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昌都,一提起洛松麦郎,没有人不认识、没有人不翘起大拇指。洛松麦郎自参加工作以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视人民为父母,尽心尽力地干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在担任昌都地区民政局局长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地区11个县的乡村,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灾民和困难群众心中,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成己任,时刻铭记一名民政工作者的职责,用坚定的信念、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树立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典范,处处都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一心为民的好公仆,默默奉献的孺子牛”。2006年,他被人事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同时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洛松麦郎也由此成为昌都地区第二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人。
深怀爱民之心 多办利民之事
洛松麦郎在担任昌都地区民政局局长之前,曾担任察雅县常务副县长。期间,他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诺言,忠实地履行了一个人民公仆的职责,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为老百姓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深受群众爱戴,被当地群众称为“勤政为民,扎实苦干”的好县长。为尽快改变察雅县贫穷面貌,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他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全县各个乡镇。经过实地考察,确定了以扶贫工作为中心,搞扶贫开发项目为重点,实施短、平、快项目,尽快致富的工作思路。并根据察雅的实际情况,农、牧、林、养殖4大开发区域,同时加快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商贸流通,增加群众收入。
洛松麦郎经常深入到一线,工作在一线,指导群众实施扶贫项目。1996 年察雅县的重点开发项目——泽桶坝开发以后,要从4个乡组织搬迁贫困户到开发区定居。搬迁任务重,加之有部分贫困户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搬迁。县委、县政府把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任务交给了洛松麦郎,他接受任务后,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先后数次到实地安排落实搬迁工作,组织劳力为贫困户建房,亲自到搬迁户家中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同建房民工一起背土打墙。领导的实干精神感动了群众,他们都说“县长都亲自帮我们建房,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不响应政府的号召,就对不起政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整齐、漂亮的33幢新房在泽桶坝建起,33户贫困户喜迁新居。当年就完成了贫困户搬迁任务。
1998 年,洛松麦郎又受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承担被自治区列为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卡贡引水工程任务。该工程不仅地质条件复杂,大小鸿沟遍布,而且整个水渠缠绕在半山腰上,工程实施难度很大。施工中,洛松麦郎一面抓施工质量进度,一面抓安全教育。既当指挥者,又当劳动者。同民工一起劳动,每天在工地来回检查、指导。在洛松麦郎的带领下,经过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及参战民工5个月的艰苦奋斗,卡贡水渠竣工,创造了又一个察雅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想要富,先修路。年察公路是察雅县通往外面的惟一通道,由于地质复杂,滑坡段多,路窄、弯急,一遇雨季经常塌方受阻,使察雅县处于封闭中,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整治扩建这条公路,并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洛松麦郎担任了副指挥长,他积极协助指挥长,经常跑工地,吃住在工地,带领5个乡1400 名民工大干60天,经过艰苦努力,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整治扩建后的年察公路,路面增宽,滑坡段得到整治,基本保证了常年通车。
民政“新兵”变“标兵” 群众利益常挂心
参加工作之初,洛松麦郎是民政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他深知自己的神圣职责,他一边认真工作,一边不断钻研民政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还经常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积极参加组织上安排的各种培训。他先后在各级党校深造学习。在自治区民政厅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和山东太安聋哑学校学习聋哑手语期间,撰写了藏文30多个字义的聋哑手语图案和解图说明一套,出色地完成了学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民政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为西藏今后开设聋哑学校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刻苦钻研民政业务知识,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民政业务工作,由一名民政战线上的“新兵”,成了一名“标兵”。
当上昌都地区民政局局长后,洛松麦郎经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民政工作的每一项都饱含着党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之情。民政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无军籍职工的待遇问题是昌都地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了落实好无军籍职工的待遇问题,洛松麦郎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积极与军分区战勤科联系,解决了无军籍职工住院医疗费、差旅费、工资等方面的遗留问题,切实做到了为无军籍职工排忧解难。
洛松麦郎把解决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长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昌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开展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洛松麦郎多次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治区的有关文件精神,制订了《昌都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方案》。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和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洛松麦郎和地区民政局低保科工作人员一起,冒着严寒酷暑,进行低保排查,清出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杜绝了优亲厚友现象,把真正生活贫困的人纳入低保。
平时下乡时随时抽查低保户,已经成为洛松麦郎的一种习惯。2005 年6月,他到芒康县出差,为了了解基层上报的数据是否准确,他没有通知当地干部,按照低保档案上的地址,直接入户了解情况,对基层上报的基础资料是否真实。当一行人来到芒康县嘎托镇时,大雨滂沱,道路泥泞难行,去往贫困户家的周围没有像样的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顶着雨,踏着稀泥,一户一户地查对,从早到晚,从一户到另一户,马不停蹄地一连跑了两天,当调查完最后一户,无一差错时,洛松麦郎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了增强低保资金发放透明度,他大胆创新,在昌都地区采用由银行代发低保金,使低保户按时足额领到了保障金,他的这一做法,受到了低保户的普遍欢迎。
“亏了咱一家 幸福千万家”
昌都地区地处横断山脉,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在民政局工作期间,无论身为职员、还是为官,每次灾害发生后,洛松麦郎总是冲在最前面。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89 年4月,丁青县北部遭到历史罕见的暴雪袭击,而当时洛松麦郎的妻子已怀孕8个月,即将临产,家中两岁女儿也需要照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洛松麦郎毅然请求组织上让他到受灾最严重的布塔乡参加救灾工作。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他同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第一线,一连10多个小时滴水未沾,颗粒未进。原本就患有严重的腰伤和流鼻血的毛病复发。即使这样,洛松麦郎也顾不上休息,及时召集县乡干部了解实情,同乡村干部深入走访灾民,安排群众的生产生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类似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枚不胜举。由于经常奔波于灾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中,爱人工作又忙,孩子经常无人照顾。爱人埋怨他说,家对于洛松麦郎是旅馆、食堂,他只有劝慰爱人和孩子“谁让我在民政战线工作呢,亏了咱一家幸福千万家。”
1992 年7月份,正值洛松麦郎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母亲病重,工作又离不开,他没有回去照顾母亲。当他工作告一段落返回昌都时,母亲因病情加重而去世了,他默默地站在母亲的遗像前,心中充满了内疚之情,他把悲痛深藏在心底,处理好母亲的后事后,又背起行囊,奔赴民政工作第一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为己任认识洛松麦郎的人都说,洛松麦郎拥有颗金子般的心。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每次下乡都要到贫困户家中去查访,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一些钱和衣物送给他们,并想办法寻找致富之路。他同察雅县民政局一起担负起了抚养8个孤儿的责任。每年自掏腰包给他们送200多公斤的粮食,1000 元现金,为8名孤儿解决了实际困难,送去了一份爱心。之前,他在察雅县任常务副县长主管民政工作期间,还与察雅县阿孜乡一户贫困户结“亲戚”,从经济、物资、技术方面给予其扶持。几年来,为这户穷“亲戚”盖房、给钱和衣物折款达8000 多元,在他的直接帮助下,这位“亲戚”很快脱了贫,解决了温饱问题。
洛松麦郎在下乡到卡贡乡时,得知有一位盲人双目失明,生活不便,于是,他又亲自送这位盲人到地区人民医院做眼科手术,并给这位盲人支付医疗费、买营养品、赠衣服,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现在这位盲人基本复明,重见了光明。
洛松麦郎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只有一颗对党的事业的赤诚之心,一腔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爱。他对事业不懈地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普遍赞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洛松麦郎多次被评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而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经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做的工作是自己应该做的,离党和人民的要求差距还远……”
深怀爱民之心 多办利民之事
洛松麦郎在担任昌都地区民政局局长之前,曾担任察雅县常务副县长。期间,他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诺言,忠实地履行了一个人民公仆的职责,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为老百姓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深受群众爱戴,被当地群众称为“勤政为民,扎实苦干”的好县长。为尽快改变察雅县贫穷面貌,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他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全县各个乡镇。经过实地考察,确定了以扶贫工作为中心,搞扶贫开发项目为重点,实施短、平、快项目,尽快致富的工作思路。并根据察雅的实际情况,农、牧、林、养殖4大开发区域,同时加快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商贸流通,增加群众收入。
洛松麦郎经常深入到一线,工作在一线,指导群众实施扶贫项目。1996 年察雅县的重点开发项目——泽桶坝开发以后,要从4个乡组织搬迁贫困户到开发区定居。搬迁任务重,加之有部分贫困户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搬迁。县委、县政府把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任务交给了洛松麦郎,他接受任务后,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先后数次到实地安排落实搬迁工作,组织劳力为贫困户建房,亲自到搬迁户家中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同建房民工一起背土打墙。领导的实干精神感动了群众,他们都说“县长都亲自帮我们建房,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不响应政府的号召,就对不起政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整齐、漂亮的33幢新房在泽桶坝建起,33户贫困户喜迁新居。当年就完成了贫困户搬迁任务。
1998 年,洛松麦郎又受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承担被自治区列为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卡贡引水工程任务。该工程不仅地质条件复杂,大小鸿沟遍布,而且整个水渠缠绕在半山腰上,工程实施难度很大。施工中,洛松麦郎一面抓施工质量进度,一面抓安全教育。既当指挥者,又当劳动者。同民工一起劳动,每天在工地来回检查、指导。在洛松麦郎的带领下,经过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及参战民工5个月的艰苦奋斗,卡贡水渠竣工,创造了又一个察雅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想要富,先修路。年察公路是察雅县通往外面的惟一通道,由于地质复杂,滑坡段多,路窄、弯急,一遇雨季经常塌方受阻,使察雅县处于封闭中,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整治扩建这条公路,并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洛松麦郎担任了副指挥长,他积极协助指挥长,经常跑工地,吃住在工地,带领5个乡1400 名民工大干60天,经过艰苦努力,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整治扩建后的年察公路,路面增宽,滑坡段得到整治,基本保证了常年通车。
民政“新兵”变“标兵” 群众利益常挂心
参加工作之初,洛松麦郎是民政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他深知自己的神圣职责,他一边认真工作,一边不断钻研民政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还经常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积极参加组织上安排的各种培训。他先后在各级党校深造学习。在自治区民政厅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和山东太安聋哑学校学习聋哑手语期间,撰写了藏文30多个字义的聋哑手语图案和解图说明一套,出色地完成了学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民政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为西藏今后开设聋哑学校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刻苦钻研民政业务知识,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民政业务工作,由一名民政战线上的“新兵”,成了一名“标兵”。
当上昌都地区民政局局长后,洛松麦郎经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民政工作的每一项都饱含着党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之情。民政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无军籍职工的待遇问题是昌都地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了落实好无军籍职工的待遇问题,洛松麦郎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积极与军分区战勤科联系,解决了无军籍职工住院医疗费、差旅费、工资等方面的遗留问题,切实做到了为无军籍职工排忧解难。
洛松麦郎把解决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长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昌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开展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洛松麦郎多次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治区的有关文件精神,制订了《昌都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方案》。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和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洛松麦郎和地区民政局低保科工作人员一起,冒着严寒酷暑,进行低保排查,清出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杜绝了优亲厚友现象,把真正生活贫困的人纳入低保。
平时下乡时随时抽查低保户,已经成为洛松麦郎的一种习惯。2005 年6月,他到芒康县出差,为了了解基层上报的数据是否准确,他没有通知当地干部,按照低保档案上的地址,直接入户了解情况,对基层上报的基础资料是否真实。当一行人来到芒康县嘎托镇时,大雨滂沱,道路泥泞难行,去往贫困户家的周围没有像样的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顶着雨,踏着稀泥,一户一户地查对,从早到晚,从一户到另一户,马不停蹄地一连跑了两天,当调查完最后一户,无一差错时,洛松麦郎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了增强低保资金发放透明度,他大胆创新,在昌都地区采用由银行代发低保金,使低保户按时足额领到了保障金,他的这一做法,受到了低保户的普遍欢迎。
“亏了咱一家 幸福千万家”
昌都地区地处横断山脉,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在民政局工作期间,无论身为职员、还是为官,每次灾害发生后,洛松麦郎总是冲在最前面。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89 年4月,丁青县北部遭到历史罕见的暴雪袭击,而当时洛松麦郎的妻子已怀孕8个月,即将临产,家中两岁女儿也需要照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洛松麦郎毅然请求组织上让他到受灾最严重的布塔乡参加救灾工作。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他同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第一线,一连10多个小时滴水未沾,颗粒未进。原本就患有严重的腰伤和流鼻血的毛病复发。即使这样,洛松麦郎也顾不上休息,及时召集县乡干部了解实情,同乡村干部深入走访灾民,安排群众的生产生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类似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枚不胜举。由于经常奔波于灾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中,爱人工作又忙,孩子经常无人照顾。爱人埋怨他说,家对于洛松麦郎是旅馆、食堂,他只有劝慰爱人和孩子“谁让我在民政战线工作呢,亏了咱一家幸福千万家。”
1992 年7月份,正值洛松麦郎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母亲病重,工作又离不开,他没有回去照顾母亲。当他工作告一段落返回昌都时,母亲因病情加重而去世了,他默默地站在母亲的遗像前,心中充满了内疚之情,他把悲痛深藏在心底,处理好母亲的后事后,又背起行囊,奔赴民政工作第一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为己任认识洛松麦郎的人都说,洛松麦郎拥有颗金子般的心。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每次下乡都要到贫困户家中去查访,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一些钱和衣物送给他们,并想办法寻找致富之路。他同察雅县民政局一起担负起了抚养8个孤儿的责任。每年自掏腰包给他们送200多公斤的粮食,1000 元现金,为8名孤儿解决了实际困难,送去了一份爱心。之前,他在察雅县任常务副县长主管民政工作期间,还与察雅县阿孜乡一户贫困户结“亲戚”,从经济、物资、技术方面给予其扶持。几年来,为这户穷“亲戚”盖房、给钱和衣物折款达8000 多元,在他的直接帮助下,这位“亲戚”很快脱了贫,解决了温饱问题。
洛松麦郎在下乡到卡贡乡时,得知有一位盲人双目失明,生活不便,于是,他又亲自送这位盲人到地区人民医院做眼科手术,并给这位盲人支付医疗费、买营养品、赠衣服,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现在这位盲人基本复明,重见了光明。
洛松麦郎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只有一颗对党的事业的赤诚之心,一腔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爱。他对事业不懈地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普遍赞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洛松麦郎多次被评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而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经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做的工作是自己应该做的,离党和人民的要求差距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