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韵大鼓,形成于清末,主要流行在京津一带,又名“卫调”、“京音大鼓”、“小口大鼓”。它由木板——鼓、民间小调和清音子弟书合流发展而成。京韵大鼓曲调丰富,调子高亢,既以细腻刻画见长,又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清末民初京韵大鼓分为三个流派,最享盛名的就是鼓王刘宝全的刘派大鼓。刘宝全嗓音天赋甚好,声腔甜润清亮,音域宽广,且精于音律,善于创制新腔,勇于革新,逐渐形成了“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即是唱,唱即是说” 的风格,把大鼓艺术叙事抒情、刻画人物的表现力推向了新的境界,享有“鼓界大王”之美称。其关门女弟子章翠凤得其真传,身怀绝艺,走遍大江南北。
章翠凤,原名张慧卿,生于1913年,河北省良乡县人。出生后其父母请盲眼的算命先生批八字,结果不幸的批文是列位三台的“大命”,可惜竟为女儿身。所以在她八岁时,被舅父母带进京城,住在西城的屯绢胡同。其舅父家隔壁是当时著名弦师王德纯家。章翠凤自幼喜听王德纯溜活儿时的弦声,并能随节奏唱出高声,甚得王德纯喜爱。于是王德纯与章翠凤舅父商托,收其为徒。王德纯传授章翠凤的第一段活就是《战长沙》,她能准确把握关公等人物的刻画表演。由于章翠凤天资聪慧,乐感极强,从师学艺三年之后,就表现得极为不俗。章翠凤十一岁时,王德纯在天桥为其安排了第一次演出,唱段就是《战长沙》。据章翠凤晚年回忆:“我唱的是《战长沙》,它是‘三国’上的段子,是我第一次听大鼓时听到的,也是我开蒙学的第一出。对它,我极为偏爱,那时我虽然不能逐字逐句地了解词里的意思和每个字眼儿,但是对黄忠的老当益壮,关公的的豪气凌云,心里也能琢磨个大概齐。唱的时候,嘴里、身上、眼神、行腔走韵,都还没有离谱。”
在北京第一次演出成功后,章翠凤的舅舅和王德纯商量,决定带她出京去“开码头”,等唱得有相当声誉时再回来。于是,在1926年的中秋节后,十三岁的章翠凤跟随师傅来到山东济南演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章翠凤渐渐成为当地非常叫座的角色。
在济南演唱的最后一年中,章翠凤的大师兄邀她回天津灌制唱片。当时,名贯一时的鼓王刘保全正在天津小梨园演唱。章翠凤经常去台下聆听,深受影响。她认为刘保全的“玩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己的所学不过是些皮毛,如不跟刘先生学习,真是虚此一生。后来,章翠凤跟刘保全在小梨园同台唱了几次,刘保全对章翠凤也很是赏识,又经过大师兄从中奔走说和,刘保全答应收章翠凤为徒。
每年的阴历四月十八,是鼓曲艺人祖师爷周庄王圣诞之日。1929年的这一天,章翠凤举行了拜师大典。章翠凤正式在天津致美楼拜刘宝全为师。拜师后,当晚在小梨园剧场,章翠凤给刘先生唱了前场《华容道关公挡曹》,刘保全饶有兴致地唱了大轴《群英会周瑜逞能》。按故事的时间,原是该《群英会》在先的,所以当时天津的小报都把这当作一段艺林佳话。
不久,章翠凤又重返济南,直到歇伏的时候,才回到北京,正式追随刘保全,开始对大鼓艺术作进一步的追求。
自从章翠凤从师刘保全后,得到刘先生真传,很快享誉大江南北。先后在汉口、开封、奉天、南京、蚌埠、徐州、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演出期间,章翠凤总是以刘派传人自居,把从师傅那里学来的绝艺,原原本本奉献给观众。由于她的板眼尺寸应用自如,且带有滑腔的甩板嘎调,人物刻画入骨神似,可谓与众不同,自成一派。北京从事鼓曲艺术最长的关翠兰在其口述的《我的从艺之路》一书中,曾回忆到章翠凤到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演出时的情况:“不久,北京的京韵大鼓名角章翠凤路过开封,也到园子来了。她不要钱,白‘票’了一场《大西厢》,的确是名不虚传,嗓音、身分儿、动作都好。何老先生与章翠凤都是魏福汉给弹弦伴奏的,魏弹弦是个好手,傍得很严实……”。现存天津的百代老唱片《战长沙》是章翠凤十六岁时灌录的,堪称极品。
1938年,章翠凤在大观园走红后,被日本特务市川看中,几次让人从中说合,要“娶”章为“妻”,均遭拒绝。章说:“别人我不管,我就知道我是靠卖艺吃饭,决不卖身!”有一次,章演出结束刚一下台,市川就跟进了后台,并在化妆室内欲行不轨,章拼命挣脱。恼羞成怒的日本特务竟追至戏园门口,对章施以拳脚,致章身受重伤,后又被长期禁演。
1949年1月,章翠凤去了台湾。那时大批军人思乡心切,所以国防部成立了几个“国剧队”(也就是京剧)劳军,有陆军的陆光国剧队,海军的海光国剧队,空军的大鹏国剧队和联勤的明驮国剧队。由于章翠凤是刘宝全的弟子,原先在大陆就已经成名,所以特地安排她加入陆光国剧队。但由于大鼓不能自弹自唱,而章翠凤的琴师又没有跟去台湾,所以章翠凤一度生活异常困苦。后来她找来一位会弹三弦的和一位会拉胡琴的琴师,跟他们研究了三个月,总算勉强能伴奏了,于是就开始参加劳军演出了。所到之处,那些北京、河北地区的老兵听了久违的乡音,激动得都哭了,演完之后总是拉着她不让走。
章翠凤在台湾没有灌录唱片,只在军中广播电台录了几个段子,如《单刀会》、《百山图》等。章翠凤的嗓子真是惊人地好,又高又宽又亮又冲,唱得比大师兄白凤鸣要好多了,可惜伴奏真是业余水平,几乎只有在唱的时候跟一下,在小过门的时候就无能为力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录音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了。
由于那时台湾部队的经费等原因,章翠凤在陆光国剧队待了几年之后就没再获得续聘。这之后,她的经济情况就每况愈下。1964年8月27日,章翠凤因生活窘困,疲劳过度而血压升高,得了轻度中风,几年后去世。1966年8月,台湾的传记文学社社长特地邀请著名女作家刘枋为她写了传记《大鼓生涯的回忆》(台湾远行出版社版,1976年3月初版)。1989年4月,大陆宝文堂书店出版该书简体版,里面记载了不少珍贵史料以及数十段京韵大鼓的唱词。
作者单位:北京房山区政协
清末民初京韵大鼓分为三个流派,最享盛名的就是鼓王刘宝全的刘派大鼓。刘宝全嗓音天赋甚好,声腔甜润清亮,音域宽广,且精于音律,善于创制新腔,勇于革新,逐渐形成了“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即是唱,唱即是说” 的风格,把大鼓艺术叙事抒情、刻画人物的表现力推向了新的境界,享有“鼓界大王”之美称。其关门女弟子章翠凤得其真传,身怀绝艺,走遍大江南北。
章翠凤,原名张慧卿,生于1913年,河北省良乡县人。出生后其父母请盲眼的算命先生批八字,结果不幸的批文是列位三台的“大命”,可惜竟为女儿身。所以在她八岁时,被舅父母带进京城,住在西城的屯绢胡同。其舅父家隔壁是当时著名弦师王德纯家。章翠凤自幼喜听王德纯溜活儿时的弦声,并能随节奏唱出高声,甚得王德纯喜爱。于是王德纯与章翠凤舅父商托,收其为徒。王德纯传授章翠凤的第一段活就是《战长沙》,她能准确把握关公等人物的刻画表演。由于章翠凤天资聪慧,乐感极强,从师学艺三年之后,就表现得极为不俗。章翠凤十一岁时,王德纯在天桥为其安排了第一次演出,唱段就是《战长沙》。据章翠凤晚年回忆:“我唱的是《战长沙》,它是‘三国’上的段子,是我第一次听大鼓时听到的,也是我开蒙学的第一出。对它,我极为偏爱,那时我虽然不能逐字逐句地了解词里的意思和每个字眼儿,但是对黄忠的老当益壮,关公的的豪气凌云,心里也能琢磨个大概齐。唱的时候,嘴里、身上、眼神、行腔走韵,都还没有离谱。”
在北京第一次演出成功后,章翠凤的舅舅和王德纯商量,决定带她出京去“开码头”,等唱得有相当声誉时再回来。于是,在1926年的中秋节后,十三岁的章翠凤跟随师傅来到山东济南演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章翠凤渐渐成为当地非常叫座的角色。
在济南演唱的最后一年中,章翠凤的大师兄邀她回天津灌制唱片。当时,名贯一时的鼓王刘保全正在天津小梨园演唱。章翠凤经常去台下聆听,深受影响。她认为刘保全的“玩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己的所学不过是些皮毛,如不跟刘先生学习,真是虚此一生。后来,章翠凤跟刘保全在小梨园同台唱了几次,刘保全对章翠凤也很是赏识,又经过大师兄从中奔走说和,刘保全答应收章翠凤为徒。
每年的阴历四月十八,是鼓曲艺人祖师爷周庄王圣诞之日。1929年的这一天,章翠凤举行了拜师大典。章翠凤正式在天津致美楼拜刘宝全为师。拜师后,当晚在小梨园剧场,章翠凤给刘先生唱了前场《华容道关公挡曹》,刘保全饶有兴致地唱了大轴《群英会周瑜逞能》。按故事的时间,原是该《群英会》在先的,所以当时天津的小报都把这当作一段艺林佳话。
不久,章翠凤又重返济南,直到歇伏的时候,才回到北京,正式追随刘保全,开始对大鼓艺术作进一步的追求。
自从章翠凤从师刘保全后,得到刘先生真传,很快享誉大江南北。先后在汉口、开封、奉天、南京、蚌埠、徐州、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演出期间,章翠凤总是以刘派传人自居,把从师傅那里学来的绝艺,原原本本奉献给观众。由于她的板眼尺寸应用自如,且带有滑腔的甩板嘎调,人物刻画入骨神似,可谓与众不同,自成一派。北京从事鼓曲艺术最长的关翠兰在其口述的《我的从艺之路》一书中,曾回忆到章翠凤到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演出时的情况:“不久,北京的京韵大鼓名角章翠凤路过开封,也到园子来了。她不要钱,白‘票’了一场《大西厢》,的确是名不虚传,嗓音、身分儿、动作都好。何老先生与章翠凤都是魏福汉给弹弦伴奏的,魏弹弦是个好手,傍得很严实……”。现存天津的百代老唱片《战长沙》是章翠凤十六岁时灌录的,堪称极品。
1938年,章翠凤在大观园走红后,被日本特务市川看中,几次让人从中说合,要“娶”章为“妻”,均遭拒绝。章说:“别人我不管,我就知道我是靠卖艺吃饭,决不卖身!”有一次,章演出结束刚一下台,市川就跟进了后台,并在化妆室内欲行不轨,章拼命挣脱。恼羞成怒的日本特务竟追至戏园门口,对章施以拳脚,致章身受重伤,后又被长期禁演。
1949年1月,章翠凤去了台湾。那时大批军人思乡心切,所以国防部成立了几个“国剧队”(也就是京剧)劳军,有陆军的陆光国剧队,海军的海光国剧队,空军的大鹏国剧队和联勤的明驮国剧队。由于章翠凤是刘宝全的弟子,原先在大陆就已经成名,所以特地安排她加入陆光国剧队。但由于大鼓不能自弹自唱,而章翠凤的琴师又没有跟去台湾,所以章翠凤一度生活异常困苦。后来她找来一位会弹三弦的和一位会拉胡琴的琴师,跟他们研究了三个月,总算勉强能伴奏了,于是就开始参加劳军演出了。所到之处,那些北京、河北地区的老兵听了久违的乡音,激动得都哭了,演完之后总是拉着她不让走。
章翠凤在台湾没有灌录唱片,只在军中广播电台录了几个段子,如《单刀会》、《百山图》等。章翠凤的嗓子真是惊人地好,又高又宽又亮又冲,唱得比大师兄白凤鸣要好多了,可惜伴奏真是业余水平,几乎只有在唱的时候跟一下,在小过门的时候就无能为力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录音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了。
由于那时台湾部队的经费等原因,章翠凤在陆光国剧队待了几年之后就没再获得续聘。这之后,她的经济情况就每况愈下。1964年8月27日,章翠凤因生活窘困,疲劳过度而血压升高,得了轻度中风,几年后去世。1966年8月,台湾的传记文学社社长特地邀请著名女作家刘枋为她写了传记《大鼓生涯的回忆》(台湾远行出版社版,1976年3月初版)。1989年4月,大陆宝文堂书店出版该书简体版,里面记载了不少珍贵史料以及数十段京韵大鼓的唱词。
作者单位:北京房山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