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地区CPIT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始于2002年,至今已有两届毕业生。这一项目虽然给学校带来了收益,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中,应进一步明确合作办学的目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CPIT
合作办学指外国的法人组织、个人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开展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种办学模式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改革,而且能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从而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自《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颁布以来,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各个层次均有长足发展。许多职业院校引入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获得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职业院校进一步开展合作办学提供宝贵经验。从微观入手,通过对北京地区CPIT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CPIT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概述
2002年,北京电子工业学校、北京化工学校、北京二轻工业学校陆续开办了CPIT(Christchurch Ploytechnic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主要培养“信息技术与商务沟通”专业学生。到目前为止,已有两届毕业生。
CPIT办学模式CPIT中外合作办学,由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属于一般合作办学项目,即中外双方根据契约中确定的权利义务共同完成合作办学任务。学制三年,生源为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学生毕业后,可同时取得中方的中专文凭及外方的文凭。三年后,学生可自愿到新西兰进行为期两年的本科学习,毕业后取得CPIT本科文凭,即“3+2”模式。
CPIT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与商务沟通”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全部从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引进,同时,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资料、参考资料。合作办学由金信威中介公司统一管理,各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牵头,成立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从事具体管理工作。
CPIT合作办学的师资、授课方式及对学生的考核CPIT教学由外籍教师与中方骨干教师共同承担。其中,外籍教师主要负责基础英语课教学工作,中方教师负责专业课教学。授课方式主要为讲授。中方教师承担的课程均采用双语教学,英语使用比例根据教师情况及学生接受程度有所差异。各门课程的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外方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期末学生须参加外方CPIT考试,通过后方可参加学期总评,取得学分。全部课程学分达到要求后,方可获得外方文凭。
CPIT合作办学项目带给学校的利益
(一)锻炼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
为办好CPIT合作办学项目,各校均派出了较强的师资力量,先在国内进行英语强化培训,再到国外接受英语及专业培训。如在开设《职业沟通》及计算机类课程之前,各校教师先在国内系统学习英语原版《职业沟通》及《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解决专业语言方面的问题),通过考核后,再到国外接受培训,最后,回国承担相应的课程。这种设计具有连贯性,对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国外培训期间,教师通过观摩外方教师上课,了解了所教课程的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回国后,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授课,使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通过尝试国外的授课模式、方式,研究其教学大纲并采用外方试卷考核学生,使教师了解了新西兰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要求,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由于部分课程没有固定教材,由外方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教师不得不自己组织这些教学资料进行教学,某些外方提供的教学资料难度过高,不适合我国学生,教师必须在英文网站上查找合适的教学资料,这些都在客观上锻炼了教师的英语能力及查找英文资料的能力。
CPIT教材每年都有变化,专业课内容不断更新,这些不仅开阔了教师的眼界,还能使其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对国内外专业课内容进行比较,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曾在CPIT任教的中方教师,在其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语教学中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优势。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通过培训,教师了解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CPIT的外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课、批改作业等环节中,经常鼓励学生。中方教师吸纳了这一理念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CPIT学生主要来自中职,学习能力不强,但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大部分学生获得了外方的专科文凭。许多学生刚加入CPIT班时很不活跃,三年后,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在毕业后的发展上体现出了明显优势。
(三)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CPIT的教学管理主要通过金信威中介公司得以进行。在合作办学项目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这一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保证了教学质量。如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通过中介公司与外方进行沟通(包括教材的落实、考试环节的落实、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及人力,提高了效率。
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材、参考书籍、电子资料均能及时到位;考试时,由该公司在考试的前一天将外方试卷传送给合作学校的教务部门;该公司每年均聘请市教委专家到每所合作学校听课,进行外部评估并提出建议;按照合同,该公司每学期均会邀请新西兰教师到京对该项目学校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该公司每年将这些学校的同一届学生召集在一起举办圣诞晚会、联欢会等,让学生体会到国外的文化氛围等。
(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每年均有外籍教师为CPIT学生强化英语,通过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对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较大,其工资水平在2500~3000元。在其他中职学生班级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在高职学生中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在调查中,许多学生认为CPIT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非普通中专教育所能相比。
CPIT国际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目标不明确,对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没有明确定位
国际合作办学,将外方的教学计划“拿”过来,未进行本土化改造。然而,外方的教学计划中只有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情况,没有对在国内就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与描述,也没有进行明确的专业需求分析。另外,外方期望学生在国内完成学业后出国深造,但只有少数家庭能够负担学生继续深造的费用。所以,从一开始,在这一项目上中外双方目标就有不一致之处,为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
(二)师资队伍职业能力不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为CPIT授课的教师都接受过国内外严格的培训,但从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来看,专业课教师没有企业经验,职业能力不强。
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设计太少授课过程中,教师布置的各种课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学生虽然学习了多门计算机课程,工作时却无从下手,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就业时没有专业优势。据一位在韩国企业从事编程工作的CPIT毕业生透露,在学期间,他的一位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计算机课教师曾让学生完成一些工作任务,这种经历为其日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非常清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但遗憾的是,教师队伍中具有这种经历的教师为数甚少。
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学理念对学生影响巨大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教师所教出的学生差别也很大。如北京电子工业学校第一届CPIT学生,由于第一、二学期外方所派教师及中方教师工作中非常认真负责,教学方法、技巧十分专业,并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使学生接受了“我一定能行”的理念。结果该班学习氛围不断加强,体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专业课上,学生积极使用英语参与教学。该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理想工作。与此相反,由于外教教学质量下降,教师更换频繁(曾出现一个学期更换四位教师的情况),影响了该校第二届CPIT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积极参与意识明显降低。虽然其他英语教师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总体英语水平较高,但口语表现欠缺,找工作时也表现得缺乏自信。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关系很大。
(三)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课程设置涉及内容范围较广,但欠缺深度CPIT共开设31门课程,其中英语类基础课程12门,专业课19门,内容涉及计算机、商务、金融、沟通、管理等,每门课程的内容都较多,但是深度不够,学生普遍感觉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懂得不多,找工作时没有专业优势。
课程设置未考虑中国国情个别课程不适合中国国情。由于毕业后去新西兰深造的学生数量有限,使得学生普遍感觉这类课程难度较大且没有实际用处。
有些课程的设置未充分考虑语言障碍,课程难度过大如《职业沟通》、《会计与金融》、《现代管理》等课程,其内容深度与英文词汇的难度均很大,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缺乏综合性实践环节所有课程均为理论课,课堂上虽然有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性的实训,致使某些知识无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对外教管理不严,外教教学质量不高从三个学校的情况来看,中方对合作办学高度重视,中方教师在学校的直接管理下,认真负责,同时,中介公司经常聘请市教委专家进行外部监督,使得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由于外教的教学质量不受中方管理,出现问题只能通过中介公司反馈给外方,造成解决过程较慢,且效果不好。另外,由于对外教没有详细的要求及考核,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他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仍存在问题某些课程由外方提供考试试卷,但这些试卷如出一辙,严重雷同,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方教师到国外参加的培训中方教师一般利用寒暑假到国外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由于时间较短,观摩到的授课现场不足整个课程的四分之一,无法系统了解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理念等。
外方教师在国内对中方教师进行的培训邀请外方教师到国内对中方教师进行培训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双方欠缺沟通,外方教师并不清楚中方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情况,只是主观地设计一些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理性思考
(一)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
对于CPIT合作办学,外方的目的很明确,即“赢利”。其设想是让大部分中国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后,到新西兰进行深造,并基于以上假设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等。由于第一次开展这种合作,缺乏经验,中方对选择毕业后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强调提高英语能力及知识的先进性,未能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致使办学目的不明确,淡化了对学生就业的导向性,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最终效果。
职业教育中引入合作办学,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职业教育改革,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它与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并不矛盾。
(二)对学生进行明确、合理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由于没有对选择在国内就业的CPIT学生所对应的具体岗位群、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及相应的培养课程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论证,未进行本土化改造,导致对学生的定位不明确。
在今后合作办学过程中,应设计能够同时适用于在国内就业及出国深造的学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这就要求中外双方进行深度沟通,充分考虑两国的情况,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争取双赢。
(三)提高师资水平,使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
从CPIT项目的结果可以看出,合作办学确实能够提升教师的能力。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让教师顶岗实习,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学校,进入企业获取实际经验,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否落到实处,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办学思路、校企关系、学校政策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很大,日益重视“软”件建设。我们相信,只要学校自身办学思路清晰,努力创造条件,一定会有所收获。
(四)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将外教和中方教师纳入统一管理。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对合作办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双方共同认真履行《管理条例》。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提高合作办学项目中任课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合金,卢玉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作者简介:
林小兰(1973—),女,上海市人,硕士,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教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字: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CPIT
合作办学指外国的法人组织、个人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开展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种办学模式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改革,而且能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从而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自《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颁布以来,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各个层次均有长足发展。许多职业院校引入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获得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职业院校进一步开展合作办学提供宝贵经验。从微观入手,通过对北京地区CPIT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CPIT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概述
2002年,北京电子工业学校、北京化工学校、北京二轻工业学校陆续开办了CPIT(Christchurch Ploytechnic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主要培养“信息技术与商务沟通”专业学生。到目前为止,已有两届毕业生。
CPIT办学模式CPIT中外合作办学,由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属于一般合作办学项目,即中外双方根据契约中确定的权利义务共同完成合作办学任务。学制三年,生源为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学生毕业后,可同时取得中方的中专文凭及外方的文凭。三年后,学生可自愿到新西兰进行为期两年的本科学习,毕业后取得CPIT本科文凭,即“3+2”模式。
CPIT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与商务沟通”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全部从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引进,同时,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资料、参考资料。合作办学由金信威中介公司统一管理,各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牵头,成立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从事具体管理工作。
CPIT合作办学的师资、授课方式及对学生的考核CPIT教学由外籍教师与中方骨干教师共同承担。其中,外籍教师主要负责基础英语课教学工作,中方教师负责专业课教学。授课方式主要为讲授。中方教师承担的课程均采用双语教学,英语使用比例根据教师情况及学生接受程度有所差异。各门课程的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外方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期末学生须参加外方CPIT考试,通过后方可参加学期总评,取得学分。全部课程学分达到要求后,方可获得外方文凭。
CPIT合作办学项目带给学校的利益
(一)锻炼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
为办好CPIT合作办学项目,各校均派出了较强的师资力量,先在国内进行英语强化培训,再到国外接受英语及专业培训。如在开设《职业沟通》及计算机类课程之前,各校教师先在国内系统学习英语原版《职业沟通》及《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解决专业语言方面的问题),通过考核后,再到国外接受培训,最后,回国承担相应的课程。这种设计具有连贯性,对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国外培训期间,教师通过观摩外方教师上课,了解了所教课程的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回国后,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授课,使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通过尝试国外的授课模式、方式,研究其教学大纲并采用外方试卷考核学生,使教师了解了新西兰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要求,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由于部分课程没有固定教材,由外方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教师不得不自己组织这些教学资料进行教学,某些外方提供的教学资料难度过高,不适合我国学生,教师必须在英文网站上查找合适的教学资料,这些都在客观上锻炼了教师的英语能力及查找英文资料的能力。
CPIT教材每年都有变化,专业课内容不断更新,这些不仅开阔了教师的眼界,还能使其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对国内外专业课内容进行比较,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曾在CPIT任教的中方教师,在其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语教学中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优势。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通过培训,教师了解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CPIT的外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课、批改作业等环节中,经常鼓励学生。中方教师吸纳了这一理念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CPIT学生主要来自中职,学习能力不强,但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大部分学生获得了外方的专科文凭。许多学生刚加入CPIT班时很不活跃,三年后,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在毕业后的发展上体现出了明显优势。
(三)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CPIT的教学管理主要通过金信威中介公司得以进行。在合作办学项目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这一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保证了教学质量。如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通过中介公司与外方进行沟通(包括教材的落实、考试环节的落实、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及人力,提高了效率。
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材、参考书籍、电子资料均能及时到位;考试时,由该公司在考试的前一天将外方试卷传送给合作学校的教务部门;该公司每年均聘请市教委专家到每所合作学校听课,进行外部评估并提出建议;按照合同,该公司每学期均会邀请新西兰教师到京对该项目学校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该公司每年将这些学校的同一届学生召集在一起举办圣诞晚会、联欢会等,让学生体会到国外的文化氛围等。
(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每年均有外籍教师为CPIT学生强化英语,通过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对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较大,其工资水平在2500~3000元。在其他中职学生班级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在高职学生中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在调查中,许多学生认为CPIT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非普通中专教育所能相比。
CPIT国际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目标不明确,对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没有明确定位
国际合作办学,将外方的教学计划“拿”过来,未进行本土化改造。然而,外方的教学计划中只有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情况,没有对在国内就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与描述,也没有进行明确的专业需求分析。另外,外方期望学生在国内完成学业后出国深造,但只有少数家庭能够负担学生继续深造的费用。所以,从一开始,在这一项目上中外双方目标就有不一致之处,为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
(二)师资队伍职业能力不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为CPIT授课的教师都接受过国内外严格的培训,但从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来看,专业课教师没有企业经验,职业能力不强。
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设计太少授课过程中,教师布置的各种课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学生虽然学习了多门计算机课程,工作时却无从下手,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就业时没有专业优势。据一位在韩国企业从事编程工作的CPIT毕业生透露,在学期间,他的一位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计算机课教师曾让学生完成一些工作任务,这种经历为其日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非常清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但遗憾的是,教师队伍中具有这种经历的教师为数甚少。
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学理念对学生影响巨大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教师所教出的学生差别也很大。如北京电子工业学校第一届CPIT学生,由于第一、二学期外方所派教师及中方教师工作中非常认真负责,教学方法、技巧十分专业,并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使学生接受了“我一定能行”的理念。结果该班学习氛围不断加强,体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专业课上,学生积极使用英语参与教学。该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理想工作。与此相反,由于外教教学质量下降,教师更换频繁(曾出现一个学期更换四位教师的情况),影响了该校第二届CPIT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积极参与意识明显降低。虽然其他英语教师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总体英语水平较高,但口语表现欠缺,找工作时也表现得缺乏自信。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关系很大。
(三)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课程设置涉及内容范围较广,但欠缺深度CPIT共开设31门课程,其中英语类基础课程12门,专业课19门,内容涉及计算机、商务、金融、沟通、管理等,每门课程的内容都较多,但是深度不够,学生普遍感觉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懂得不多,找工作时没有专业优势。
课程设置未考虑中国国情个别课程不适合中国国情。由于毕业后去新西兰深造的学生数量有限,使得学生普遍感觉这类课程难度较大且没有实际用处。
有些课程的设置未充分考虑语言障碍,课程难度过大如《职业沟通》、《会计与金融》、《现代管理》等课程,其内容深度与英文词汇的难度均很大,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缺乏综合性实践环节所有课程均为理论课,课堂上虽然有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性的实训,致使某些知识无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对外教管理不严,外教教学质量不高从三个学校的情况来看,中方对合作办学高度重视,中方教师在学校的直接管理下,认真负责,同时,中介公司经常聘请市教委专家进行外部监督,使得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由于外教的教学质量不受中方管理,出现问题只能通过中介公司反馈给外方,造成解决过程较慢,且效果不好。另外,由于对外教没有详细的要求及考核,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他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仍存在问题某些课程由外方提供考试试卷,但这些试卷如出一辙,严重雷同,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方教师到国外参加的培训中方教师一般利用寒暑假到国外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由于时间较短,观摩到的授课现场不足整个课程的四分之一,无法系统了解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理念等。
外方教师在国内对中方教师进行的培训邀请外方教师到国内对中方教师进行培训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双方欠缺沟通,外方教师并不清楚中方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情况,只是主观地设计一些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理性思考
(一)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
对于CPIT合作办学,外方的目的很明确,即“赢利”。其设想是让大部分中国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后,到新西兰进行深造,并基于以上假设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等。由于第一次开展这种合作,缺乏经验,中方对选择毕业后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强调提高英语能力及知识的先进性,未能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致使办学目的不明确,淡化了对学生就业的导向性,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最终效果。
职业教育中引入合作办学,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职业教育改革,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它与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并不矛盾。
(二)对学生进行明确、合理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由于没有对选择在国内就业的CPIT学生所对应的具体岗位群、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及相应的培养课程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论证,未进行本土化改造,导致对学生的定位不明确。
在今后合作办学过程中,应设计能够同时适用于在国内就业及出国深造的学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这就要求中外双方进行深度沟通,充分考虑两国的情况,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争取双赢。
(三)提高师资水平,使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
从CPIT项目的结果可以看出,合作办学确实能够提升教师的能力。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让教师顶岗实习,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学校,进入企业获取实际经验,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否落到实处,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办学思路、校企关系、学校政策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很大,日益重视“软”件建设。我们相信,只要学校自身办学思路清晰,努力创造条件,一定会有所收获。
(四)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将外教和中方教师纳入统一管理。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对合作办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双方共同认真履行《管理条例》。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提高合作办学项目中任课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合金,卢玉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作者简介:
林小兰(1973—),女,上海市人,硕士,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教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