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发紧密竞争也愈发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往往取决于科技发展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劳动者素质高低的竞争。为此,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实行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然而,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许多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课业负担过重,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本文以建构主义的观点为主要指导思想,对当今中学政治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笔者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基本概念
受工业革命影响,行为主义思潮盛行,认为知识是外在环境对学习者的不断刺激所掌握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效率的劳动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为主义的弊端日益凸显,建构主义应运而生。关于建构主义有以下著名观点:顺应同化论,皮亚杰认为建构主义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和提高;个体能动论,思腾伯格和卡茨等让人强调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文化背景论,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是学习者结合自身体验对动态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知识具有动态性,学习者现在所学习的知识在将来有可能被推翻。基于以上观点要求教师需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二、现今中学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教师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是一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在政治课堂中,通过对经济、法制、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对社会主义的归属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的伟大理想。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色彩。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下,“以教材为媒体,以教学为中介,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部分教师忽视中学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的特点,过分注重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成长,情感养成的教育。将政治课变成“讲条条,背条条”的知识课。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提高学生在短时间所接受的知识容量,但学生对于祖国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却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的声誉。一方面学生以至于日后从事工作过程中没有明確的目标,极易产生迷茫和不知所措的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而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而没有把能力目标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使得课程乏味,在“新高考”背景下受到“冷落”。
(二)以教材知识为主,忽略生活体验
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起点和归宿,教材知识是在总结前人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加以筛选整合的产物。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生活体验,是一个理论指导生活,生活形成理论的螺旋上升过程。政治课程概念、原理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阐述清楚,以帮助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为了便于教学,只是进行枯燥地理论说教而没有将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联系起来;或只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联系。由于教师跟学生在年龄、经历之间的差异,对生活的见解存在很大差异,教学可能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学生日后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错误的指导。教师部分观点使得学生难以信服,从而对政治学科丧失兴趣。虽然教改活动深入开展,广大政治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教学形式虽发生变化,创新,仍没有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开展教学。
学生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以接受知识为主,质疑能力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不会学习。他提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但受中国传统文化及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学生更加乐意做学习的接收者而不是知识的质疑者和发现者。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而不将自身所处时代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些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正确的,并不是放在四海皆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质疑能力,而正是现代中学生极度缺乏的。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中国以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推动者和建设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之一是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推动学习者进一步探究和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中学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思辨性质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思考和辨析,对一般事物进行比较、归纳和分类,在日后遇到具体事情能够以自主的态度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思政学科的重要任务。
(二)以细微知识点学习为主,知识整合能力弱
虽然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有自身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结构,但就高中生而言,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尚不完善,对知识掌握和理解较弱。加之考试压力的重担下,学生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不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为知识网,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构架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短期中,可能学生并不能看出差别。但随着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任务加重,由于没有宏观视野,缺乏知识之间联系的认知,极易出现知识的遗忘和记忆混乱的现象。这也就是许多学生中存在的概念区分模糊、记得知识点却不懂得如何使用等问题的原因所在。为此,盲目搞题海战术,舍弃教材,抱着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进行无休止的训练和死记硬背。并没有发挥作业的价值,又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对中学思政课堂启示
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书记主持召开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都强调了思政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建构主义理论中,我们了解到中学的政治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将实践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同时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迈进。基于一观点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传递而被学生掌握的,而是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理解,强调的是学生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发挥主动性掌握知识的过程。要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由于学生在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生活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千差万别,因此只有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性格特点才能进行针对性引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补短和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谈话、政治认知结构测试等多种渠道进行,将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量化,找到区别再进行对症下药。以集体授课为主,课下个体引导为辅,不仅能够增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其次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及思想政治学科的魅力,能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使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思想政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重要课程,同时这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已不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维护者,教学方法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创造教学情景,增加教学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参加地方图书馆,在这过程中教师结合中国历史加以讲解中国所处时代的遭遇,使得学生自己根据所见所闻对相关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既满足了教师的知识讲授任务,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认同感。此外组织学生户外辩论活动,在空气良好的环境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愉悦心情。即是知识探讨的过程也是班级建设活动的过程,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学生对教师一些偏执的看法,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不再是课堂中传递客观现成的知识,这对中学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更多地从传授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景教学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感受知识,结合自身背景知识构建出新的认识;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自己对学习的责任感;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原有知识体系综合起来解决问题。此外建构主义提出的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方法、随机教学法等都克服了传统教学只注重讲授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和改良,使其既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也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书本上的知识是对现实较为可靠的假设却并不是最可靠的。也就是说即使是书本上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未来被推翻。此外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实践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共同活动中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将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新的知识,并在事件中不断检验完善知识。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劳动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会不断更迭,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会不断加强。这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能力,也是中学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逐渐广泛,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绝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更是将理论和真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所接受;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引导教师创新发展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的的基础。因此,广大教师需利用好建构主义这一理论,不断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学科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9):156-158.
[2]苏伯英.建构主义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24):246-247.
[3]闫晓梅.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厦门市四所中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0(06):36-40.
[4]王平,刘竹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启示[J].科技风,2018(27):245.
[5]曹國梅.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20-21.
[6]徐晓鹏.建构主义视角下合作化研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J].经济师,2020(12):205-206.
[7]郑惠玲.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1):26-27.
[8]周玉员.中学教学视域下的建构主义新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06):233-234.
[9]李晓荣.新时代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9(09):73-74.
[10]温长雨晴.浅析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21(06):191-192.
◆关键词: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基本概念
受工业革命影响,行为主义思潮盛行,认为知识是外在环境对学习者的不断刺激所掌握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效率的劳动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为主义的弊端日益凸显,建构主义应运而生。关于建构主义有以下著名观点:顺应同化论,皮亚杰认为建构主义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和提高;个体能动论,思腾伯格和卡茨等让人强调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文化背景论,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是学习者结合自身体验对动态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知识具有动态性,学习者现在所学习的知识在将来有可能被推翻。基于以上观点要求教师需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二、现今中学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教师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是一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在政治课堂中,通过对经济、法制、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对社会主义的归属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的伟大理想。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色彩。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下,“以教材为媒体,以教学为中介,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部分教师忽视中学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的特点,过分注重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成长,情感养成的教育。将政治课变成“讲条条,背条条”的知识课。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提高学生在短时间所接受的知识容量,但学生对于祖国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却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的声誉。一方面学生以至于日后从事工作过程中没有明確的目标,极易产生迷茫和不知所措的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而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而没有把能力目标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使得课程乏味,在“新高考”背景下受到“冷落”。
(二)以教材知识为主,忽略生活体验
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起点和归宿,教材知识是在总结前人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加以筛选整合的产物。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生活体验,是一个理论指导生活,生活形成理论的螺旋上升过程。政治课程概念、原理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阐述清楚,以帮助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为了便于教学,只是进行枯燥地理论说教而没有将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联系起来;或只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联系。由于教师跟学生在年龄、经历之间的差异,对生活的见解存在很大差异,教学可能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学生日后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错误的指导。教师部分观点使得学生难以信服,从而对政治学科丧失兴趣。虽然教改活动深入开展,广大政治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教学形式虽发生变化,创新,仍没有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开展教学。
学生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以接受知识为主,质疑能力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不会学习。他提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但受中国传统文化及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学生更加乐意做学习的接收者而不是知识的质疑者和发现者。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而不将自身所处时代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些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正确的,并不是放在四海皆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质疑能力,而正是现代中学生极度缺乏的。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中国以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推动者和建设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之一是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推动学习者进一步探究和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中学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思辨性质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思考和辨析,对一般事物进行比较、归纳和分类,在日后遇到具体事情能够以自主的态度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思政学科的重要任务。
(二)以细微知识点学习为主,知识整合能力弱
虽然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有自身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结构,但就高中生而言,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尚不完善,对知识掌握和理解较弱。加之考试压力的重担下,学生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不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为知识网,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构架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短期中,可能学生并不能看出差别。但随着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任务加重,由于没有宏观视野,缺乏知识之间联系的认知,极易出现知识的遗忘和记忆混乱的现象。这也就是许多学生中存在的概念区分模糊、记得知识点却不懂得如何使用等问题的原因所在。为此,盲目搞题海战术,舍弃教材,抱着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进行无休止的训练和死记硬背。并没有发挥作业的价值,又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对中学思政课堂启示
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书记主持召开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都强调了思政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建构主义理论中,我们了解到中学的政治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将实践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同时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迈进。基于一观点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传递而被学生掌握的,而是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理解,强调的是学生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发挥主动性掌握知识的过程。要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由于学生在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生活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千差万别,因此只有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性格特点才能进行针对性引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补短和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谈话、政治认知结构测试等多种渠道进行,将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量化,找到区别再进行对症下药。以集体授课为主,课下个体引导为辅,不仅能够增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其次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及思想政治学科的魅力,能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使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思想政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重要课程,同时这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已不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维护者,教学方法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创造教学情景,增加教学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参加地方图书馆,在这过程中教师结合中国历史加以讲解中国所处时代的遭遇,使得学生自己根据所见所闻对相关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既满足了教师的知识讲授任务,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认同感。此外组织学生户外辩论活动,在空气良好的环境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愉悦心情。即是知识探讨的过程也是班级建设活动的过程,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学生对教师一些偏执的看法,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不再是课堂中传递客观现成的知识,这对中学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更多地从传授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景教学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感受知识,结合自身背景知识构建出新的认识;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自己对学习的责任感;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原有知识体系综合起来解决问题。此外建构主义提出的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方法、随机教学法等都克服了传统教学只注重讲授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和改良,使其既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也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书本上的知识是对现实较为可靠的假设却并不是最可靠的。也就是说即使是书本上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未来被推翻。此外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实践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共同活动中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将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新的知识,并在事件中不断检验完善知识。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劳动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会不断更迭,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会不断加强。这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能力,也是中学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逐渐广泛,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绝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更是将理论和真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所接受;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引导教师创新发展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的的基础。因此,广大教师需利用好建构主义这一理论,不断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学科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9):156-158.
[2]苏伯英.建构主义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24):246-247.
[3]闫晓梅.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厦门市四所中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0(06):36-40.
[4]王平,刘竹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启示[J].科技风,2018(27):245.
[5]曹國梅.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20-21.
[6]徐晓鹏.建构主义视角下合作化研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J].经济师,2020(12):205-206.
[7]郑惠玲.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1):26-27.
[8]周玉员.中学教学视域下的建构主义新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06):233-234.
[9]李晓荣.新时代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9(09):73-74.
[10]温长雨晴.浅析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21(0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