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庙匾额是太庙的标志,是清朝第一块书写满汉文的匾额,是此后清朝皇家建筑匾额的样板。您也许不会想到,这和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有直接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命太庙牌匾只书满汉文,停书蒙古文。紧接着,顺治十四年正月初十日,命各坛庙门匾额,悉如太庙制,只书满文和汉文。而在这之前,清朝宫殿的各种匾额,是满、汉、蒙古文三种文字同时书写的。这是清朝在发展中“蒙满一家”亲密关系的表现,满蒙皇族和亲联姻,以至于清朝皇后大部分是蒙古女人。顺治前两位皇后都来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董鄂妃则是后妃中的另类。而恰恰是这个另类,却得到了顺治痴迷地宠爱。
董鄂妃18岁人宫,貌美贤惠,善解皇帝的心思,和顺洽十分恩爱。据《清世祖实录》记载:董鄂妃于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封为贤妃,一个多月后的十二月初六,正式册立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第二年十月,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出生第二天,顺治就寄之继承皇位的厚望,称“朕第一子”。相反,他对蒙古后妃所生的皇子连看一眼也不愿意。
顺治皇帝所画的《董鄂妃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董鄂妃的炽热爱情。全画集人物、山石、花草、昆虫为一体,人物为主,环境为辅。董鄂妃身着满族服装,面容清丽,身材清瘦,她的右前方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和暗香浮动的兰花,兰花上方是一对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董鄂妃的衣服上,也刺绣着兰花图案。主人公面对清幽的景色,神情恬淡,若有所思,似在吟咏诗词。这幅画不仅是对客体的直接描摹,画面的人、物、景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寓意:顺治皇帝把他钟爱的女子比喻作空谷幽兰,质朴芳香,才华出众。董鄂妃为何受宠至深?一切跃然纸上。那上下翻飞、相互追逐的蝴蝶则是二人真挚爱情的象征。
我们看到,在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的18天后,顺治颁发了太庙匾额停书蒙文的圣旨。第二年,就全面推行这一决定。顺治企图用这种方法压制蒙古后妃的势力而保护董鄂妃的用意十分明显。顺治不惜动用当今圣上的权威,和蒙古后妃以及传统的势力进行殊死较量。
正如顺治所忧虑的,这种美满的爱情并没有延续多久。顺治对董鄂妃的这种“眷之特隆,宠冠后宫”的特殊待遇,是对传统的一种叛逆,令满朝惊异,当然会受到势力极其强大的蒙古皇后和皇后家族的嫉恨。毫无疑问,顺治对蒙古后妃的怨恨也与日俱增。
董鄂妃聪慧至极,心中明白,进宫后虽备受皇帝宠爱,但必遭嫉妒。她尽力讨好包括孝庄太后在内的所有人,但没能改变势态的发展。在一连串的迫害下,董鄂妃的精神极度紧张,加上失去爱子的哀痛,很快便一病不起,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去世。
痛失皇子,又失爱妃,顺治几近疯狂,“竟至寻死觅活,不顾一切”,直至要出家为僧。他下令为皇贵妃隆重治丧,追封为孝献皇后。董鄂妃死后仅130多天后,顺治皇帝也撒手人寰。
虽然顺治皇帝生前对董鄂妃“眷之特隆,宠冠后宫”,但在顺治皇帝死后,董鄂妃的地位却发生了显著变化。
董鄂妃死后虽被顺治追封为孝献皇后,根据清代皇室的制度,皇后去世后,她的神牌要升祔奉先殿和太庙。董鄂妃虽然被追封为皇后,但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不仅如此,她还丧失了一系列皇后应当享受的殊荣,如皇后的谥号后面要加上皇帝的庙谥,称作“系谥”,但董鄂妃不能系世祖顺治的庙谥,不能叫“孝献章皇后”,只能叫“孝献皇后”,简称端敬皇后;按照乾隆皇帝即位时定的规矩,皇帝和皇后的忌日都是大祭,可唯独董鄂妃却是小祭;董鄂妃的神牌不能在顺治皇帝陵的隆恩殿中暖阁供奉,而是被放在西暖阁,而这里是供奉贵妃的,也是降格待遇;清朝皇后的谥号经后世加封到16个字为止,唯独董鄂妃的谥号后世不再加封,始终是12个字——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妃死后受到冷遇是何原因呢?首先,是她的出身和被“抢”进宫成为皇帝贵妃的特殊经历。董鄂妃入宫的经历与其他后妃不同,既非联姻,也非选秀,而是顺治帝抢进宫来的。据魏特《汤若望传》记载,汤若望回忆,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的恋爱,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因怨愤致死,或是自杀而死,皇帝便将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才是董鄂妃的真实来历,据考证,这位军入是福临异母十一弟博穆博果尔。
董鄂妃死后受冷遇的第二个原因是顺治皇帝对她过分宠幸,使顺洽做出了一系列违背祖宗家法的行为。进宫不到两个月,董鄂妃就晋升皇贵妃,直逼皇后之位,速度之快,令满朝惊异,当然会受到皇后和皇后家族的嫉恨。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夭折后被追封为亲王,隆重地料理丧事,甚至一怒处死了两名弄错葬期时辰的礼部官员,还有许多官员受牵连被鞭打或罚银。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大肆奢办丧事,竟让二三品的高官为她抬棺,曾勒令30名太监和宫人殉葬。按定制,死于皇帝之前的皇后,初上谥只用两个字。董鄂妃死后,福临命礼臣议谥,初拟4个字不允,拟6字、8字直至12个字才得到福临的认可,犹以谥号中无“天”“圣”二字为歉。
福临的这一系列“另类”的做法,其核心是对“祖宗之法”的践踏,必然会引起孝庄皇太后及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他一死,自然要迁怒到董鄂妃身上,致使萱鄂妃的牌位不能进入太庙享受供奉。
高悬在太庙重檐正中的太庙匾额,正是清初这一令人唏嘘的宫廷历史的见证。
编辑 麻 雯
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命太庙牌匾只书满汉文,停书蒙古文。紧接着,顺治十四年正月初十日,命各坛庙门匾额,悉如太庙制,只书满文和汉文。而在这之前,清朝宫殿的各种匾额,是满、汉、蒙古文三种文字同时书写的。这是清朝在发展中“蒙满一家”亲密关系的表现,满蒙皇族和亲联姻,以至于清朝皇后大部分是蒙古女人。顺治前两位皇后都来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董鄂妃则是后妃中的另类。而恰恰是这个另类,却得到了顺治痴迷地宠爱。
董鄂妃18岁人宫,貌美贤惠,善解皇帝的心思,和顺洽十分恩爱。据《清世祖实录》记载:董鄂妃于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封为贤妃,一个多月后的十二月初六,正式册立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第二年十月,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出生第二天,顺治就寄之继承皇位的厚望,称“朕第一子”。相反,他对蒙古后妃所生的皇子连看一眼也不愿意。
顺治皇帝所画的《董鄂妃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董鄂妃的炽热爱情。全画集人物、山石、花草、昆虫为一体,人物为主,环境为辅。董鄂妃身着满族服装,面容清丽,身材清瘦,她的右前方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和暗香浮动的兰花,兰花上方是一对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董鄂妃的衣服上,也刺绣着兰花图案。主人公面对清幽的景色,神情恬淡,若有所思,似在吟咏诗词。这幅画不仅是对客体的直接描摹,画面的人、物、景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寓意:顺治皇帝把他钟爱的女子比喻作空谷幽兰,质朴芳香,才华出众。董鄂妃为何受宠至深?一切跃然纸上。那上下翻飞、相互追逐的蝴蝶则是二人真挚爱情的象征。
我们看到,在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的18天后,顺治颁发了太庙匾额停书蒙文的圣旨。第二年,就全面推行这一决定。顺治企图用这种方法压制蒙古后妃的势力而保护董鄂妃的用意十分明显。顺治不惜动用当今圣上的权威,和蒙古后妃以及传统的势力进行殊死较量。
正如顺治所忧虑的,这种美满的爱情并没有延续多久。顺治对董鄂妃的这种“眷之特隆,宠冠后宫”的特殊待遇,是对传统的一种叛逆,令满朝惊异,当然会受到势力极其强大的蒙古皇后和皇后家族的嫉恨。毫无疑问,顺治对蒙古后妃的怨恨也与日俱增。
董鄂妃聪慧至极,心中明白,进宫后虽备受皇帝宠爱,但必遭嫉妒。她尽力讨好包括孝庄太后在内的所有人,但没能改变势态的发展。在一连串的迫害下,董鄂妃的精神极度紧张,加上失去爱子的哀痛,很快便一病不起,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去世。
痛失皇子,又失爱妃,顺治几近疯狂,“竟至寻死觅活,不顾一切”,直至要出家为僧。他下令为皇贵妃隆重治丧,追封为孝献皇后。董鄂妃死后仅130多天后,顺治皇帝也撒手人寰。
虽然顺治皇帝生前对董鄂妃“眷之特隆,宠冠后宫”,但在顺治皇帝死后,董鄂妃的地位却发生了显著变化。
董鄂妃死后虽被顺治追封为孝献皇后,根据清代皇室的制度,皇后去世后,她的神牌要升祔奉先殿和太庙。董鄂妃虽然被追封为皇后,但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不仅如此,她还丧失了一系列皇后应当享受的殊荣,如皇后的谥号后面要加上皇帝的庙谥,称作“系谥”,但董鄂妃不能系世祖顺治的庙谥,不能叫“孝献章皇后”,只能叫“孝献皇后”,简称端敬皇后;按照乾隆皇帝即位时定的规矩,皇帝和皇后的忌日都是大祭,可唯独董鄂妃却是小祭;董鄂妃的神牌不能在顺治皇帝陵的隆恩殿中暖阁供奉,而是被放在西暖阁,而这里是供奉贵妃的,也是降格待遇;清朝皇后的谥号经后世加封到16个字为止,唯独董鄂妃的谥号后世不再加封,始终是12个字——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妃死后受到冷遇是何原因呢?首先,是她的出身和被“抢”进宫成为皇帝贵妃的特殊经历。董鄂妃入宫的经历与其他后妃不同,既非联姻,也非选秀,而是顺治帝抢进宫来的。据魏特《汤若望传》记载,汤若望回忆,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的恋爱,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因怨愤致死,或是自杀而死,皇帝便将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才是董鄂妃的真实来历,据考证,这位军入是福临异母十一弟博穆博果尔。
董鄂妃死后受冷遇的第二个原因是顺治皇帝对她过分宠幸,使顺洽做出了一系列违背祖宗家法的行为。进宫不到两个月,董鄂妃就晋升皇贵妃,直逼皇后之位,速度之快,令满朝惊异,当然会受到皇后和皇后家族的嫉恨。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夭折后被追封为亲王,隆重地料理丧事,甚至一怒处死了两名弄错葬期时辰的礼部官员,还有许多官员受牵连被鞭打或罚银。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大肆奢办丧事,竟让二三品的高官为她抬棺,曾勒令30名太监和宫人殉葬。按定制,死于皇帝之前的皇后,初上谥只用两个字。董鄂妃死后,福临命礼臣议谥,初拟4个字不允,拟6字、8字直至12个字才得到福临的认可,犹以谥号中无“天”“圣”二字为歉。
福临的这一系列“另类”的做法,其核心是对“祖宗之法”的践踏,必然会引起孝庄皇太后及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他一死,自然要迁怒到董鄂妃身上,致使萱鄂妃的牌位不能进入太庙享受供奉。
高悬在太庙重檐正中的太庙匾额,正是清初这一令人唏嘘的宫廷历史的见证。
编辑 麻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