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钱攒够了,买一辆汽车,老了绕西湖逛逛。”因为这个浪漫的梦想,浙江杭州的沈美芳和郑柏中夫妇结婚27年,坚持记账,合理分配开支。6本泛黄的账本记录了家里的茶米油盐,也记载着一家人的岁月变迁。
猪肉价从两三元一斤到三四十元一斤,冰棍从三分钱一根到十元几十元一根,岁月荏苒,变化的是物价,不变的是一家人手中稳稳的幸福。
记录梦想:为了那一片西湖美景
53岁的沈美芳是杭州萧山区义蓬街道义盛村人,高中毕业,先后在当地的五金车床厂、布厂和农场干活,18岁时进入村办企业当会计。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当兵的郑柏中回来探亲,在长辈的安排下,两人见了一面,沈美芳穿着碎花衬衫,美丽大方,郑柏中害羞得不知所措。
探亲假很短,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郑柏中就匆匆回了部队。当年没电话,两人全靠写信交流。他们在信中聊着家长里短,谈着人生理想,还会互相给对方出谜语。
1994年,沈美芳进入一家五金厂当会计,也在这一年,郑柏中退伍,到当地村委上班。当年郑柏中家里很穷,东拼西凑近3万元,买了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作为婚房,又向亲戚借了16800元当彩礼,善解人意的沈美芳一分钱没要,不仅全退了回来,还倒贴四万多元的嫁妆,添置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和摩托车等。
1994年10月,两人结婚。虽然受客观条件限制,他们没能创造太多浪漫的仪式感,但不阻碍两人的共同梦想:“杭州的西湖特别美,等钱攒够了,咱们买一辆汽车,老了可以绕西湖逛逛。”
当年,一辆桑塔纳轿车要20万元左右,而夫妻俩一年到头也只能赚几千元,梦想看起来很遥远。
有了梦想,就要付诸行动。作为会计,沈美芳算账是一把好手,她决定把家里的每一笔开支都记录下来。“我们婚房装修和结婚费用,欠了人家近10万元,过日子得有规划,记账既能杜绝浪费,还能做到心中有数。”
郑柏中支持妻子的提议,他们准备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从结婚开始记:1994年10月1日,好看钱4800元,木工2200元,油漆工800元……
每一笔钱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比如4800元的“好看钱”,这不是一个单薄的数字,而是这对新人得到彼此家人肯定和祝福的里程碑。“好看钱”是萧山当地的风俗,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里,男方家人送上的见面红包。
“你当时很害羞,不好意思拿,是我妈把钱塞到你衣兜里的。”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郑柏中时不时会提起来“取笑”妻子。
记录生活: 一场琐碎儿女事
记账既简单又复杂,寥寥几笔固然方便,但要岁岁年年坚持并不容易。每晚睡前,夫妻俩都会回忆彼此一天里的开支用度一一记录,这也成了两人这几十年来的习惯。
起初,账本的记录相对单一,夫妻俩的餐费、摩托车加油费和应酬请客等,买菜成了主要支出,1996年其中一天的账单记录:一斤鲫鱼3.5元,半斤饼干2元,一包酱油0.2元等。两人生活很节俭,以能够温饱为标准,如果不需要买菜,一连三四天都没支出。
20世纪90年代末,女儿出生了,奶粉、玩具等成了主要支出。2004年,他们又添了一个儿子,沈美芳坐月子时,采购母婴用品的任务落到郑柏中头上,他有些忐忑,怕漏了什么,又怕买得不对。沈美芳翻出一本老账本:“这是囡囡出生那年的账单,当时买了什么,现在就根据这个标准买。”
没想到老账本还有如此妙用,郑柏中眼前一亮,揣着它出了门。
自从有了账本,家里的钱得到了合理支配,经济状况逐渐好转。1996年,郑柏中开始做生意,沈美芳用攒了几个月的工资,给他买了一台BP机。通信设备的变更,标志着一个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1998年,家里安装了固定电话,2002年买了翻盖手机,2004年有了能拍照的手机,2007年购置了可以上网的手机……话费支出,近10年间上涨了六七倍。
也是在1996年,夫妻俩花6万元添置了一辆面包车,部分钱是问亲戚朋友借的。郑柏中考虑到家里不宽裕,负债购车压力很大。但沈美芳想得比较长远: “虽然我们梦想是买一辆桑塔纳游西湖,但现在面包车对我们家来说更为实际,有了面包车,才能赚来买桑塔纳的钱。”
这是家里的第一辆车子,新车提回来,他们开出去兜了一圈,郑柏中有些感慨:“我们结婚时,买一套房也只要两三万,现在花6万买车,有点心疼。”
账本还有一个妙用。儿子小驰从小爱吃糖,妈妈管得严,他就缠着爸爸撒娇。即使蛀了好几颗牙还是吵着不吃糖就不吃饭。小驰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耍赖皮,看到家里的糖罐子快见底了,吵着:“你们很久没给我买糖了,都好几个月了。”
跟小孩子讲道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沈美芳灵机一动,翻出账本:2009年6月3日买椰子糖一包250克,7月25日买牛奶糖500克……白纸黑字,小驰脸一红,撅着小嘴说自己忘了。
比起调皮的儿子,女儿让夫妻俩省心多了,一双儿女相差6岁,女儿除了管好学习,还常常替父母看管弟弟。上小学时,女儿考试名列前茅,奖来的笔记本都会交给妈妈,用来记账。
也许是得到妈妈的遗传,女儿对数字特别敏感,自打懂事起,她就常看着母亲记账,每晚的报账时间,她表现得比谁都积极。
女儿9岁那年暑假,郑柏中带她去买了一些野生小河虾。晚上,郑柏中报账时,记不清河虾到底是42元还是52元。女儿抢答:“河虾是42元,你看卖虾的老爷爷很辛苦,给了他50元,说不用找零了。”
郑柏中一拍女儿的小脑袋,猛夸一顿。女儿一本正经地毛遂自荐:“等再过几年,你们就把记账的重任交给我吧,长大后我也要像妈妈一样做会计。”
记录岁月:幸福的日子比蜜甜
那些年沈美芳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考出了大专文凭。2002年,她成为当地一家集团公司的仓库会计,工资八百多元。
随着经济好转,一家人的生活品质也逐渐改善。尤其是2010年以后,买菜已不是账本上的主要支出,首饰、书本、电影、游乐场等享受型消费占据主要地位。
除了记录日常开支的账本,沈美芳还特意为逢年过节红包、红白喜事随礼等准备了专用账本。二十多年来,当地的人情世故“行情”变化,从侧面反映出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仅结婚随份子的钱,从最初的40元、100元,涨到了如今的500元、1000元……
空闲时翻开账本看看,对于沈美芳和郑柏中来说是一种享受,随便挑一个日子,指出一个数字,他们都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2007年的账单中,最大的支出要数桑塔纳2000了。这一年,夫妻俩终于攒够钱,圆了当初的梦想。郑柏中开着车,带妻子和一双儿女去了杭州西湖,绕着湖边开了好几圈。
那是一个春天,天气不冷不热,人不多不少。看着花红柳绿,沈美芳有些激动,忍不住红了眼眶,本以为到老了才会实现的愿望,一下子提前了几十年,她觉得除了一家人的齐心协力,更应该感谢一本本小账本。
一晃27年,最早的账本已泛黄、脱落,郑柏中把它们当宝贝一样收着,他对儿女们说,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些账本就是传家宝,一代代记下去,一代代传下去。
翻开账本,大到房款,小到一针一线,沈美芳的每一笔记录都字迹工整清晰,从不马虎。1995年全年消费9788元,到了2020年,一家人平均一个月开支就快1万元了,1997年平均每月消费900元,如今,这些钱只不过是两辆车的保养费和油费,而这些年里,家里的冰箱换了两个,电视机换了六七台……
简单的数据中不难看出,这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甜。除了上涨的物价和不断增加的消费,有些账目也在逐渐减少,比如郑柏中因身体不好,前些年每年仅药费就要花去好几万元,随着医保制度的完善,如今他们只需自己承担两万元。
厚厚的账本好像一部迷你档案,浓缩了数十载光阴,记录了这户普通人家的点点滴滴,也折射出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
而今,女儿已大学毕业,正如她小时候的志愿,长大后真的成了一名会计。儿子正读高中,懂事乖巧,再也不是那个耍赖贪吃的小男孩了。沈美芳觉得,这就是她梦想中的生活,像账本一样,平淡清爽,安稳幸福。
今后的日子里,沈美芳和郑柏中会继续坚持记账,数字虽然琐碎,列項也很繁杂,但只有这样的日子才叫细水长流。
责编/昕莉
猪肉价从两三元一斤到三四十元一斤,冰棍从三分钱一根到十元几十元一根,岁月荏苒,变化的是物价,不变的是一家人手中稳稳的幸福。
记录梦想:为了那一片西湖美景
53岁的沈美芳是杭州萧山区义蓬街道义盛村人,高中毕业,先后在当地的五金车床厂、布厂和农场干活,18岁时进入村办企业当会计。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当兵的郑柏中回来探亲,在长辈的安排下,两人见了一面,沈美芳穿着碎花衬衫,美丽大方,郑柏中害羞得不知所措。
探亲假很短,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郑柏中就匆匆回了部队。当年没电话,两人全靠写信交流。他们在信中聊着家长里短,谈着人生理想,还会互相给对方出谜语。
1994年,沈美芳进入一家五金厂当会计,也在这一年,郑柏中退伍,到当地村委上班。当年郑柏中家里很穷,东拼西凑近3万元,买了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作为婚房,又向亲戚借了16800元当彩礼,善解人意的沈美芳一分钱没要,不仅全退了回来,还倒贴四万多元的嫁妆,添置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和摩托车等。
1994年10月,两人结婚。虽然受客观条件限制,他们没能创造太多浪漫的仪式感,但不阻碍两人的共同梦想:“杭州的西湖特别美,等钱攒够了,咱们买一辆汽车,老了可以绕西湖逛逛。”
当年,一辆桑塔纳轿车要20万元左右,而夫妻俩一年到头也只能赚几千元,梦想看起来很遥远。
有了梦想,就要付诸行动。作为会计,沈美芳算账是一把好手,她决定把家里的每一笔开支都记录下来。“我们婚房装修和结婚费用,欠了人家近10万元,过日子得有规划,记账既能杜绝浪费,还能做到心中有数。”
郑柏中支持妻子的提议,他们准备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从结婚开始记:1994年10月1日,好看钱4800元,木工2200元,油漆工800元……
每一笔钱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比如4800元的“好看钱”,这不是一个单薄的数字,而是这对新人得到彼此家人肯定和祝福的里程碑。“好看钱”是萧山当地的风俗,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里,男方家人送上的见面红包。
“你当时很害羞,不好意思拿,是我妈把钱塞到你衣兜里的。”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郑柏中时不时会提起来“取笑”妻子。
记录生活: 一场琐碎儿女事
记账既简单又复杂,寥寥几笔固然方便,但要岁岁年年坚持并不容易。每晚睡前,夫妻俩都会回忆彼此一天里的开支用度一一记录,这也成了两人这几十年来的习惯。
起初,账本的记录相对单一,夫妻俩的餐费、摩托车加油费和应酬请客等,买菜成了主要支出,1996年其中一天的账单记录:一斤鲫鱼3.5元,半斤饼干2元,一包酱油0.2元等。两人生活很节俭,以能够温饱为标准,如果不需要买菜,一连三四天都没支出。
20世纪90年代末,女儿出生了,奶粉、玩具等成了主要支出。2004年,他们又添了一个儿子,沈美芳坐月子时,采购母婴用品的任务落到郑柏中头上,他有些忐忑,怕漏了什么,又怕买得不对。沈美芳翻出一本老账本:“这是囡囡出生那年的账单,当时买了什么,现在就根据这个标准买。”
没想到老账本还有如此妙用,郑柏中眼前一亮,揣着它出了门。
自从有了账本,家里的钱得到了合理支配,经济状况逐渐好转。1996年,郑柏中开始做生意,沈美芳用攒了几个月的工资,给他买了一台BP机。通信设备的变更,标志着一个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1998年,家里安装了固定电话,2002年买了翻盖手机,2004年有了能拍照的手机,2007年购置了可以上网的手机……话费支出,近10年间上涨了六七倍。
也是在1996年,夫妻俩花6万元添置了一辆面包车,部分钱是问亲戚朋友借的。郑柏中考虑到家里不宽裕,负债购车压力很大。但沈美芳想得比较长远: “虽然我们梦想是买一辆桑塔纳游西湖,但现在面包车对我们家来说更为实际,有了面包车,才能赚来买桑塔纳的钱。”
这是家里的第一辆车子,新车提回来,他们开出去兜了一圈,郑柏中有些感慨:“我们结婚时,买一套房也只要两三万,现在花6万买车,有点心疼。”
账本还有一个妙用。儿子小驰从小爱吃糖,妈妈管得严,他就缠着爸爸撒娇。即使蛀了好几颗牙还是吵着不吃糖就不吃饭。小驰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耍赖皮,看到家里的糖罐子快见底了,吵着:“你们很久没给我买糖了,都好几个月了。”
跟小孩子讲道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沈美芳灵机一动,翻出账本:2009年6月3日买椰子糖一包250克,7月25日买牛奶糖500克……白纸黑字,小驰脸一红,撅着小嘴说自己忘了。
比起调皮的儿子,女儿让夫妻俩省心多了,一双儿女相差6岁,女儿除了管好学习,还常常替父母看管弟弟。上小学时,女儿考试名列前茅,奖来的笔记本都会交给妈妈,用来记账。
也许是得到妈妈的遗传,女儿对数字特别敏感,自打懂事起,她就常看着母亲记账,每晚的报账时间,她表现得比谁都积极。
女儿9岁那年暑假,郑柏中带她去买了一些野生小河虾。晚上,郑柏中报账时,记不清河虾到底是42元还是52元。女儿抢答:“河虾是42元,你看卖虾的老爷爷很辛苦,给了他50元,说不用找零了。”
郑柏中一拍女儿的小脑袋,猛夸一顿。女儿一本正经地毛遂自荐:“等再过几年,你们就把记账的重任交给我吧,长大后我也要像妈妈一样做会计。”
记录岁月:幸福的日子比蜜甜
那些年沈美芳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考出了大专文凭。2002年,她成为当地一家集团公司的仓库会计,工资八百多元。
随着经济好转,一家人的生活品质也逐渐改善。尤其是2010年以后,买菜已不是账本上的主要支出,首饰、书本、电影、游乐场等享受型消费占据主要地位。
除了记录日常开支的账本,沈美芳还特意为逢年过节红包、红白喜事随礼等准备了专用账本。二十多年来,当地的人情世故“行情”变化,从侧面反映出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仅结婚随份子的钱,从最初的40元、100元,涨到了如今的500元、1000元……
空闲时翻开账本看看,对于沈美芳和郑柏中来说是一种享受,随便挑一个日子,指出一个数字,他们都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2007年的账单中,最大的支出要数桑塔纳2000了。这一年,夫妻俩终于攒够钱,圆了当初的梦想。郑柏中开着车,带妻子和一双儿女去了杭州西湖,绕着湖边开了好几圈。
那是一个春天,天气不冷不热,人不多不少。看着花红柳绿,沈美芳有些激动,忍不住红了眼眶,本以为到老了才会实现的愿望,一下子提前了几十年,她觉得除了一家人的齐心协力,更应该感谢一本本小账本。
一晃27年,最早的账本已泛黄、脱落,郑柏中把它们当宝贝一样收着,他对儿女们说,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些账本就是传家宝,一代代记下去,一代代传下去。
翻开账本,大到房款,小到一针一线,沈美芳的每一笔记录都字迹工整清晰,从不马虎。1995年全年消费9788元,到了2020年,一家人平均一个月开支就快1万元了,1997年平均每月消费900元,如今,这些钱只不过是两辆车的保养费和油费,而这些年里,家里的冰箱换了两个,电视机换了六七台……
简单的数据中不难看出,这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甜。除了上涨的物价和不断增加的消费,有些账目也在逐渐减少,比如郑柏中因身体不好,前些年每年仅药费就要花去好几万元,随着医保制度的完善,如今他们只需自己承担两万元。
厚厚的账本好像一部迷你档案,浓缩了数十载光阴,记录了这户普通人家的点点滴滴,也折射出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
而今,女儿已大学毕业,正如她小时候的志愿,长大后真的成了一名会计。儿子正读高中,懂事乖巧,再也不是那个耍赖贪吃的小男孩了。沈美芳觉得,这就是她梦想中的生活,像账本一样,平淡清爽,安稳幸福。
今后的日子里,沈美芳和郑柏中会继续坚持记账,数字虽然琐碎,列項也很繁杂,但只有这样的日子才叫细水长流。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