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生学习数学则要有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讲,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运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何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就对此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在口算中培养数感。
口算就是心算,它以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为基础,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口算不但是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独立的思维训练方式。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是学生数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数学学习中,从应用具体经验到应用心算和符号表征进行计算是需要时间的。在用抽象数字口算之前,可以先让孩子们用手指或某些工具代替实物“模仿”具体计算的情境,培养他们把数字与视觉材料相联系的心理意象,并能通过想象的物体来运算,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如教学“9加几”的计算,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操作摆小棒的方法来探究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很好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发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算法同时,也了解了别人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当学生再遇相似情境时,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鲜明的表象做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二、在估算中培养数感
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也很大。计算前估算可以估计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创造条件;计算后估算,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还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同时,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在估算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一支钢笔9元,全班43人,给全班每人买一支,400元够吗?在估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 40=400,估计在4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43=430,不到430元;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9×40=360,肯定比36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将估算内化为自觉、自主的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其次,应用估算。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教材没有估算内容的地方创设估算内容,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优化数感。如计算4.99×3.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5×3;所以积一定在15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2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获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培养数感十分有利。
三、在四则运算中培养数感
四则运算,不应该只是按照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进行机械的人工操作,而是人脑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理解、感悟运算的意义及顺序;要指导学生要根据题中数字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恰当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的检验。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及顺序。在运算的教学中可以、也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发现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理解和感悟运算的意义。例如,教学小括号的运算,出示例题:冬季长跑锻炼计划中,琳琳和东东每天早上都要长跑10分钟,琳琳每分钟跑100米,东东每分钟比她多跑10米,问小明每天早晨跑多少米?学生在列综合算式时就会发现,100+10×10,按照运算顺序应先算乘法,但根据题意,必须要先算加法。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矛盾和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获取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时,教师再及时把小括号及其作用介绍给学生,他们的理解会更准确和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在简便计算中提高对数的感知能力
如:25×8×4× 125 6.5×36+ 2.5× 36+36 789- 214﹣386等这一类运算,就要让学生仔细观察题中的数字,找出它们的特点和规律,在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数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都要具有简算的意识,不要为了简算而简算,即使没有要求简算的题目也可以进行简算,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小学生学习运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计算而计算,而是为了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单纯的运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厭烦,也难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在四则运算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和运算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逐步建立数感。
如:一班有52名学生,班长领来48盒牛奶,还差几盒?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52和48两个数,用加法还是用减法都是根据问题情境决定的。学生的人数多,牛奶的盒数少,要求还差几盒就从52人中减去已有牛奶的48人,得到4人没有牛奶,也就是还差的2盒。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知识背景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口算、估算以及简算等运算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发现、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提高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知能力,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发现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良好的数感。
一、在口算中培养数感。
口算就是心算,它以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为基础,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口算不但是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独立的思维训练方式。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是学生数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数学学习中,从应用具体经验到应用心算和符号表征进行计算是需要时间的。在用抽象数字口算之前,可以先让孩子们用手指或某些工具代替实物“模仿”具体计算的情境,培养他们把数字与视觉材料相联系的心理意象,并能通过想象的物体来运算,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如教学“9加几”的计算,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操作摆小棒的方法来探究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很好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发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算法同时,也了解了别人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当学生再遇相似情境时,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鲜明的表象做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二、在估算中培养数感
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也很大。计算前估算可以估计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创造条件;计算后估算,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还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同时,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在估算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一支钢笔9元,全班43人,给全班每人买一支,400元够吗?在估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 40=400,估计在4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43=430,不到430元;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9×40=360,肯定比36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将估算内化为自觉、自主的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其次,应用估算。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教材没有估算内容的地方创设估算内容,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优化数感。如计算4.99×3.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5×3;所以积一定在15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2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获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培养数感十分有利。
三、在四则运算中培养数感
四则运算,不应该只是按照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进行机械的人工操作,而是人脑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理解、感悟运算的意义及顺序;要指导学生要根据题中数字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恰当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的检验。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及顺序。在运算的教学中可以、也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发现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理解和感悟运算的意义。例如,教学小括号的运算,出示例题:冬季长跑锻炼计划中,琳琳和东东每天早上都要长跑10分钟,琳琳每分钟跑100米,东东每分钟比她多跑10米,问小明每天早晨跑多少米?学生在列综合算式时就会发现,100+10×10,按照运算顺序应先算乘法,但根据题意,必须要先算加法。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矛盾和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获取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时,教师再及时把小括号及其作用介绍给学生,他们的理解会更准确和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在简便计算中提高对数的感知能力
如:25×8×4× 125 6.5×36+ 2.5× 36+36 789- 214﹣386等这一类运算,就要让学生仔细观察题中的数字,找出它们的特点和规律,在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数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都要具有简算的意识,不要为了简算而简算,即使没有要求简算的题目也可以进行简算,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小学生学习运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计算而计算,而是为了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单纯的运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厭烦,也难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在四则运算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和运算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逐步建立数感。
如:一班有52名学生,班长领来48盒牛奶,还差几盒?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52和48两个数,用加法还是用减法都是根据问题情境决定的。学生的人数多,牛奶的盒数少,要求还差几盒就从52人中减去已有牛奶的48人,得到4人没有牛奶,也就是还差的2盒。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知识背景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口算、估算以及简算等运算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发现、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提高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知能力,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发现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良好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