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砂岩油藏精细储层对比与注水开发技术

来源 :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3e45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砂岩油藏储层构造体系控制了成藏过程,还控制了油藏的富集程度,影响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分布,影响注水开发部署,决定了调整效果。因此,对砂岩油藏的精细刻画是砂岩油藏注采调整首要工作。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方法对油藏的开发现状和开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开发调整策略。
  关键词:构造油藏;储层分类刻画;评价;对策
  砂岩油藏主要特征为含油井段长,油层跨度长,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极强,油层"薄、多、散、杂","四性"特征复杂多变,油气富集规律不清。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方法对油藏开发现状和开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储层物性差、注采井距不合理,注采井网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相应调整策略,以储层分类刻画为基础,把“完善注采井网、做好层系归位”提高采油速度作为开发的主要方向,加快分层系开发和注采井网的完善,按层系归位要求,进行充分技术论证和准备,积极做好注水井的层调及分注工作。按照地质配注量的要求,狠抓注水井的管理和维护,按照开发方案要求,根据研究结果对注水井配套治理,通过以上一系列开发措施实现了产量良性开发。
  1 精细构造刻画
  1.1 低序级断层的测井识别
  (1)相控对比.五、六断层落差较小,易与正常地层相变相混淆,因此在断层对比时,要与沉积相紧密结合,常用两种方法。①如果小断层出现在标准层或标志层(多为湖相泥页岩)中间,可用“数韵律”和“厚度突变法”对比断层,这种情况可落实大于3米的断层;② 如果小断层出现在砂体中间,为了与相变区分,可通过研究砂体相变规律确认断层,在单井上突然缺失则要开断层。(2)应用倾角和成像测井描述低序级断层。倾角测井可以准确识别、落实小断层。成像测井对小断层可以准确定位、定向。
  1.2低序级断层的地震解释
  (1)断点标定。在有井钻遇断点的情况下要以钻井资料为基础,井震结合,落实断层。骨干剖面要进行多井标定,落实层位和断点。在钻井较密的工区,可以用拟合速度准确落实井遇断层和井间断层。(2)相控判识。在无井钻遇断点的情况下,由于低序级断层在地震上多解性强,要充分与地震相相结合,综合判识断层,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标准反射层一般是稳定泥页岩、灰质岩的反射,它的错动、扭动、产状变化多是小断层造成的。②对于稳定地层,反射层多个相位错动、扭动、产状变化往往是小断层造成的。③对于不稳定地层(如河流相),不好区分小断层同相轴的正常变化,只能解释为可疑断层,要经过后期钻井、生产动态资料进行验证。(3)相干体和倾角方位角技术。除以上方法外,还可通过相干体和倾角方位角技术识别、组合低序级断层。
  2 选择合理注水时机
  研究发现,油藏开采需要早期注水,保持油层压力。早期注水,有利于保持地层压力,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高产稳产,从而大大缩短开采的年限。由于我国油藏透油层渗透率小,稠油粘度大,渗流阻力大,驱动能量消耗快。油井投产后,压力和产量都大幅度的迅速下降,而且压力、产量降低后,要想重新恢复十分困难,这样油田开发一开始就容易形成低产的被动局面。因此,我国更加需要采用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的油藏开发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开采速度和最终采收率。油田开发研究表明随着上覆压力的上升,渗透率和孔隙度呈下降趋势,而且其变化过程为一不可逆的过程。油田必须实行早期注水,以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防止油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幅度下降,可以保持良好的渗流条件。
  3 开发技术对策
  由于油藏断裂复杂、非均质强,可谓“块块有别、层层有异”。在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一类一法、一块一案”的精细调整,建立并完善与潜力相适应的注采井网,不断提高注水储量比例、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动用程度。
  3.1分块治理、优化组合,提高Ⅰ、Ⅱ类油藏水驱动用程度
  这两类油藏含油面积0.2~0.5km2,能形成注采井网。开发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储层非均质强,层间干扰严重,储量动用不均衡。二是注采井网(二次)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这两类油藏在精细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层间、层内及平面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块一案”对层系井网进行了优化。主要采取了三种治理对策:一是层系细分重组,对油层多、储量大、层间差异大的油藏,进行开发层系的合理细分和组合。二是注采井网调整,对层系划分比较合理,但注采井网不完善的砂体,进行完善井网和注采系统的调整。三是补充完善调整,对层系、井网比较完善,但局部地区油层多、潜力发挥差,采取局部加密单采单注或工艺分注分采,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3.2精雕细刻、精细注水,提高 Ⅲ 、Ⅳ类油藏水驱控制程度
  在对构造精雕细刻的基础上,采取层系细分、工艺细分、射孔细分,依据其构造形态,充分利用大角度斜井、侧钻井及低产低效井形成与剩余油潜力相适应的“一注一采”注采井对或“一注两采”注采井组,尽最大努力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3.3 层系井网的优化组合
  (1)层系优化。同一开发层系渗透率级差应控制在5以内、油层厚度不超过12米、各小层剩余油面积叠合性好且宽度相近,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良好隔层且主力小层不超过3个; 同一层系内剩余油厚度较大层间矛盾突出的局部区域进行加密。(2)井网优化。优化原则:依剩余油的闭合形态及宽度、构造形态不同,并充分考虑与老井的配置关系,因块制宜优化注采井网。一般满块含油用切割注水,含油条带较窄,用边外注水。
  3.4 精耕细作、灵活机动,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由于油藏注水开发,油井动态变化快,实际工作中,敏锐捕捉动态变化,及时跟踪注水见效特征,根据油井的含水变化、能量状况和液量状况,对注水量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既要保证一定的地层能量,又要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创新实践灵活机动的不稳定注水技术,由事后调配向事前调配转变,由被动调配向主动调配转变,不断提高注水质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效果非常突出。(1)以灵活多样的不稳定注水技术应对,日常动态调配已成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2)分注层段实施轮换注水,增加有效水驱。对于分注层段物性差异较大的分注井,由于启动压力差异大,不能满足配注要求,实施层段轮换注水,取得良好的效果。胜坨**井,储量22万吨,由于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分注井两个砂组与4砂组轮换注水,对应油井见效明显,日液、日油增加,综合含水下降。(3)卡堵结合,矢量化完善井网,提高注入水利用率。某块地质储量44万吨,原采用一套井网开发,中部电泵井生产,高含水,高部位油井含水低,供液差,开发效果差。对中部电泵井测饱和度发现层间剩余油富集,挤灰重射孔单采差油层,初期日油6.3吨/天,含水40%,之后顶部油井逐步注水见效液量产量大幅回升。(4)不稳定注水技术。针对油井见效的方向性较强,见效后含水上升快,沿裂缝见效或单向受效的油井尤其明显,利用不稳定注水技术控制水线推进速度,提高波及体积效果较好。
  4 结论
  (1)精细构造研究是完善注采井网的基础。对砂岩油藏而言,构造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各项资料的积累,构造认识得以不断深化,注采井网得以不断完善,开发效果得以不断提高。(2)精细注水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工作中要树立“找到的储量都可以动用,动用的储量都要想法注水,注水的储量采收率都可以提高”的理念,想方设法注上水,千方百计提高动用程度,不断提高水驱采收率。
  参考文献:
  1.王振奇,张昌民,张尚锋,侯国伟. 油气储层的层次划分和对比技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01).
其他文献
摘要:设计猪肉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和多部门协同监管系统两套核心软件,建立基于物联网的猪肉食品安全溯源应用示范体系。  关键字:物联网;可追溯;食品安全;RFID  一、前言  针对保障食品安全这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探索基于物联网的猪肉溯源应用体系,梳理和实现猪肉制品供应链。通过RFID等技术感知猪肉信息,经过多种形态的网络将信息传送至溯源数据中心,利用溯源核心软件和多部门监管核心软件,实现猪肉或食品生产
期刊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深井、超深井、大位移井和水平井钻井施工中套管磨损的机理及对套管强度的影响,介绍了S系列套管防磨套的结构原理、主要性能及现场使用情况。通过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国内套管防磨工具安全可靠,操作方便,能有效延长幽静寿命,减少后期修套、补套的可能性。  关键词:套管磨损;大位移井;套管防磨套  套管磨损在深井、超深井、大位移井和水平井的钻井和修井期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磨损使套管柱的抗挤
期刊
摘要: 当前,钢铁企业的烧结球团工序已经成为了国家控制排放SO2的重点区域,为了能够对烟气中的SO2进行有效的控制,采用烧结烟气脱硫法的效果最好。本文结合了烧结烟气的特点对烧结烟气的脱硫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烧结烟气 脱硫技术 钢铁产业  一、引言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友好,由于我国的钢铁工业在SO2的排放量巨大,减排空间较大,又因为钢铁工业的SO2污染源主要是烧结球团工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煤油(或柴油)/水(含NaCl),进行了微乳液的配制,得出了中相微乳液存在的条件范围。分别用煤油、煤油所配中相微乳液、柴油和柴油所配中相微乳液作为吸收剂,进行了两级吸收操作,研究了各种吸收剂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苯及甲苯的去除效果。在240 min之内,煤油和柴油及相应的中相微乳液体系对甲苯去除率能维持在约75%以上,相比于甲苯,各吸收
期刊
摘 要:青东北部地区为受边界断层及二台阶断层控制的陡坡带,北次洼是青东凹陷沉降和沉积中心。利用岩芯、测井、录井、地震对青东北部地区的沉积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上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滨浅湖滩坝以及深水浊积扇等沉积类型。通过沉积特征研究落实有利储层分布,为下步评价提供指导。  关键词:青东北;沙四上;沉积特征  一、区域地质概况  青东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部,郯庐断裂
期刊
摘 要: 自动扫描智能消防水炮是将红外传感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通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传动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全天候自动监测大空间建筑内的火灾,消防灭火时具有喷水强度大,能及时发现火源、自动精确定位火源、精确定点喷水灭火,灭火效率高、保护面积大、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的自动喷水灭系统在大空间建筑灭火中的不足。  关键词: 大空间建筑;自动扫描;智能高空消防水炮;红外线
期刊
摘 要:针对油田部分单元存在不同程度的出砂现象,结合出砂油藏地质特点,找出影响出砂的主要因素,开展防砂适应性研究与效果评价,通过完善防砂技术,攻关防砂工艺提高出砂油藏的开发水平。  关键词:防砂;应力状态;抗剪切应力;无因次采液指数  前 言  砂岩油藏砂粒胶结物以泥质为主,胶结疏松,成岩性差,取出的岩芯多为散砂,平面上储层变化较快。构造简单,主力油层馆陶组大面积分布,构造内无明显断层,储层岩性主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将传统封闭火区方法和快速封闭火区的相互比较,阐述了在处理火区时采用快速封闭火区方法的实用性、安全性,对快速密闭如何有效封闭火区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密闭 封闭火区 安全  矿井火灾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煤矿井下发生火灾后,采用直接灭火无效时,必须对火区进行封闭。传统的封闭火区的方法极易造成瓦斯爆炸,严重威胁现场工人和救护指战员的安全,如何才能够快速、安全的封闭火区,已经成为急
期刊
一、电磁加热原理  电磁加热器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装置。由电路将50/60Hz的交流电转换成频率为18/40KHz的高频电流,高速变化的电流流过线圈会产生高速变化的磁场,当磁场内的内磁力线通过导磁金属体便会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金属体内的原子无序强烈碰撞,自行高速发热。使金属料筒本身自行高速发热,因为是金属材料自身发热,所以热转化率特别高,最高可达到95%。目前的电磁炉,电磁灶都是采用
期刊
摘要:目前,农村电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供电线路末端电压低,达不到用户对电压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择低压配调压技术来解决,就是在供电线路合适的位置安装自动调压装置,用自动调压装置来产生补偿电压,通过补偿电压加上线路里的电压,来达到线路电压的要求,最后用一个实例来验证此项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字:电网; 低压调压; 技术; 研究  我国农村的配电网较城市的配电网来说基础差,自动化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