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性病害,一类是侵染性病害,水稻恶苗病属侵染性病害。是半知菌亚门真菌。中文学名串珠镰孢菌。恶苗病熟称公稻子,徒长病,又称白杆病,是水稻常见的病害。全国各大区均有发生,是仅次于水稻稻瘟病的第二大水稻病害(中国稻作学P573),我省2016年大面积发生。
一、水稻惡苗病的症状
1、水稻恶苗病是真菌性的种传疾病,病原菌为串珠链孢菌。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大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顶端弯曲尖削,有3到5个隔膜。通常着生于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孢子聚集时呈红色,干燥时呈红色或白色。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孢,少数双孢。在孢子梗上链状着生或成簇生成珠形。子囊壳多在将成熟的病株下部茎节附近或叶鞘上,蓝黑色球行,表面粗糙。子囊圆筒形基细而上部园,孢子无色。双孢。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益缩,病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物为赤霉素,赤霉酸。链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脉镰刀菌酸等五类物质,徒长是主要特征。但也有病珠矮化和外观正常型的。这与病菌株系有关。根据不同菌珠所引起的寄主反应分为徒长型,矮化形以及无显著症状的正常型和早穂型。病菌在30℃到35℃是繁殖最快。22℃到25℃时虽能繁殖但繁殖速度缓慢,到40℃时病菌显然受到抑制,典型症状一般发生在苗床播种后的20到25天内。水稻恶苗病初侵染源是带病种子,其次是越冬后使用带菌的种子和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牙鞘,根,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和徒长,严重的引起苗枯病苗上产生的病菌传播到建苗上,引起再次侵染。水稻抽穂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危害水稻。病原菌在谷和稻草上越冬,第二年使用了带有病菌的种子和稻草。病原菌将会从秧苗的芽鞘上和植株的伤口侵入。
2、水稻恶苗病从稻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关,影响种子发芽。插到本田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下部劲节有许多到生根。侵染循环;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菌丝体在种子内部越冬,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借凤雨传播,侵入颖或种皮等组织,造成种子带菌。发病轻的幼苗徒长,与幼苗相比高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感病重的稻种播种后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主要表现为植珠徒长,枯死苗,枯白穗等症状。病苗叶片较窄,大部分病苗因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纤细瘦弱,全株淡黄绿色,少部分病株移栽后25天内枯死。
3、水稻恶苗病的危害程度。一是水稻恶苗病对水稻的稳产、高产构成威胁,是全国性稻区发生的病害,致使水稻成穗率大大降低,可导致水稻减产10%-20%,发病严重时可减产40%以上。得了恶苗病的稻苗没有任何药剂可以治疗,所以要引起广大种植户和农业科技人员的足够重视并加强防治。
二、发病原因
1、种子带菌是水稻恶苗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量大,是不是就不可以做种子呢?不是,它是可以靠种子深度消毒来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病菌,从而达到种子播种在苗床上,也不发生恶苗病。
有的农户水稻得了恶苗病,认为一是种子,二是农药,三是肥料,这是不了解水稻恶苗病发病原因所致。
2、常规药剂浸种,单独使用和经常使用一种种子消毒杀菌剂,选择的药剂不当,种子上带的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和抗药性,达不到深度消毒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病菌的作用,易发生恶苗病。
3、品种特性。不同的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但无免疫品种。抗病性差的品种,带菌量大的品种易感恶苗病,所以应选择抗病品种和带菌量小和不带菌的品种。
4、浸种时药液浓度不够。在浸种催芽过程中,不按技术规程操作,药液浓度不够或使用了不合格的种子消毒杀菌剂,达不到杀死附着在种子上恶苗病病菌的浓度,会影响药效发挥,达不到浸种消毒效果。
5、浸种时间不够。在浸种催芽过程中,如果浸种时间达不到杀死种子所带病菌的时间,浸种时间不足,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是发病原因之一。
6、浸种时温度过高,超过33℃时间太长,也易发生恶苗病。
7、播种密度大。中午插秧,高温多湿,花期降雨多等因素也易发生恶苗病。
8、气候原因。此病发生与温度关系较大,土壤温度30℃到35℃时,病菌出现最多。31℃时,最易引起稻苗徒长。
三、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留种田、处理病稻草、及时拔除病株、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恶苗病的有效措施。
具体如下:1、采用25%亮地2000倍液 垦粳?益3000倍液,种衣剂包衣 25%亮地 垦粳?益3000倍液。
2、10%精甲氰烯噁霉灵·(1:400-300) 25%亮地2000倍液;(1:200-250) 垦粳益3000倍液;11%精甲咯菌嘧菌酯1:500 25%亮地2000倍液;包衣阴干水稻种100千克,加水120千克。浸种5~7天,不催芽,播种,可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
(作者单位:155904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永安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一、水稻惡苗病的症状
1、水稻恶苗病是真菌性的种传疾病,病原菌为串珠链孢菌。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大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顶端弯曲尖削,有3到5个隔膜。通常着生于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孢子聚集时呈红色,干燥时呈红色或白色。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孢,少数双孢。在孢子梗上链状着生或成簇生成珠形。子囊壳多在将成熟的病株下部茎节附近或叶鞘上,蓝黑色球行,表面粗糙。子囊圆筒形基细而上部园,孢子无色。双孢。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益缩,病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物为赤霉素,赤霉酸。链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脉镰刀菌酸等五类物质,徒长是主要特征。但也有病珠矮化和外观正常型的。这与病菌株系有关。根据不同菌珠所引起的寄主反应分为徒长型,矮化形以及无显著症状的正常型和早穂型。病菌在30℃到35℃是繁殖最快。22℃到25℃时虽能繁殖但繁殖速度缓慢,到40℃时病菌显然受到抑制,典型症状一般发生在苗床播种后的20到25天内。水稻恶苗病初侵染源是带病种子,其次是越冬后使用带菌的种子和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牙鞘,根,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和徒长,严重的引起苗枯病苗上产生的病菌传播到建苗上,引起再次侵染。水稻抽穂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危害水稻。病原菌在谷和稻草上越冬,第二年使用了带有病菌的种子和稻草。病原菌将会从秧苗的芽鞘上和植株的伤口侵入。
2、水稻恶苗病从稻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关,影响种子发芽。插到本田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下部劲节有许多到生根。侵染循环;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菌丝体在种子内部越冬,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借凤雨传播,侵入颖或种皮等组织,造成种子带菌。发病轻的幼苗徒长,与幼苗相比高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感病重的稻种播种后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主要表现为植珠徒长,枯死苗,枯白穗等症状。病苗叶片较窄,大部分病苗因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纤细瘦弱,全株淡黄绿色,少部分病株移栽后25天内枯死。
3、水稻恶苗病的危害程度。一是水稻恶苗病对水稻的稳产、高产构成威胁,是全国性稻区发生的病害,致使水稻成穗率大大降低,可导致水稻减产10%-20%,发病严重时可减产40%以上。得了恶苗病的稻苗没有任何药剂可以治疗,所以要引起广大种植户和农业科技人员的足够重视并加强防治。
二、发病原因
1、种子带菌是水稻恶苗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量大,是不是就不可以做种子呢?不是,它是可以靠种子深度消毒来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病菌,从而达到种子播种在苗床上,也不发生恶苗病。
有的农户水稻得了恶苗病,认为一是种子,二是农药,三是肥料,这是不了解水稻恶苗病发病原因所致。
2、常规药剂浸种,单独使用和经常使用一种种子消毒杀菌剂,选择的药剂不当,种子上带的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和抗药性,达不到深度消毒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病菌的作用,易发生恶苗病。
3、品种特性。不同的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但无免疫品种。抗病性差的品种,带菌量大的品种易感恶苗病,所以应选择抗病品种和带菌量小和不带菌的品种。
4、浸种时药液浓度不够。在浸种催芽过程中,不按技术规程操作,药液浓度不够或使用了不合格的种子消毒杀菌剂,达不到杀死附着在种子上恶苗病病菌的浓度,会影响药效发挥,达不到浸种消毒效果。
5、浸种时间不够。在浸种催芽过程中,如果浸种时间达不到杀死种子所带病菌的时间,浸种时间不足,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是发病原因之一。
6、浸种时温度过高,超过33℃时间太长,也易发生恶苗病。
7、播种密度大。中午插秧,高温多湿,花期降雨多等因素也易发生恶苗病。
8、气候原因。此病发生与温度关系较大,土壤温度30℃到35℃时,病菌出现最多。31℃时,最易引起稻苗徒长。
三、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留种田、处理病稻草、及时拔除病株、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恶苗病的有效措施。
具体如下:1、采用25%亮地2000倍液 垦粳?益3000倍液,种衣剂包衣 25%亮地 垦粳?益3000倍液。
2、10%精甲氰烯噁霉灵·(1:400-300) 25%亮地2000倍液;(1:200-250) 垦粳益3000倍液;11%精甲咯菌嘧菌酯1:500 25%亮地2000倍液;包衣阴干水稻种100千克,加水120千克。浸种5~7天,不催芽,播种,可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
(作者单位:155904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永安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