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全国高考英语卷(NMET)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特点是:侧重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的考查,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注重语篇分析水平、合理判定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读速要求大大提高,阅读词汇量逐年增加。阅读部分在高考英语的试卷中占有很大比重。可以说阅读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英语高考的成败。可见,对于将来要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更为重要了。本文从泛读(extensive reading)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两个方面来谈谈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英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取信息。阅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英语的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所以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阅读能力是通过精读和泛读来培养的。精读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所给的阅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扩大词汇量,获取语法知识,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泛读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大量难易合适于学生现在水平的素材,来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能力。像英语课本里的每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常被用为精读材料,而其余的几篇(UsingLanguage 和Workbook中的)常被作为泛读材料。只有精读、泛读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有效,快速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一、精读(intensive reading)
精读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把握,包括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具体内容、写作方法、文章内涵,外延等方面的理解,以及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语言结构,如词汇的学习、难句的分析、语言点的讲与练等。英语中单词有形的变化。如名词有单复数,所有格形式;动词有不定式,三单、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形式;形容词,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等。从词的用法上看,介词后要跟名词,动名词或宾格代词:冠词后要跟名词、情态动词后要跟动词原形;连词后要有并列或从属成分等。掌握英语词汇的这些特点,对提高阅读能力是有帮助的。比如have a look at这个短语,at是介词,就知道它的后面必定有一个名词或是一个代词,因此在阅读时,读到的是整个介词短语;读到一个冠词时,就知道它后面必有一个名词,这样就会扩大视距,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说话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外蹦的,而是按语言单位一组一组地说出来的。汉语有主、谓,宾、定、状,补等语言单位,英语当然也不例外,其内部(包括动词短语等)最好不要分开来读,而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之间则可以停顿,为了使学生养成以语义为单位进行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按如下方法指导学生把句子按意群断开。
如Most of us | like to eat potatoes|. But most people | do not know | what part of the potato| is best for food.刚开始时可以慢些来练习,该停顿的地方就停顿。等顺手了之后,再把停顿的间隙拉长,如Most of us like to eat potatoes| But most people do not know | what part of the potato is best for food...无论是单词、短语还是句子,都要先在口头上学和练,然后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一个词一个地阅读,而会一个短语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阅读了。这样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正确性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对课文的学习,重要的语言知识的讲解显然是必要的,但以下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培养学生查词典、用英语解释词义的能力;找出段落大意、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学习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和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具体做法:
(1)指导学生慢速细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我首先给学生一些能反映文章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然后再给他们一些与文章有关的细节问题,让他们进行慢速阅读。这样学生就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了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2)注重学生分析长句
高中阶段的新教材中对新的语法知识讲解得比较少,比较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教师就有必要给学生作句子结构上的分析,尤其是那些修饰成分多的长句(句中从句套从句)。例如,可以让学生首先找出这个句子的主谓或主系,再找出从句的相关成分,要对重点的生词或关键短语进行必要的解释。学生弄懂它们的意思,也就理解了整个句子。因为英语和汉语的语序大不相同,例如英语的定语(介词短语、从句、不定式)要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因此千万不要让学生试图记下整个句子的汉语意思,而要指导他们如何去分析长句,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阅读时遇到的实际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如何总结文章的段落大意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培养学生复述能力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课文外延的问题,如,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你遇到了文中提到的情况该怎么办等开放性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泛读(extensive reading)
泛读侧重于信息的获取。阅读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除了教科书以外,教师应当给学生补充一定量的适合于他们阅读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即在阅读材料中不可以出现生词和新的语法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复习学过的单词和语法,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以提高学习效果。有了课上、课下紧密结合,学习会产生良性循环。随着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材料的篇幅可逐渐加长,也可以出现少量生词。课外阅读的选材很重要,材料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要有时代气息,要注意趣味性,教师可以从网络或别的英语资料中搜寻。教师在把阅读材料发给学生之前,自己必须先做一遍。对内容适合于学生的但生词较多的,我就加一改进,把难词或短语要么注上汉译,要么换成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汇,使学生对感兴趣的材料能够读下去,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动力。
(1)注意阅读的特点
阅读分朗读和默读两种技能。朗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学生在朗读一篇未学过的材料时,由于注意力集中在语音、语调上,往往对朗读的内容,尤其是长篇文章,不完全理解,因此朗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如果是为了训练阅读,要选择合适学生默读的材料,即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不读出声,否则就会分散注意力而降低阅读速度。要保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
(2)要克服回视的习惯
我们在阅读时往往都有以下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句或不太熟悉的词或读过一遍不能理解句意,需要回视(即返回来再读一遍),这是允许的。但对正在学习英语并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来讲,需要改掉回视的习惯,回视会浪费时间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读任务。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训练阅读时,要指导他们逐渐扩大视幅,做到一视2~3个词,甚至4~5个词。
(3)计时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求学生做“计时阅读”。具体的做法是:对于一篇阅读材料(字数是固定不变的),只需让学生分别记下开始阅读的时间及结束阅读的时间,就可算出阅读速度,即读速=词数/时间。如果我们教师为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材料长短和难易程度都适宜,学生每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一篇四、五百词的文章,经过几个学期的计时阅读,他们就会掌握阅读的技巧。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阅读速度有明显的提高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自然就会上涨,英语高考也就胜利在望了。让我们为使他们能够成为英语终身学习者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英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取信息。阅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英语的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所以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阅读能力是通过精读和泛读来培养的。精读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所给的阅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扩大词汇量,获取语法知识,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泛读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大量难易合适于学生现在水平的素材,来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能力。像英语课本里的每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常被用为精读材料,而其余的几篇(UsingLanguage 和Workbook中的)常被作为泛读材料。只有精读、泛读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有效,快速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一、精读(intensive reading)
精读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把握,包括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具体内容、写作方法、文章内涵,外延等方面的理解,以及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语言结构,如词汇的学习、难句的分析、语言点的讲与练等。英语中单词有形的变化。如名词有单复数,所有格形式;动词有不定式,三单、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形式;形容词,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等。从词的用法上看,介词后要跟名词,动名词或宾格代词:冠词后要跟名词、情态动词后要跟动词原形;连词后要有并列或从属成分等。掌握英语词汇的这些特点,对提高阅读能力是有帮助的。比如have a look at这个短语,at是介词,就知道它的后面必定有一个名词或是一个代词,因此在阅读时,读到的是整个介词短语;读到一个冠词时,就知道它后面必有一个名词,这样就会扩大视距,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说话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外蹦的,而是按语言单位一组一组地说出来的。汉语有主、谓,宾、定、状,补等语言单位,英语当然也不例外,其内部(包括动词短语等)最好不要分开来读,而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之间则可以停顿,为了使学生养成以语义为单位进行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按如下方法指导学生把句子按意群断开。
如Most of us | like to eat potatoes|. But most people | do not know | what part of the potato| is best for food.刚开始时可以慢些来练习,该停顿的地方就停顿。等顺手了之后,再把停顿的间隙拉长,如Most of us like to eat potatoes| But most people do not know | what part of the potato is best for food...无论是单词、短语还是句子,都要先在口头上学和练,然后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一个词一个地阅读,而会一个短语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阅读了。这样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正确性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对课文的学习,重要的语言知识的讲解显然是必要的,但以下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培养学生查词典、用英语解释词义的能力;找出段落大意、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学习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和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具体做法:
(1)指导学生慢速细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我首先给学生一些能反映文章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然后再给他们一些与文章有关的细节问题,让他们进行慢速阅读。这样学生就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了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2)注重学生分析长句
高中阶段的新教材中对新的语法知识讲解得比较少,比较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教师就有必要给学生作句子结构上的分析,尤其是那些修饰成分多的长句(句中从句套从句)。例如,可以让学生首先找出这个句子的主谓或主系,再找出从句的相关成分,要对重点的生词或关键短语进行必要的解释。学生弄懂它们的意思,也就理解了整个句子。因为英语和汉语的语序大不相同,例如英语的定语(介词短语、从句、不定式)要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因此千万不要让学生试图记下整个句子的汉语意思,而要指导他们如何去分析长句,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阅读时遇到的实际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如何总结文章的段落大意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培养学生复述能力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课文外延的问题,如,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你遇到了文中提到的情况该怎么办等开放性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泛读(extensive reading)
泛读侧重于信息的获取。阅读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除了教科书以外,教师应当给学生补充一定量的适合于他们阅读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即在阅读材料中不可以出现生词和新的语法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复习学过的单词和语法,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以提高学习效果。有了课上、课下紧密结合,学习会产生良性循环。随着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材料的篇幅可逐渐加长,也可以出现少量生词。课外阅读的选材很重要,材料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要有时代气息,要注意趣味性,教师可以从网络或别的英语资料中搜寻。教师在把阅读材料发给学生之前,自己必须先做一遍。对内容适合于学生的但生词较多的,我就加一改进,把难词或短语要么注上汉译,要么换成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汇,使学生对感兴趣的材料能够读下去,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动力。
(1)注意阅读的特点
阅读分朗读和默读两种技能。朗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学生在朗读一篇未学过的材料时,由于注意力集中在语音、语调上,往往对朗读的内容,尤其是长篇文章,不完全理解,因此朗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如果是为了训练阅读,要选择合适学生默读的材料,即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不读出声,否则就会分散注意力而降低阅读速度。要保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
(2)要克服回视的习惯
我们在阅读时往往都有以下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句或不太熟悉的词或读过一遍不能理解句意,需要回视(即返回来再读一遍),这是允许的。但对正在学习英语并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来讲,需要改掉回视的习惯,回视会浪费时间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读任务。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训练阅读时,要指导他们逐渐扩大视幅,做到一视2~3个词,甚至4~5个词。
(3)计时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求学生做“计时阅读”。具体的做法是:对于一篇阅读材料(字数是固定不变的),只需让学生分别记下开始阅读的时间及结束阅读的时间,就可算出阅读速度,即读速=词数/时间。如果我们教师为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材料长短和难易程度都适宜,学生每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一篇四、五百词的文章,经过几个学期的计时阅读,他们就会掌握阅读的技巧。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阅读速度有明显的提高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自然就会上涨,英语高考也就胜利在望了。让我们为使他们能够成为英语终身学习者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