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中地理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1.师生平等,民主合作。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2.学会倾听,多角度地赏识学生。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这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文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临海医药化工招投标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作为各乡镇代表来投标,提出自己承办这一项目的优点,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讨论。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这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比如在知识疑难处进行交流,在知识辨析时与人交流,可以更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我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都是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提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我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了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曾经的高中地理课堂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地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必将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主编.现代教育思想. 北大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
  [3]蓝忠武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2005.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国家教育部颁发.
其他文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具有反馈与矫正的功能。有效的作业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培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帮助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直面作业缺陷  作业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最经常性的实践
当前的学校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各门学科都承担着各自的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新教材在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变,更明确地将培养提高学生的有关素质摆到了教学课程上来了。其实素质教育早就提出来了,这是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内容的新颖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碰到预想不到的问题,这就给教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提出了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是本文要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记得我在学习《现代教育研究与评论》时,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案例“研究学生改进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当我走进课堂,进行实际教学时,我却遇到了预想不到的情况:按照教学设计,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下,面向全体学生,把多媒体作为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环境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创设历史氛围、展现历史画面、精心设问置疑,为学生提供观察历史现象、探究历史问题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多媒体 学习兴趣 能力培养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给学生感知历史造成很大障碍。过去单靠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本项目充分考虑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汽车更加青睐.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在汽车驾驶过
新冠肺炎期间,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脱贫攻坚战重点工作之一.本文根据学生经济状况,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资助措施,希望能够助力高校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