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财政部已于2012年11月正式发布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此规范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涵义做了全新的诠释,更加科学合理地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行定位,对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对象进行划分,并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机制,重点讨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全面贯彻执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于2014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此规范将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以减少权力滥用和自由裁量权的发生。我们要正确认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而全面推动推进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实施。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理论是基于管理的需要并伴随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而发展起来。起初,内部控制时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后来发展到了事业单位中来。根据2012年11月发布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由领导负责,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为实现单位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过程。事业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实施细则,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根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五个: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以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为主要目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防范舞弊及保护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事业单位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及公共资金,因此事业单位也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的制衡作用,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以达到防止舞弊及防止腐败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的机构,其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必须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为出发点,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满意度及效果。事业单位要将公共服务效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其业务活动的绩效的标准之一,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态度及积极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其他三个目标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企业内部控制大致相同,但是针对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更加注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制定事业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规范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为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体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各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在中国,这些单位都担负了一定的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职责。这些主体都具有一定的公共资金的支配权。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规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在中国,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可分为预算业务、收支业务、资产、建设项目、合同及政府采购业务六项。
一般来讲,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可分为非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事业单位对公共资源具有一定的支配权,每一个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都与公共资金分不开,都需对单位自身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支配,每个事业单位都会涉及到一定的经济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对于每一个事业单位都应用。目前,在中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主要还是针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这六项业务每个事业单位都会有所涉及,其是所有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共性业务。
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
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内部控制,如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归口管理、预算控制、会计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单据控制及信息内部公开等。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是指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实行一定的分离措施,明确划分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工作机制。归口管理是指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责权对等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事业单位的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财产保护控制是指建立健全资产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制度,可采取资产登记、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及账目核对等措施对资产进行管理,以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是指要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及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单据控制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加强单位内各项经济活动的表单及票据管理。
相较于公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归口管理、单据控制及信息内部公开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创新方法。归口管理可有效制止事业单位的“小金库”的存在。单据控制可以保证发票和业务的真实性,减少假发票的使用,使事业单位管理更加规范。随着我国要打造法治型、廉洁型政府,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是事业单位必然要实行的制度。实行信息内部公开制度,可以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使事业单位的每一项经济活动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
这些控制方法已经在中国事业单位得到实行并取得成效,在相关事业单位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六、结束语
经上所述,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控制目标、控制主体、控制对象及内部控制方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可以使中国事业单位在公众的监督下科学合理地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更加有效的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各事业单位应该按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予以实施,并建立相关制度,以督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3.
[2] 财政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 刘永泽,张亮.中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于2014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此规范将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以减少权力滥用和自由裁量权的发生。我们要正确认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而全面推动推进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实施。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理论是基于管理的需要并伴随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而发展起来。起初,内部控制时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后来发展到了事业单位中来。根据2012年11月发布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由领导负责,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为实现单位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过程。事业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实施细则,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根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五个: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以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为主要目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防范舞弊及保护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事业单位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及公共资金,因此事业单位也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的制衡作用,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以达到防止舞弊及防止腐败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的机构,其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必须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为出发点,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满意度及效果。事业单位要将公共服务效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其业务活动的绩效的标准之一,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态度及积极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其他三个目标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企业内部控制大致相同,但是针对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更加注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制定事业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规范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为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体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各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在中国,这些单位都担负了一定的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职责。这些主体都具有一定的公共资金的支配权。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规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在中国,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可分为预算业务、收支业务、资产、建设项目、合同及政府采购业务六项。
一般来讲,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可分为非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事业单位对公共资源具有一定的支配权,每一个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都与公共资金分不开,都需对单位自身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支配,每个事业单位都会涉及到一定的经济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对于每一个事业单位都应用。目前,在中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主要还是针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这六项业务每个事业单位都会有所涉及,其是所有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共性业务。
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
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内部控制,如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归口管理、预算控制、会计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单据控制及信息内部公开等。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是指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实行一定的分离措施,明确划分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工作机制。归口管理是指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责权对等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事业单位的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财产保护控制是指建立健全资产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制度,可采取资产登记、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及账目核对等措施对资产进行管理,以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是指要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及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单据控制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加强单位内各项经济活动的表单及票据管理。
相较于公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归口管理、单据控制及信息内部公开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创新方法。归口管理可有效制止事业单位的“小金库”的存在。单据控制可以保证发票和业务的真实性,减少假发票的使用,使事业单位管理更加规范。随着我国要打造法治型、廉洁型政府,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是事业单位必然要实行的制度。实行信息内部公开制度,可以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使事业单位的每一项经济活动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
这些控制方法已经在中国事业单位得到实行并取得成效,在相关事业单位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六、结束语
经上所述,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控制目标、控制主体、控制对象及内部控制方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可以使中国事业单位在公众的监督下科学合理地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更加有效的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各事业单位应该按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予以实施,并建立相关制度,以督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3.
[2] 财政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 刘永泽,张亮.中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