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inding its way through the northwest of Beijing,Yongding River is the biggest river in the city. How much do people living in Beijing know about her? What happen in her journey? Why call her the mother river? With all these questions, we traveled by bike along the river from the grand canyon of Guanting Mountain to the small plain to observe the river and landscape on the way.
蜿蜒于京城西北的永定河是北京最大的河流。然而北京人对她了解多少?她从起点奔流而来的一路上都遇见了些什么?为什么称她为北京的母亲河?带着这一连串问题,“十·一”长假期间,我们骑着自行车,伴随永定河穿越上百公里的官厅山大峡谷,从起点一直走到北京小平原,领略了这条母亲河及沿途景观。
我脑子里常冒出各种出行计划和打算,但因懒散或自找理由,大多处于无限期搁置状态,往往需要得到外部激励——不管是热烈支持或坚决反对才能成行。这不,前些天闲聊时又提起“与母亲河同行”的话题,遭到一位文友坚决反对,但这一计划被激活了,而且很快就定在“十·一”出发。
计划很简单:坐火车到河北怀来县,自行车则随车托运。到站后骑车找到永定河起点和注入官厅水库处,然后随她一起穿越官厅山大峡谷(又称永定河大峡谷)回到北京。这样可以利用怀来与北京之间约400米落差省劲、节能。装备也很简单,无非是平时骑的自行车、睡袋、一两件洗换衣物和水、干粮。搭档是我的老弟叶永,他乐天、皮实,野外生存技能丰富。可自打他开上了私家轿车后,自行车早就没了,为此他特地花50元买了辆锈迹斑斑、嘎吱乱响的破车来凑和事儿。
寻找永定河起点和注入官厅水库处
决定出行的第三天,我俩已骑着车在怀来县城的老街上转悠了。为了找到永定河起点,我们买了一份怀来县地图。地图上,桑干河与洋河在北岸的朱官屯和南岸的夹河村之间汇流,这儿就是永定河起点。但这张糟糕的地图上除了两三条国级省级干线外不标明任何道路,只用小圆点显示出四散的村镇聚落,好像是供犀牛或大象一类无须沿道路行走的大型动物看的,我们只好一路打听着找去。永定河其实离火车站不远,往西穿过碱滩村南下就到了河边。这儿是两河汇流地带,站在路边高高的台地上看去,两岸相距足有一公里,河床中冲积而成的广阔沙洲上长满密密的蒲草、芦苇,一群群野鸭、白鹭之类的水鸟正从中起飞或降落。浅浅的永定河就懒洋洋地躺在其间闪闪地缓缓流动,真该划为湿地保护区。
沿乡间土道往西骑了七八公里就到了朱官屯村。村边有座砖雕精美的老戏台,虽略残破却古风犹存。在村落所在台地与洋河之间是大片的金色稻田。这一带地势平坦,自古灌溉发达,历来是怀来重要的产粮区。水量不大的洋河掩映在大堤浓绿的柳荫里,流过一个长满玉米的江心洲,与南边的桑干河汇合在一起。只见碧水连天,蒹葭苍苍,众鸟高飞,江河汇流处的景色通常是很美的。
下一步是要找到十多公里外的永定河入官厅水库处。为了早点找到,我们取了个巧,没顺河边走,而是按那份地图标出的最近处骑了下去,一进入田间小道我们就转了向。那挂满串串沉甸甸葡萄的架子、结满大枣的枣林和高可没人的玉米地,虽然一派丰收景象,却完全挡住了视线,更糟的是还下起了小雨。幸好在田间瞎撞时得到一位老乡指点,这才又一次回到了永定河旁。此时她变得只有几十米宽了,而且水深流急。这回我们不敢乱跑了,老老实实跟在她身边,看着她注入官厅水库。成群的燕、砺鹬和在注入处的大片滩涂上觅食。风起云飞,激浪拍岸,水天一色,简单像在大海边了。
此时天色已晚,雨也越下越大。我们不敢照原路再穿过农田,套上雨披,按一位赶着牛群牧归老乡所指,骑车上了一条那张地图上没标的乡级小柏油路。渐渐地,除了远处村落小小的灯光和一两声犬吠外,周围一片漆黑寂静,只有在沙沙的雨中沿着依稀可见的道路奋力蹬车。也不知骑了多久,终于上了110国道,已是筋疲力尽肚子乱叫,在东水泉小镇找到唯一的车马店住下打尖。
进入大峡谷和探谜幽州村
第二天一早,我们骑车来到了官厅水库拦河大坝旁。这座建国初期最大的水利工程于1951年动工,1954年正式使用。它截住西北桑干河、洋河汇成的永定河及东来的妫水,淹没了炎黄蚩尤的古战场和怀来旧城以及下属的60多个村镇,在怀来盆地中积成了一个230平方公里的大湖,以防洪发电和调节供水。拦河大坝高45米,顶长290米,底宽360米,这就是官厅山大峡谷的入口,也是最窄处。由燕山造山运动引发的向上隆起左右拉张和永定河的向下切割,大自然似挥动巨斧,以神力把太行所属的西山在此拦腰劈开了一道上百公里的裂缝。从朱官屯起到大兴石佛寺村南出北京境的二百多公里长的永定河段,得有一半路程穿行于这条大峡谷里。从大坝顶望去,峡谷内雾气沉沉,两旁青山重重壁立对峙,排挞而开,一线通天。坝西那条土石路就是我们伴行永定河之道。这条地图上从不标出的土路据说原是当年为修筑丰沙铁路而建的施工道路。骑进去后不久,就让我们大吃苦头,领教了厉害。此道坡陡路窄,或穿行于悬崖,或盘旋于谷底,还不时钻过在峭壁上硬凿出来的山洞。崎岖不平的路面上乱石遍地,一般轿车危险难开,摩托也得被颠散。倒是大城市公路上不了台面的“三崩子”一类农用车在此如鱼得水,“嘣嘣嘣”地自由驰骋。吃了几次亏后,每当经过堆满尖锐石块的地段,我们就赶紧下车推着走。虽然刚进入峡谷时对视野突然变窄有点不习惯,但永定河蜿蜒于高山大峡间,将柔美与雄浑融为一体的壮丽景观,常使我们不禁久久驻足欣赏,赞叹不已,忘记了行路的艰辛。
我们计划当天赶到幽州村。幽州,为中国古九州之一,即战国燕地,汉武帝所置十三州部中的一部。其管辖地相当于半个省,经魏晋缩小后面积仍很大。永定河边的这个小山村,居然牛哄哄地自称为幽州,不知有何根据,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过了旧庄窝、安家旋,河对岸山崖上有个小山村就是幽州了。推车过河进村细细打量,除那所半倒塌的公共厕所及附属的垃圾堆实在不敢恭维外,倒是个美丽的小山村。弯弯山道、胡同、台阶及房屋,大多以石砌成,随地形地势错落有致地排列起伏,十分别致。家家院内、炕头晾晒堆放着瓜果玉米葵花籽等产物,透着丰收喜庆,但看不出哪有何官衙门楼城墙等与古代政治军事驻地有关的遗迹。一路问该村老乡,都说不出村名来历。
绕行斋堂川和寻找清水河汇流处
在老乡家热炕头美美睡了一觉后,带着点遗憾离开幽州村骑向沿河城。途中无村落,只有火车经过时打破谷中宁静。道路还是那么难行。大峡谷总体上还是那么壮丽,但它似一位视觉艺术高手,以山水为主要元素,加之以随影幻化的声光色彩,接连不断地推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小品:古道黄花,浅滩短瀑、碧塘映蓝、远山飞烟、五峰攒顶、岸柳轻曳、老牛卧水、群羊攀岩、重峦深翠、晴川翔鹭、栈道横波、闲云出岫……人类修筑的大桥、铁路也来添彩,给高山大峡更增加了几分气势:长虹挂天,横空飞渡,猛龙出洞,雷鸣九霄……丰盛的视觉大餐简直让我们目不暇接,令人沉醉。
经过沿河城西站进入北京门头沟区地界后,土石路终于变得宽阔平坦,到沿河城三岔口时见到了久违的柏油路,可算再无须颠簸和一次次半路停下来补车带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沿河城现仍保存着明万历年间建立的守边老城基本形状。明清时由守备级军官率部守卫从永定河到灵山小龙门一线的两山一口十七隘,属内长城纵深防御体系之一。八国联军和日军都到这里烧杀过,八路军白乙化部曾在此歼灭日军百人。村中现还有老街古庙戏台衙府等遗迹。我们随永定河在此拐了进山后第一个大弯,从此她出现了岭树重遮,江流九回,千岩万转的超级柔软曲折身段。到了向阳口,见道路已被珠窝水库(珍珠湖)淹没,摆渡船也已停止运营,除钻铁路隧道外无法通过,但这样又看不到永定河。于是决定改绕斋堂川,从高铺村路口上109国道,经青白口返回到珠窝水库拦河坝。从沿河城到高铺村口13公里的道路得翻过东山,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走了5.5公里才一头汗水地把车推到公路最高处。为了平衡苦苦推车的郁闷,我俩一松闸沿大坡冲了下去。只听耳边风声嗖嗖,仅7分钟就飙完剩下的7.5公里,一直冲到坡底挂着大红“停”字交通标志的路口。经过万年前的东胡林人遗址后,一路狂蹬,到达珠窝村已是斜阳夕照。
珠窝水库段的大峡谷景色十分雄壮,群峰壁立,高耸云天。山水相映,气势磅礴。但因一大部分永定河水经隧道引去下马岭电站,坝下水量大大减少,经湫河、清水河注入后才又渐渐多起来。离开珠窝,我们去青白口村找清水河汇入永定河处。由于青白口村东山古栈道上出露一套两亿年前上元古界的标准地层,地质界将此地层命为青白口系。登上跨越大峡谷的近百米铁路桥鸟瞰,永定河的重要支流清水河在青白口村后湿地间汇流入永定河的景像一览无遗。流过珠窝和青白口后,雄峙永定河两岸的高峰渐渐降为低山丘陵,永定河的腰身也由原来被紧束时的七八十米放宽为二三百米。河中巨石分解为碎石沙粒,两岸堆积出来的台地渐多渐大。湍急水流也慢慢减缓为平静流淌,滋润着沿途的绿地农田。常见的是绿水青山,菖苇摇曳,农田果园。永定河已长为一位腰肢丰满的少妇,由苗条变成了健美。
残存古道上最后的蹄窝
下一站是安家庄。村中一棵烧空了心的古槐见证着当年日军的烧杀,路对面小山包上原为日军炮楼的地方建有一座“王平地区人民抗日纪念碑”。王平镇新建了几座污水处理站,将此地流入永定河的污水变清。其河北村西北有东魏长城遗迹和记载当年筑城的刻石。安家庄东南约10公里有清水涧注入永定河。1933年长城抗战时,卫立煌将军曾率部在清水涧畔的髻山与日军惨烈激战,以策应南口抗战之中国军队。再往南一公里处的落坡岭水库,截永定河水以隧道引水供下苇甸电厂发电,以灌渠引水浇灌妙峰山农田并防洪调节水量。
听说王平镇石古岩村石佛岭上有段明代的京西古道,一路打听着在小山村后山找到了它。这段古道约二三百米长,两三米宽,系在山腰上凿出后再以石块铺垫路面而成。临永定河一边还垒了矮墙防止马帮驮队的牲畜不慎滑落。跨沟处砌石为桥,桥下修了涵洞供山洪暴发时流过,可说修得很讲究。据说修此道时不但有当地士绅民众资助参与,连京城锦衣卫也出动了,可见此道当时对治安、守边很重要。沿古道西行,见其路面石板不但被踩得光溜溜的,还有一串串深深的蹄窝。我不由惊叹:这得多少骡马年复一年踏在同一个地方才磨得出来?这就是历史!古道拐弯处有个小酒店遗迹。当年那些豪爽的赶马汉子曾在此大碗喝着烈酒驱寒歇脚。再往前走,古道突然断了,下面是个巨大的废弃采石场。它已削掉半个山头,看样子至少也采挖了十多年。这段残存古道上的最后一个蹄窝孤零零地留在断道处残余的石板上。断道左前方石壁上刻着四块两三米高的老碑,想必内容与古道有关,但无法过去看。据西石古岩村支书说,本来这条古道一直延伸到村里,自打在此开辟采石场后就被一段段“啃”掉了。当年正要炸石毁碑时,亏得有位当地文化人紧急向有关部门反映,才保住了石碑和这段古道。这种毁古迹炸石卖钱的败家子行为令人痛恨叹息,不知门头沟其它段古道保护现状如何。
唐代古树、辽瓷和元代琉璃厂、明清三家店
流过石古岩村古道旁后,永定河就快出山谷了。也许是舍不得她离开吧,妙峰山从北往南伸过胳膊来想挡住她,永定河顽皮地在此做了两次急剧的“凹”形大回转,从妙峰山胳肢窝底下绕了过去。我们在“凹”字左上角的下苇甸发电站不远处河旁路边山崖上看到一座立着文物保护碑的龙王庙。庙内龙王像已无,两侧壁画存留尚好,看上去像是龙王爷的两位夫人及侍从。小院内两株被市林业局编了号的古柏长得极为精彩,它们两三人合抱粗,枝如虬龙,张牙舞爪,破墙而出,似乎就要摇头摆尾地盘旋而去。“凹”字底部的斜河涧村后山广化寺三棵品字形分布的大银杏更为壮观。其中那棵编号为04882号的一级古树,目测约二三十米高,四人合抱,估计直径两米左右,枝叶遮天蔽日,树龄得千年。另两棵也不小,还有棵北京少见的皂角与它们做伴。“凹”字右竖中是龙泉务村。村南山的椒园寺遗址上,有俗称“龙虎”二柏的两棵千年古柏,一棵似神龙飞腾直冲云天,一棵满身怪瘤状如虎头。可与天坛古柏相媲美,据说是唐代种的,让喜好观赏古木的我们哥俩大感过瘾。龙泉务村还有辽代瓷窑遗址。村外大规模整治永定河河道的岸边,可看到一些考古人员正在发掘,我也拾了几块散落的辽瓷片。再沿河往下不远的琉璃渠村,有元代琉璃窑遗址,明朝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又迁京城琉璃窑厂于此。村中有关帝庙、过街楼、赵家老宅等古迹,村北清光绪年间的万缘同善茶棚是现今北京古香道上保存最好的老茶棚。现村中仍有几家生产琉璃制品的工厂,我们参观并购买了几件琉璃工艺品。可见自古以来北京人用的就是以永定河水搅拌原料制成的陶瓷、琉璃器件。明清时京城用的京西煤以河对岸的三家店村为集散地。这儿是西山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也是山区平原间物流交易中心。它直到清末铁路修通后才衰落下来,但仍保留了上百处老店、煤栈旧址和白衣庵、铁锚寺、山西会馆等古迹及二十来棵在册老树。村西头的永定河龙王庙现已修膳完毕,正殿内有北京仅存的五尊龙王像。在这儿的老街上,你竟然还能听到京城几乎绝迹了的小贩沿街叫卖吆喝声,恍如回到了老北京。
评说千秋:为什么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三家店不仅是明清京西大道起点,也是永定河的出山口。一期大修工程已扫尾的三家店水库拦住了永定河。这里的永定河引水渠像三国时刘靖将军修的戾陵渠那样,继续把永定河水引向北京,这一来,拦河大坝下可就没有多少河水了,下游河床已大规模平整绿化。我们伴她经过怀来盆地,穿越官厅山大峡谷的旅程也告结束。站在三家店侧后的山上远眺,只见两岸低山向左右张开,天地豁然开朗,前方平原已是一望无际。回想翻阅过的有关书籍,提起永定河的历史,人们纷纷指责她是条脾气暴烈,动辄泛滥成灾的害河,好像她生来就打上了“原罪”的印记,对此我很为她抱不平。在根本没有现代人类活动的漫长岁月里,永定河于数十万年间,不辞劳苦地把洋河、桑干河、妫水从黄土高原带来的肥沃黄土搬运填埋到因造山运动正在沉降的“北京湾”凹地里去,以她在三家店出山口一次次喷吐的泥沙堆积起了巨大的洪积冲积扇。据勘测,今天的北京城正是座落在以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为主,河、潮白河、温榆河、大石河洪积冲积扇为辅的北京小平原上。没有永定河打造的这一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舞台,北京以及北京人根本不可能存在。人类居住繁衍在她造就的大地上后,又反过来责骂她,这显然很不公平和六亲不认,她只不过是按自然法则运行而已。当然,人类生息于北京后,永定河的“造地”功能已经多余而且有害了。就我们一路亲眼所见,目前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和众多支流的绿化造林、水土保持、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等一系列建国至今的综合治理工程,已基本上抑制住了她的“造地”功能,把她调理成了一条清澈、温柔的美丽河流,一路滋养哺育着沿途的村庄农田绿地果园,以自己不多的乳汁供给已经长得很大了的北京。从为北京人打造生存基地、孕育古老文明和继续努力供水三方面,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当之无愧。一切受她滴水之恩的人,都应当来关爱这条北京的母亲河。
(责编:李 珂)
蜿蜒于京城西北的永定河是北京最大的河流。然而北京人对她了解多少?她从起点奔流而来的一路上都遇见了些什么?为什么称她为北京的母亲河?带着这一连串问题,“十·一”长假期间,我们骑着自行车,伴随永定河穿越上百公里的官厅山大峡谷,从起点一直走到北京小平原,领略了这条母亲河及沿途景观。
我脑子里常冒出各种出行计划和打算,但因懒散或自找理由,大多处于无限期搁置状态,往往需要得到外部激励——不管是热烈支持或坚决反对才能成行。这不,前些天闲聊时又提起“与母亲河同行”的话题,遭到一位文友坚决反对,但这一计划被激活了,而且很快就定在“十·一”出发。

计划很简单:坐火车到河北怀来县,自行车则随车托运。到站后骑车找到永定河起点和注入官厅水库处,然后随她一起穿越官厅山大峡谷(又称永定河大峡谷)回到北京。这样可以利用怀来与北京之间约400米落差省劲、节能。装备也很简单,无非是平时骑的自行车、睡袋、一两件洗换衣物和水、干粮。搭档是我的老弟叶永,他乐天、皮实,野外生存技能丰富。可自打他开上了私家轿车后,自行车早就没了,为此他特地花50元买了辆锈迹斑斑、嘎吱乱响的破车来凑和事儿。
寻找永定河起点和注入官厅水库处
决定出行的第三天,我俩已骑着车在怀来县城的老街上转悠了。为了找到永定河起点,我们买了一份怀来县地图。地图上,桑干河与洋河在北岸的朱官屯和南岸的夹河村之间汇流,这儿就是永定河起点。但这张糟糕的地图上除了两三条国级省级干线外不标明任何道路,只用小圆点显示出四散的村镇聚落,好像是供犀牛或大象一类无须沿道路行走的大型动物看的,我们只好一路打听着找去。永定河其实离火车站不远,往西穿过碱滩村南下就到了河边。这儿是两河汇流地带,站在路边高高的台地上看去,两岸相距足有一公里,河床中冲积而成的广阔沙洲上长满密密的蒲草、芦苇,一群群野鸭、白鹭之类的水鸟正从中起飞或降落。浅浅的永定河就懒洋洋地躺在其间闪闪地缓缓流动,真该划为湿地保护区。
沿乡间土道往西骑了七八公里就到了朱官屯村。村边有座砖雕精美的老戏台,虽略残破却古风犹存。在村落所在台地与洋河之间是大片的金色稻田。这一带地势平坦,自古灌溉发达,历来是怀来重要的产粮区。水量不大的洋河掩映在大堤浓绿的柳荫里,流过一个长满玉米的江心洲,与南边的桑干河汇合在一起。只见碧水连天,蒹葭苍苍,众鸟高飞,江河汇流处的景色通常是很美的。
下一步是要找到十多公里外的永定河入官厅水库处。为了早点找到,我们取了个巧,没顺河边走,而是按那份地图标出的最近处骑了下去,一进入田间小道我们就转了向。那挂满串串沉甸甸葡萄的架子、结满大枣的枣林和高可没人的玉米地,虽然一派丰收景象,却完全挡住了视线,更糟的是还下起了小雨。幸好在田间瞎撞时得到一位老乡指点,这才又一次回到了永定河旁。此时她变得只有几十米宽了,而且水深流急。这回我们不敢乱跑了,老老实实跟在她身边,看着她注入官厅水库。成群的燕、砺鹬和在注入处的大片滩涂上觅食。风起云飞,激浪拍岸,水天一色,简单像在大海边了。
此时天色已晚,雨也越下越大。我们不敢照原路再穿过农田,套上雨披,按一位赶着牛群牧归老乡所指,骑车上了一条那张地图上没标的乡级小柏油路。渐渐地,除了远处村落小小的灯光和一两声犬吠外,周围一片漆黑寂静,只有在沙沙的雨中沿着依稀可见的道路奋力蹬车。也不知骑了多久,终于上了110国道,已是筋疲力尽肚子乱叫,在东水泉小镇找到唯一的车马店住下打尖。
进入大峡谷和探谜幽州村
第二天一早,我们骑车来到了官厅水库拦河大坝旁。这座建国初期最大的水利工程于1951年动工,1954年正式使用。它截住西北桑干河、洋河汇成的永定河及东来的妫水,淹没了炎黄蚩尤的古战场和怀来旧城以及下属的60多个村镇,在怀来盆地中积成了一个230平方公里的大湖,以防洪发电和调节供水。拦河大坝高45米,顶长290米,底宽360米,这就是官厅山大峡谷的入口,也是最窄处。由燕山造山运动引发的向上隆起左右拉张和永定河的向下切割,大自然似挥动巨斧,以神力把太行所属的西山在此拦腰劈开了一道上百公里的裂缝。从朱官屯起到大兴石佛寺村南出北京境的二百多公里长的永定河段,得有一半路程穿行于这条大峡谷里。从大坝顶望去,峡谷内雾气沉沉,两旁青山重重壁立对峙,排挞而开,一线通天。坝西那条土石路就是我们伴行永定河之道。这条地图上从不标出的土路据说原是当年为修筑丰沙铁路而建的施工道路。骑进去后不久,就让我们大吃苦头,领教了厉害。此道坡陡路窄,或穿行于悬崖,或盘旋于谷底,还不时钻过在峭壁上硬凿出来的山洞。崎岖不平的路面上乱石遍地,一般轿车危险难开,摩托也得被颠散。倒是大城市公路上不了台面的“三崩子”一类农用车在此如鱼得水,“嘣嘣嘣”地自由驰骋。吃了几次亏后,每当经过堆满尖锐石块的地段,我们就赶紧下车推着走。虽然刚进入峡谷时对视野突然变窄有点不习惯,但永定河蜿蜒于高山大峡间,将柔美与雄浑融为一体的壮丽景观,常使我们不禁久久驻足欣赏,赞叹不已,忘记了行路的艰辛。

我们计划当天赶到幽州村。幽州,为中国古九州之一,即战国燕地,汉武帝所置十三州部中的一部。其管辖地相当于半个省,经魏晋缩小后面积仍很大。永定河边的这个小山村,居然牛哄哄地自称为幽州,不知有何根据,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过了旧庄窝、安家旋,河对岸山崖上有个小山村就是幽州了。推车过河进村细细打量,除那所半倒塌的公共厕所及附属的垃圾堆实在不敢恭维外,倒是个美丽的小山村。弯弯山道、胡同、台阶及房屋,大多以石砌成,随地形地势错落有致地排列起伏,十分别致。家家院内、炕头晾晒堆放着瓜果玉米葵花籽等产物,透着丰收喜庆,但看不出哪有何官衙门楼城墙等与古代政治军事驻地有关的遗迹。一路问该村老乡,都说不出村名来历。
绕行斋堂川和寻找清水河汇流处
在老乡家热炕头美美睡了一觉后,带着点遗憾离开幽州村骑向沿河城。途中无村落,只有火车经过时打破谷中宁静。道路还是那么难行。大峡谷总体上还是那么壮丽,但它似一位视觉艺术高手,以山水为主要元素,加之以随影幻化的声光色彩,接连不断地推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小品:古道黄花,浅滩短瀑、碧塘映蓝、远山飞烟、五峰攒顶、岸柳轻曳、老牛卧水、群羊攀岩、重峦深翠、晴川翔鹭、栈道横波、闲云出岫……人类修筑的大桥、铁路也来添彩,给高山大峡更增加了几分气势:长虹挂天,横空飞渡,猛龙出洞,雷鸣九霄……丰盛的视觉大餐简直让我们目不暇接,令人沉醉。
经过沿河城西站进入北京门头沟区地界后,土石路终于变得宽阔平坦,到沿河城三岔口时见到了久违的柏油路,可算再无须颠簸和一次次半路停下来补车带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沿河城现仍保存着明万历年间建立的守边老城基本形状。明清时由守备级军官率部守卫从永定河到灵山小龙门一线的两山一口十七隘,属内长城纵深防御体系之一。八国联军和日军都到这里烧杀过,八路军白乙化部曾在此歼灭日军百人。村中现还有老街古庙戏台衙府等遗迹。我们随永定河在此拐了进山后第一个大弯,从此她出现了岭树重遮,江流九回,千岩万转的超级柔软曲折身段。到了向阳口,见道路已被珠窝水库(珍珠湖)淹没,摆渡船也已停止运营,除钻铁路隧道外无法通过,但这样又看不到永定河。于是决定改绕斋堂川,从高铺村路口上109国道,经青白口返回到珠窝水库拦河坝。从沿河城到高铺村口13公里的道路得翻过东山,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走了5.5公里才一头汗水地把车推到公路最高处。为了平衡苦苦推车的郁闷,我俩一松闸沿大坡冲了下去。只听耳边风声嗖嗖,仅7分钟就飙完剩下的7.5公里,一直冲到坡底挂着大红“停”字交通标志的路口。经过万年前的东胡林人遗址后,一路狂蹬,到达珠窝村已是斜阳夕照。

珠窝水库段的大峡谷景色十分雄壮,群峰壁立,高耸云天。山水相映,气势磅礴。但因一大部分永定河水经隧道引去下马岭电站,坝下水量大大减少,经湫河、清水河注入后才又渐渐多起来。离开珠窝,我们去青白口村找清水河汇入永定河处。由于青白口村东山古栈道上出露一套两亿年前上元古界的标准地层,地质界将此地层命为青白口系。登上跨越大峡谷的近百米铁路桥鸟瞰,永定河的重要支流清水河在青白口村后湿地间汇流入永定河的景像一览无遗。流过珠窝和青白口后,雄峙永定河两岸的高峰渐渐降为低山丘陵,永定河的腰身也由原来被紧束时的七八十米放宽为二三百米。河中巨石分解为碎石沙粒,两岸堆积出来的台地渐多渐大。湍急水流也慢慢减缓为平静流淌,滋润着沿途的绿地农田。常见的是绿水青山,菖苇摇曳,农田果园。永定河已长为一位腰肢丰满的少妇,由苗条变成了健美。
残存古道上最后的蹄窝
下一站是安家庄。村中一棵烧空了心的古槐见证着当年日军的烧杀,路对面小山包上原为日军炮楼的地方建有一座“王平地区人民抗日纪念碑”。王平镇新建了几座污水处理站,将此地流入永定河的污水变清。其河北村西北有东魏长城遗迹和记载当年筑城的刻石。安家庄东南约10公里有清水涧注入永定河。1933年长城抗战时,卫立煌将军曾率部在清水涧畔的髻山与日军惨烈激战,以策应南口抗战之中国军队。再往南一公里处的落坡岭水库,截永定河水以隧道引水供下苇甸电厂发电,以灌渠引水浇灌妙峰山农田并防洪调节水量。

听说王平镇石古岩村石佛岭上有段明代的京西古道,一路打听着在小山村后山找到了它。这段古道约二三百米长,两三米宽,系在山腰上凿出后再以石块铺垫路面而成。临永定河一边还垒了矮墙防止马帮驮队的牲畜不慎滑落。跨沟处砌石为桥,桥下修了涵洞供山洪暴发时流过,可说修得很讲究。据说修此道时不但有当地士绅民众资助参与,连京城锦衣卫也出动了,可见此道当时对治安、守边很重要。沿古道西行,见其路面石板不但被踩得光溜溜的,还有一串串深深的蹄窝。我不由惊叹:这得多少骡马年复一年踏在同一个地方才磨得出来?这就是历史!古道拐弯处有个小酒店遗迹。当年那些豪爽的赶马汉子曾在此大碗喝着烈酒驱寒歇脚。再往前走,古道突然断了,下面是个巨大的废弃采石场。它已削掉半个山头,看样子至少也采挖了十多年。这段残存古道上的最后一个蹄窝孤零零地留在断道处残余的石板上。断道左前方石壁上刻着四块两三米高的老碑,想必内容与古道有关,但无法过去看。据西石古岩村支书说,本来这条古道一直延伸到村里,自打在此开辟采石场后就被一段段“啃”掉了。当年正要炸石毁碑时,亏得有位当地文化人紧急向有关部门反映,才保住了石碑和这段古道。这种毁古迹炸石卖钱的败家子行为令人痛恨叹息,不知门头沟其它段古道保护现状如何。
唐代古树、辽瓷和元代琉璃厂、明清三家店
流过石古岩村古道旁后,永定河就快出山谷了。也许是舍不得她离开吧,妙峰山从北往南伸过胳膊来想挡住她,永定河顽皮地在此做了两次急剧的“凹”形大回转,从妙峰山胳肢窝底下绕了过去。我们在“凹”字左上角的下苇甸发电站不远处河旁路边山崖上看到一座立着文物保护碑的龙王庙。庙内龙王像已无,两侧壁画存留尚好,看上去像是龙王爷的两位夫人及侍从。小院内两株被市林业局编了号的古柏长得极为精彩,它们两三人合抱粗,枝如虬龙,张牙舞爪,破墙而出,似乎就要摇头摆尾地盘旋而去。“凹”字底部的斜河涧村后山广化寺三棵品字形分布的大银杏更为壮观。其中那棵编号为04882号的一级古树,目测约二三十米高,四人合抱,估计直径两米左右,枝叶遮天蔽日,树龄得千年。另两棵也不小,还有棵北京少见的皂角与它们做伴。“凹”字右竖中是龙泉务村。村南山的椒园寺遗址上,有俗称“龙虎”二柏的两棵千年古柏,一棵似神龙飞腾直冲云天,一棵满身怪瘤状如虎头。可与天坛古柏相媲美,据说是唐代种的,让喜好观赏古木的我们哥俩大感过瘾。龙泉务村还有辽代瓷窑遗址。村外大规模整治永定河河道的岸边,可看到一些考古人员正在发掘,我也拾了几块散落的辽瓷片。再沿河往下不远的琉璃渠村,有元代琉璃窑遗址,明朝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又迁京城琉璃窑厂于此。村中有关帝庙、过街楼、赵家老宅等古迹,村北清光绪年间的万缘同善茶棚是现今北京古香道上保存最好的老茶棚。现村中仍有几家生产琉璃制品的工厂,我们参观并购买了几件琉璃工艺品。可见自古以来北京人用的就是以永定河水搅拌原料制成的陶瓷、琉璃器件。明清时京城用的京西煤以河对岸的三家店村为集散地。这儿是西山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也是山区平原间物流交易中心。它直到清末铁路修通后才衰落下来,但仍保留了上百处老店、煤栈旧址和白衣庵、铁锚寺、山西会馆等古迹及二十来棵在册老树。村西头的永定河龙王庙现已修膳完毕,正殿内有北京仅存的五尊龙王像。在这儿的老街上,你竟然还能听到京城几乎绝迹了的小贩沿街叫卖吆喝声,恍如回到了老北京。
评说千秋:为什么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三家店不仅是明清京西大道起点,也是永定河的出山口。一期大修工程已扫尾的三家店水库拦住了永定河。这里的永定河引水渠像三国时刘靖将军修的戾陵渠那样,继续把永定河水引向北京,这一来,拦河大坝下可就没有多少河水了,下游河床已大规模平整绿化。我们伴她经过怀来盆地,穿越官厅山大峡谷的旅程也告结束。站在三家店侧后的山上远眺,只见两岸低山向左右张开,天地豁然开朗,前方平原已是一望无际。回想翻阅过的有关书籍,提起永定河的历史,人们纷纷指责她是条脾气暴烈,动辄泛滥成灾的害河,好像她生来就打上了“原罪”的印记,对此我很为她抱不平。在根本没有现代人类活动的漫长岁月里,永定河于数十万年间,不辞劳苦地把洋河、桑干河、妫水从黄土高原带来的肥沃黄土搬运填埋到因造山运动正在沉降的“北京湾”凹地里去,以她在三家店出山口一次次喷吐的泥沙堆积起了巨大的洪积冲积扇。据勘测,今天的北京城正是座落在以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为主,河、潮白河、温榆河、大石河洪积冲积扇为辅的北京小平原上。没有永定河打造的这一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舞台,北京以及北京人根本不可能存在。人类居住繁衍在她造就的大地上后,又反过来责骂她,这显然很不公平和六亲不认,她只不过是按自然法则运行而已。当然,人类生息于北京后,永定河的“造地”功能已经多余而且有害了。就我们一路亲眼所见,目前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和众多支流的绿化造林、水土保持、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等一系列建国至今的综合治理工程,已基本上抑制住了她的“造地”功能,把她调理成了一条清澈、温柔的美丽河流,一路滋养哺育着沿途的村庄农田绿地果园,以自己不多的乳汁供给已经长得很大了的北京。从为北京人打造生存基地、孕育古老文明和继续努力供水三方面,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当之无愧。一切受她滴水之恩的人,都应当来关爱这条北京的母亲河。
(责编:李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