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尊重 沟通 融洽 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从出生到长大,从天真稚气到成熟稳重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有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少年,我们的内心也曾走过孤独寂寞、彷徨无助的心路历程,我们也曾为父母、成人的不理解、不认同而心烦意乱、忐忑不安,可是,当我们长大了,为人父母,面对我们的孩子时,我们中的许多人,却把自己曾经的经历忘记了,以致于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互相折腾得精疲力尽、心生怨言。国家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指明了方向,面对和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最后演变成争吵,面对孩子无数次无辜的眼神、委屈的眼泪,我的内心欲哭无泪、黔驴技穷,我仔细阅读、认真思索着《指南》里的每一句话,领悟着《指南》的思想精髓,从《指南》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让孩子能亲其师信其道。
尊重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擅长这一方面,有的擅长那一方面;有的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有的某些方面擅长而某些方面显得滞后。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别发展水平,《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不要轻易地把孩子和同伴进行比较,切忌更不能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鼓励,因为成人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更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我们要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创造机会,让孩子令眼看待自己,充分利用、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也让教师的表扬、鼓励这些悦耳的话拉近孩子和成人的距离。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有部分幼儿特别的乖巧、招人喜欢;也有部分幼儿性格倔强、攻击行为严重,爱惹事生非,特别招人担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教师应该相信一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要正视幼儿差异,善待幼儿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孩子在与成人的关系中,由于年龄、能力、经验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他们处于劣势,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对别人、对世界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尊重孩子就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遇到事情、问题,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说话做事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让我们说的话,孩子爱听,让我们做的事孩子认同。因为孩子的感受将和他们的行为直接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孩子就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有时我们和孩子的对话演变成争吵、我们和孩子产生隔阂的原因。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地、真实的想法,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珍惜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做孩子心声的倾听者,用微笑和耐心倾听孩子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艺术地接受、处理孩子的感受,不断实践、总结出哪些方法、哪些语言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会激怒孩子,哪些会让孩子得到安慰缩减彼此的距离,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亲密。
第三,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努力。我们常常认为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我们还会鼓励孩子说:“试试看,很简单。”如果他做成了那也是做成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没做成,我们有时就会抱怨“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做好?”这时孩子心里要么会充满不成功的失落感,要么会充满“我已经很努力了,你还要我怎么做?”的对成人的反感、抵触情绪,以至于以后成人叫他做什么事,他要么没有信心做好,要么“不耐烦”去做。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尊重孩子的努力,讲究自己的说话方式,情况就不会这样。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太容易。”或者“这可能有点难。”他会传达给孩子不同的信息。如果成功了,他会很自豪自己完成了一件难事,如果失败了,我们及时肯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孩子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而高兴,会因成人的理解、认同更加亲近成人。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样做有些虚假,但如果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的角度去看,就会意识到任何事情第一次去做的时候,都会很难。当我们看着孩子很困难时,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示,但不要替他去做。
第四,尊重孩子要适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欧阳修有句诗“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理解的所谓“知己”就是和自己有共同观点、心意相同的人,而且赞同别人,也是人和人增进友谊,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方法。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孩子的生活经验少,知识贫乏,所以认为孩子的想法都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没什么科学可言。但是,要知道他们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即便大多数的时候这些想法的确有些天马行空。在通常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是传授知识的,而孩子则机械的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孩子就跟着学什么。教师拥有掌控孩子思想和知识的权利。有时就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在如此教育活动中,幼儿没有了自我,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控制中被压抑着。孩子有时候难得想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想法,也许还会被老师定为一个不听话不合群的孩子,教师应该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蹲下身,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努力寻找和孩子想法中的相同点,寻找和孩子的“共同语言”,增进彼此距离。
第五,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但要存在于成人的思想意识里,更要体现在成人与孩子的相处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比如说: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不要追根究底的责备孩子;不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不管孩子多小,不要单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尊重孩子偶尔出现的“没准备好”如孩子希望自己上厕所,但还没有学会等;谨防对孩子说太多的“不——”用生硬的“不”挫伤孩子的热情,让孩子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攻击,他们会尽其所能来反抗……。
成人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融洽的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孩子获取知识与爱的重要途径,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温暖阳光,更是孩子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没有良好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构建和谐、亲密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我们成人首先要学会“平视”孩子,尊重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从出生到长大,从天真稚气到成熟稳重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有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少年,我们的内心也曾走过孤独寂寞、彷徨无助的心路历程,我们也曾为父母、成人的不理解、不认同而心烦意乱、忐忑不安,可是,当我们长大了,为人父母,面对我们的孩子时,我们中的许多人,却把自己曾经的经历忘记了,以致于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互相折腾得精疲力尽、心生怨言。国家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指明了方向,面对和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最后演变成争吵,面对孩子无数次无辜的眼神、委屈的眼泪,我的内心欲哭无泪、黔驴技穷,我仔细阅读、认真思索着《指南》里的每一句话,领悟着《指南》的思想精髓,从《指南》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让孩子能亲其师信其道。
尊重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擅长这一方面,有的擅长那一方面;有的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有的某些方面擅长而某些方面显得滞后。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别发展水平,《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不要轻易地把孩子和同伴进行比较,切忌更不能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鼓励,因为成人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更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我们要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创造机会,让孩子令眼看待自己,充分利用、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也让教师的表扬、鼓励这些悦耳的话拉近孩子和成人的距离。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有部分幼儿特别的乖巧、招人喜欢;也有部分幼儿性格倔强、攻击行为严重,爱惹事生非,特别招人担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教师应该相信一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要正视幼儿差异,善待幼儿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孩子在与成人的关系中,由于年龄、能力、经验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他们处于劣势,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对别人、对世界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尊重孩子就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遇到事情、问题,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说话做事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让我们说的话,孩子爱听,让我们做的事孩子认同。因为孩子的感受将和他们的行为直接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孩子就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有时我们和孩子的对话演变成争吵、我们和孩子产生隔阂的原因。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地、真实的想法,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珍惜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做孩子心声的倾听者,用微笑和耐心倾听孩子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艺术地接受、处理孩子的感受,不断实践、总结出哪些方法、哪些语言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会激怒孩子,哪些会让孩子得到安慰缩减彼此的距离,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亲密。
第三,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努力。我们常常认为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我们还会鼓励孩子说:“试试看,很简单。”如果他做成了那也是做成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没做成,我们有时就会抱怨“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做好?”这时孩子心里要么会充满不成功的失落感,要么会充满“我已经很努力了,你还要我怎么做?”的对成人的反感、抵触情绪,以至于以后成人叫他做什么事,他要么没有信心做好,要么“不耐烦”去做。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尊重孩子的努力,讲究自己的说话方式,情况就不会这样。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太容易。”或者“这可能有点难。”他会传达给孩子不同的信息。如果成功了,他会很自豪自己完成了一件难事,如果失败了,我们及时肯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孩子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而高兴,会因成人的理解、认同更加亲近成人。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样做有些虚假,但如果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的角度去看,就会意识到任何事情第一次去做的时候,都会很难。当我们看着孩子很困难时,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示,但不要替他去做。
第四,尊重孩子要适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欧阳修有句诗“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理解的所谓“知己”就是和自己有共同观点、心意相同的人,而且赞同别人,也是人和人增进友谊,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方法。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孩子的生活经验少,知识贫乏,所以认为孩子的想法都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没什么科学可言。但是,要知道他们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即便大多数的时候这些想法的确有些天马行空。在通常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是传授知识的,而孩子则机械的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孩子就跟着学什么。教师拥有掌控孩子思想和知识的权利。有时就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在如此教育活动中,幼儿没有了自我,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控制中被压抑着。孩子有时候难得想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想法,也许还会被老师定为一个不听话不合群的孩子,教师应该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蹲下身,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努力寻找和孩子想法中的相同点,寻找和孩子的“共同语言”,增进彼此距离。
第五,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但要存在于成人的思想意识里,更要体现在成人与孩子的相处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比如说: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不要追根究底的责备孩子;不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不管孩子多小,不要单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尊重孩子偶尔出现的“没准备好”如孩子希望自己上厕所,但还没有学会等;谨防对孩子说太多的“不——”用生硬的“不”挫伤孩子的热情,让孩子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攻击,他们会尽其所能来反抗……。
成人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融洽的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孩子获取知识与爱的重要途径,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温暖阳光,更是孩子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没有良好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构建和谐、亲密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我们成人首先要学会“平视”孩子,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