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上海市教委和加利福尼亚州学校董事联合会2005年签订的“影子校长合作”教育合作项目,自2008年始,上海市每年选派一批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和中职校校长)赴美参加培训。在6-8个月时间内,他们像“影子”一样全天候紧跟当地中小学校长,感受中美基础教育差异。
感触1:美式课堂不“放羊”
说起美国教育,很多人联想到的第一个词便是轻松。然而,朝夕相处中,中国校长们发现,宽松的课堂氛围背后,是美国同行对细节的一丝不苟。
到格朗特小学的第一天,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副校长余祯就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了——会议室里,一名女教师和一个小男生一起坐在桌子边,小男生正在朗读一本很薄的故事书,他胖乎乎的小手指头指着书本上的单词,一字一顿读得很认真。女教师听得很仔细,并在自己面前的一张纸上做着记录。读完故事,教师把书拿走,然后亲切地注视着那个孩子,请他说说故事主要讲什么内容。孩子一边思考,一边断断续续地组织着自己的语言。老师一边听一边又在第二页纸上记录下学生说的内容,不时微笑和点头,没说一句话。接着,老师向学生提了4个和故事内容理解有关的问题,学生逐一回答后,老师继续做着记录。最后,老师抬起头,给孩子几句温柔的耳语。孩子开心地转身,连蹦带跳地离开了。
原来,这名教师是一名转制的语言测试教师,工作就是给全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生进行测试,这样的测试每周进行一次,每个学生的测试时间约为15分钟。新的测试开始前,这名老师都会根据每名学生上次测试的情况,为他选择水平合适的朗读材料,她会详细记录学生读错的单词,并且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给出评分。每周,她都要汇总每个学生朗读的情况,之后反馈给执教老师,例如有的孩子识字量不够,有的朗读不连贯,有的理解能力较弱,有的概括能力需要提高等等。执教老师则根据测试反馈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同时也会将测试的结果反馈给学生的家长。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是美国同行给余祯最大的启发。
感触2:没有蠢问题和蠢学生
作为老师、作为校长,如何发现和保护孩子的特长?上海市商业学校校长张大成感触颇深。他访问的美国加州的爱斯艾伦高级中学是一所以亚非裔、西班牙裔为主的普通高中,在欢迎仪式上,校方赠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只手工捏制的泥质小老鼠。
爱斯艾伦高中学业排名并不在学区前列,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了各类职业技术训练课堂,帮助学生找到一技之长。在泥塑课堂上,张大成见到了小老鼠的制作者,一名腼腆内向的女生。“她文化课成绩不大好,但是手工做得很好,向中国校长赠送礼物,可以帮助她增加自信。”和蔼的女校长玛瑞一番话,道出了礼物背后的苦心。张大成还发现,玛瑞腰间始终别着一个对讲机,随时和学校各部门保持联系,她几乎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走在校园里,时而拉拉学生手,摸摸他们的头,用肢体语言表达关心。这份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让张大成印象深刻。
从1961年起,加州实施了全美第一个“少数智力天才”教育计划。日新实验小学校长沈敏访问的派克小学就是一所从事天才儿童教育的学校,录取学生的要求是:国家水平测试的前3%或加州测试分数550分以上者。
在一堂以“美女和野兽”为主题的四五年级混合班英语阅读课上,沈敏发现,老师没有一个封闭式的问题,围绕“野兽是否强迫美女住在城堡里”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自己写下证据,观点相似的同学则组成兴趣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学会批判性学习。“说‘我不知道’是正常的,不懂就提问,教室里没有愚蠢的问题;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就反驳,并说出自己的观点。”美国同行告诉沈敏,不仅在天才教室,在任何课堂,这样的准则都不可违背。
在美国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向东听到这么一个故事: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OPEN”的第一个字母“O”。她的妈妈听后非常吃惊,询问女儿是怎么认识的?当得知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母亲一纸诉状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如果女儿认识了“O”,她就失去了将这个圈想象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的机会。
“在中国家长看来3岁小孩认识‘O’,再正常不过了”,徐向东说,“我们更注重打造孩子的知识功底,但对学生管太多,放太少。”
感触3: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美式课堂上,不绝于耳的鼓励和赞扬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惩戒。在爱思奥伦高中,七宝中学副校长李啸瑜对该校的处罚教育产生了浓厚兴趣。
爱思奥伦高中设有students advisor(学生顾问)一职,负责按照校规负责学生行为教育,类似于国内学校的政教主任。在爱思奥伦高中,学生若是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可罚待在家里,清洁校园,或放学后留下作业等,学生有受何种处罚的选择权;她则根据规章制度依照学生违纪次数和情节轻重决定惩罚时间的长短;学校还设有“安全代表”,帮助协调解决学生争吵等事宜。
李啸瑜跟随学校负责安全状况的校长助理参加了一次开除学生的听证会(Expulsion Panel)。听证会系学区组织,由和学生不存在利益关系的其他学校的三名校长听证并录音,给出建议提交董事会,由董事会发布最终决定。参加听证会的还有学生及其监护人,学生所在学校的校长。会议先介绍出席者,并让学生及其家长自报姓名;接着一位校长陈述事情并提问学生及其监护人,然后由学生方提问陈述;第三步程序是所有当事人都离开,由上述参与听证的三位校长讨论;嗣后,是当事人一起协商解决办法,最终由这三位听证校长书写处理意见。
听证会的程序正规但并不令人紧张,最为重要的,三名校长建议是犯事学生被原来学校开除后立即转到opportunity school(直译是“机会学校”),倘若一年后表现不错,仍可转到常规的学校。
在随后的接触中,李啸瑜发现,在美国,学校分类非常细致,给更多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适合他们的教育。高中毕不了业的学生,16岁后可去continual school(继续教育学校)完成学业;偷渡或被黑户籍家庭的孩子同样拥有上学的权利,任何学校不得拒绝;怀孕或已生育孩子的少女也有专设的学校,学校聘请专人看护她们的婴儿;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到mid rose school学习,起这个名字,或许是希望学生像玫瑰花蕾一样“含苞待放”。
感触4:孩子阅读全民动员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在上海地铁上,很多年轻人喜欢玩手机、聊天,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各种等待时间翻书阅读是一道常见的风景。
热爱阅读的习惯,从何时开始培养?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张悦颖在住家家庭小女孩Grace(葛蕊丝)的身上找到了答案。她在当地一所小学读2年级,和这个年纪的大部分孩子一样,做作业时免不了拖拖拉拉。但只要到了周六,葛蕊丝会比哪一天都起得早,因为这天她要到社区图书馆去。学校图书馆每次只能借一本书,而社区图书馆一次可以借十本。每周六一早,葛蕊丝便一个劲儿地催着母亲格劳莉出发,唯恐热门书被别人“捷足先借”了。
张悦颖发现,每次上午10时左右到达时,社区图书馆门前车位已几乎停满,不断有小孩欢呼着从车里下来,跑到图书馆内设置的儿童图书专柜。葛蕊丝对图书馆的布局了如指掌,很快,身影就消失在成排的书架里。社区图书馆墙面上贴满了布告:新书目录、借书方法指南、热门书排行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各商家贴出的奖励阅读的招数:凡阅读满一定的量就可以换取商家提供的奖品。有一周,葛蕊丝就换到了当地最有名的汉堡商奖励的五个汉堡……
张悦颖后来了解到,葛蕊丝爱书,还要归功于自美国政府2004年起开展的一项“The big read”(大量阅读)计划,其中包括在“3―12”岁少年儿童间推行“The early reading first”(早早阅读)计划。这些计划的成功,除了有大量资金投入,政府还设计了很多激发人们阅读兴趣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从总统到市民“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上网操作的“阅读问答升级奖励”,各商家与阅读结合的营销策略等。所有活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主动的需求。(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