致性信度。一般情况下,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5即可接受。经过SPSS统计软件信度分析,各变量的α值都在0.65以上(见表1),表明整个样本一致性较好,所获得的数据可信度很高。
表1 Cronbach α系数
4.2研究结果
对假设模型进行的路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路径系数可知,5个假设,全部得到了验证。
表2 路径分析结果
注:表中*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没有*的表示统计不显著。
5.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和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情况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位课成绩、毕业论文的完成和毕业之后的去向都有较强的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来源情况,根据其自身特点,导师为其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以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更好地完成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业。有一部分的学生在上研之前是工作过了的,部分用人单位也注重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因此具备更多的工作经历,也是求职的一项法宝。很多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的研究生,除了在年龄方面具备优势外,并不被用人单位看好。
而生源情况、学位课成绩情况和毕业论文情况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也有着较强影响。学生要认识到,认真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术钻研精神对于以后的发展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不同的就业单位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不一样,一些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学校很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那些致力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就要特别发展学术科研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及高科技开发的能力,能独立承担和完成相关研究课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企业一般更注重的是毕业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那些致力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学生应当具有从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研究、管理与决策的能力,能够在未来胜任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拥军.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J].江苏高教,2006,(1):5-7.
[2]钱云光.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109-112.
[3]谭鹤群等.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S1):162-165.
[4]黄文伟.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J].成都:高等教育研究,2006,(1):48.
[5]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