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享受着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人民的呼吁。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领导国家的重要方略,对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347-0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享受着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的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对于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则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现今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主要归结为: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土地荒漠化扩大,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气温呈上升趋势。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也被称为生态系统。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当生态系统处于一定的稳定阶段时,其内部的各个因素相互制约,均衡发展,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也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但是,一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严重不平衡,即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弱化或衰竭的危险。
人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来看,人类活动一直都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口也在迅猛增长,人类既显示出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智慧,又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们不断开发新能源,并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过快和过多地索取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失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并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因为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一旦这个动态平衡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不能平衡,从而造成系统成分缺损,结构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等为生态失调问题,严重的更会导致生态灾难。
如今,不和谐的生态环境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建设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生态不和谐的发展现状及其已经带来和即将发生的严重后果凸显了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二、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的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发展和谐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为发展生态和谐环境提供了指导。
胡锦涛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来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
首先,从经济发展入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追根究底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首先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出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生活目标,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积极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饮用水安全、大气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要严格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加强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工作,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旧道路。今后的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四,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严惩企业不负责任地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号召企业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增加政府对环保工作的投入,提高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度。政府是发展和谐生态环境主导力量,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度是非常关键的措施。政府为维持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企业生产的排放物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和重视度,起到引导、促进和表率作用。
第六,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普及全民环保教育,通过环保组织、新闻媒介、居民社区等单位宣传环保理念,并开展实际的环保活动,全面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和环保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提倡环保、重视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为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打下坚实的民众基础。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世界的环保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环境问题也具有全球性,比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国际社会为解决这些全球环境问题在不懈努力,并已经商讨制定了几十个环境公约和议定书。我们应积极参与这些全球环境保护活动,并努力展开全球环保项目的合作。我们既要努力维护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合法环境权益,又要积极主动对外介绍我国的环保工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其实质也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我党和政府已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认真予以落实。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同样也肩负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的重任。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地球家园!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作者简介:张燕(1986—),女,湖北人,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王金华.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2]王文杰,李林洋,林威.生态环境问题及现状调查报告[M].2010.9.25.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347-0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享受着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的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对于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则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现今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主要归结为: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土地荒漠化扩大,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气温呈上升趋势。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也被称为生态系统。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当生态系统处于一定的稳定阶段时,其内部的各个因素相互制约,均衡发展,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也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但是,一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严重不平衡,即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弱化或衰竭的危险。
人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来看,人类活动一直都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口也在迅猛增长,人类既显示出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智慧,又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们不断开发新能源,并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过快和过多地索取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失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并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因为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一旦这个动态平衡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不能平衡,从而造成系统成分缺损,结构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等为生态失调问题,严重的更会导致生态灾难。
如今,不和谐的生态环境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建设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生态不和谐的发展现状及其已经带来和即将发生的严重后果凸显了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二、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的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发展和谐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为发展生态和谐环境提供了指导。
胡锦涛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来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
首先,从经济发展入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追根究底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首先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出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生活目标,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积极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饮用水安全、大气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要严格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加强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工作,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旧道路。今后的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四,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严惩企业不负责任地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号召企业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增加政府对环保工作的投入,提高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度。政府是发展和谐生态环境主导力量,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度是非常关键的措施。政府为维持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企业生产的排放物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和重视度,起到引导、促进和表率作用。
第六,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普及全民环保教育,通过环保组织、新闻媒介、居民社区等单位宣传环保理念,并开展实际的环保活动,全面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和环保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提倡环保、重视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为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打下坚实的民众基础。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世界的环保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环境问题也具有全球性,比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国际社会为解决这些全球环境问题在不懈努力,并已经商讨制定了几十个环境公约和议定书。我们应积极参与这些全球环境保护活动,并努力展开全球环保项目的合作。我们既要努力维护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合法环境权益,又要积极主动对外介绍我国的环保工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其实质也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我党和政府已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认真予以落实。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同样也肩负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谐生态环境的重任。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地球家园!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作者简介:张燕(1986—),女,湖北人,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王金华.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2]王文杰,李林洋,林威.生态环境问题及现状调查报告[M].2010.9.25.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