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鼓励还是该打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sh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问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90后的我也是一名4岁孩子的妈妈,本以为育儿方面不会碰到什么难题,没想到,在我的家庭中出现了育儿理念的分歧。
  受惠于对幼儿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出现问题时正面引导更加重要。孩子爸爸却认为,孩子出现不好的习惯或者调皮的时候,需要靠“打”来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们产生了严重的意见不统一。于是,我与爸爸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沟通。
  第一回合:
  我认为,爸爸属于80后,科学育儿知识比较欠缺。另外从爸爸自身成长的经历来看,小时候出现问题或比较调皮的时候,爷爷奶奶就会用“打”来解决问题,所以爸爸比较倾向于使用“武力”。而我作为参与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分子,在幼儿教育理念熏陶下,自然而然对于这样的方式比较排斥。
  爸爸认为,一味好脾气地“哄”着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有时候需要用严厉的管教措施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因为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好言相劝”并不管用,孩子依旧重复不好的行为,或者不听话。
  第二回合:
  我提出,什么是听话?听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大人说什么、孩子干什么吗?难道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吗?如果是这样,孩子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呢?社会鼓励创造,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自主选择、自主决定。如果4岁的孩子想要尝试洗衣服,就让他去试一试。不需要洗得多么干净,主要是让他体验,感受到自己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
  爸爸提出,如果这样,孩子调皮的时候怎么办?难道要成人妥协,任由孩子撒泼打滚吗?这样岂不是会惯坏孩子吗?以后孩子步入社会,谁又会惯着他呢?并不是说不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是不能所有事情都让他自己选择。孩子年龄尚小,哪里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马驹桥中心幼儿园 党艳)
  学者说
  作为一个在儿童发展研究与教育浸润多年的人,面对与“队友”携手共育的话题,也时常会遇到挑战。“你看,你的方法没有什么用”“你是不是太娇惯孩子了”“你看还是吼一下有用吧,他就乖乖吃了”“有时候还是得打一顿,你太温和了”“你怎么不‘管管’他?”“你还儿童心理学家呢,我看你也治不住他”……类似的声音简直不胜枚举,经常伴随孩子的各种状况环绕耳畔。
  孩子当然要管。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要孩子最优化发展,“爱”和“管”两个维度缺一不可。孩子将来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必然要学习社会的规则,学会与人相处、与世界相处。
  事实上,许多家长常常模糊了“治住孩子”和“教育孩子”之间的区别。一些惩罚的手段、吼叫、打骂,对制止孩子当下的行为看上去非常有效,但长期看,并无益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自制力、自驱力、自尊自爱、自主独立和有责任感的人,甚至有时候会起到反作用。也是由于这些手段的即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而很多更好的管教方法要长期显现效果,家长才会在判断某个管教策略是否有效时陷入误区。
  ◎ 误区一:管教孩子就得让孩子难受,孩子才会吸取“教训”。
  记得我家孩子16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出去吃饭,他坐在餐椅上闹腾,不好好吃。我见状把他抱下来,他便有滋有味地在旁边摆弄起玩具来。一个朋友问:“你打算什么时候管管他?”我说:“我正在管啊,不好好吃就下桌。”朋友的嘴立刻成了大大的“O”形:“我看他玩得挺开心啊,这不是正顺了他的意吗?”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在这里,我采用的策略是自然后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就停止进餐,到下一餐前不会再有食物提供,孩子会饿,下一餐就会好好吃。“不好好吃饭=饿”这样的因果联系,孩子未必一次就能习得,但慢慢地建立起这种联结后,他就会明白想要吃饱,就得坐在餐椅上好好吃。
  然而,现实中很多情况是,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就在一旁喂饭、边玩边喂甚至追喂。当家长无法忍受喂饭喂到天荒地老的某个时刻,决定给孩子“立规矩”:“快给我好好吃饭!我数三二一,再不好好吃就去罚站/关小黑屋!”“你到底能不能好好吃!再不好好吃,小心我打你,皮痒了是不是!”家长情绪爆发的时刻,孩子也许就乖乖吃饭了,也许在以后的时间里,只要家长在场怒目而视,孩子就会想到这一系列的威胁,便小心翼翼地收敛着吃饭。但长此以往,孩子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学到的是两件事:第一,吃饭不是我自己的事;第二,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试问,你能期望学习到这两件事的孩子,将来会在家长不在的时候自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享受美食吗?
  类似的逻辑总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场景里不断地重演。比如家长把电子产品当保姆,然后在孩子上瘾的时候勒令禁止;比如在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时,并不从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入手,而是在孩子坐不住的时候,反复催促提醒,最后向孩子发火。
  案例中的爸爸认为“需要用武力的手段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这些手段下孩子表现出俯首帖耳,是因为他害怕成人,而非真正习得了背后的规则。他们要么挖空心思想办法不被抓到;要么认同父母的指责,认为自己没用、差劲、不值得被爱;要么“躺平”受骂但心有不甘,在别的时候通过其他挑衅家长的方式重新获得自主权。这正是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可许多父母将不改的原因归于之前的惩罚不够重,很容易进入不断升级暴力程度的恶性循环。
  ◎ 误区二:“好言相劝”没有用,就得上“打骂”。
  一些父母并不了解,其实在讲道理和威胁打骂之间,还有许多积极的管教策略,是可以帮助孩子规范其行为的。
  每个人都有被接纳、被肯定的渴望,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的本能。与打压、指责孩子的不当行为相比,鼓励和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做得好的时候(哪怕不是那么频繁),更能激发孩子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同样是规范孩子的行为,一种鸡飞狗跳,一种父慈子孝,你选哪一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恰恰很困难。十次写作业,九次拖沓,一次按时,家长便会认为那一次是应当应分的,而对九次拖沓怒火冲天;陪妹妹玩了一下午,最后打了妹妹,家长就对最后的举动怒发冲冠,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友爱。   面对类似情况,爸爸妈妈可以学着说“我看到你没有拿到你想要玩的玩具,想了两种办法去尝试和争取,很棒”(即使他就比原来晚了十几秒发脾气),或者“我看到你刚刚有五分钟特别专注”(即使其余二十五分钟都在“摸鱼”)。
  即使是想针对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直接进行管教,我们也有很多更加温和而有效的策略可以用,比如自然后果、逻辑后果、取消特权、暂停法等。
  之前曾有两则新闻,都是孩子高空抛物,爸爸进行管教。一则是爸爸把孩子痛打一顿,并把孩子被打得通红的皮肤拍照发到居民群里;另一则是爸爸带着孩子到邻居家,把被洒下的墨水污染的衣服拿回来让孩子清洗干净,并请专人重刷溅上墨汁的楼墙外立面,孩子也在烈日下全程陪同。第二则新闻里的爸爸,用的正是逻辑后果。不需要打骂,孩子就已经感受到这件事所带来的后果,并且后果需要自己承担。那么他下次再抛物前就会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抛。而第一个孩子学习到的,是高空扔东西被爸爸知道的话会被打一顿,下次爸爸在的时候就不敢扔了,但爸爸不在的时候……孩子考虑更多的,可能是下次干“坏”事的时候怎么不让爸爸知道。
  管教孩子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以后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依旧能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管教方式的时候,家长可以想一想其是否符合长期目标。
  另外,如果把孩子的“不良”行为看成成长的机会,爸爸妈媽就可以将自己放到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角色上,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再进行适当引导,同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行为规则。一般而言,孩子会更愿意配合和执行自己制定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案例中的爸爸妈妈是有共同目标的,希望孩子快乐健康的同时,能有基本的品质和素养来适应未来的社会。妈妈应该看到,鼓励孩子探索和设立行为边界并不矛盾。孩子玩水的时候,让孩子知道只能在特定的地方(比如水池、洗浴间等)玩水、水不能往别人身上喷、玩水后要一起收拾等。爸爸应该看到,不是“讲道理”没用就要上“打骂”,还有许多可以有效管教孩子的策略可以使用。爸爸妈妈可以尝试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讨论孩子的哪些具体行为是需要规范和管教的,然后在达成共识的部分内选择一到两种行为,采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管教方式。相信孩子的发展,会带给你们越来越多的积极体验!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谷珵
其他文献
学习科学是国际学术界近30年发展起来的关于人类学习原理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依托学习科学开展的科学教育及其技术的专业研究和实践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目前,学习科学也在我国各大高校引起重视和研究。作为国内学习科学领域的先行者,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宋少卫,跳出传统学科教学思维模式,将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前沿成果应用于青少年学习问题研究。他所创立的积极学习系统、学习
期刊
当今基础教育深陷应试泥潭,中小学办学活力明显不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要在学校层面落地,当前亟须从优外力、放权力、赋能力三方面着手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建立三权统一的教育领导体制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教育行政部门之外,还涉及编制、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多元主体的多样化价值诉求容易使政策协商、决策过程陷入无休止的博弈,削弱治理效能。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事权、人权、财权的
期刊
当前,许多校园里没有了嬉笑和讨论的氛围,许多父母期待拥有一个乖孩子,“听话式”教育、“静宝宝”教育占据着不少学校和家庭的阵地。然而,表面的安静、乖巧,真的是教育的成功吗?  知乎上一个提问揭示了“乖孩子”的困境: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不少成人眼里的“乖孩子”,其实只是顺从和迎合的“提线木偶”。当孩子压抑了所处年龄段的诸多本能,不敢表露真实的意愿,不敢提出
期刊
◎打破恶性循环  孩子在上课期间要学习新知识,注意力比较集中,一节课40分钟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会产生疲惫感。下课后,不能通过玩耍进行放松,反而要小心翼翼地活动,时刻担心会不会给班级扣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更加劳累。等到下一节课的时候,孩子的精神状态就会变差,甚至慢慢形成恶性循环。上课时孩子盯着黑板,课间又在教室里坐着,眼睛也没法得到放松,伤害孩子的视力。教师可以给孩子立下课间活动的规矩,课间10分
期刊
从发达城市成都到奋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大凉山,从川北革命老区巴中到川南宜宾、自贡……2018年秋,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融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成都开题,全省四十余所学校参与了“融创”课题研究。“融创课堂”这一全新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四川省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数以千计、万计的教师在这场教育实验中改变了教学理念和行为,“融创”出充满活力和新意的课堂样态,莘莘学子在融创课堂的滋养下快乐成长。  一
期刊
奔跑在春风中,沐浴在阳光下,与水中的鱼儿嬉戏、随空中的鸟儿起舞,在自然中玩耍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为进一步解放幼儿的手和脑,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课改中推行野趣游戏,但在实践中,教师对如何观察和评价存在疑惑与误区。我们特邀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带领教师一起探寻如何发现幼儿游戏的野趣“味道”。  亲自然,乐探究  面对幼儿游戏“野趣”缺失的现状,幼儿游戏的“野趣”取向如何在幼儿园落地生根?  华中师范大学教
期刊
学校发展有不同的模式和路径,但优质教育的实现有赖于教育文化自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格,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学校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五育并
期刊
“有的小朋友已经会写五六百个汉字了,有的多才多艺,唱歌、主持、编程、芭蕾、钢琴……没有想到学龄前孩子们已经学得那么丰富。”小学一年级教师如是说,“但是新入学的孩子在情绪管理、规则意识、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作为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一步,幼小衔接不当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适
期刊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每个班都会有几个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小朋友,我们班也不例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龑龑的小朋友,因为孩子们在我耳边说了太多次这个名字:“老师,龑龑打我!”“老师,龑龑乱扔玩具!”龑龑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被我偷偷贴上了“调皮”的标签。  这天,我像往常一样组织集体活动。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节关于抗美援朝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意识。孩子们安静地听我讲着故事
期刊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为了儿童”多、“基于儿童”不足;儿童参与活动多、决策少,主动学习受限;儿童的意图、思维等深层次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等諸多问题。因此,真正树立“尊重儿童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观,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让儿童的主体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园本课程建设中需要深刻反思和改进的领域。  北京市东城区实验幼儿园将“儿童立场”的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