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亩菜园十亩田,十亩菜园赚大钱。”走进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放眼望去,连片的塑料大棚像一颗颗硕大的宝石镶嵌在渭水河畔——这里是全县最大的商品蔬菜基地和集散地。在这片大棚中,经常会有一位中等身材、憨厚朴实的西北汉子穿梭其间,谁家种的菜该施肥了,哪个棚的滴灌设备出了问题,他都门儿清。这个一身“乡土气”的汉子,就是磐安镇党委副书记牛烺;别看这些大棚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但整个蔬菜基地可都是他一手张罗建起来的;如今,靠种大棚富起来的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他是“大棚书记”。
2010年6月,组织上安排牛烺任磐安镇党委副书记,分管远程教育工作。接过了这副担子,牛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村调研。他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把全镇的52个村跑了个遍,重点了解各个远教站点的运行和活动组织情况。一番调研下来,他对本镇远教工作的评价就四个字:用得不行。咋能让学用转化更有效率、更出成果?牛烺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适逢县里召开远程教育工作推进会议,牛烺在会上虚心当起了学生,闷头记录,多方请教。为了拜师学艺、取得真经,他还在会后到几个远教工作的样板乡镇参观考察了一圈。“求学”归来后,牛烺心中的那个问号有了答案——要想远程教育出成果,就得注重与本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磐安镇的特色产业是啥?就是蔬菜种植。作为甘谷县的蔬菜主产区,镇里的农民大都以种菜为生,但由于受经营规模、作物品种、管理方式的影响,真正靠种菜发家的却没有多少。“一定要把蔬菜产业作为远教服务的着力点。”在向各村传达县里的会议精神时,牛烺反复强调说。
打那以后,牛烺的办公地点就“搬”到了田间地头。他挽起裤腿,换上胶鞋,天天往各村跑,推进远程教育服务蔬菜产业。不过,也有农民不买他这个副书记的账,在谢家坪村他就碰了壁。由于这个村的水源好,土地肥沃而且连片,非常适合发展钢结构大棚,牛烺就想在这儿搞一个设施农业试点,可想法却遭到了村民的激烈反对。有人说:“我们用普通大棚种了这么多年的菜,产量也不错,你现在要弄啥钢架大棚,这不是瞎折腾吗?”还有人说:“课件里都讲了,搞设施农业涉及到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等等一大堆的事,这些事谁给我们解决啊?”村民们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音没有动摇牛烺的决心,他只撂下了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办法靠想,路子靠闯。牛烺相信实践出真知,难题要在行动中一个个突破。他积极争取惠农资金,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利用远教平台开展技术培训,还邀请县农业局、果业局、扶贫办等远教成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实地指导。那段日子,牛烺一天要跑好几趟谢家坪村,不是跟专家研究方案,就是向村民了解需求。见他这么替村里忙活,村民们也被感动了,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很快就建起了二十几座钢结构大棚。牛烺给大家伙儿算了一笔账:“一个棚一年能种三茬菜,净赚个六七万块钱不成问题。”有了谢家坪村这个远程教育学用典型做示范,磐安镇各村都掀起了学用远教的热潮,先后涌现出燕家村韭菜、北坡寺村苹果、汪家村葡萄、南后山架豆王等特色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土特产品产业格局。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牛烺又开始琢磨发展蔬菜的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一次,他从远教网上看到了关于山东寿光蔬菜育苗中心的介绍,一下就受到了启发。他向上级递交了建设育苗中心的报告,并积极配合市县相关部门进行项目论证,终于在2013年3月让育苗中心落户磐安镇。新建的育苗中心整合了光伏太阳能工房、连体智能温室、示范温室、示范大棚等高端农业技术成果,功能完备,利用高效。如今,有育苗中心供良种,有远程教育授技术,享受到实惠服务的磐安镇农民纷纷称赞:“跟着‘大棚书记’走,日子一定有奔头!”
(作者苟宏伟系甘肃省甘谷县委组织部干部)
2010年6月,组织上安排牛烺任磐安镇党委副书记,分管远程教育工作。接过了这副担子,牛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村调研。他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把全镇的52个村跑了个遍,重点了解各个远教站点的运行和活动组织情况。一番调研下来,他对本镇远教工作的评价就四个字:用得不行。咋能让学用转化更有效率、更出成果?牛烺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适逢县里召开远程教育工作推进会议,牛烺在会上虚心当起了学生,闷头记录,多方请教。为了拜师学艺、取得真经,他还在会后到几个远教工作的样板乡镇参观考察了一圈。“求学”归来后,牛烺心中的那个问号有了答案——要想远程教育出成果,就得注重与本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磐安镇的特色产业是啥?就是蔬菜种植。作为甘谷县的蔬菜主产区,镇里的农民大都以种菜为生,但由于受经营规模、作物品种、管理方式的影响,真正靠种菜发家的却没有多少。“一定要把蔬菜产业作为远教服务的着力点。”在向各村传达县里的会议精神时,牛烺反复强调说。
打那以后,牛烺的办公地点就“搬”到了田间地头。他挽起裤腿,换上胶鞋,天天往各村跑,推进远程教育服务蔬菜产业。不过,也有农民不买他这个副书记的账,在谢家坪村他就碰了壁。由于这个村的水源好,土地肥沃而且连片,非常适合发展钢结构大棚,牛烺就想在这儿搞一个设施农业试点,可想法却遭到了村民的激烈反对。有人说:“我们用普通大棚种了这么多年的菜,产量也不错,你现在要弄啥钢架大棚,这不是瞎折腾吗?”还有人说:“课件里都讲了,搞设施农业涉及到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等等一大堆的事,这些事谁给我们解决啊?”村民们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音没有动摇牛烺的决心,他只撂下了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办法靠想,路子靠闯。牛烺相信实践出真知,难题要在行动中一个个突破。他积极争取惠农资金,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利用远教平台开展技术培训,还邀请县农业局、果业局、扶贫办等远教成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实地指导。那段日子,牛烺一天要跑好几趟谢家坪村,不是跟专家研究方案,就是向村民了解需求。见他这么替村里忙活,村民们也被感动了,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很快就建起了二十几座钢结构大棚。牛烺给大家伙儿算了一笔账:“一个棚一年能种三茬菜,净赚个六七万块钱不成问题。”有了谢家坪村这个远程教育学用典型做示范,磐安镇各村都掀起了学用远教的热潮,先后涌现出燕家村韭菜、北坡寺村苹果、汪家村葡萄、南后山架豆王等特色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土特产品产业格局。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牛烺又开始琢磨发展蔬菜的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一次,他从远教网上看到了关于山东寿光蔬菜育苗中心的介绍,一下就受到了启发。他向上级递交了建设育苗中心的报告,并积极配合市县相关部门进行项目论证,终于在2013年3月让育苗中心落户磐安镇。新建的育苗中心整合了光伏太阳能工房、连体智能温室、示范温室、示范大棚等高端农业技术成果,功能完备,利用高效。如今,有育苗中心供良种,有远程教育授技术,享受到实惠服务的磐安镇农民纷纷称赞:“跟着‘大棚书记’走,日子一定有奔头!”
(作者苟宏伟系甘肃省甘谷县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