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之一。经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影响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及毕业生去向的因素主要有研究生生源质量、学位课完成情况及完成毕业论文情况。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的路径分析方法,以我国某“211工程”高校的实际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印证,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提出了新思考。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现状 存在问题
  
  1.引言
  从2001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膨胀,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国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50万,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1]客观讲,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与矛盾。
  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强校、强国,是整个研究生体系设立的初衷及目的。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多,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出现了生师比过高、学校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尤其是在遇到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研究生的培养及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及能力,如何使导师的培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升,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是我们未来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2.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从招生计划的审批到报考条件、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和录取名单的确定等,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3]这种研究生招生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选拔创新人才、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将以国内某所“211工程”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情报学、金融学、会计学、图书馆六大专业,也是此次研究样本的所学专业。资料为2005—2007级硕士研究生,该校经济管理学院2005-2007年的录取人数分别为85、89、90,共计268个样本,呈历年增长态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生源基本情况、在校期间学位课成绩情况、完成毕业论文情况、毕业去向选择。并且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样本数符合软件要求的最少样本数,结果有效。
  3.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3.1研究假设
  3.1.1研究生生源情况
  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使研究生生源状况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考生来源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教师、中等教育教师、国家公务员、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其他人员。[4]而且,应届本科生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说明由于本科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加上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影响生源质量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多,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变得复杂。
  本次研究对于样本的生源情况,主要划为两类:应届本科生与往届本科生。根据资料显示,该校的往届本科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005年为8人,占录取总人数85的9.41%;2006年为11人,占总人数89的12.36%;2007年为15人,占总人数90的16.67%。
  依照传统认为,应届本科生由于学习氛围环境较好,在研究生录取人数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现时代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往届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回到校园。所以,往届本科生的大批“回归”不得不引起重视。在这些往届本科生中,他们的来源也不尽相同,既有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又有来源于政府事业单位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生活中表现各异。
  根据以上理论,提出以下假设:
  H1:研究生生源情况与学位课成绩显著正相关。
  H2:研究生生源情况与毕业论文完成显著正相关。
  H3:研究生生源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2学位课成绩情况
  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课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5]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不仅是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而且是在复杂深入的理论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激发有意义的学习动机,发挥潜在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辩证地、全方位地分析与探索复杂问题,创造性地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种种具体问题,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知识。
  研究生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种,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程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课的设立,是为了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使硕士研究生真正达到“在本专业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目的。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每个专业设立的学位课也不同,必须符合本学科方向发展要求。该校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在校学习期间,修读的学位课课程的学分不低于19学分。
  本次研究将在校期间学位课成绩情况,根据其最后的得分分为:优(85—100分)、良(80—84分)、及格(75—79分)、不及格(75分以下)。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学位课成绩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3毕业论文完成情况
  撰写毕业论文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科研工作的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其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创新性见解,毕业论文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或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质量,既关注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又强调其科研实践能力,着力造就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次研究将完成毕业论文情况分为:通过和不通过。学位论文的质量,除了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教学管理等环节密切相关外,还与研究生生源素质如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否肯付出创造性劳动等有关。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假设:
  H5:毕业论文完成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4毕业去向选择
  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一般可分为两种:继续深造和就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生在择业理想、动机和标准等方面愈来愈趋向合理和成熟,摆脱了最初的冲动而步入理想的轨道。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个人意识、主体意识不断优化,他们往往都会选择既体现知识价值,又有丰厚经济回报,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岗位,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行业选择与地区选择,毕业生一般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爱好兴趣,对自己今后的毕业去向作出慎重的选择。
  本次研究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情况分为五种:(1)深造—读博;(2)机关和事业单位;(3)高校和科研院所;(4)外企或大型国有企业等;(5)其他。
  3.2理论框架
  本次研究运用的是SPSS13.0的路径分析方法,根据已有的样本数据,建立一个可以检验的概念模型,如图1的模型。
  
  
  图1 就业情况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4.研究方法
  4.1数据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Cronbach α系数来检验一致性信度。一般情况下,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5即可接受。经过SPSS统计软件信度分析,各变量的α值都在0.65以上(见表1),表明整个样本一致性较好,所获得的数据可信度很高。
  表1 Cronbach α系数
  
  
  4.2研究结果
  对假设模型进行的路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路径系数可知,5个假设,全部得到了验证。
  表2 路径分析结果
  
  注:表中*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没有*的表示统计不显著。
  5.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和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情况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位课成绩、毕业论文的完成和毕业之后的去向都有较强的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来源情况,根据其自身特点,导师为其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以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更好地完成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业。有一部分的学生在上研之前是工作过了的,部分用人单位也注重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因此具备更多的工作经历,也是求职的一项法宝。很多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的研究生,除了在年龄方面具备优势外,并不被用人单位看好。
  而生源情况、学位课成绩情况和毕业论文情况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也有着较强影响。学生要认识到,认真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术钻研精神对于以后的发展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不同的就业单位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不一样,一些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学校很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那些致力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就要特别发展学术科研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及高科技开发的能力,能独立承担和完成相关研究课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企业一般更注重的是毕业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那些致力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学生应当具有从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研究、管理与决策的能力,能够在未来胜任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拥军.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J].江苏高教,2006,(1):5-7.
  [2]钱云光.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109-112.
  [3]谭鹤群等.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S1):162-165.
  [4]黄文伟.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J].成都:高等教育研究,2006,(1):48.
  [5]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
其他文献
摘 要: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直观地展示着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深典雅的审美意识。作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作分析,以探究当代青年与传统书画的关系状况。  关键词: 大学生 艺术媒介 书画艺术 接受状况 调查报告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直观地展示着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深典雅的审美意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着别样的光辉。19世纪下半叶以来,书画
期刊
摘 要: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位于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不仅是明孝陵本身,其周边的环境也处处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皇权的至高无上。明孝陵的选址注重风水,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物精美,周围环境优美、植物繁茂。植物景观作为明孝陵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于细微之处常年守护着这座伟大的陵寝,在将帝王的皇权推向顶峰的同时也展示出了当时人民的智慧。  关键词: 明孝陵 周边环境 皇权 中
期刊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非结构性教育交流活动的评估工具设计的必要性,以香港城市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师生的教育交流活动为例,探讨了非结构性教育交流活动评估工具设计的方法问题,在形式上、内容上、评估时机总结了这类评估的经验。  关键词: 非结构性 教育交流活动 评估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关的教育活动也愈发增加,特别是一些并非正式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如何检视这些教育交流活动的效果,以期更好地
期刊
摘 要: 将战略管理思想导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能使学生社团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在战略的高度上对社团进行管理,提高社团的核心竞争力。要将战略管理思想导入社团建设,应明确社团的愿景,通过社团SWOT分析,确定战略思想和战略方案。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战略管理思想 战略方案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也是
期刊
摘 要: 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作者以《金蝉脱壳》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点。  关键词: 《金蝉脱壳》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辅助功能    上完《金蝉脱壳》一课,我走出教室,艳阳正当时,意外地收获了学生紧紧相随的快乐,当时的心情如阳光般灿烂。随着与学生的交流,我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有另一轮太阳在心中冉冉升起,那就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的教学
期刊
摘 要: 作者通过课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记录了在教学中的过程和思考,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下开放课堂,使学生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 《晏子使楚》 课堂案例 过程思辨 开放创新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以学生为
期刊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广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受其自身性质影响,不能简单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社团管理模式,而需要运用特殊的引导和管理方式,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分析和研究优化独立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独立学院学生社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管理的思路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生社
期刊
摘 要: 要有效达到家园同步共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对话、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逐步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水平,真正携手共同承担教育幼儿的任务。  关键词: 家园合作 互动模式 幼儿教育    当前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就实践层面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主要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教师指挥家长配合,使家长处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为例,分析地方高校在北部湾开发的大环境之下,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学科建设作出前瞻性的思考,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发展提供科教服务,培育优秀人才。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广西师范学院 北部湾    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提供教育服务的社会机构,其核心价值的体现就是所提供的学科类别和教育质量。如果将学校比作完全市场竞
期刊
摘 要: 在校本研修中教师的态度是校本研修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作者在对江苏省盐城市农村中小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此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本研修中教师教研态度的基本现状,并对教师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成因分析,藉此提出了改善校本研修中教师教研态度的对策。  关键词: 校本研修 农村教师 现状 成因 转变对策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成长和共同发展。教师是这一教研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