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的7月,一个不想被母亲永远幽禁在“鸽子笼”中的女孩儿从门缝塞出一封求助信。两个月后,被解救的女孩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从这一天开始,女孩姜巍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15年来,母女俩和外界联系的只有一扇小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面的世界那么热闹,可这一切都似乎与她们无关。她们的天地就像屋檐下的“鸽子笼”那么狭小,她们躲在城市的角落里,透过一扇小窗来看外面的世界。
母亲姜滨蓝有一个外号叫博士,从经理到工人,认识的人都这么叫。被母亲幽禁的女孩儿叫姜巍。母女俩居住在哈尔滨建筑材料加工厂家属院的一幢老式楼房里。
与姜巍母女合厨多年的邻居陈贵说:“姜滨蓝因病已经好多年不上班了,在家待着,这个人特别怪,谁也不答理,也不让人进她的屋子。”“当时她的丈夫还回来,但没几天就让她给撵走了。她的亲属来送退休金,她也不让进,在门口拿了钱就让他们走。”
“姜滨蓝怀孕前,我就认识她,那时她在单位很傲气,不爱说话。生完孩子后她就住到了这儿。”同楼的一位邻居说。
人们已记不得姜滨蓝是从何时起就不出门了。但是人们常能听到姜滨蓝在房间里骂人,她骂人没有脏字,只说:“臭流氓!别抢我的孩子,离我们远点儿!”她买鸡蛋蔬菜都是在阳台上进行,不下楼,她屋里有秤,卖鸡蛋的称完,她都自己称一遍再给钱,差半两都蒙不了她。
最近几年姜滨蓝越来越封闭自己。曾有一段时间,一楼的韩女士赢得了姜滨蓝的信任,她常常召唤韩女士帮她买食物和水。不知为啥,姜滨蓝一直亲切地叫韩女士“小张”。这个女人只吃馒头、烧饼、大蒜和辣椒。一次,韩女士感到她吃的东西太单调没有营养,就给她买了几个包子,但却遭到了拒绝。
时间长了,邻居们才知道,和这个“与世隔绝”的女人一起住在这“鸽子笼”内的还有她的宝贝女儿。这个与母亲厮守在一起15年的女孩儿从进入这个房门的第一天起就未出过屋子,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邻居们没有看到过她,就连女孩儿的亲舅舅的记忆中留下的也只是她刚出生时的样子。
一位隔窗看到这个女孩儿的邻居说,一天,他看到女孩儿站在窗户旁边梳头,女孩儿梳着短发,圆圆的脸蛋,皮肤白皙,长时间地向外张望。
姜滨蓝的妹妹姜滨丽说:姐姐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从小聪明伶俐,很受父母的宠爱。高中毕业下乡到饶河县24团,并担任连长职务。在农村锻炼的10年里,她与当地农民景忠震结了婚,1979年返城。她是一个事业型女人,结婚后一直没要孩子,在夜大自修了两个本科学历。上世纪90年代初,姜滨蓝患上了肺结核,长期打针吃药使耳朵开始失聪,在单位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此后,姜滨蓝的精神开始失常。
1990年的时候,姜滨蓝的孩子在哈医大一院出生后便被带回现在的这个住所,从此,再也没有出来过,也再没有谁见过这个孩子。1992年,单位正式给姜滨蓝办理了退休手续。失去工作的她狂躁不安,病越来越重,看到丈夫在城市里无事可做,姜滨蓝一怒之下与丈夫离了婚,自己带着孩子生活,此后再也没有迈出房门一步。
当然,这间神秘小屋也时常会传出低沉的古筝声和欢快的歌声,从中令人感受到了深情款款的母女情。“巍巍先吃,剩下的妈妈再吃”。清醒时的姜滨蓝常会这样说。有时,女儿犯了“错误”,母亲很严厉地批评她,但从来不打骂。人们能体会出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但这份爱似乎有千钧之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个从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女孩,15年后终于向外界发出了一封求助信……
2005年7月的一个早晨,邻居陈贵发现,对面那扇从未打开过的房门前放着一封信。打开信,陈贵震惊了:“假如人真的有魂魄的话,我愿魂化小鸟,飞出这禁锢着我的屋子,飞向那广阔的天地,在那天地间自由地翱翔……”
看完这封求助信后,陈贵第一时间找到了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妇联的工作人员,但大家都未能敲开这扇紧闭的房门。
2005年7月19日,几名解救人员从门外强行进入。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戴黑色面具的姜滨蓝被两名身着白大褂的男子搀出屋外。此时,好像受到了惊吓的姜滨蓝情绪很不稳定,不到20秒钟,姜滨蓝就被搀出楼外。
稍后,大铁门再次打开,一名身着白大褂的男子抱着姜巍走出房门。当时姜巍很平静,没有挣扎。紧接着,姜巍的表姐姜璐紧随其后,走出屋子。整个解救过程不到1分钟。
“屋里没电没水,你们每天是怎样生活呢?”记者不解地问:“接雨水啊!家里现在还存两大盆呢,”那么吃什么呢?“什么都吃,舅舅送来的食物。还有妈妈做的饭。”若是生病怎么办呢?“生病时妈妈给喂药,家里存着好多药呢,有去痛片、速效伤风胶囊。我生病发烧时,妈妈用湿毛巾敷在我的额头上。妈妈生病时什么也不吃,硬挺着,慢慢就好了。”姜巍很自然地说。
让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那封求救信,没上过学的姜巍怎么能写出文笔这么流畅的信呢?姜巍说:“妈妈教的。妈妈一直教我读书认字。”
解救后的姜滨蓝的情绪渐渐稳定。初期抛不吃饭,每次让她吃饭她总说:别人的饭我不吃,别人的东西我不要。几天后,她第一次主动吃了饭,人们能和姜滨蓝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她经常问医生:“我的孩子哪去了?”
据医生说:“姜滨蓝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她的特点是存在妄想,觉得周围任何人都不可信,因此不跟别人来往。她的病程太长了,能恢复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好说。而姜巍是个正常的孩子,没有任何精神疾病。”
姜巍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比实际年龄低得多。无法跟人正常交流,语言表达也不顺畅,长得瘦小,不像是15岁的孩子。另外,她因为长期待在小屋,不见阳光,也不活动,严重缺钙,膝关节的骨膜也有炎症,走路需要人扶持。
当问她为什么不打开门出去时,她说:“妈妈不让!”问她妈妈为什么不让,她说:“妈妈精神不正常。”问她怕妈妈吗,她说怕妈妈打。姜巍说现在的环境很好,自己很高兴。街道办事处给她买了一部手机,看到手机她感到很惊讶,天天都在把玩手机里的小游戏。
经过连续治疗,姜滨蓝的病情有所好转,情绪较刚入院时稳定多了,但总吵着找孩子,时常呼喊着姜巍的乳名“巍巍”。
姜巍和她妈妈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病房门是斜对着的。但她一次都没过去看过妈妈。姜巍说:“我在医院走廊里溜达,看到那间病房上有一个人躺着,我看到门口的纸上写着妈妈的名字,知道她在里面。我看妈妈没注意到我,赶紧走开了。”她后来一直绕开那扇病房门走,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害怕妈妈看到我。”
当问她是否愿意和妈妈再回到小屋中生活时,姜巍想了半天后摇摇头,她说自己怕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说她和妈妈很多事儿想不到一块儿去,而且害怕妈妈打她。
2005年9月18日,中秋佳节,姜巍第一次过中秋节,在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里,虽然没有妈妈的陪伴,但是有 很多关心她的人陪她一起过节,她感觉很幸福。
被解救后,姜巍哭了很多次。原因是自己不能走路,医生让她每天坚持锻炼和晒太阳,告诉她,如果她不完成锻炼任务就打她手心,本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姜巍却哭了。后来因为手机里没钱了,舅舅说别打电话了,她也哭了。其实从姜巍被解救开始,所有的人都很爱护她,但一直生活在小屋的她就不同了,别人简单的一句话她就弄不懂是什么意思了,这令她苦恼并难以接受。对于未来,姜巍更是一脸的迷茫。
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她却不能和同龄人享受一样灿烂的阳光。但尘封的大门并没有锁住她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尤其是她的文学梦。
姜巍文笔流畅,情感丰富,经常写一些散文、诗歌。她是一个才思敏捷、心灵手巧的孩子。她没有上过学,却跟母亲学会了读书、写字,不能与外界交流,她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在她写给姐姐的信中,我们看到了她优美的文笔。
一直与女孩儿有书信往来的表姐姜璐说,看到表妹不能见天日,失去了普通孩子的快乐,从那时起,她就决定与姜巍书信联系,通过书信告诉姜巍外面发生的事情。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我想起了闻一多《静夜》中的这句诗。难道我生来只属于妈妈,只属于这块狭小的天地吗?这四面墙虽然围住了我的身体,但却围不住我的心。我愿魂化小鸟,飞出这禁锢着我的屋子,我要飞翔,看看祖国美好的山河,那是我心中的向往。我要衔一枝碧绿的橄榄叶,飞遍五洲,给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带去纯真的友谊……”
可是,梦想终归还是梦想,现实终归还是现实。姜巍感到了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姜巍除了看书之外,还喜欢弹琴。小时候舅舅送的那架红色的琴,她照着曲谱一遍一遍地弹。这架琴后来被妈妈犯病时摔坏了,为此她挺怨恨妈妈。
她还有一手剪纸的绝活,随信送给姐姐的剪纸剪得很精致,有彩球上舞动的狮子,有憨态可掬的熊猫,还有自由飞翔的小鸟。只是后来妈妈不让剪了,手工纸也没了,就不得不放弃了这一爱好。
女孩儿姜巍被患精神病的母亲关在家中15年的事儿让人心痛不已。这事惊动了中央电视台。得知要到北京录节目,姜巍兴奋得几天都没睡好觉。她坐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随着飞机升上天空,姜巍迫不及待地向窗外张望。提到坐飞机的感受,姜巍高兴地说:“太美了!就像是自己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说到这里,她的眼中溢满了幸福。
姜巍后悔没早点出来。人们问姜巍:你快乐吗?她使劲地点头说:快乐!她说最快乐的事就是看到了北京天安门,她觉得好幸福!好幸福!
2005年10月15日,得到医生的允许后,姜巍到医院看望妈妈。她轻缓地走近妈妈的病床前,摸着妈妈两鬓的白发,用颤抖的声音说:“妈妈,我是巍巍,我来看你了……”姜滨蓝望着姜巍,小声叨咕着:“你是巍巍?真的是巍巍吗?”这时,姜巍止不住泪水,她一把抱住母亲,动情地喊道:“妈妈,我非常想你。”
姜滨蓝轻轻地托起姜巍的下颌,仔细地端详着女儿。她轻轻地抚摸着姜巍的脸,激动地说:“真是巍巍,我的孩子!”母女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奔流而出……
15年来,母女俩和外界联系的只有一扇小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面的世界那么热闹,可这一切都似乎与她们无关。她们的天地就像屋檐下的“鸽子笼”那么狭小,她们躲在城市的角落里,透过一扇小窗来看外面的世界。
母亲姜滨蓝有一个外号叫博士,从经理到工人,认识的人都这么叫。被母亲幽禁的女孩儿叫姜巍。母女俩居住在哈尔滨建筑材料加工厂家属院的一幢老式楼房里。
与姜巍母女合厨多年的邻居陈贵说:“姜滨蓝因病已经好多年不上班了,在家待着,这个人特别怪,谁也不答理,也不让人进她的屋子。”“当时她的丈夫还回来,但没几天就让她给撵走了。她的亲属来送退休金,她也不让进,在门口拿了钱就让他们走。”
“姜滨蓝怀孕前,我就认识她,那时她在单位很傲气,不爱说话。生完孩子后她就住到了这儿。”同楼的一位邻居说。
人们已记不得姜滨蓝是从何时起就不出门了。但是人们常能听到姜滨蓝在房间里骂人,她骂人没有脏字,只说:“臭流氓!别抢我的孩子,离我们远点儿!”她买鸡蛋蔬菜都是在阳台上进行,不下楼,她屋里有秤,卖鸡蛋的称完,她都自己称一遍再给钱,差半两都蒙不了她。
最近几年姜滨蓝越来越封闭自己。曾有一段时间,一楼的韩女士赢得了姜滨蓝的信任,她常常召唤韩女士帮她买食物和水。不知为啥,姜滨蓝一直亲切地叫韩女士“小张”。这个女人只吃馒头、烧饼、大蒜和辣椒。一次,韩女士感到她吃的东西太单调没有营养,就给她买了几个包子,但却遭到了拒绝。
时间长了,邻居们才知道,和这个“与世隔绝”的女人一起住在这“鸽子笼”内的还有她的宝贝女儿。这个与母亲厮守在一起15年的女孩儿从进入这个房门的第一天起就未出过屋子,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邻居们没有看到过她,就连女孩儿的亲舅舅的记忆中留下的也只是她刚出生时的样子。
一位隔窗看到这个女孩儿的邻居说,一天,他看到女孩儿站在窗户旁边梳头,女孩儿梳着短发,圆圆的脸蛋,皮肤白皙,长时间地向外张望。
姜滨蓝的妹妹姜滨丽说:姐姐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从小聪明伶俐,很受父母的宠爱。高中毕业下乡到饶河县24团,并担任连长职务。在农村锻炼的10年里,她与当地农民景忠震结了婚,1979年返城。她是一个事业型女人,结婚后一直没要孩子,在夜大自修了两个本科学历。上世纪90年代初,姜滨蓝患上了肺结核,长期打针吃药使耳朵开始失聪,在单位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此后,姜滨蓝的精神开始失常。
1990年的时候,姜滨蓝的孩子在哈医大一院出生后便被带回现在的这个住所,从此,再也没有出来过,也再没有谁见过这个孩子。1992年,单位正式给姜滨蓝办理了退休手续。失去工作的她狂躁不安,病越来越重,看到丈夫在城市里无事可做,姜滨蓝一怒之下与丈夫离了婚,自己带着孩子生活,此后再也没有迈出房门一步。
当然,这间神秘小屋也时常会传出低沉的古筝声和欢快的歌声,从中令人感受到了深情款款的母女情。“巍巍先吃,剩下的妈妈再吃”。清醒时的姜滨蓝常会这样说。有时,女儿犯了“错误”,母亲很严厉地批评她,但从来不打骂。人们能体会出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但这份爱似乎有千钧之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个从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女孩,15年后终于向外界发出了一封求助信……
2005年7月的一个早晨,邻居陈贵发现,对面那扇从未打开过的房门前放着一封信。打开信,陈贵震惊了:“假如人真的有魂魄的话,我愿魂化小鸟,飞出这禁锢着我的屋子,飞向那广阔的天地,在那天地间自由地翱翔……”
看完这封求助信后,陈贵第一时间找到了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妇联的工作人员,但大家都未能敲开这扇紧闭的房门。
2005年7月19日,几名解救人员从门外强行进入。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戴黑色面具的姜滨蓝被两名身着白大褂的男子搀出屋外。此时,好像受到了惊吓的姜滨蓝情绪很不稳定,不到20秒钟,姜滨蓝就被搀出楼外。
稍后,大铁门再次打开,一名身着白大褂的男子抱着姜巍走出房门。当时姜巍很平静,没有挣扎。紧接着,姜巍的表姐姜璐紧随其后,走出屋子。整个解救过程不到1分钟。
“屋里没电没水,你们每天是怎样生活呢?”记者不解地问:“接雨水啊!家里现在还存两大盆呢,”那么吃什么呢?“什么都吃,舅舅送来的食物。还有妈妈做的饭。”若是生病怎么办呢?“生病时妈妈给喂药,家里存着好多药呢,有去痛片、速效伤风胶囊。我生病发烧时,妈妈用湿毛巾敷在我的额头上。妈妈生病时什么也不吃,硬挺着,慢慢就好了。”姜巍很自然地说。
让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那封求救信,没上过学的姜巍怎么能写出文笔这么流畅的信呢?姜巍说:“妈妈教的。妈妈一直教我读书认字。”
解救后的姜滨蓝的情绪渐渐稳定。初期抛不吃饭,每次让她吃饭她总说:别人的饭我不吃,别人的东西我不要。几天后,她第一次主动吃了饭,人们能和姜滨蓝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她经常问医生:“我的孩子哪去了?”
据医生说:“姜滨蓝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她的特点是存在妄想,觉得周围任何人都不可信,因此不跟别人来往。她的病程太长了,能恢复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好说。而姜巍是个正常的孩子,没有任何精神疾病。”
姜巍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比实际年龄低得多。无法跟人正常交流,语言表达也不顺畅,长得瘦小,不像是15岁的孩子。另外,她因为长期待在小屋,不见阳光,也不活动,严重缺钙,膝关节的骨膜也有炎症,走路需要人扶持。
当问她为什么不打开门出去时,她说:“妈妈不让!”问她妈妈为什么不让,她说:“妈妈精神不正常。”问她怕妈妈吗,她说怕妈妈打。姜巍说现在的环境很好,自己很高兴。街道办事处给她买了一部手机,看到手机她感到很惊讶,天天都在把玩手机里的小游戏。
经过连续治疗,姜滨蓝的病情有所好转,情绪较刚入院时稳定多了,但总吵着找孩子,时常呼喊着姜巍的乳名“巍巍”。
姜巍和她妈妈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病房门是斜对着的。但她一次都没过去看过妈妈。姜巍说:“我在医院走廊里溜达,看到那间病房上有一个人躺着,我看到门口的纸上写着妈妈的名字,知道她在里面。我看妈妈没注意到我,赶紧走开了。”她后来一直绕开那扇病房门走,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害怕妈妈看到我。”
当问她是否愿意和妈妈再回到小屋中生活时,姜巍想了半天后摇摇头,她说自己怕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说她和妈妈很多事儿想不到一块儿去,而且害怕妈妈打她。
2005年9月18日,中秋佳节,姜巍第一次过中秋节,在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里,虽然没有妈妈的陪伴,但是有 很多关心她的人陪她一起过节,她感觉很幸福。
被解救后,姜巍哭了很多次。原因是自己不能走路,医生让她每天坚持锻炼和晒太阳,告诉她,如果她不完成锻炼任务就打她手心,本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姜巍却哭了。后来因为手机里没钱了,舅舅说别打电话了,她也哭了。其实从姜巍被解救开始,所有的人都很爱护她,但一直生活在小屋的她就不同了,别人简单的一句话她就弄不懂是什么意思了,这令她苦恼并难以接受。对于未来,姜巍更是一脸的迷茫。
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她却不能和同龄人享受一样灿烂的阳光。但尘封的大门并没有锁住她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尤其是她的文学梦。
姜巍文笔流畅,情感丰富,经常写一些散文、诗歌。她是一个才思敏捷、心灵手巧的孩子。她没有上过学,却跟母亲学会了读书、写字,不能与外界交流,她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在她写给姐姐的信中,我们看到了她优美的文笔。
一直与女孩儿有书信往来的表姐姜璐说,看到表妹不能见天日,失去了普通孩子的快乐,从那时起,她就决定与姜巍书信联系,通过书信告诉姜巍外面发生的事情。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我想起了闻一多《静夜》中的这句诗。难道我生来只属于妈妈,只属于这块狭小的天地吗?这四面墙虽然围住了我的身体,但却围不住我的心。我愿魂化小鸟,飞出这禁锢着我的屋子,我要飞翔,看看祖国美好的山河,那是我心中的向往。我要衔一枝碧绿的橄榄叶,飞遍五洲,给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带去纯真的友谊……”
可是,梦想终归还是梦想,现实终归还是现实。姜巍感到了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姜巍除了看书之外,还喜欢弹琴。小时候舅舅送的那架红色的琴,她照着曲谱一遍一遍地弹。这架琴后来被妈妈犯病时摔坏了,为此她挺怨恨妈妈。
她还有一手剪纸的绝活,随信送给姐姐的剪纸剪得很精致,有彩球上舞动的狮子,有憨态可掬的熊猫,还有自由飞翔的小鸟。只是后来妈妈不让剪了,手工纸也没了,就不得不放弃了这一爱好。
女孩儿姜巍被患精神病的母亲关在家中15年的事儿让人心痛不已。这事惊动了中央电视台。得知要到北京录节目,姜巍兴奋得几天都没睡好觉。她坐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随着飞机升上天空,姜巍迫不及待地向窗外张望。提到坐飞机的感受,姜巍高兴地说:“太美了!就像是自己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说到这里,她的眼中溢满了幸福。
姜巍后悔没早点出来。人们问姜巍:你快乐吗?她使劲地点头说:快乐!她说最快乐的事就是看到了北京天安门,她觉得好幸福!好幸福!
2005年10月15日,得到医生的允许后,姜巍到医院看望妈妈。她轻缓地走近妈妈的病床前,摸着妈妈两鬓的白发,用颤抖的声音说:“妈妈,我是巍巍,我来看你了……”姜滨蓝望着姜巍,小声叨咕着:“你是巍巍?真的是巍巍吗?”这时,姜巍止不住泪水,她一把抱住母亲,动情地喊道:“妈妈,我非常想你。”
姜滨蓝轻轻地托起姜巍的下颌,仔细地端详着女儿。她轻轻地抚摸着姜巍的脸,激动地说:“真是巍巍,我的孩子!”母女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奔流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