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分流与阶层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各地区分阶层入学机会指标的再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45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教育的阶层再生产为基本视角,以MMI和EMI理论为基础,探究地区普职分流规模及结构对各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公平的影响.依据我国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人口流动带来的阶层结构差异和教育获得累积性特征,本文构建了各地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阶层公平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地区普职分流规模和结构对阶层入学机会公平产生的影响.本文发现,对普通本专科和普通本科入学机会而言,地区高中和中职毛入学率的提高均有助于缩小阶层间的入学机会差距,普通高中毛入学率的提高对改善地区阶层入学机会公平的作用更为明显;提高普通高中学额占比或普职比等调整招生结构的方式也能够显著地缩小地区阶层入学机会的差距.而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地区普职分流的招生规模和结构变化对提高地区阶层公平没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知识是一个“符号世界”,更是“真理世界”和“意义世界”,兼具客观性和社会性等多重属性.知识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理论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也是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不仅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影响着教学的活动结构,麦克·扬主张“以知识为基础的方法”建构课程理论和探讨教学问题.教学活动作为“知识密集型”实践,是主体以“人知相遇”为基础的意义实践,否认知识客观实在性而过分强调意义的社会建构,以及否认知识社会性而将知识窄化为单一的教学内容,都是非常危险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回归知识
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强大驱动之下,知识生产“模式1”“模式2”与“模式3”相继浮现,并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生态变革产生深刻影响.知识生产“模式1”的出现,确立了大学以学科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生产的中心地位,大学科研生态呈现出“闭环”形态.知识生产“模式2”的出现,推进了大学以交叉学科为特色、面向社会应用需求的知识生产的主体建设,大学科研生态转变为“扣环”形态.知识生产“模式3”的出现,促使大学超越以自身作为知识生产与科学研究绝对主体的有限视域,寻求科研生态的“融合”之力,从“线性创新模式”的起点转变为“非线性创新
本文剖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在学业减负的动力下,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基础从教学大纲到学习目标;破除知识本位之后,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学习成长嵌入目标控制之中,课程改革成为不同课程流派的试验场.结合历史课程的教与学,本文阐述了实用主义将知识方法化与工具化,其后是有限的经验与软化的真理;认知建构主义将知识化约为认知,强调“如何思考”比“思考什么”更重要;社会建构主义将课程变成文化的战场,强调立场比真相更重要,滑入相对主义;最后引入社会实在论,强调科学与理性是超越个体经验与认识之上的集体成就,真理具有强制性,教育应传
知识问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没有知识就不需要教学,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就不需要现代教育.知识既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其自身的传承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承与学生发展互为目的 、互为工具.知识教学是帮助学生个体进入社会历史、丰满精神世界与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路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学生学习远离生活的、先进、系统的科学知识,正是教学活动的优势与独特之处.经由学生的主动活动,客观知识才能活化、具体化,成为学生成长和创造的现实力量.
在西方古典教育传统中,灵魂天生有优劣、高低和美丑之分,对于不同的灵魂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城邦教育的实质便是惩罚;然而这一主张在现代民主社会的语境中受到挑战,这使得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现代政治共同体如何形塑人民、教育王者的问题在古今之争的语境中显得尤为尖锐.卢梭认为爱弥儿这类优秀的灵魂跟随良师的引导便能自然向善,惩罚对他们而言,非但不能驯化灵魂中恶,反而是催生恶的直接诱因;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而言,需要借助惩罚教育驯化灵魂中的恶.本文通过分析《爱弥儿》中关于惩罚问题的双重隐喻,
公立中小学教师人事关系法制化旨在建立健全教师在招聘、编制、工资、奖惩、流动等各事项中的权利义务相关的法律制度,将教师归属于公务员或公务雇员的立法思路陷入了演绎逻辑的泥淖.教师的人事关系涉及不同事项、不同主体和不同法律部门,无法完全将教师归属于既定的法律主体类型.国外教师人事制度亦表明,教师的公务员或公务雇员的身份与其具体的权利义务设定和合法权益保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国应采取以公法调整为主、合同调整为辅的方式,构建独立的中小学教师人事关系制度体系.未来研究应关注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具体事项的权利义务设定,并
出于对诗歌的道德危险的忧虑,中西诗教传统都对诗的道德品格有严格的要求.卢梭与朱熹跨越中西文化的分界,在读者的道德心理学视角下具有同样的默契,通过对“读者”的塑造,转变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被动关系,使读者成为诗歌教育的主体,通过读者心灵的积极参与,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了诗歌教育“思无邪”的教育效果.
知识问题是课程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在社会建构主义、概念重建主义等理论的导向下,知识相对主义成为当代课程研究的强势话语.本文基于课程研究自身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问题,对相对主义进行批判性考察.特别是通过阐明相对主义嵌入中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及原因,在凸显理论叙述与实践操作之间巨大的悖反与断裂关系的前提下,重新揭示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客观知识的价值,从而对“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保持警惕.本文通过审视相对主义的误区,为知识的客观性辩护,重新思考和估价知识问题与课程研究的关系定位.
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运用工资决定方程和准实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评估了义务教育改革对中国农村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受义务教育改革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9.7年,相对于控制组中未受到改革影响的7.1年,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6年;(2)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测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教育回报率为6.7%,而基于工具变量法测得的整体教育回报率上升为14.6%,义务教育改革在基准回归中对非农收入水平的提升效应为28%;(3)义务教育改革对农
一进腊月门,大家就忙活起来了.北平有一首民谣:“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就是说,一吃腊月初八熬的腊八粥,就告诉您年尽岁逼啦.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了关东糖,账单子就陆续而来,您准备还账吧.一直到三十儿晚上放了鞭炮敬神祭祖,嘴里吃上热气腾腾的煮饽饽,账主子说声恭喜,不再要账,救命王菩萨,年关又算是闯过去了.这几句话虽然很普通,可是把过年的情景形容得淋漓尽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