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需求出发,要努力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成为探索中高职衔接须重点突破的内容。长期从事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刘育锋研究员,通过系统地研究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方法与制度,提出我国应借鉴英国有关经验,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开发衔接的中高职课程;开发资格框架,以资格标准为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的依据;制定多元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承认学习者“先前学习认可”制度,实现作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内涵的衔接。
刘育锋,女,1965年生,现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国际合作与比较教育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方领导小组成员。作为国际专家,她多次承担世界银行、亚洲银行、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澳大利亚、英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职业教育项目的专家咨询工作;作为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她多次参与我国重大的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咨询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作为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她多次承担国家级、部级教育科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教育科研成果大奖。刘育锋研究员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70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了专著《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考》《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职业教育国际比较、政策与制度、课程及教师发展等。
国家职业标准(NOS)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内容依据,功能分析法是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的方法,“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不同层级的资格制度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衔接的依据,“先前学习认可(RPL)”制度与学分制的实施使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学习者而言实现了学习与自己“先前能力”的衔接,行业企业、专业机构与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共同参与是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笔者认为,英国经验对构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衔接的,这种衔接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上。英国以国家职业标准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以“资格与学分框架”(QCF)制度为课程内容衔接的依据,通过“先前学习认可(RPL)”制度与学分制的实施实现课程中教学内容内涵的衔接,通过实施行业企业、专业机构与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而使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得以保障。
(一)国家职业标准(NOS)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内容依据,保证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英国开发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第一阶段是职业标准的开发,且负责职业标准开发的机构是最了解行业企业需求的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在开发课程时,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与职业标准信息的研究是第一步骤,以上信息的研究结果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保证了国家职业标准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也因而保证了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主要阶段包括:(1)从职业分析到职业标准;(2)从职业标准到学习单元;(3)从学习单元到资格课程。其中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结果和评估标准,它列明学习者在学习后将“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内容。学习单元的确定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一些材料明确说明了这一内容,如《资格手册:轻型汽车维修及修复原理SCQF5级文凭》中指出,“001单元:在汽车环境中的健康、安全和良好的内务管理技能”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NOSG1在汽车环境中促进工作场所管理”和“NOSG2在汽车环境中降低健康和安全的风险”相关,而“单元003:在汽车工作环境中支持工作角色能力”则与英国国家资格标准“NOSG3在汽车环境中,维持工作关系”相关。一些学习结果直接来自于职业标准,一些学习结果则需对职业标准作出调整和补充。
(二)功能分析法是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的方法,保证了标准注重综合能力要求。
英国开发国家职业标准时所使用的方法是功能分析法。这种方法着眼于执行职业的某一功能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不是着眼于执行某一具体的任务,为此,国家职业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开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注重学习者综合能力的要求。
英国国家职业标准界定的是执行职业角色和功能所需的职业能力,明确个人在职场执行具体职责时必须达到的绩效水平及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理解能力。英国国家职业标准内容主要包括概览、范畴、绩效标准、知识和理解。通过使用行业或职业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方法,可以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有关的工作内容以及现有职业标准的修订意见。功能分析中的“功能”,是指某人执行的作为工作部分的系列活动。功能对雇主而言必须有清晰的目的和结果。功能分析的结果是功能图。一份详细的功能图,能够确定各职业领域的“独特贡献”,即“划定的职业领域”。
(三)“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不同层级的资格制度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衔接的依据,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学习者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英国实施“资格与学分”框架制度,英国资格监管机构规定其中各层级资格应该具备的国家标准。这种国家对资格标准内容的规定,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在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发展方面所应该具有的教育属性。
“资格与学分框架”中的资格是表示个人在一个特定的科目或职业领域中要获得的重要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通常是进一步深造或从事专业工作的先决条件。资格共有9级,分别为入门级和1~8级。每一级依据知识水平、应用技能和自主与责任等能力的综合标准而划分。依据规模与难度,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又将资格分为3类,分别为单个证书、证书与文凭。获得不同类别的资格,要获得不同数量的学分。获得单个证书,必须获得1~12个学分。获得证书,必须获得13~36个学分。获得文凭,必须获得37个以上的学分。课程依据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资格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单元进行组合,组合后的课程满足不同级别资格的能力要求。因此,课程以不同级别的资格能力要求为依据,实现了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 (四)“先前学习认可(RPL)”制度与学分制的实施,使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学习者而言实现了学习与自己“先前能力”的衔接。
英国通过职业标准与资格标准,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通过“先前学习认可”制度的实施,使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基于学习者的“先前能力”,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衔接。
英国实施“先前学习认可(RPL)”制度。这种制度通过评估,承认学习者能够证明的自己已有的能力与知识,而不需要重复学习已掌握的内容。即通过“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使学习者的学习与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衔接。
(五)行业企业、专业机构与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是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
英国课程开发机构多元,既包括行业企业,如行业技能委员会、就业与技能委员会,也包括专业机构,如颁证机构,同时还包括专业教育与培训实施机构,如继续教育学院。政府在职业教育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制度设计与规范的功能。这种课程开发制度,既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使职业教育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保证了课程对学习者能力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教育属性。以上两种属性的体现,是通过国家制度设计,通过政府、行业企业、专业机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而得以保证。
二、英国的经验对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意义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国实践的诉求、政策的诉求和理论的诉求。我国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需要明确衔接的依据与方法,需要明确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递进为依据而设置,因而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衔接的。这一衔接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保证了衔接的主体——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的职业导向性;这一衔接以资格标准为依据,即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衔接以能力为依据,保证了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衔接对于学习者发展的意义;这一衔接不仅体现为内容上的衔接,而且还体现为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自身能力上的衔接,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学习者为中心;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衔接性,是通过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而得以保障。英国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有关经验,对于我国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依据、方法与制度性方面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构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实质是课程的组织问题。课程的组织,在“确定教育经验的累积效应方面是重要的”。因为适当地组织课程,学生在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会更深、更广,相关知识和技能会相互强化。反之,“学生便会形成一些支离破碎的学识,当他们处理自己日常生活时,便不能用任何有效的方式把这些学识联系起来”。
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先生提出课程组织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要素来源于职业活动分析,它们是执行职业活动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课程要素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拉尔夫·泰勒虽然提出了课程组织时需遵循的三大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但没有提出以什么为依据来实现课程的以上三准则。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以资格制度中的不同能力级别要求为依据,对课程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的衔接。
我国中高职课程存在不衔接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衔接的科学依据。由于管理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课程的要素依然来自具体学科,依然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由于管理体制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缺乏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沟通。由于理念与方法问题,我国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较侧重动手技能,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需要明确课程的要素,需要明确衔接的科学依据。
(二)英国关注学习者以前的学习经验,使学习课程与学习者自己学习经验相衔接的做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衔接,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还通过学分制、通过“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使学习者能够在自己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去选择学习课程,从而实现了课程衔接中“教学过程”意义上的衔接。
2001年和2004年,我国分别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和《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这两个文件提出了“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的必要性”、“职业学校学分的确定和取得”、“建立与实行学分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等要求。我国一些省市(如北京、四川、江苏)的职业教育院校已实施了学分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学分制所应该反映出来的灵活的教学制度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方面,很多地方仅考虑了课程内容的衔接,而没有考虑如何使课程教学结合学生的具体背景、能力,即存在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水平不衔接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将越来越多样化,作为教学过程的课程与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理解力与技能相衔接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要。英国的学分制以及“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为实现我国作为“教学过程”意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衔接具有方法性借鉴意义。
(三)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中行业企业参与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行业企业在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中发挥着基础性功能,这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第一阶段为职业标准开发。这一阶段由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负责。这一阶段要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了解行业和职业需求,要详细分析职务角色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标准,真正能够反映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学习结果和资格时,行业专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参与其中,这加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和职业标准衔接的可能性。行业技能委员会承担职业标准开发的责任,是在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授权并提供经费资助的条件下完成的。 尽管我国政府在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进程中,强调职业教育要着眼于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设置与行业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对接,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总体说来,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程度较低。英国行业企业负责开发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制度,对于加大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力度,从而保证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具有重要的制度建设意义。
三、借鉴英国经验构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建议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衔接的,这种衔接以学习者能力发展逐步递进为依据。构建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不仅是课程的问题,而且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对于构建我国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具有实践、方法和制度等方面的借鉴意义。为此,借鉴英国经验,构建我国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议:
(一)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开发衔接的中高职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既是有关职业的课程,也是有关教育的课程,职业性与教育性都应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属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由普通中学转变而来。为使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很多职业学校对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原则,在对课程的学科导向批判的基础上,取得了大量改革成果。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课程出现了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现象。为保证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与教育性属性,应该通过职业分析方法来选取课程要素,通过学生发展能力要求来组织课程,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学习者作为个体发展的需求。
(二)开发资格框架,以资格标准为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的依据。
我国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政策,这两种证书要求各有侧重。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以上两种证书之间缺少互认,沟通并不畅通。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以前的技术工人技能等级制度演变而来,重视技能要求,一些证书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关注不够。这种状况使得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衔接的科学依据。
目前,很多国家都制定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证书纳入同一资格框架体系的资格证书制度,英国在这一方面有比较成熟的做法。英国实施的资格与学分制度以统一的能力标准划分不同的资格层级,以不同层级的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衔接的职业资格与证书课程。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等国家的经验,构建将由教育部门管理的学历证书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统一框架体系内的资格证书制度。在这种证书制度框架内,通过相同标准,使得不同类别的资格证书之间能够互认,不同层级之间的资格证书相互衔接。以这种资格框架内的资格标准为依据开发出来的职业教育课程,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衔接。
(三)制定多元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保证职业教育课程既体现职业性又体现教育性,必须有多方机构与人员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行业企业人员了解行业内企业及企业内职业要求,专业部门从专业角度考虑课程的科学合理、专业性,政府部门要考虑国家的意志,职业教育教学机构要考虑学生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多元参与课程开发的制度,可以从多个视角综合考虑职业教育课程需要满足的多方面需求。同时,职业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该由政府制定规则,由政府出资购买各方在课程开发方面所承担的专业服务。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行业技能委员会、就业与技能委员会、颁证机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等都参与课程的开发。为鼓励行业企业部门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英国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往往由职业院校内部人员承担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有时,即便有行业协会的代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人士不能真正代表行业,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此,有必要借鉴英国的有关经验,制定多元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
(四)实施承认学习者“先前学习认可”制度,实现作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内涵的衔接。
课程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内容的衔接方面,还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衔接方面。课程有多种内涵,除教学内容外,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的内涵。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衔接的,通过“先前学习认可”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学习与学习者先前学习经验的衔接。
我国实施了学分制试点与推广工作,这为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者先前学习的衔接奠定了一定基础。对先前学习的认可,还需要有一套测量学习者先前学习的制度、方法与工具,保证测量结果客观可信,从而保证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过程涵义的衔接。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局限性,今后还需利用中英合作项目,对英国的课程开发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尤其需要研究某一具体专业从职业分析到职业标准以及最后到职业教育机构具体实施课程的详细开发方法与流程,继续开展英国经验的本土化实验,为构建我国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更具有操作性的经验。
刘育锋,女,1965年生,现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国际合作与比较教育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方领导小组成员。作为国际专家,她多次承担世界银行、亚洲银行、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澳大利亚、英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职业教育项目的专家咨询工作;作为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她多次参与我国重大的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咨询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作为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她多次承担国家级、部级教育科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教育科研成果大奖。刘育锋研究员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70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了专著《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考》《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职业教育国际比较、政策与制度、课程及教师发展等。
国家职业标准(NOS)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内容依据,功能分析法是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的方法,“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不同层级的资格制度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衔接的依据,“先前学习认可(RPL)”制度与学分制的实施使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学习者而言实现了学习与自己“先前能力”的衔接,行业企业、专业机构与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共同参与是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笔者认为,英国经验对构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衔接的,这种衔接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上。英国以国家职业标准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以“资格与学分框架”(QCF)制度为课程内容衔接的依据,通过“先前学习认可(RPL)”制度与学分制的实施实现课程中教学内容内涵的衔接,通过实施行业企业、专业机构与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而使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得以保障。
(一)国家职业标准(NOS)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内容依据,保证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英国开发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第一阶段是职业标准的开发,且负责职业标准开发的机构是最了解行业企业需求的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在开发课程时,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与职业标准信息的研究是第一步骤,以上信息的研究结果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保证了国家职业标准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也因而保证了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主要阶段包括:(1)从职业分析到职业标准;(2)从职业标准到学习单元;(3)从学习单元到资格课程。其中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结果和评估标准,它列明学习者在学习后将“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内容。学习单元的确定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一些材料明确说明了这一内容,如《资格手册:轻型汽车维修及修复原理SCQF5级文凭》中指出,“001单元:在汽车环境中的健康、安全和良好的内务管理技能”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NOSG1在汽车环境中促进工作场所管理”和“NOSG2在汽车环境中降低健康和安全的风险”相关,而“单元003:在汽车工作环境中支持工作角色能力”则与英国国家资格标准“NOSG3在汽车环境中,维持工作关系”相关。一些学习结果直接来自于职业标准,一些学习结果则需对职业标准作出调整和补充。
(二)功能分析法是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的方法,保证了标准注重综合能力要求。
英国开发国家职业标准时所使用的方法是功能分析法。这种方法着眼于执行职业的某一功能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不是着眼于执行某一具体的任务,为此,国家职业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开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注重学习者综合能力的要求。
英国国家职业标准界定的是执行职业角色和功能所需的职业能力,明确个人在职场执行具体职责时必须达到的绩效水平及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理解能力。英国国家职业标准内容主要包括概览、范畴、绩效标准、知识和理解。通过使用行业或职业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方法,可以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有关的工作内容以及现有职业标准的修订意见。功能分析中的“功能”,是指某人执行的作为工作部分的系列活动。功能对雇主而言必须有清晰的目的和结果。功能分析的结果是功能图。一份详细的功能图,能够确定各职业领域的“独特贡献”,即“划定的职业领域”。
(三)“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不同层级的资格制度是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衔接的依据,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学习者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英国实施“资格与学分”框架制度,英国资格监管机构规定其中各层级资格应该具备的国家标准。这种国家对资格标准内容的规定,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在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发展方面所应该具有的教育属性。
“资格与学分框架”中的资格是表示个人在一个特定的科目或职业领域中要获得的重要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通常是进一步深造或从事专业工作的先决条件。资格共有9级,分别为入门级和1~8级。每一级依据知识水平、应用技能和自主与责任等能力的综合标准而划分。依据规模与难度,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又将资格分为3类,分别为单个证书、证书与文凭。获得不同类别的资格,要获得不同数量的学分。获得单个证书,必须获得1~12个学分。获得证书,必须获得13~36个学分。获得文凭,必须获得37个以上的学分。课程依据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资格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单元进行组合,组合后的课程满足不同级别资格的能力要求。因此,课程以不同级别的资格能力要求为依据,实现了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 (四)“先前学习认可(RPL)”制度与学分制的实施,使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学习者而言实现了学习与自己“先前能力”的衔接。
英国通过职业标准与资格标准,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通过“先前学习认可”制度的实施,使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基于学习者的“先前能力”,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衔接。
英国实施“先前学习认可(RPL)”制度。这种制度通过评估,承认学习者能够证明的自己已有的能力与知识,而不需要重复学习已掌握的内容。即通过“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使学习者的学习与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衔接。
(五)行业企业、专业机构与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是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
英国课程开发机构多元,既包括行业企业,如行业技能委员会、就业与技能委员会,也包括专业机构,如颁证机构,同时还包括专业教育与培训实施机构,如继续教育学院。政府在职业教育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制度设计与规范的功能。这种课程开发制度,既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使职业教育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保证了课程对学习者能力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教育属性。以上两种属性的体现,是通过国家制度设计,通过政府、行业企业、专业机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而得以保证。
二、英国的经验对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意义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国实践的诉求、政策的诉求和理论的诉求。我国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需要明确衔接的依据与方法,需要明确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递进为依据而设置,因而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衔接的。这一衔接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保证了衔接的主体——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的职业导向性;这一衔接以资格标准为依据,即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衔接以能力为依据,保证了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衔接对于学习者发展的意义;这一衔接不仅体现为内容上的衔接,而且还体现为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自身能力上的衔接,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学习者为中心;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衔接性,是通过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而得以保障。英国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有关经验,对于我国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依据、方法与制度性方面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对构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实质是课程的组织问题。课程的组织,在“确定教育经验的累积效应方面是重要的”。因为适当地组织课程,学生在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会更深、更广,相关知识和技能会相互强化。反之,“学生便会形成一些支离破碎的学识,当他们处理自己日常生活时,便不能用任何有效的方式把这些学识联系起来”。
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先生提出课程组织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要素来源于职业活动分析,它们是执行职业活动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课程要素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拉尔夫·泰勒虽然提出了课程组织时需遵循的三大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但没有提出以什么为依据来实现课程的以上三准则。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以资格制度中的不同能力级别要求为依据,对课程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的衔接。
我国中高职课程存在不衔接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衔接的科学依据。由于管理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课程的要素依然来自具体学科,依然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由于管理体制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缺乏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沟通。由于理念与方法问题,我国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较侧重动手技能,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需要明确课程的要素,需要明确衔接的科学依据。
(二)英国关注学习者以前的学习经验,使学习课程与学习者自己学习经验相衔接的做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衔接,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还通过学分制、通过“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使学习者能够在自己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去选择学习课程,从而实现了课程衔接中“教学过程”意义上的衔接。
2001年和2004年,我国分别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和《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这两个文件提出了“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的必要性”、“职业学校学分的确定和取得”、“建立与实行学分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等要求。我国一些省市(如北京、四川、江苏)的职业教育院校已实施了学分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学分制所应该反映出来的灵活的教学制度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方面,很多地方仅考虑了课程内容的衔接,而没有考虑如何使课程教学结合学生的具体背景、能力,即存在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水平不衔接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将越来越多样化,作为教学过程的课程与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理解力与技能相衔接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要。英国的学分制以及“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为实现我国作为“教学过程”意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衔接具有方法性借鉴意义。
(三)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中行业企业参与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行业企业在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中发挥着基础性功能,这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第一阶段为职业标准开发。这一阶段由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负责。这一阶段要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了解行业和职业需求,要详细分析职务角色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标准,真正能够反映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学习结果和资格时,行业专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参与其中,这加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和职业标准衔接的可能性。行业技能委员会承担职业标准开发的责任,是在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授权并提供经费资助的条件下完成的。 尽管我国政府在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进程中,强调职业教育要着眼于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设置与行业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对接,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总体说来,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程度较低。英国行业企业负责开发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制度,对于加大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力度,从而保证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具有重要的制度建设意义。
三、借鉴英国经验构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建议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衔接的,这种衔接以学习者能力发展逐步递进为依据。构建衔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不仅是课程的问题,而且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对于构建我国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具有实践、方法和制度等方面的借鉴意义。为此,借鉴英国经验,构建我国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议:
(一)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开发衔接的中高职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既是有关职业的课程,也是有关教育的课程,职业性与教育性都应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属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由普通中学转变而来。为使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很多职业学校对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原则,在对课程的学科导向批判的基础上,取得了大量改革成果。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课程出现了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现象。为保证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与教育性属性,应该通过职业分析方法来选取课程要素,通过学生发展能力要求来组织课程,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学习者作为个体发展的需求。
(二)开发资格框架,以资格标准为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的依据。
我国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政策,这两种证书要求各有侧重。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以上两种证书之间缺少互认,沟通并不畅通。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以前的技术工人技能等级制度演变而来,重视技能要求,一些证书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关注不够。这种状况使得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衔接的科学依据。
目前,很多国家都制定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证书纳入同一资格框架体系的资格证书制度,英国在这一方面有比较成熟的做法。英国实施的资格与学分制度以统一的能力标准划分不同的资格层级,以不同层级的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衔接的职业资格与证书课程。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等国家的经验,构建将由教育部门管理的学历证书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统一框架体系内的资格证书制度。在这种证书制度框架内,通过相同标准,使得不同类别的资格证书之间能够互认,不同层级之间的资格证书相互衔接。以这种资格框架内的资格标准为依据开发出来的职业教育课程,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衔接。
(三)制定多元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保证职业教育课程既体现职业性又体现教育性,必须有多方机构与人员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行业企业人员了解行业内企业及企业内职业要求,专业部门从专业角度考虑课程的科学合理、专业性,政府部门要考虑国家的意志,职业教育教学机构要考虑学生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多元参与课程开发的制度,可以从多个视角综合考虑职业教育课程需要满足的多方面需求。同时,职业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该由政府制定规则,由政府出资购买各方在课程开发方面所承担的专业服务。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行业技能委员会、就业与技能委员会、颁证机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等都参与课程的开发。为鼓励行业企业部门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英国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往往由职业院校内部人员承担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有时,即便有行业协会的代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人士不能真正代表行业,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此,有必要借鉴英国的有关经验,制定多元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
(四)实施承认学习者“先前学习认可”制度,实现作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内涵的衔接。
课程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内容的衔接方面,还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衔接方面。课程有多种内涵,除教学内容外,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的内涵。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是衔接的,通过“先前学习认可”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学习与学习者先前学习经验的衔接。
我国实施了学分制试点与推广工作,这为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者先前学习的衔接奠定了一定基础。对先前学习的认可,还需要有一套测量学习者先前学习的制度、方法与工具,保证测量结果客观可信,从而保证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过程涵义的衔接。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局限性,今后还需利用中英合作项目,对英国的课程开发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尤其需要研究某一具体专业从职业分析到职业标准以及最后到职业教育机构具体实施课程的详细开发方法与流程,继续开展英国经验的本土化实验,为构建我国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更具有操作性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