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行为活动受到局限,加之周围环境的某些影响,自尊心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自尊心的挫伤,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阻碍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进步。因此,研究和探索智力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培养,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抬起头来走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一、唤起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心,是培养自信心的基础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的期望心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和恢复这些孩子的自尊心,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细微处,施以满腔的热情、爱护和帮助,营造平安、平等、友好的氛围,使他们尽早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道理。我校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跟随七十多岁的奶奶生活。由于无人管教,他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九岁时,他在姑姑的资助下,到了辅读学校。当时,老师发现他身上有许多缺点:不按时回家、逃课,衣服、手、脸都脏乎乎的。老师没有嫌弃他,而是主动去关心他,帮他洗净手和脸,换上干净的衣服,鼓励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好。”在老师的关爱下,这个学生渐渐变了,按时上学、回家,讲卫生,有礼貌,还当上了中队长。由此看来,教师的信任能使智力残疾儿童产生上进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自由发展
环境,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宽松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能使儿童的潜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挥。
1.优化校内环境,创建良好的校风和班风
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要求教师和所有的正常儿童都要尊重、关心、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要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用教师和他人的行为来影响、感化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正确评价,多鼓励,巧批评
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恰如其分的鼓励性的积极评价,能使人信心倍增;过分的挫伤性的消极评价,常使人困惑、自卑或自负,甚至失去自信心。教师要正视每一个儿童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发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细微进步,找出闪光点,多鼓励,巧批评。对此,我们不妨“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利用动机的转移,从一种自信心的培养入手,激发孩子们逐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如先天愚型儿童,喜欢自以为是,不受限制,对老师的批评容易抵制。但他们表现欲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可以让他们不时扮演一个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同学读书、做操,当他们体会到自身的“老师”身份时,自然就容易接受他人批评了。
3.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配合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儿童生活环境的整体,只有三方面协同一致,互相配合,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家长要以看待一个正常儿童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智力残疾孩子,比如家中来了客人,可以让孩子参与接待;指派他独立采购日常用品;积极参与家庭大事的商讨,等等。在社会上,我们要开展“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让这些孩子多接触同龄儿童,参与到游园、参观、“学做小交警”“争做小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这些儿童融入社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习社交技巧。训练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指导方法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不断努力,逐步帮这些孩子树立做好一切事情的信心。
三、遵循“小步子程序”训练原则,让儿童随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小步子程序”训练,就是把训练的内容,分解成细小的步骤,然后向着预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进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1.教学内容的编排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这套教材是针对轻度弱智儿童编写的,在重度班使用时就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删改。如一年级语文,第一册中简单的入学教育之后,就是汉语拼音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存在语言缺陷,在他们还未适应学校生活之初,就安排这一内容,教师教起来费时,学生学起来枯燥,往往事倍功半,极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通过不断试验,我们把一、二册内容加以调换:先学习识字,在学生获得了识字的“成绩”之后,再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具,教学汉语拼音。这样做降低了难度,使学生体验到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感。
2.教学程序的分解
教学程序分解的步子大小,取决于儿童智障程度。轻度智障儿童步子可以大一些,重度的可以小一些。比如,重度生言语障碍的矫正和训练就可以分成四步进行。第一步,通过丰富的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刺激感官,使学生产生用语言表达的欲望。第二步,课堂提问区别对待,先提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锻炼他们的胆量。第三步,创造无意识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纠正说话的差错。第四步,开展兴趣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说话,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恢复和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步入社会,是特殊教育永久的使命。
(责 编 东 方)
一、唤起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心,是培养自信心的基础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的期望心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和恢复这些孩子的自尊心,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细微处,施以满腔的热情、爱护和帮助,营造平安、平等、友好的氛围,使他们尽早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道理。我校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跟随七十多岁的奶奶生活。由于无人管教,他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九岁时,他在姑姑的资助下,到了辅读学校。当时,老师发现他身上有许多缺点:不按时回家、逃课,衣服、手、脸都脏乎乎的。老师没有嫌弃他,而是主动去关心他,帮他洗净手和脸,换上干净的衣服,鼓励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好。”在老师的关爱下,这个学生渐渐变了,按时上学、回家,讲卫生,有礼貌,还当上了中队长。由此看来,教师的信任能使智力残疾儿童产生上进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自由发展
环境,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宽松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能使儿童的潜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挥。
1.优化校内环境,创建良好的校风和班风
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要求教师和所有的正常儿童都要尊重、关心、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要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用教师和他人的行为来影响、感化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正确评价,多鼓励,巧批评
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恰如其分的鼓励性的积极评价,能使人信心倍增;过分的挫伤性的消极评价,常使人困惑、自卑或自负,甚至失去自信心。教师要正视每一个儿童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发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细微进步,找出闪光点,多鼓励,巧批评。对此,我们不妨“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利用动机的转移,从一种自信心的培养入手,激发孩子们逐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如先天愚型儿童,喜欢自以为是,不受限制,对老师的批评容易抵制。但他们表现欲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可以让他们不时扮演一个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同学读书、做操,当他们体会到自身的“老师”身份时,自然就容易接受他人批评了。
3.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配合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儿童生活环境的整体,只有三方面协同一致,互相配合,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家长要以看待一个正常儿童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智力残疾孩子,比如家中来了客人,可以让孩子参与接待;指派他独立采购日常用品;积极参与家庭大事的商讨,等等。在社会上,我们要开展“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让这些孩子多接触同龄儿童,参与到游园、参观、“学做小交警”“争做小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这些儿童融入社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习社交技巧。训练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指导方法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不断努力,逐步帮这些孩子树立做好一切事情的信心。
三、遵循“小步子程序”训练原则,让儿童随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小步子程序”训练,就是把训练的内容,分解成细小的步骤,然后向着预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进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1.教学内容的编排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这套教材是针对轻度弱智儿童编写的,在重度班使用时就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删改。如一年级语文,第一册中简单的入学教育之后,就是汉语拼音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存在语言缺陷,在他们还未适应学校生活之初,就安排这一内容,教师教起来费时,学生学起来枯燥,往往事倍功半,极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通过不断试验,我们把一、二册内容加以调换:先学习识字,在学生获得了识字的“成绩”之后,再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具,教学汉语拼音。这样做降低了难度,使学生体验到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感。
2.教学程序的分解
教学程序分解的步子大小,取决于儿童智障程度。轻度智障儿童步子可以大一些,重度的可以小一些。比如,重度生言语障碍的矫正和训练就可以分成四步进行。第一步,通过丰富的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刺激感官,使学生产生用语言表达的欲望。第二步,课堂提问区别对待,先提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锻炼他们的胆量。第三步,创造无意识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纠正说话的差错。第四步,开展兴趣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说话,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恢复和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步入社会,是特殊教育永久的使命。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