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千多年前,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与亚欧各国开展商贸往来,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赞誉和尊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依托,将开启丝绸之路复兴之路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绿色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的“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复兴丝路精神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道路的外向实践。
[关键词]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双绿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5-0019-07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后,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普遍增长乏力。我国经济也由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新旧动能的转换、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等系列问题。基于当前经济的新常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逆全球化思潮出现涌动。“一带一路”是中国对“逆全球化”倾向开出的一剂良方,也是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搭建的一个崭新平台,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行动。绿色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的“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复兴丝路精神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中重要一环,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1]当前,随着快速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类社会面临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绿色,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发展道路转型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带来了大量污染物排放。2016年,全国钢铁水泥产量均超过全球50%,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达到74.4万亿元,但是消耗了全球20%以上的能源,60%以上的铁矿石和水泥,主要排放物高居世界第一位。
二是调整优化结构的需要。中国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结构性矛盾,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发展不平衡矛盾,人口、产业集中大城市的城乡二元发展矛盾,制造业第一大国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矛盾。当前不解决结构矛盾,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就会不足,一定程度上结构比总量更重要。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实践证明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背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目标,通常将“欲速则不达”,环境问题在今后需要花掉更大的成本来弥补,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浙江湖州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论断,他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正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指引。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发展,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从西方发达国家看,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发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协定重新谈判、英国脱离欧盟的逆全球化引起世界普遍担忧,全球化进程是否会倒退,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不可否认,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伴生问题:
一是各国经济依赖性加强,一国的经济金融危机容易引发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例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立即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際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是全球化带来各类思想和文化冲突加剧,容易造成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基于以上背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同年10月3日,出访印度尼西亚又提出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一带一路”由此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正式形成,从事实上反映了中国坚定支持全球化开放发展,反对保护主义的决心。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全球29国首脑、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北京为“一带一路”倡议献计献策,取得了丰硕成果。二、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统一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绿色发展助推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绿色发展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外貿结构;绿色发展促进国内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世界共赢性发展;绿色发展完善国内社会治理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绿色发展适应国内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履行大国担当;绿色发展克服“中等收入陷阱”,“一带一路”建设克服“修昔底德陷阱”。
(一)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深化改革措施全面铺开,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央提出的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破了旧的体制和发展理念,释放发展红利。“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为打破“唯GDP”的政绩观,扫清急功近利的思想“雾霾”,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深入人心,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构建绿色“一带一路”要将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输出的是绿色产品和绿色投资,这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入世已经16年,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明确规定:5年过渡期结束后,各国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应当自行终止。然而,2016年5月1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压倒性多数的决议,对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赞成的只有28票,并非只有欧洲如此,美国更是通过各种国内法强加阻挠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2017年8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宣布美国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中美是否会打贸易战引发了各界担忧。可以看出,虽然15年入世后过渡期已经过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没有自动变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有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一带一路”倡议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对华不平等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达经济体国内需求不足、对外扩大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的时代。“一带一路”这一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了开放型世界經济,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一带一路”建设能有助于中国从过去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从东部开放到西部开放,从沿海开放到内陆沿边开放,构筑新一轮一体两翼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产业结构优化与贸易结构优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和阻碍是结构性问题。纵观全球,当前世界经济是失衡的,美国的经济是失衡的,欧洲的经济是失衡的,中国的经济也是如此。为此,2015年 11月,习近平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药方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平衡发展。从两年来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情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朝预期方向发展。从经济周期看,当前世界经济主要处在衰退期或萧条期,要解决经济或金融危机,通常两种途径:一种是转嫁危机,除了战争手段,还有就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量化宽松大肆发行美元;第二种就是通过内部结构调整解决,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不转嫁危机,只能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绿色发展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实现清洁生产,拉动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发展。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应摆在尤为重要位置,这些地区传统重工业较为发达,因此调整结构难度更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阵痛也相对更强,像珠三角地区相对轻工业发达地区,这几年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并没有带来大的影响,相反东北等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短期负面影响已经显现。这些地区的调整难度虽然大,不调整更难走出低谷,无法向好发展。地方区域利用构建“一带一路”的契机,加快绿色发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或许能够加快走出困境。
构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与外部结构调整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要实现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带动中国经济發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355亿元,2016年中国出口贸易进出口总值依然高达24.33万亿元。然而去年我国出口同比下降2%,一方面说明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消失,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外贸易对发达国家依赖度较大。“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广阔,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29%,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3%,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将优化中国国际贸易环境,改善进出口产品和地区结构。我国石油等能源供给主要依赖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石油运输主要通过海上运输,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和互联互通建设,将开辟更大范围海上与陆上多元通道,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内需与外需的结构优化,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
(三)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共赢发展的关系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绿色发展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创新绿色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病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思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构建绿色“一带一路”也是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识到必须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2016年4月22日,100多个国家代表齐聚联合国,见证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的签署,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历程中写下了光辉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国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和平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利益,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没有和平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就难以发展,没有世界各国的均衡发展,战争和动乱总会不断。纵观全球,当前世界动乱区大多集中在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解决全球问题,构建绿色“一带一路”要与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战略、哈萨克斯坦“光明大道”、欧洲“容克投资计划”、越南“两廊一圈”、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计划等国家发展战略合作相对接,正在加快推动孟中印缅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实现世界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国家高峰论坛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充分体现了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中国首先提出,但必须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以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发展。 (四)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完善国内社会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关系
国内社会治理正在形成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等内涵,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是解决当前提高党执政兴国、提高国内治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建成以人为本的全面小康社会,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和脱困问题。区域协同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中国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是薄弱环节,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的贫困人口连片地区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尽快脱贫致富。消除了贫困,有助于国内社会稳定,从长远看有利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中国社会治理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冷战思维已经没有市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模式成为主流民意。实现全球经济治理,应当放弃霸权和冷战思维,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各国包容性增长,创建和谐世界。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全球治理不是西方治理,也不等于大国治理,而是依据公认的国际法、国际关系准则和惯例构建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合作平台,实现平等协商、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就是全球治理的有效模式,而非地缘博弈的老套路,它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理念,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缓解地区冲突和动荡,消除沿线国家贫困和社会不公。
(五)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适应国内新常态与履行大国担当的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逻辑,发展绿色经济引领新常态,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加大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绿色代表包容性,从产业领域的角度出发,绿色经济不是特指某种行业,而是在所有的行业中,符合绿色经济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应该被称之为绿色经济的产业,绿色经济特征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和交叉的新型产业群。可以说绿色经济发展就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持久动力。
“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合作之路,文明之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大国担当的生动体现。众所周知,现在的丝绸之路沿线,有的是贫困和动荡的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危机,这些国家的人民承受巨大的痛苦,大批难民逃离家园,造成了世界性的危机和动荡。发展是解决和平问题的重要手段,从泛亚铁路到瓜达尔港,从丝路基金到亚投行,从56个经贸合作区到创造18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了机遇与和平。正如马云所说,“一带一路”是当今中国对全球化的全新阐述,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担当。
(六)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克服“中等收入陷阱”与“修昔底德陷阱”的关系
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探讨和担心的问题。从当前发展情况看,中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是不是会像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也是强国之本,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先进制造业回归,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将制造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中国也应该居安思危,如果不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当人口红利用尽之时,那么以前的低端制造业也就流失而去,必将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创伤,因此,中国必须抓住构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契机,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以绿色经济发展增强创新动力,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也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一剂药方。何为修昔底德陷阱?简单的说就是“强国必霸,大国必争”。历史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案例,雅典与斯巴达之战,德国与世界大战,日本与侵略战争。“一带一路”的提出正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宣言书。“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而不必通过霸权获得利益。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与大国加强对话和交流,尤其是要与美国等世界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构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打破“修昔底德陷阱”而走的一条和平崛起之路。三、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经济实现形式,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工具。我们之所以将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作为“双绿研究”,主要因为金融在实体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金融是经济血液,血脉通经济增长才有力。绿色金融有兩层含义,一方面金融业支持绿色经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之所以称之为“绿色”,因其支持发展普惠金融、发展科技金融,要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三农金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很大,目前看需要4万亿美元,到2020年每年融资需求8000亿美元。此外,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合作融资也有广泛空间。绿色金融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和政策金融的创新,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新引擎。通过绿色金融的声誉,将资本通过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产业。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通过再贷款、专业化担保机制、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财政贴息、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明确了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的重要作用,要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按程序推动制订和修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支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推动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同时,还要求广泛开展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继续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推动全球形成共同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项目落地。显然,“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助推器,也成为了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绿色经济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对外合作的重要项目,近年来绿色金融的发展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为代表的国际投资机构在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設中更加强调绿色投资,2015年,亿利资源集团等联合中国平安银行发起了绿丝路基金,采用PPP模式帮助改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在“一带一路”进行绿色投资,推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2016年,中国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金融借助“一带一路”平台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四、构建基于“双绿发展”的绿色“一带一路”实践建议“一带一路”倡议,绿色成为底色,因为绿色具有可持续的先天内涵,又有开放包容、共享共赢的后天特性。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道路的外向实践。为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全面推进五通进程,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开放性发展。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必然要求。绿色标准和国际标准要实现对接互通,政策沟通才能顺畅,发展绿色贸易,克服贸易保护,贸易畅通才能实现;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资金融通;建设生态文明民心才能相通。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导向,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原则,是五通的内在要求,因此,构建绿色“一带一路”要有开放性的姿态,实现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接,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二是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性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巴黎协定的通过,反映了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际潮流。“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将环境友好作为产能合作和项目建设的前提,各国协商制定一致环保法律和环境标准,促进绿色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以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为基调,使用当前劳动力,促进就业,减缓贫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百姓。
三是打破綠色壁垒瓶颈,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常见于绿色贸易壁垒,以“环境保护”名义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所谓“环境条款”,借以歧视乃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常用的手段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反补贴、国内标准、绿色标志、进口检验等。因此,发展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体系,可以有效打破绿色壁垒,扩大绿色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快绿色产品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研究与制定,减少生产、投资、贸易领域的绿色壁垒,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可持续。
四是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共赢性发展。中国的企业家要使中国制造走出去,要让产品个性化、服务业个性化、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近些年,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些大型公司在全球开展业务,然而,在国外经营相对国内风险更高,主要有政治风险、环境风险、劳工风险、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在适应当地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又可以有效改善发展环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国外发展不再是形单影只,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创新性发展。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国内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注重内外需国际收支平衡,贸易逆差如果过大恐将造成国际收支赤字,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反之如果贸易顺差过大,也往往造成国际贸易摩擦、货币币值不稳定等多方影响。中国外汇储备应保持在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规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注重创新推动,结构创新和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要实现工业强国的梦想,主要靠发展高端、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中国在工业设计和成套设备制造能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六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推动绿色“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化。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跨境人民币贸易使用人民币实际收付7786亿元,占双边贸易额的13.9%。“一带一路”倡议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锋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有真实的资金需求,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契机,通过资本项下人民币输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走出去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和推动内外循环,对于我国是贸易逆差的国家,人民币在资本项下输出,扩大对外投资,形成贸易顺差、资本逆差的闭环,而对于我国是贸易顺差的国家,人民币支付进口这些国家大宗商品,形成贸易逆差、资本流入的闭环,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合作持续健康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于开发性金融需求巨大,开发性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商业性金融有引领作用,指导金融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和环保产业。当然,在全球金融市场已紧密融合和资本逐利的本质属性下,应加强对人民币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流向实体经济,防止单纯套汇行为,防控跨境金融系统性风险,避免对我国国内汇率造成冲击。
[参考文献]
[1]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N].人民日报,2015-12-22.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LIU Guang-xiLIU Hong-yi (1.Yunnan Provincial Branch of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Kunming,
Yunnan 650011,China;2.Guanshuai Double Green Research Institute,Rizhao,Shandong 276800,China)
Abstract: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the ancient Silk Road facilitated the commercial and trade connections between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dispersed civilization and friendship,and won fame and respect.The Road and Belt Initiative made by China,persisting in the principles of negotiation,co-building and sharing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policy communication,road interconnection,trade promotion,currency circulation and mind connectedness,will start the revival of the Silk Road and a new wa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idea of building the green Belt and Road,which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s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and the Silk Road spirit to be revitalized is a common wealth of the whole humankind.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green Belt and Road is an outward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respect to innovation,emphasis on coordination,advocacy of green development,deeply-rooted opening and promotion of sharing.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green development
[关键词]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双绿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5-0019-07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后,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普遍增长乏力。我国经济也由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新旧动能的转换、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等系列问题。基于当前经济的新常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逆全球化思潮出现涌动。“一带一路”是中国对“逆全球化”倾向开出的一剂良方,也是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搭建的一个崭新平台,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行动。绿色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的“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复兴丝路精神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中重要一环,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1]当前,随着快速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类社会面临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绿色,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发展道路转型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带来了大量污染物排放。2016年,全国钢铁水泥产量均超过全球50%,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达到74.4万亿元,但是消耗了全球20%以上的能源,60%以上的铁矿石和水泥,主要排放物高居世界第一位。
二是调整优化结构的需要。中国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结构性矛盾,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发展不平衡矛盾,人口、产业集中大城市的城乡二元发展矛盾,制造业第一大国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矛盾。当前不解决结构矛盾,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就会不足,一定程度上结构比总量更重要。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实践证明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背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目标,通常将“欲速则不达”,环境问题在今后需要花掉更大的成本来弥补,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浙江湖州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论断,他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正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指引。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发展,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从西方发达国家看,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发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协定重新谈判、英国脱离欧盟的逆全球化引起世界普遍担忧,全球化进程是否会倒退,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不可否认,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伴生问题:
一是各国经济依赖性加强,一国的经济金融危机容易引发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例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立即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際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是全球化带来各类思想和文化冲突加剧,容易造成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基于以上背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同年10月3日,出访印度尼西亚又提出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一带一路”由此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正式形成,从事实上反映了中国坚定支持全球化开放发展,反对保护主义的决心。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全球29国首脑、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北京为“一带一路”倡议献计献策,取得了丰硕成果。二、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统一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绿色发展助推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绿色发展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外貿结构;绿色发展促进国内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世界共赢性发展;绿色发展完善国内社会治理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绿色发展适应国内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履行大国担当;绿色发展克服“中等收入陷阱”,“一带一路”建设克服“修昔底德陷阱”。
(一)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深化改革措施全面铺开,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央提出的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破了旧的体制和发展理念,释放发展红利。“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为打破“唯GDP”的政绩观,扫清急功近利的思想“雾霾”,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深入人心,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构建绿色“一带一路”要将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输出的是绿色产品和绿色投资,这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入世已经16年,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明确规定:5年过渡期结束后,各国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应当自行终止。然而,2016年5月1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压倒性多数的决议,对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赞成的只有28票,并非只有欧洲如此,美国更是通过各种国内法强加阻挠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2017年8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宣布美国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中美是否会打贸易战引发了各界担忧。可以看出,虽然15年入世后过渡期已经过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没有自动变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有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一带一路”倡议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对华不平等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达经济体国内需求不足、对外扩大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的时代。“一带一路”这一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了开放型世界經济,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一带一路”建设能有助于中国从过去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从东部开放到西部开放,从沿海开放到内陆沿边开放,构筑新一轮一体两翼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产业结构优化与贸易结构优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和阻碍是结构性问题。纵观全球,当前世界经济是失衡的,美国的经济是失衡的,欧洲的经济是失衡的,中国的经济也是如此。为此,2015年 11月,习近平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药方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平衡发展。从两年来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情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朝预期方向发展。从经济周期看,当前世界经济主要处在衰退期或萧条期,要解决经济或金融危机,通常两种途径:一种是转嫁危机,除了战争手段,还有就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量化宽松大肆发行美元;第二种就是通过内部结构调整解决,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不转嫁危机,只能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绿色发展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实现清洁生产,拉动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发展。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应摆在尤为重要位置,这些地区传统重工业较为发达,因此调整结构难度更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阵痛也相对更强,像珠三角地区相对轻工业发达地区,这几年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并没有带来大的影响,相反东北等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短期负面影响已经显现。这些地区的调整难度虽然大,不调整更难走出低谷,无法向好发展。地方区域利用构建“一带一路”的契机,加快绿色发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或许能够加快走出困境。
构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与外部结构调整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要实现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带动中国经济發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355亿元,2016年中国出口贸易进出口总值依然高达24.33万亿元。然而去年我国出口同比下降2%,一方面说明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消失,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外贸易对发达国家依赖度较大。“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广阔,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29%,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3%,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将优化中国国际贸易环境,改善进出口产品和地区结构。我国石油等能源供给主要依赖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石油运输主要通过海上运输,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和互联互通建设,将开辟更大范围海上与陆上多元通道,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内需与外需的结构优化,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
(三)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共赢发展的关系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绿色发展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创新绿色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病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思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构建绿色“一带一路”也是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识到必须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2016年4月22日,100多个国家代表齐聚联合国,见证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的签署,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历程中写下了光辉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国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和平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利益,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没有和平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就难以发展,没有世界各国的均衡发展,战争和动乱总会不断。纵观全球,当前世界动乱区大多集中在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解决全球问题,构建绿色“一带一路”要与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战略、哈萨克斯坦“光明大道”、欧洲“容克投资计划”、越南“两廊一圈”、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计划等国家发展战略合作相对接,正在加快推动孟中印缅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实现世界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国家高峰论坛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充分体现了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中国首先提出,但必须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以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发展。 (四)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完善国内社会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关系
国内社会治理正在形成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等内涵,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是解决当前提高党执政兴国、提高国内治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建成以人为本的全面小康社会,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和脱困问题。区域协同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中国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是薄弱环节,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的贫困人口连片地区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尽快脱贫致富。消除了贫困,有助于国内社会稳定,从长远看有利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中国社会治理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冷战思维已经没有市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模式成为主流民意。实现全球经济治理,应当放弃霸权和冷战思维,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各国包容性增长,创建和谐世界。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全球治理不是西方治理,也不等于大国治理,而是依据公认的国际法、国际关系准则和惯例构建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合作平台,实现平等协商、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就是全球治理的有效模式,而非地缘博弈的老套路,它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理念,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缓解地区冲突和动荡,消除沿线国家贫困和社会不公。
(五)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适应国内新常态与履行大国担当的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逻辑,发展绿色经济引领新常态,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加大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绿色代表包容性,从产业领域的角度出发,绿色经济不是特指某种行业,而是在所有的行业中,符合绿色经济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应该被称之为绿色经济的产业,绿色经济特征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和交叉的新型产业群。可以说绿色经济发展就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持久动力。
“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合作之路,文明之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大国担当的生动体现。众所周知,现在的丝绸之路沿线,有的是贫困和动荡的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危机,这些国家的人民承受巨大的痛苦,大批难民逃离家园,造成了世界性的危机和动荡。发展是解决和平问题的重要手段,从泛亚铁路到瓜达尔港,从丝路基金到亚投行,从56个经贸合作区到创造18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了机遇与和平。正如马云所说,“一带一路”是当今中国对全球化的全新阐述,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担当。
(六)绿色发展与“一带一路”是克服“中等收入陷阱”与“修昔底德陷阱”的关系
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探讨和担心的问题。从当前发展情况看,中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是不是会像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也是强国之本,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先进制造业回归,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将制造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中国也应该居安思危,如果不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当人口红利用尽之时,那么以前的低端制造业也就流失而去,必将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创伤,因此,中国必须抓住构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契机,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以绿色经济发展增强创新动力,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也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一剂药方。何为修昔底德陷阱?简单的说就是“强国必霸,大国必争”。历史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案例,雅典与斯巴达之战,德国与世界大战,日本与侵略战争。“一带一路”的提出正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宣言书。“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而不必通过霸权获得利益。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与大国加强对话和交流,尤其是要与美国等世界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构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打破“修昔底德陷阱”而走的一条和平崛起之路。三、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经济实现形式,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工具。我们之所以将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作为“双绿研究”,主要因为金融在实体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金融是经济血液,血脉通经济增长才有力。绿色金融有兩层含义,一方面金融业支持绿色经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之所以称之为“绿色”,因其支持发展普惠金融、发展科技金融,要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三农金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很大,目前看需要4万亿美元,到2020年每年融资需求8000亿美元。此外,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合作融资也有广泛空间。绿色金融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和政策金融的创新,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新引擎。通过绿色金融的声誉,将资本通过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产业。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通过再贷款、专业化担保机制、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财政贴息、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明确了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的重要作用,要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按程序推动制订和修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支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推动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同时,还要求广泛开展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继续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推动全球形成共同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项目落地。显然,“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助推器,也成为了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绿色经济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对外合作的重要项目,近年来绿色金融的发展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为代表的国际投资机构在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設中更加强调绿色投资,2015年,亿利资源集团等联合中国平安银行发起了绿丝路基金,采用PPP模式帮助改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在“一带一路”进行绿色投资,推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2016年,中国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金融借助“一带一路”平台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四、构建基于“双绿发展”的绿色“一带一路”实践建议“一带一路”倡议,绿色成为底色,因为绿色具有可持续的先天内涵,又有开放包容、共享共赢的后天特性。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道路的外向实践。为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全面推进五通进程,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开放性发展。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必然要求。绿色标准和国际标准要实现对接互通,政策沟通才能顺畅,发展绿色贸易,克服贸易保护,贸易畅通才能实现;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资金融通;建设生态文明民心才能相通。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导向,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原则,是五通的内在要求,因此,构建绿色“一带一路”要有开放性的姿态,实现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接,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二是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性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巴黎协定的通过,反映了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际潮流。“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将环境友好作为产能合作和项目建设的前提,各国协商制定一致环保法律和环境标准,促进绿色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以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为基调,使用当前劳动力,促进就业,减缓贫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百姓。
三是打破綠色壁垒瓶颈,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常见于绿色贸易壁垒,以“环境保护”名义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所谓“环境条款”,借以歧视乃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常用的手段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反补贴、国内标准、绿色标志、进口检验等。因此,发展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体系,可以有效打破绿色壁垒,扩大绿色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快绿色产品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研究与制定,减少生产、投资、贸易领域的绿色壁垒,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可持续。
四是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共赢性发展。中国的企业家要使中国制造走出去,要让产品个性化、服务业个性化、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近些年,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些大型公司在全球开展业务,然而,在国外经营相对国内风险更高,主要有政治风险、环境风险、劳工风险、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在适应当地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又可以有效改善发展环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国外发展不再是形单影只,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创新性发展。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国内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注重内外需国际收支平衡,贸易逆差如果过大恐将造成国际收支赤字,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反之如果贸易顺差过大,也往往造成国际贸易摩擦、货币币值不稳定等多方影响。中国外汇储备应保持在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规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注重创新推动,结构创新和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要实现工业强国的梦想,主要靠发展高端、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中国在工业设计和成套设备制造能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六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推动绿色“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化。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跨境人民币贸易使用人民币实际收付7786亿元,占双边贸易额的13.9%。“一带一路”倡议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锋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有真实的资金需求,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契机,通过资本项下人民币输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走出去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和推动内外循环,对于我国是贸易逆差的国家,人民币在资本项下输出,扩大对外投资,形成贸易顺差、资本逆差的闭环,而对于我国是贸易顺差的国家,人民币支付进口这些国家大宗商品,形成贸易逆差、资本流入的闭环,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合作持续健康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于开发性金融需求巨大,开发性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商业性金融有引领作用,指导金融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和环保产业。当然,在全球金融市场已紧密融合和资本逐利的本质属性下,应加强对人民币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流向实体经济,防止单纯套汇行为,防控跨境金融系统性风险,避免对我国国内汇率造成冲击。
[参考文献]
[1]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N].人民日报,2015-12-22.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LIU Guang-xiLIU Hong-yi (1.Yunnan Provincial Branch of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Kunming,
Yunnan 650011,China;2.Guanshuai Double Green Research Institute,Rizhao,Shandong 276800,China)
Abstract: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the ancient Silk Road facilitated the commercial and trade connections between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dispersed civilization and friendship,and won fame and respect.The Road and Belt Initiative made by China,persisting in the principles of negotiation,co-building and sharing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policy communication,road interconnection,trade promotion,currency circulation and mind connectedness,will start the revival of the Silk Road and a new wa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idea of building the green Belt and Road,which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s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and the Silk Road spirit to be revitalized is a common wealth of the whole humankind.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green Belt and Road is an outward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respect to innovation,emphasis on coordination,advocacy of green development,deeply-rooted opening and promotion of sharing.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green development