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管理本质特征及时代性的探讨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edao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公共事务管理伴随着政府改革运动,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公共管理新概念的横空出世,对于当代公共事务管理指明了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模式的建构,以从未有过的张力迅速发展。加强和深化公共管理,提升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批判性地继承、拓展和超越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管理;本质特征;时代性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要求公共管理的管理效率和效能必须革故鼎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公共管理新概念,既提升了公共管理公共性是思想内涵,又拓展了公共管理服务性的应用范围。在社会民主化发展的影响下,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简要分析了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对于公共管理的时代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1.公共管理的合作性
  公共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设计、管理政府行政部门的细微工作以及公共服务问题。公共管理不仅是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对于公共管理问题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离不开公共管理问题。然而,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对于公共管理问题才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始建构新时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模式,使人们对于公共管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代政治理念昭示,公共管理具有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的管理本质是公共性、服务性。合法政府依据宪法行使公共权力,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现代政府必须秉持和坚守公共精神,以公共精神为指导,实施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以政府为核心,它们的行为代表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确定主权范围内全体公民。公共管理的职能,是为了公正分配社会利益,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公共管理者的价值追求应代表公平、正义和自由,体现“公益人”的角色。从活动范围看,公共管理主要涉及公共事务领域,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权力运行具有多向度特征。不仅政府有组织行使公共管理的权责,其它社会组织与公众也具有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公共管理需要构建多元化管理格局,主体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互动和合作。在新的时期里,不仅社会组织和公众具有参与公共管理的必要性,而且参与公共管理,还是公民的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公共管理,配合政府管理部门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2.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服务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利益取向的公共性。二是其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不是某一个特定阶层或群体的一种政治控制的方式,公共管理是为了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具有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参与性,主要指实施主体既包含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还包括政府之外社会组织和公众。公共管理所有活动价值取向都应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公众提供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共处、能实现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以政府为核心的主体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服务性非常关键。从根本上说,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所行使的国家权力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就是服务于社会共同利益的一个组织。公权力本质上是公众意愿的实现手段,如果公众的意志和意愿一直得不到满足,公共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产生合法性危机,就可能丧失公共管理合法性基础。所以,政府管理的首重职能就是服务,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服务是公共管理运行的中心。
  二、公共管理之时代性
  公共管理之所以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是时代发展大趋势使然。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要求公共管理的管理效率和效能必须革故鼎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地球村的概念日益清晰,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各国公共管理,对各国公共管理效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对传统公共行政造成猛烈冲击,必然推动政府向民主和法治的方向进行管理改革,公共管理必须对此做出回应。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公共管理必须建构基于公众认可的优质治理模式,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們不仅要积极推进知识密集型治理,还要积极推进学习型治理模式。要高度重视关注学习型治理的重要性,公共管理创新和改革,学习型治理是主要通道。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一方面需要不断学习,整合组织的内外资源,与时俱进,改善和提升其执政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以主动、坦诚的姿态,吸收社会的知识和智力,摒弃偏狭之见,通过与社会广泛地协调合作,不断推进和优化治理。实施更具民主的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扁平化、网络化,推进公共管理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复杂,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不可治理性现代社会问题日益凸现,这也要求公共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社会问题愈是复杂多变,政府越要积极主动的走出社会管理单边运行的误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建构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新理念、新思维,激发和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实现共同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为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条件。培养人们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强化公民监督意识,监督和推动政府工作,这对于改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政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都有极大的帮助。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管理的关注越来越便捷,公民对公共管理的该关注度越来越高。新公共管理影响了所有的国家,全球化、民主化的社会发展,改变了公共管理生态环境,政府一家独大,仅凭自身的权威,可以统揽社会公共事务格局已成昨日黄花。合作共治的治理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全球扩展的行政改革浪潮,构成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极大冲击,虽然各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和政策选择有所不同,进程不一,但是,侧重点是一致的。实现合作共治,政府与社会组织、民众共同承担公共管理的责任,建立一个高度民主,高效透明的管理体系,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民主型政府,强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从传统公共行政管理,到日益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公共管理,是一次深刻变化的管理革命,从单一管理主体运行到合作共治,是以政治、经济为本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一次飞跃。现代公共管理本质特征具有合作性、公共性、服务性特征,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加深公共管理的深度,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扩大公共管理的范围,不断创新公共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改善和优化公共管理,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西方政治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8.
  [2] 武家磊.论公共管理的本质和目的——以社会契约论视角[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3] 张剑锋,刘秀荣.论“服务是管理的社会本质和自然本质”[J].江苏商论.2012(04)
  [4] 肖燕,段刘伟.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职能选择[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5)
  [5] 夏书章.公共管理的旧貌新颜和发展趋势——公共管理面面观[J].公共管理学报.2004(01)
  [6] 黄建荣.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他[J].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报,第二卷,第三期,2005,8.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新常态”一词迅速传遍于中国的报刊媒体及互联网,成为描述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特征的关键词汇。“新常态”最先起源于美国,但在中国语境下具有了新的丰富内涵。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语境下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不同领域新常态的丰富内涵,结合公共管理实际,探讨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出路及努力途径与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出路  十
随着网贷消费逐渐深入大学校园,利用“校园贷”网络分期平台非法获取财物的犯罪案件逐渐增多.行为人诱骗在校大学生在网络分期平台上办理分期手机贷,在收取分期公司寄出的手
网络数据的使用边界不明已然成为当下数据纠纷频发的症结所在.由于使用主体的多样性,多方主体之间对于数据使用的内容、方式、范围存在相当的复杂性.网络用户、网络服务平台
如果认为刘绍勇说“现在航空公司就是在为携程、艺龙打工”仅仅是东航对这两家公司的抱怨,那么说明旁观者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事实上,刘绍勇公开叫板商业合作伙伴,不仅仅是
根据WTO的基本政策原则和中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所做出的承诺,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机制和政府行为方式,实现依法行政.在认识入世后行政领域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要
骆氏减震件企业创立于1988年,是国内最早涉足汽车橡胶金属减振领域的民营企业之一。骆氏企业在浙江玉环经过20多年辛勤耕耘,拥有了在橡胶配方、产品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领域的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虽已见底回升,我国经济也企稳向好,但仍需注意到,此次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还在持续,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仍然处在产能过剩和资金短缺的双重挤压下,融资
一、案情与问题据《新晚报》2006年4月20日报道,江苏盐城阜宁县杨集镇东进村5年来死于癌症的有76人,还有癌症患者27人。其实关于“癌症村”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如广东翁源县上
“在智能化推动下,家电产品生态系统更多的是围绕用户体验,不仅要关注产品的互联互通,还要关注产品与能源、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在12月17日举行的2014年中国电子家电出口高峰论坛上,产业在线总经理杨洁表示。  “智能化”不仅影响家电产品设计的走向,同时它也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催促全球家电产业重新定位。中国是家电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在这种产业巨变中,也面临着对出口区域的重新整合和布局。  大家电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