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 问:我女儿3岁8个月,上小班。上幼儿园前她就能自己吃饭、穿衣,在幼儿园,她虽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却是独立能力最强的一个。可是在家里她却常常不肯自己干活,怎么办?
感到头痛的妈妈
A从您的描述看,您的女儿起码在自理生活方面发展得不错,显然这是您正确引导的结果。自理生活是良好品德之一,自理生活能力的发展与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您希望孩子从现在起就形成良好的自理生活习惯并且不断地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对孩子在家里不肯干活不满意。也许您还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幼儿园一套家里一套,以后会不会形成“两面派”甚至“双重人格”?
其实您这个问题几乎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可是郑重其事地提出来讨论的却不多。其间的差别,除了对该问题重视程度的不同,更有对孩子成长发育水平力求准确把握的意识不同。许多时候,我们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行为表现是否符合“这个”年龄的成长发育水平。比如,我们常常批评两三岁的孩子“自私”,其实这种批评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阶段,“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属于正常水平,在这个阶段要求孩子“为别人着想”反而是不讲科学的“超要求”。
3岁的孩子独立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乐意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吃饭、穿衣、刷牙、上厕所,能够分床睡,整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等。他们还愿意并希望帮助大人做事,如拿拖鞋、扫地、倒垃圾,甚至要求干一些如拖地板、洗衣服等等超过他们能力的家务活,这让他们有长大成人的自豪感,也是“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良好习惯的萌芽。
您的女儿正处于对生活规则、社会规范的敏感期,所以,在这个阶段培养一系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黄金时期,我们家长应该懂得“抓住机遇”。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习惯的培养。
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这是“一个时期”的目标,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根据孩子的成熟水平分层次进行的。
您的女儿会自己吃饭、穿衣,这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还没有成为习惯。从她的表现看,可以判断出她已经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好的行为。她在幼儿园这么做就是受了这种认知的引导,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但她回家后就不这么表现了,说明还没有形成习惯。习惯是一种本能般熟习的行为表现,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的一致性的表现。习惯是后天养成的。
明明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偏偏在幼儿园做到而在家做不到,这样的不一致在这个年龄的孩子是经常会有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是孩子的年龄小。小班的孩子自我控制的发育水平较低,无法自觉坚持某种好行为很正常。坚持还是不能坚持好的行为,主要靠外力的引导和约束。它恰恰说明教育的重要,我们有责任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引导。
其次,小班孩子的情绪虽然已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情绪的不稳定和易变化还是主要的特点。另外他们了解别人特别是亲近的人的意思的能力有了提高,因此,因为心理因素如受了表扬或批评而产生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现象逐渐增多。换句话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主要靠别人帮助调节情绪,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的态度能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情绪乃至言行。幼儿园老师赞扬、肯定得多,您的孩子乐意表现好;家里人赞扬、鼓励得不多,或者表扬的方式、分寸不对,说不到孩子的心里去,恐怕是导致您女儿两种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小班孩子虽然处在规则敏感期,对“要”和“不要”、“好”和“不好”有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并且愿意通过努力去遵守规则,但对这种规则的认知还是浅层次的,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的道理。懂得道理一般从中班开始,这是由他们的认知发育水平决定的。也就是说,帮助4岁前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可以不必过多地讲道理,但须始终坚持同一标准以形成习惯。由此我们应该想到父母家人自身榜样的重要——这时候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形成习惯的。假如我们自己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孩子也会模仿。
写到这里,我想您明白应该怎么做了。我们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父母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2.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引导孩子自觉自愿地坚持良好行为以形成习惯。
3.宽容、等待、坚持。容许孩子有反复,适时提醒,但一定要持之以恒。
4.少讲大道理,多讲一些包含教育意义的故事或通过做游戏让孩子懂得良好习惯对于一生的重要价值,提高孩子的相关认知水平。
孩子长大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愿您能在正确引导的同时享受这个过程!
(作者系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感到头痛的妈妈
A从您的描述看,您的女儿起码在自理生活方面发展得不错,显然这是您正确引导的结果。自理生活是良好品德之一,自理生活能力的发展与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您希望孩子从现在起就形成良好的自理生活习惯并且不断地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对孩子在家里不肯干活不满意。也许您还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幼儿园一套家里一套,以后会不会形成“两面派”甚至“双重人格”?
其实您这个问题几乎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可是郑重其事地提出来讨论的却不多。其间的差别,除了对该问题重视程度的不同,更有对孩子成长发育水平力求准确把握的意识不同。许多时候,我们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行为表现是否符合“这个”年龄的成长发育水平。比如,我们常常批评两三岁的孩子“自私”,其实这种批评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阶段,“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属于正常水平,在这个阶段要求孩子“为别人着想”反而是不讲科学的“超要求”。
3岁的孩子独立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乐意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吃饭、穿衣、刷牙、上厕所,能够分床睡,整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等。他们还愿意并希望帮助大人做事,如拿拖鞋、扫地、倒垃圾,甚至要求干一些如拖地板、洗衣服等等超过他们能力的家务活,这让他们有长大成人的自豪感,也是“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良好习惯的萌芽。
您的女儿正处于对生活规则、社会规范的敏感期,所以,在这个阶段培养一系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黄金时期,我们家长应该懂得“抓住机遇”。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习惯的培养。
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这是“一个时期”的目标,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根据孩子的成熟水平分层次进行的。
您的女儿会自己吃饭、穿衣,这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还没有成为习惯。从她的表现看,可以判断出她已经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好的行为。她在幼儿园这么做就是受了这种认知的引导,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但她回家后就不这么表现了,说明还没有形成习惯。习惯是一种本能般熟习的行为表现,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的一致性的表现。习惯是后天养成的。
明明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偏偏在幼儿园做到而在家做不到,这样的不一致在这个年龄的孩子是经常会有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是孩子的年龄小。小班的孩子自我控制的发育水平较低,无法自觉坚持某种好行为很正常。坚持还是不能坚持好的行为,主要靠外力的引导和约束。它恰恰说明教育的重要,我们有责任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引导。
其次,小班孩子的情绪虽然已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情绪的不稳定和易变化还是主要的特点。另外他们了解别人特别是亲近的人的意思的能力有了提高,因此,因为心理因素如受了表扬或批评而产生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现象逐渐增多。换句话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主要靠别人帮助调节情绪,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的态度能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情绪乃至言行。幼儿园老师赞扬、肯定得多,您的孩子乐意表现好;家里人赞扬、鼓励得不多,或者表扬的方式、分寸不对,说不到孩子的心里去,恐怕是导致您女儿两种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小班孩子虽然处在规则敏感期,对“要”和“不要”、“好”和“不好”有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并且愿意通过努力去遵守规则,但对这种规则的认知还是浅层次的,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的道理。懂得道理一般从中班开始,这是由他们的认知发育水平决定的。也就是说,帮助4岁前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可以不必过多地讲道理,但须始终坚持同一标准以形成习惯。由此我们应该想到父母家人自身榜样的重要——这时候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形成习惯的。假如我们自己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孩子也会模仿。
写到这里,我想您明白应该怎么做了。我们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父母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2.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引导孩子自觉自愿地坚持良好行为以形成习惯。
3.宽容、等待、坚持。容许孩子有反复,适时提醒,但一定要持之以恒。
4.少讲大道理,多讲一些包含教育意义的故事或通过做游戏让孩子懂得良好习惯对于一生的重要价值,提高孩子的相关认知水平。
孩子长大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愿您能在正确引导的同时享受这个过程!
(作者系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